成语故事《凿壁借光》_成语故事《凿壁借光》人物及启发

       谢谢大家给我提供关于成语故事《凿壁借光》的问题集合。我将从不同的角度回答每个问题,并提供一些相关资源和参考资料,以便大家进一步学习和了解。

1.成语“凿壁偷光”的出处?

2.古人刻苦学习的成语故事

3.匡衡凿壁借光的意思?

4.成语故事《凿壁借光》

成语故事《凿壁借光》_成语故事《凿壁借光》人物及启发

成语“凿壁偷光”的出处?

       《凿壁偷光》文言文翻译:

       匡衡好学但家贫无烛。邻家有灯烛但烛光穿不过墙来。匡衡在墙上凿个洞引来了邻家的烛光,翻开书本就着烛光读书。同乡有个姓文的大户、不识字,家中富有并且有很多书。

       于是,匡衡自愿到他家去做帮工,但不求报酬。主人奇怪地问他为何不求报酬。匡衡说:“我希望能把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大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匡衡苦学多年终于成了大学问家。

       注释:

       1、不逮:烛光照不到。

       2、逮:到、及。

       3、乃:就。

       4、穿壁:在墙上凿洞。

       5、邑人:同县的人。

       6、大姓:大户人家。

       7、文不识:指不识字。一说,人名。

       8、与:帮助。

       9、佣:雇佣。

       10、佣作:做雇工,劳作。

       11、偿:报酬。

       12、求:要。

       13、怪:感到奇怪。

       14、愿:希望。

       15、资给:借,资助。

       16、以:用。

       17、遂:于是。

       18、大学:大学问家。

       作者介绍:

       匡衡(生卒年不详),字稚圭,东海郡承县(兰陵县匡王村)人。是西汉经学家、大臣,以说《诗》著称。汉元帝时位至丞相。

       匡衡任职期间,多次上疏陈述自己对朝廷政策的意见,陈述治国之道并经常参与研究讨论国家大事,按照经典予以答对,言合法义,博得元帝信任。

       每当朝廷大臣讨论政务时,匡衡总是引《诗经》为据,认为“六经者,圣人所以统天地之心,著善恶之归,明吉凶之分,通人道之意,使不悖于其本性者也。故审六经之指,则人天之望可得而和,草木昆虫可得而育,此永永不易之道也。”

       匡衡的主张得到元帝及成帝的支持,这与从汉朝中期就开始兴起的独尊儒术,推重经学,微言大义的社会风尚是分不开的,实际是汉朝统治者用以统治人民的一种手段。

古人刻苦学习的成语故事

       凿壁偷光的故事和道理具体如下:

       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有一个少年叫匡衡,他特别希望能像学堂里的孩子那样,跟着老师读书。可是,他家里很穷,实在没有钱拿出来供他上学堂。于是,他经常一个人躲在学堂外面,安静地听着里面的读书声。一位亲戚看见他这么喜欢读书,很受感动,就抽空教他认字。日积月累,他终于可以自己读书了。

       匡衡买不起书,就想办法借书来读。那个时候的书都是十分贵重的,只有有钱人家才有。可是有钱人家怎么会轻易把书借给一个穷小子呢?为了能读到书,匡衡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村子里有个大户人家,家里有很多藏书。

       一天,他跑到那户人家求见主人,见到后,一边作揖,一边急切地恳求说:“请您收留我吧, 我给您家干活。我力气很大,什么活都会干。我不要工钱,只求您能把家里的书借给我看看。

       我保证不会耽误干活,保证不会把书弄坏一点点。”主人看到匡衡落落大方、彬彬有礼,眼睛里充满了渴求,一时被深深打动了,就收留了他。匡衡终于如愿以偿地读到了书。

       寒来暑往,匡衡一天天长大了。他每天从早到晚都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休息吃饭的工夫才能看一会儿书。晚上回到家里,因为没钱,点不起油灯,也不能看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用十天半个月的时间才能读完。

       匡衡心里难过极了,却无计可施。一天晚上,匡衡从外而回家,周围一片漆黑,只有邻居家的窗户透着光亮。匡衡忽然想到了一个主意,狠狠拍了自己脑袋一下,念叨着:“以前怎么没想到呢!”回到家,他就在自己与邻居家共用的那面墙上摸索来摸索去,终于找到一-处墙壁有破损的地方。

       他找来一把小刀,沿着破损的墙壁轻轻地抠,抠不一会儿,一道弱弱的光线就从墙缝里透射过来。匡衡兴奋极了,不敢再往大抠,担心影响到邻居,于是,便借着这一点点光线看起书来。光线太暗了,看一会儿,眼睛就酸困酸困的,他就稍稍休息一下,接着再看。

       就凭着凿璧偷光这样的毅力,匡衡博览群书,下笔成章,终于成为西汉学者。

       成语寓意:

       匡衡为了读书替别人打工,在夜晚,即使有一丝的亮光也要抓紧学习。这样的态度,以及努力刻苦的品质使匡衡成为大学者。有时候,外部条件制约着许多人的进步,但是有心人会为自己创造前进的机会。艰辛只是一时的体验,而经历过这些艰难后所收获的知识,才是人生宝贵长久的财富。

匡衡凿壁借光的意思?

       凿壁偷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启示

       这篇寓言写了匡衡少年时读书的两件事,一件是凿壁偷光,一件是借书苦读。它赞扬了匡衡勇于战胜艰苦的决心,勤奋读书的精神;为我们树立刻苦读书的好榜样。

成语故事《凿壁借光》

       匡衡凿壁借光讲的是匡衡家里穷没钱读书,于是在墙壁上凿洞,借邻居家的光读书的故事。

       匡衡是西汉时期的一个丞相,有着很深的学问。不过在他小时候,家里十分贫穷,根本没钱上学。书院里的先生看他喜欢学习,就把书借给他读。不过家境贫困的匡衡,连蜡烛都用不起,只能借邻居家的光。后来他发奋图强,当上了丞相。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的是,学习一定要刻苦,这样才能有出息。

1、凿壁借光250字

       在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匡衡,他的家里贫困没钱读书,经常去学院偷读。邻居家的孩子看到后,还嘲笑于他。书院先生见他好学,让他在这里拿书去读。不过匡衡没钱用蜡烛,只好在邻居家的墙上的洞口借光读书。不过洞口太小,他只能把洞口扩大。被邻居发现后,迎来了一顿臭骂。还说他小小年纪不学好,偏偏要抢东西。匡衡辩解,说自己没想偷东西,只是想好好读书。邻居在听说之后,决定让他跟自家的孩子一起读书。从此以后,匡衡便有了读书的地方。经过自己的努力,成绩是越来越好。最终成就功名,还当上了西汉的丞相。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需要刻苦。

2、成语故事的理解

       匡衡家里很贫困,可他仍旧想办法去读书,即使是微弱的灯光,也不影响自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一定要刻苦用功,不能偷懒。就算在读书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我们也要想办法去克服。外在的环境,并不是影响我们人生的决定性因素。只要自己有心,就一定能成功。

3、正确理解

       随着短视频的发展,现在很多寓言故事、成语故事里的角色,被网友们“刨根问底”。比如说《悯农》的作者、匡衡,到最后都不算是一个好官。不过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完全可以避开这一点,或者直接告诉孩子。让他们学习好的一面,忽略坏的一面。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无论是什么样的人,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古时候有个人叫匡衡,他非常喜欢学习,尤其是喜欢读书,但是他的家境很贫寒,家中根本就没有钱买蜡烛,这让他很羡慕隔壁家每晚的烛光。于是,他就想办法,怎样才能让隔壁家的烛光照到自己家呢,于是他鼓起勇气,向邻居家询问,可不可以借用他家的烛光。但是邻居家是个恶毒的人,不但不把烛光借给匡衡,还对他进行嘲讽,这让匡衡感到很气愤,于是他更加发奋读书了。

       匡衡回到家后,想办法,突然,他灵机一动,只有墙壁通了,光自己就会照到家中来,于是,他在自己家的墙上凿了一个小洞,隔壁家的烛光果然照了过来,这让匡衡很兴奋,于是,他就发奋读书,最后成了一个大学问家。

       好了,今天我们就此结束对“成语故事《凿壁借光》”的讲解。希望您已经对这个主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