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韩信有关的成语典故有哪些_与韩信有关的成语典故有哪些故事

       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解与韩信有关的成语典故有哪些的问题。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有关韩信的成语典故

2.韩信被称为兵仙,与韩信相关的成语你知道有哪些吗?

3.有关韩信的成语及其历史典故有哪些?

4.韩信的成语典故有哪些

与韩信有关的成语典故有哪些_与韩信有关的成语典故有哪些故事

有关韩信的成语典故

       有关韩信的成语典故如下:

       1、胯下之辱: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从别人的胯下钻过去的耻辱,也可以比喻有才能的人在未显达时能够暂时的忍受耻辱。

       2、十面埋伏:出自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二折,意思是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敌军。发生在徐州市九里山,因九里山的地势所以为十面埋伏。

       3、一饭千金: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年轻时生活非常困难,经常没米下锅。一位老婆婆,看到韩信快要饿死了,非常可怜他,就把自己的饭菜分了一点给他吃。

       后来,韩信加入刘邦的起义军队,立下不少功劳,被封为齐王,不由得想起以前老婆婆的恩惠,就命人送酒菜给她吃,更送给她黄金一千两来答谢她。

学成语的意义和价值

       成语展现了汉语表达巨大而丰富内涵的能力和语义融合能力。往往包涵了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一个典故、道理、哲理,它在历史的演变中自然形成。每一个成语几乎都有它的来历。各朝各代的文化和历史保存在成语之中,这使成语具有各朝各代鲜明的文化特点和时代特色。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其来源广泛,或为传世经典、或为巨著名作、或为历史故事、或为人们口口相传的俗语,其字里有话,话外有音,蕴含了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堪称中华文化中最为耀眼的一颗明珠,掌握了它,就掌握了汉语的精髓,中华文化的根本。

韩信被称为兵仙,与韩信相关的成语你知道有哪些吗?

关于韩信的十个成语及解释:

       一、战无不胜,意思是打仗没有不取得胜利的。形容力量十分强大。

       二、十面埋伏,指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敌军。发生在徐州市九里山,因九里山的地势所以为十面埋伏。

       三、背水一战,比喻背后临近河水摆阵,或布下的阵势。后来指处于绝境之中,为求出路而决一死战。

       四、居常鞅鞅,意思是因不平或不满而常常郁郁不乐。

       五、独当一面,比喻单独负责一个方面的工作。

       六、推陈出新,指对旧文化进行批判地继承,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创造出新的文化。

       七、肝胆照人,比喻以真心相见。

       八、气吞山河,指气势可以吞没山河。形容气魄很大。

       九、金石之交,比喻像金石一样牢不可破的交情。

       十、多多益善,比喻越多越好。

有关韩信的成语及其历史典故有哪些?

       韩信被后人称为兵仙,这个说法来自明朝散文家茅坤编写的一本古籍,名字叫《史记钞》,其中有这么一句话:

予览观古兵家流,当以韩信为最,破魏以木罂,破赵以立汉赤帜,破齐以囊沙,彼皆从天而下,而未尝与敌人血战者。。。。。。而韩信,兵仙也,然哉!

       在茅坤的眼中,韩信是历史上用兵如同神仙一般的将领,茅坤说韩信破魏是以木罂渡河、声东击西之计,破赵是以拔旗易帜、背水一战之计,破齐是以囊沙筑坝、半渡而击之计,韩信所有的胜利都是依靠奇谋妙计,而不是与敌人血战获胜的,所以韩信是兵仙。

成语一:兵仙神帅

       自从茅坤称韩信为兵仙开始,兵仙就专指韩信了,到了明朝万历45年(公元1617年),万历皇帝的第五个儿子瑞王朱常浩因为封地在蜀地,所以他在汉中当年刘邦的拜将台制作了一块诗碑,用来祭祀韩信,并在碑上书写了“兵仙神帅”四个字,由此还产生了一个成语:兵仙神帅。指的就是韩信。

       韩信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他没有领兵作战的经验,却一飞冲天,战无不胜,他出身贫寒,却气势、言谈不凡,他是一个军事天才,他的出身没有人知道,但从韩信的穿着及学识上来看,他应该出身没落贵族。

       关于韩信早年的成语有:一饭千金、一竿之微、胯下之辱

成语二:一饭千金

       一饭千金出自《史记》,这说的是韩信年轻时没饭吃,到处蹭饭,有一次在河边,韩信遇到了一群洗衣服的大娘,其中一个大娘看韩信没有饭吃,于是把自己的饭团拿给了韩信吃,韩信就这样一连吃了几十天,并对大娘说道:我一定会重重报答您。大娘听了这话,反而生气了,对韩信说:

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你报答吗?

       韩信后来被封为楚王后,为了报答当年给他饭吃的大娘,专门找到这个人,并赏赐给她千金,这是韩信知恩图报的表现,一饭千金与知恩图报算是近义词,这个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事。

成语三:一竿之微

       一竿之微出自清朝沈菊庄的一首诗歌:

《韩淮阴钓竿歌》:千金之重酬漂母,一竿之微还忆否?

       意思是说:韩信拿千金赏赐当年给他饭吃的漂母,谁还会记得当年在河边钓鱼显得非常渺小的韩信。这只是由一首诗引申而来,诗中的内容也是历史上存在的。

成语四:胯下之辱

       胯下之辱就很有名了,出自《史记》,这说的是韩信被家乡的屠户侮辱,屠户对韩信说:你只是个胆小鬼,如果你不怕死,就用剑刺死我,如果你怕死,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

       韩信仔细打量了屠户,然后就从屠户的胯下钻了过去,从此整个街上的人都笑话韩信是胆小鬼,但韩信一点也不在乎,最终韩信封了王,还专门找到了当年那个侮辱他的屠户,不仅没有处罚这个人,还给他官做,并对别人说:

这是位壮士。当年侮辱我的时候,我难道不能杀死他吗?杀掉他没有意义,所以我忍受了一时的侮辱而成就了今天的功业。

       胯下之辱显示了韩信的胸怀宽广,思路与别人不一样,目的明确,不做无意义的事,才最终成就了功业,胯下之辱后来引申为可以忍受任何侮辱而成就大事的人。

       韩信出山后,先投靠了项梁,项梁战死后,韩信跟了项羽,但是项羽本身军事能力超强,并没有重用韩信,韩信于是离开项羽投靠了刘邦,经过夏侯婴和萧何的推荐,刘邦重用了韩信,之后,刘备给了韩信一支军队,在北方开辟第二战线,韩信在这个过程中创造了一系列的成语故事,可以说这些成语故事就代表了韩信的一生,包括他的死。

成语五:国士无双

       国士无双出自《史记》,是萧何推荐韩信时对刘邦所说的话,萧何经过与韩信的交谈与相处,认为韩信是国士无双,所谓国士无双的意思就是说一国之中独一无二的人才,萧何对刘邦说,如果你想统一天下,就得用韩信,如果你只想待汉中,可以不用韩信。

       之后,国士无双就成为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国家独一无二或者非常杰出的人才。

成语六:妇人之仁

       妇人之仁出自史记,原话是韩信对刘邦所说,用来形容项羽的话,韩信认为项羽的为人像妇人一样,表面上恭敬慈爱,言语温和,把自己的食物分给手下人,却不舍得封赏功臣,这就是妇人之仁。

       妇人之仁与优柔寡断有着相似的意思,后来引申为像妇人的心肠一样软弱,而不懂得顾大局、识大体。

成语七: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这个成语出自元朝的戏曲,虽然这个成语很有名,但在历史上并不存在。是戏曲家之言,不是历史。

       元朝戏曲作家尚仲贤《气英布》第一折:孤家用韩信之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攻完三秦,劫取五国。

       总有人认为还定三秦之战是韩信出山的首战,实际上并不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也不是韩信的计谋,韩信在协助刘邦攻打关中时确实提供了计谋,但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并不是韩信,而是赵衍,因为刘邦率军无法攻克陈仓,被章邯堵在了陈仓,而赵衍给刘邦献了一条计,说有一条小路可以绕到陈仓后面,于是刘邦派了一支军队从小路绕到陈仓后面,然后前后夹击,才打败章邯挺进关中。

       韩信在还定三秦之战中充其量就是刘邦的谋士,历史上韩信没有还定三秦的指挥作战记载,此战是刘邦指挥的。但由于韩信名气大,能力强,所以元朝的戏曲家创造了这么一个成语,扣在了韩信的头上,这个成语是虚构的。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后来引申为在表面用某种行为迷惑敌人,而在背后隐藏真正的意图,与声东击西有类似的意思。

成语八:推陈出新

       这个成语应该来自民间故事,是说韩信在担任管理仓库的官员时,把仓库开了两个门,把新粮从前门进,旧粮从后门出,先出旧的后用新的,杜绝了粮食浪费,由引产生了这个推陈出新的成语,但这个故事在史书上没有记载。

       推陈出新这个成语后来的意思引申为去除糟粕、留取精华,使事物向好的方向发展。

成语九:传缴而定

       出自史记,韩信向刘邦阐述自己如何协助刘邦统一天下的战略时说到这么一句话:

       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缴是讨敌文书的意思,古代打仗会写一封讨伐敌人的文书,以示自己的正义,韩信这话的意思是说,只要我们把讨伐敌人的文书传到三秦之地,就会平定三秦,由此就产生了这个成语,引申为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

成语十:解衣推食

       这个成语出自史记,韩信拿下齐国后,便向刘邦要求封自己为代理齐王,结果刘邦直接省了代理二字,封韩信为齐王,在此期间,蒯通建议韩信自立,韩信不同意,对蒯通说了一段话,其中就是解衣推食这个成语。

       这个成语的本义是: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给我穿,把自己的食物给我吃。韩信用这个成语来形容刘邦对他的恩情,所以韩信没有背叛刘邦,解衣推食形容对一个人非常好,与慷慨解囊有着类似的意思。

成语十一:背水一战

       背水一战来自于韩信攻打赵国的战役,为了引诱赵军出战,韩信在河边列兵,后方是河水,前面是敌人,韩信手下的士兵没有退路,想活下来只能奋力拼杀,这是韩信激励士兵作战的一种手段,也是迷惑敌人的一个方法。

       后来背水一战被拿来形容没有退路的战争,只能向前,不能后退,与置之死地而后生有着类似的意思。

成语十二:拔旗易帜

       这个成语同样源自韩信攻打赵国的战争,韩信除了让士兵在河边列阵之外,还在赵军营寨边埋伏了2000轻骑兵,这2000骑兵的作用就是等赵军攻打河边的韩信军队后,进攻赵军的营寨,并换上汉军的旗帜。

       拔旗易帜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拔出敌人旗帜,插上自己的旗帜。当赵军看到自己营寨换了旗帜,于是大败,然后韩信率领军队前后夹击赵军,赵军大败。

成语十三:置之死地而后生

       与背水一战类似,是后人创造了这个成语,意思是自己把自己的后路给断了,士兵就会奋勇杀死,就会战无不胜,这个成语与破釜沉舟和背水一战有着类似的意思,先把自己置身于死地,想像自己死了,然后才能重生。

成语十四:人心难测

       出自史记,蒯通劝说韩信自立中的一句话,原文是这样说的:

患生於多欲而人心难测也。

       原文的意思是:祸患产生于贪得无厌而人心又难以猜测。蒯通为了劝说韩信自立,讲了张耳与陈馀的故事,这两人原本关系很好,后来因为一件事而反目成仇,蒯通说韩信与刘邦的关系再好,也比不上这两人。

       人心难测后来成为一个成语,意思就是说人的内心是难以猜测的,与知人知面不知心,人心隔肚皮有着类似的意思。

成语十五:独当一面

       出自史记,这是张良形容韩信的话,彭城之战刘邦率领的56万诸侯联军被项羽3万骑兵打得溃败,等到刘邦逃离楚军的追杀之后,张良在下邑给刘邦出了一个谋略,张良要刘邦重用三个人,分别是:韩信、英布、彭越。

       三人中只是韩信是刘邦的手下,张良说韩信可以独当一面,意思就是说韩信是帅才,可以独立指挥一支军队作战,独当一面形容一个人可以独立胜任某一方面的工作。

成语十六:战无不胜

       出自《战国策》,战无不胜是指作战从来没有失败的,而韩信在楚汉战争中就是从来没有失败过,多被用来形容韩信。

成语十七:十面埋伏

       出自元朝的戏曲,在历史上不存在,在元朝的戏曲中,说韩信在垓下之战以四面八方都有埋伏来对付项羽,让项羽插翅难飞,最终打败项羽,实际上垓下之战并没有什么十面埋伏,这是后人虚构出来的一个成语,被用来形容围歼敌人需要在四面八方埋伏。

成语十八:居常鞅鞅

       出自史记,韩信被贬为淮阴侯,被软禁在京城时的描述:

《史记 淮阴侯列传》: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

       指韩信因为被刘邦所贬官,感觉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所以常常闷闷不乐,韩信原本是齐王,后来改封为楚王,再后来被贬为淮阴侯,韩信自认为与周勃、灌婴等人为列是羞辱。

成语十九:功高震主

       出自史记蒯通对韩信所说的话,蒯通劝说韩信脱离刘邦自立,并且说到韩信的功劳实在太高了,高到可以威慑主上了,这样的功劳就很危险了,因为任何一个君主都不希望自己手下的功劳强大到可以掩盖自己的地步,这个成语被后世拿出来用作那些立了很多功劳,却被君主害死的功臣身上,韩信是其中之一。

成语二十:金石之交

       出自史记,同样是蒯通劝说韩信自立的话,与患难之交的意思类似,韩信说刘邦对他很好,不愿意背叛,蒯通就说虽然你现在与刘邦的交情如同金石那般好,但是将来还是会被刘邦所擒获的。

       金石之交经常被用来形容两个人的关系非常好。

成语二十一:略不世出

       出自史记,是蒯通对韩信所说的话,这话是用来形容韩信的功劳的,本意是:谋略非常高明,世间少有的谋略,蒯通说韩信的功劳天下没有第二个人比得上,说韩信的谋略天下也没有第二个人比得上。

成语二十二:不赏之功

       出自史记,同样是蒯通劝说韩信自立的话,原文是这样的:

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

       这话的意思是:我听说勇猛谋略震慑主上的人就会危险,功劳天下第一的人不会封赏。不赏之功的本意就是这个功劳太大了,已经封无可封了,所以称为不赏之功。

成语二十三:勋冠三杰

       出自汉书,刘邦曾经说过自己之所以能取天下的原因,就是因为自己能任用三个杰出人才,分别是:张良、萧何、韩信。刘邦把这三人称为三杰,勋就是功勋的意思,冠就是杰出的意思,合起来就是功勋杰出的三个人才,被特别拿来形容汉初三杰。

成语二十四:伐功矜能

       出自史记,这是司马迁对韩信的评价,本意是:夸耀自己的功劳和才能,以形容自高自大,仗着自己有才能而骄傲。伐与矜是近义词,有夸耀和吹嘘之意,功与能也是近义司,是功劳与才能的意思,合起来就是夸耀自己的功能,吹嘘自己的才能。

成语二十五:伪梦云梦

       出自史记,根据一个故事总结而来,楚汉战争结束后,韩信被封为楚王,很快有人告韩信谋反,刘邦就想捉拿韩信,又担心韩信反抗,于是问陈平怎么办?陈平给刘邦出了个主意 ,假借出游云梦泽的机会,把韩信召过来同游,然后趁机抓捕他就行。

       后来韩信来了,没有防备,于是就被刘邦所抓捕,刘邦没有杀韩信,只是把韩信从楚王贬为淮阴侯,软禁在京城,伪是假装的意思,梦是游玩的意思,云梦不是今天的湖北云梦县,而是当时的云梦大沼泽。

成语二十六:问路斩樵

       出自小说《西汉演义》中一个虚构的故事,是说韩信率军打仗迷了路,于是问山中一个樵夫怎么走,樵夫说了之后,因为担心行踪泄密,韩信把这个人杀了,就形成了一个成语,问路杀樵与过河拆桥的意思差不多。

成语二十七:多多益善

       出自史记,刘邦曾经问韩信,自己能带多少兵?韩信说陛下能带十万兵,刘邦继续问韩信,那你能带多少兵?韩信说:多多益善。本意就是越多越好,所以就形成了多多益善这个成语。

成语二十八:气吞山河

       出自元朝的戏曲,原文如下:

金仁杰《追韩信》第二折:背楚投汉,气吞山河。

       本意是说气势可以吞下高山大河,这是一个非常夸张的成语,形容一个人的气魄很大,元朝的戏曲用来形容韩信。

成语二十九:乡利倍义

       出自史记,这是韩信用来反驳蒯通劝他自立的话,韩信的原文是说:

       我听说,坐别人的车的人,要为别人排除忧患,穿别人衣服的人,要为别人解除忧愁,吃别人食物的人,要为别人去死,我怎么可以为了利益而背叛道义呢?

       韩信的这段话被后人总结为一个成语:乡利倍义。意思是追求个人利益而背弃公义正义,见利忘义。

成语三十:肝胆相照

       出自史记,这是蒯通劝说韩信自立的话,原文是:

       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

       蒯通这话的意思是说:我愿意披肝沥胆,敬献愚计,只恐怕您不采纳啊。这话被后人总结为四个字:肝胆相照。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两个人的关系非常好,比喻真心诚意、坦诚共事。

成语三十一: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出自史记,这是韩信在攻破赵国之后,向李牧孙子李左耳请教天下大事时,李左车对韩信所说的一句话,其实完整的话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这话的意思是说:无论多么聪明的人,都会犯错,无论多么愚蠢的人,都会有做得对的地方。与“胜不骄、败不馁”有着类似的意思,这是李左车自谦的说法,成为一句千古名句。

       最后说到韩信被杀的时候,也产生了三个成语,分别是:钟室之祸、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鸟尽弓藏。

成语三十二:钟室之祸

       这是韩信被杀后产生的一个成语,因为韩信是在长乐宫钟室内被吕雉派人直接斩杀的,后人总结出钟室之祸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功臣遭到猜忌而被杀。

       韩信的死有他自己的原因,也有刘邦与吕雉的原因,最主要还是韩信自己的原因,韩信这个人能力太强了,让人不放心,更为关键的是,韩信作为刘邦的部将,在立下大功后,就不听从刘邦指挥,反而以当时局势来威胁刘邦要封王。

       这种以下犯上的行为,在当时是非常忌讳的,任何一个有能力的君主都不会容忍类似的事,这也是韩信后来被杀的原因之一,韩信被贬为淮阴侯时,因为心中不满,私下与陈豨联系,而陈豨当时背叛了刘邦,刘邦正率军讨伐,后来吕雉知道了韩信与陈豨有来往,就让萧何把韩信骗来,直接斩杀。

成语三十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这个成语来自韩信一生的总结,韩信之所以能被刘邦重用,那是因为萧何的推荐之功,萧何曾经月下追韩信,就是为了把韩信这个国士无双的人才推荐给刘邦,韩信的成功正是因为萧何的推荐。

       到了后来,天下统一后,韩信因为被贬官而心怀不满,暗中与叛乱的陈豨来往,吕雉知道后就想杀韩信,又怕韩信不会来,于是吕雉就让萧何去骗韩信,萧何只能服从,虽然韩信是他当初推荐给刘邦的,但现在局势已经不一样了,天下已定,韩信失去任用,反而还有副作用,韩信有谋反的嫌疑,萧何为了政治稳定,只能牺牲韩信了。

       韩信的一生都因为萧何而发生改变,所以形成了一个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意思是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韩信都是因为萧何。后来就引申为成功和失败都是因为一个人而造成的这种例子,都可以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来解释。

成语三十四:鸟尽弓藏

       出自史记,最早是用来描述越王勾践的,勾践在灭亡了吴国之后,就杀了功臣文种,逼走了范蠡,后来韩信是类似的结局,这个成语后面还有一句是:兔死狗烹,合起来的本意是:鸟死了之后,再好的弓箭也失去了作用,兔子死了以后,抓兔子的猎狗就没用了,没用了怎么办?只能杀了,形容过河拆桥。

       后来为了同情韩信,所以用鸟尽弓藏来形容韩信的死,韩信为刘邦打下了半壁江山,然后统一之后却因为没有明显的证据被杀,这就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韩信的成语典故有哪些

       有关韩信的成语和历史典故

        韩信作为汉朝的开国元勋,他是历史上在最短时间内、消灭和打败敌方数量最多、并且占领敌方城池和土地最多的军事家,在某人所著的<<中国古代军事家排行榜>>中,共排列了三十位中国古代军事家,第一是孙武,第二是吴起,第三是唐朝的李靖,韩信被列第四位,诸葛亮列在第二十三位,有关他的成语和历史典故也很多,他们是:

        胯下之辱。

        萧何月下追韩信。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背水一战。

        十面埋伏

        四面楚歌。

        韩信典兵,多多益善。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下面我一一做个简单解释:

        一、 跨下之辱:

        韩信小时侯只知道读书和练武,梦想将来成为一名领兵打仗的将军,后来,父母双亡,家境贫寒,而韩信却不会挣钱,缺乏自立生活的本领,穷得连饭都吃不上,经常到别人家去混饭吃,他衣衫不整,却背着一把宝剑,像个武士侠客似的,淮阴城里一伙少年看着他老不顺眼,就取笑他说:“韩信,你文不像文,武不像武,穷不像穷,富不像富,还成天背着把宝剑,像个啥样子?你还是把那宝剑摘下来吧!”

        韩信也不与他们计较,这伙少年见韩信老实,就欺负他,其中有一个屠夫的儿子,是个无赖,对韩信说:“你老背着宝剑,好像很厉害,而我看你是个胆小鬼,你敢跟我拼一拼吗?你要是敢,就拿宝剑来刺我,要是不敢,就从我的裤裆下面钻过去。”说着,他就在大街上撑开双腿,韩信把他上下打量了一会儿,就趴下去,从他的裤裆底下钻了过去,在场的人全都笑开了,韩信也尴尬的笑了笑,走开了。从此以后,大家就给韩信起了个外号,叫“钻裤裆的”。

        其实,韩信是有能力杀掉那个无赖的,但是,如果杀了他,韩信就得抵命,至少也得判刑,那样,韩信的伟大理想就无法实现了,所以韩信不与这个无赖一般见识,钻就钻吧,没什么大不了的。奇特的人物与一般人的想法和认识是有很大差别的!能忍常人之不能忍,也是意志坚强者的素质之一。

        所以,“跨下之辱”这个历史典故,常常是指:忍受眼前的屈辱,是为了将来成就伟大的事业。

        二、 箫何月下追韩信:

        刘邦被项羽封为汉中王后,带兵进驻了汉中,而刘邦的兵都是山东人,他们不愿长期呆在四面环山的汉中盆地,到了汉中不久,就不断有人开小差,甚至有一些将军也不告而别了。韩信是在刘邦当了汉中王,把进入汉中的古栈道烧了以后,一个人单枪匹马、步行翻过人迹罕至的秦岭天险来投奔刘邦的。来了以后,人家只给了他一个很低的小职位,后来他见到了箫何,箫何发现韩信不是一般、二般的人才,随后,箫何又找韩信交谈了几次,确信韩信是一个非凡的人才,才能远在刘邦的其他将军之上,要打败项羽、夺得天下,非他莫属,就多次向刘邦推荐韩信,请刘邦让韩信作大将军,可刘邦却说:“钻裤裆的还能做将军?要是拜他为大将军,不但三军不服、诸侯取笑,就是项羽听了,也会说我是瞎子,请丞相以后别再提了”。

        韩信原先是在项羽军中效力,是一个帐前执戟,他也曾给项羽提过建议,却得不到项羽的重视。所以,他离开了项羽,翻山越岭、不远千里来投奔刘邦,却得不到重用,他越来越感到苦闷,左思右想,决定离开。

        那一日,天刚蒙蒙亮韩信就出发了,在他走出五、六十里路以后箫何才得到报告:韩信出走了,不知道干什么去了,箫何一听急得直跺脚,说:“真让他给走掉了,这还了得?”立即带领几个随从骑快马追了出去。箫何一路上边打听边追,从早晨追到天黑,追得人困马乏,想住下来等天亮后再追吧,又怕明天更追不上,好在那天晚上月光很明亮,箫何在月光下又追了一阵子,转过一个山腰,下了一个山坡,前面有一条河流,泛着银光,远远就看见一个人拉着马在河边来回溜达,那正是韩信,箫何大声呼叫“韩将军,韩将军!”来到韩信跟前,箫何气呼呼地说:“韩将军,你也太绝情绝义了吧?”韩信呆呆地望着他,不说话。

       箫何说“咱们一见如故,够得上朋友吧?你怎么不说一声就走了?急得我好苦啊,走!快跟我回去”, 韩信向箫何行了个礼,流下了眼泪,可还是不说话 。箫何又跟韩信说了许多话,韩信一会儿点点头,一会儿摇摇头,末了,叹了口气,说:“我一辈子忘不了丞相对我的情义,可是汉王他......”说到这儿,韩信又停住不说了。这时,夏侯婴也赶到了,两个人好说歹说,硬要把韩信拉回去,最后,他们说:“大王要是再不听我们的劝告,我们三个一块儿走,好不好?”韩信这时也很受感动,说:“你们这么瞧得起我,叫我说什么好呢?回去就回去吧,我就是死在你们手里也甘心了”。

        他们第三天才回到南郑县,萧何把韩信安排在丞相府便急急忙忙去找汉王。萧何去追韩信后,刘邦得到的报告是:萧何也跑了,所以,刘邦一见到萧何就把他大骂一通,然后,刘邦问:“你说你追谁去了?”萧何说:淮阴人韩信哪,刘邦说:十几个将军都跑了,也没听说你去追过谁,你为啥偏偏要去追他呢?萧何说:将军有的是,容易找,可韩信是国家一等一的人才,哪儿去找?要打天下,非韩信莫属,如果大王愿意在汉中一辈子当王,那韩信就没什么用,要是准备打天下,就非用韩信不可。

        话说到这种份上,刘邦的气也不盛了,说:我当然要回东边去,谁愿意在这里老憋着?

        萧何说:那就赶快重用韩信,不然的话,他还要走的。刘邦说:那就请他做将军。萧何说:请他做将军还是留不住他。刘邦一向信任萧何,萧何这么坚决地、三番五次地推荐韩信,他不得不认真地考虑一番,就说:那就拜他为大将军!萧何说:这才是大王的英明,国家幸甚、幸甚!

        说着刘邦就要招韩信来晋见,萧何皱着眉头说:大王素来不讲礼貌、慢怠大臣,拜大将军是何等重要的事情,不能像唤小孩子一样把他叫来,大王应该择吉日、斋戒、沐浴,在广场上修一个大台子,举行隆重的拜将仪式才对。刘邦说:那好,就依着你说的去办吧。

        三,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栈道,就是在悬崖半空中凿上洞,插入横的木桩,再在两个横木之间担上一根根木椽,而建造的一种道路,这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创造,修建栈道具有极大的危险性和很高的技术性。

        栈道是关中进入汉中的唯一道路,修建起来极其艰难,刘邦过了栈道后,为了使项羽相信他不再有夺取天下的野心,就烧毁了古栈道,表明他呆在汉中不再出来了。

        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后,与韩信恳谈了几天,对韩信的见解非常佩服,只恨没有早点拜韩信为大将军。于是他们就准备东征,韩信派周勃和樊哙带一万人去修复栈道,自己与汉王带领大军悄悄地离开了南郑县。原来,韩信到汉中来的时候,栈道已经烧毁,他投奔刘邦来的时候,翻山越岭、日夜兼程,碰到一位砍柴的老大爷,向他打问到南郑去的路,老大爷说:“到南郑去的路已经不通了阿!”,韩信央求老大爷说:您看还有没有其它的道,远一些也行,老大爷挠着头皮说:“以前是有一条道,是走陈仓的,可那不是路,很难走,还有野兽,我三十年前走过,已经多年没人走了”。韩信就请老人把这条道怎么走详细说一边,老人家就把这条道怎么怎么走,仔细地说了一大箩筐的话才说清楚,韩信则一一记住,拜别了老大爷,向陈仓走去,陈仓在原来宝鸡县的南面。功夫不负有心人,韩信最终走到了南郑县。

        这次韩信带领大军走的就是他当年来汉中时走的路。项羽封的雍王章邯,得知汉王图谋东征,正在修复栈道,就调集重兵把住了栈道的东口。就在章邯认为栈道修好还早着呢的时候,突然有一天,在西边巡逻的士兵来报告:汉王的大军已经打到了陈仓,章邯半信半疑:栈道还没修好,难道汉军是长翅膀飞过来的?章邯急忙带兵去抵御汉军,归心似箭的汉军把章邯打得大败。

        四,背水一战:

        韩信带兵攻打赵国时,赵国的相国陈余率领二十万军队在河北省的井陉口布防,韩信所带军队只有三万人,在距离井阱口三十里处驻扎。当天晚上,韩信派两千名骑兵每人各执一面汉军的旗帜,埋伏在可以看得到赵军营寨的山腰上。第二天早晨,韩信带领大军渡过绵河,与赵军摆开了阵势,人称“背水阵”,赵军一看,哈哈大笑:他们笑韩信不懂兵法,在这种地方布阵,一旦败了,便无路可逃。韩信与张耳指挥军队向赵军进攻,赵军出营迎战,赵军在数量上占优势,汉军渐渐支持不住,扔了战鼓和旗帜,向河边退去,赵军见自己获胜了,全营的士兵都跑出去捡汉军丢下的旗子和鼓,这时,在山腰上埋伏的两千汉军骑兵冲到赵军营寨,拔掉赵军的旗帜插上汉军的红旗,而退到河边的汉军,看无路可退,便奋力杀向赵军,赵军正与汉军拼杀,忽然发现自己的营寨全是汉军的旗帜,知道营寨已被汉军占领,顿时慌乱起来,被汉军前后夹击、杀得大败,汉军杀了赵军主帅陈余和赵王,灭掉了赵国。

        “背水一战”这个成语意思是说:断掉自己的后路,使自己只有勇往直前,才能获得生路,它与项羽的“破釜沉舟”有着异曲同工之意,都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意思。

        五,十面埋伏与四面楚歌:

        刘邦召集各路兵马汇集成皋、荣阳一带,共有五十多万兵马,由韩信统帅,准备围歼项羽的楚军,楚军只有十万人。韩信知道:楚军要比汉军英勇得多,所以,韩信选择好了一个围歼项羽的好地方--垓下,然后,派李左车的一个心腹,假投降到项羽帐下,把项羽骗到了垓下。接下来把楚军层层包围住,号称“十面埋伏”,随后,向楚军发起轮番进攻,楚军杀败一层汉军又攻上来一层汉军,这种车轮战术使得楚军疲惫不堪。到了晚上,张良又利用英布率领的九江地区的士兵会唱楚国歌曲这一特点,让他们教会了其他汉军也唱起了楚歌。楚军听到家乡的歌曲后,思念家乡,在内务粮草、外无援兵的被围困情况下,悲从心起,对胜利失去了信心,开始大批逃亡,张良命令汉军:见到逃亡的楚兵不许阻拦。虞姬在听到楚歌以后,急忙把熟睡的项羽叫醒,项羽一听汉军在唱楚歌,说:完了,刘邦可能已经打下了楚国,不然,汉军里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楚兵呢?最后,就连跟随项羽多年的将军,比如季布、钟离昧也逃走了,楚军士兵只剩下一千多人,就这样,楚军在听到汉军唱起楚歌以后--垮掉了。

        所以,“十面埋伏”就是重重包围圈,“四面楚歌”的意思就是:一股势力已经到了孤立无援、四面受敌的最后处境。

        六,韩信典兵,多多益善:

        有一天,汉高祖刘邦与韩信随便闲聊,谈到了楚汉各位将军的才能,说起了各人的优点和缺点,各人打仗如何如何、能带多少兵,等等,这时,韩信已经被从楚王贬为淮阴候以后了,刘邦谈话的目地是想知道韩信是不是已经对他心服口服,可惜韩信不理解刘邦闲谈的用意,还真把自命不凡、才华出众的思想表露出来了,刘邦问了韩信这么一句话:“那么你看寡人能带多少兵呐?”韩信回答:“陛下可以带十万兵”,刘邦很不高兴地问:“那么你能带多少兵啊?”韩信说:“我吗,那当然是多多益善了”,刘邦反讥道:“多多益善,那你怎么被我逮住了?”韩信这时才察觉自己说走了嘴,急忙修正道:“皇上虽不善于带兵,但却善于带将军,所以,我被皇上逮住了。而且,皇上是上天注定的,不是人的力量及得上的”。

        韩信确实有“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的指挥才能,而刘邦带领五、六十万军队,却被项羽的三万人打地狼狈逃串,一仗就被项羽消灭四、五十万人,连他的父亲和夫人都被项羽俘虏了。项羽确实有万夫不挡之勇,项羽的楚军也的确勇猛,所以,在消灭项羽的垓下之战中,韩信指挥彭越、英布等四路兵马,五十多万人,给项羽设下十面埋伏,一举消灭了项羽兵团。

        韩信不像一般的古代大臣那样会阿谀奉承、顺情说话,大凡有才华的人,一般都比较有个性,或者是不善于交际和搞关系,因为他们是凭工作上的真本事自立,而不是靠溜须拍马取悦人心。

        后人在赞扬某某人的领导才能时,有时候会说:某某人是韩信典兵,多多益善。

        七,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我们知道:萧何是韩信的伯乐,是萧何发现了韩信这个军事天才,并三番五次地向刘邦极力推荐韩信,在韩信出走后,萧何又急忙去追,从上午一直追到半夜,演绎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佳话,最后使刘邦终于拜韩信为大将军,韩信也不负萧何的厚望,为刘邦打败了项羽,成就了汉王朝四百年的历史,可以说:没有韩信就没有汉王朝,同时也可以说:萧何使韩信成就了他的伟大历史功绩。

        而在吕后阴谋韩信时,也是命令萧何去骗韩信进宫的,萧何为了自保,便助纣为虐,充当了吕后的帮凶。当时刘邦带兵去镇压陈豨造反,由吕后主持朝政,而吕后历来对韩信不怀好意,韩信当时称病不上朝,萧何来请他进宫,说:陈豨叛乱已被平定,陈豨已经被杀,皇上快回来了,大臣们都进宫向皇后贺喜,你不去不太好吧?韩信想:有萧丞相陪着,不会有事的,就随萧何来到长乐钟室。而萧何是忠于皇帝、并且惧怕吕后的,是他们合谋逮捕了韩信,吕后了韩信,并且灭了韩信的三族,所以,后人才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说法。

       /f?kz=411881784 这个贴吧很全面的哦~

       胯下之辱、一饭千金、解衣推食、战无不胜、国士无双、十面埋伏、背水一战、拔旗易帜、兵仙神帅、居常鞅鞅、功高震主、金石之交、独当一面、略不世出、不赏之功、匹夫之勇、妇人之仁、推陈出新、勋冠三杰、伐功矜能、伪游云梦。

       胯下之辱,出自于《史记·淮阴侯列传》,其中记载“淮阴屠中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意思为从胯下爬过的耻辱。

       居常鞅鞅,出自于《史记·淮阴侯列传》,其中记载“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意思为因不平或不满而常常郁郁不乐。

       好了,今天关于“与韩信有关的成语典故有哪些”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与韩信有关的成语典故有哪些”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