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愁予简介_郑愁予的出处
1.谁能帮我翻译郑愁予的《错误》
2.有没有人能给我郑愁予的《寂寞的人儿坐着看花》的全诗?
3.郑愁予现代诗《赋别》原文及赏析
4.错误是我国台湾诗人郑愁予的作品吗
5.现代诗《小小的岛》原文及赏析
楼主,我不是专业人员哦,可以参考一下。
我很喜欢台湾诗人郑愁予的<错误 >。(不知道楼主读过没有?)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很美的意境对不对哦?呵呵)
作者简介——郑愁予(1933— ),原名邹文滔,河北人,当代诗人。其父为国民党军官,诗人青少年时期随父亲奔走于战场中,在炮火声中度过。1949年诗人去台湾,1955年服役。1958年毕业于台湾中兴大学商学院,在基隆港务局任职。诗人从15岁就开始发表诗歌,1956年参与创立现代派诗社,任《现代派》刊物编辑。1968年到美国爱荷华大学学习,毕业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讲师。后任耶鲁大学教授。1965年,诗人停止写作,到20世纪80年代才重操诗笔。有诗集《梦土上》、《衣钵》、《寂寞的人坐着看花》等。诗人有“中国的中国诗人”称号,其诗风深受宋词风格的影响。
名作赏析 ——郑愁予的诗和他的名字一样,轻巧又带着深深的愁怨,婉转而藏着一份诉说的衷情。“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这是辛弃疾的词,何等的空寥,何等的愁怨?同时,这正是诗人诗的意境。 在诗的开头,诗人说:“我打江南走过。”简单的“江南”二字,一下子就将人们带入充满诗情画意的境地——那蒙蒙的烟雨,那翠绿的河岸和灵秀的山水,当然还有深闺和那思念的人儿。然而,诗人心中的江南是消瘦的江南,留下的风景已经变换了数旬,已经如莲花,在开开落落之间只剩下了一支干枯的荷梗。 这是怎样的季节呢?该是春季吧,早春,一切都在焦急的等待中。东风滞留在遥远的地方,柳絮在柔柔的柳枝中沉沉睡去,不管人间的等待和梦。在这样的季节里,在江南那小小的城市的阁楼中,妇人的心扉紧闭,如幽深的青石小巷,笼罩在氤氲的暮色中,寂寞中伴着深深的愁思。 一切都静静的,连一个足音都没有。春天或许已经来了,那绿树和鲜花已经在绚烂地开着了。然而,没有心灵盼望的足音,春天等于没来,春色仍藏在深深的帷幕中。“你”的心扉如同那深深庭院的一扇窗扉,紧紧地关着一颗寂寞的心,含着深深的愁怨。南宋著名词人蒋捷的词道:“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但这首诗里说的不是黄花秋声,红叶低窗,是绿柳早春,青石深巷;不是凄凉在心,是相思,是悠悠的哀愁和寂寞。 这时,“我”的足音,清脆的马蹄声在江南的青石板路上达达而过。这“美丽的错误”更生动新颖地写出了思妇的怀人心情,写出了那心中的寂寞和盼望。然而,这“美丽的错误”使妇人陷入了更深的寂寞中。诗人只是一个过客。诗人走过,留给妇人一份落寞和怀念。正如李清照的词所说的:“此情无计可消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诗歌深得宋词的长处,意境幽婉而朦胧。诗歌的表现手法纯熟,句式整饬,语调轻快,富于节奏感。开头和结尾的两句都使用了短句,这恰恰是对过客的描写:匆匆而来,匆匆而去,来不及停下就消逝在岁月的长河里。中间的句子都是用长句,用轻俏的词语,如柔柔的柳枝。那是在写妇人,悠悠的,如女主人的相思和怀念。诗中的意象都是诗歌手法的表现,比喻也用得恰到好处。
(楼主还满意吗?O(∩_∩)O~)
谁能帮我翻译郑愁予的《错误》
六部影片分别是:以林海音为主题的《两地》、以周梦蝶为主题的《化城再来人》、以余光中为主题的《逍遥游》、以郑愁予为主题的《如雾起时》、以王文兴为主题的《寻找背海的人》、以杨牧为主题的《朝向一首诗的完成》。
《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介绍:
地图,星夜,礁岩与浪,他们在岛屿写作,在时间的尺上镌下刻度,
果实,酒神,菊花与蝶,他们在岛屿写作,辉洒出灿亮灵魂的光芒,
他们是岛屿的灯塔,高举着永恒的火炬,矗立在世界的峰端。
六位台湾文学巨擘——林海音、周梦蝶、余光中、郑愁予、杨牧、王文兴
由五位精锐导演,以**式叙事手法与影像风格,纪录与诠释——
让我们以眼睛代替手指,翻阅圈点那些芬芳的字句,
以心像代替步履,和文学家们在光阴里漫步,
在语言中敲击语言,在故事里结晶故事。
文学的心跳与**的光影火石交会,经典在现在里燃烧。
我们从智慧的沃土上启程,在灵思的薪材中点燃,
迎向下一个炽烈的文学年代。
六位文学大师的创作灵魂,五位**导演的生命追寻,
21世纪台湾文坛最重量的文学纪录,影坛最深刻的文学**。
有没有人能给我郑愁予的《寂寞的人儿坐着看花》的全诗?
我打江南走过
I went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The face waiting for the season is like the blossom and fall of lotus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The east wind will not come, the willow catkins will not fly in March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Your heart is like a small lonely city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If the streets of bluestone are evening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The spring curtain in March will not be unveiled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You he a small window in your heart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My Horseshoe Sound is a Beautiful Mistake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I'm not a returnee, I'm a passer-by...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在北平长大, 抗战期间随母亲转徙内地各处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
郑愁予在1949年与家人迁往台湾,初到时正赶上现代派诗社和诗刊开始创办,成为了现代派诗人中的重要一员。在中兴大学毕业后,在台湾出版第一本诗集《梦土上》,早期诗作多为关怀社会的诗。
《错误》最大的特点是叙事、画面的象征化以及对照手法的结合运用。从第一节开始,在一个叙事的语境中, 季节、容颜、莲花就共同型塑出这些词语的象征意味。
第一节两句,以第一人称“我”写游子走过江南,“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诗中,“容颜”显然借指某个人,至于这个人的性别,在语言文化的规约下很自然会将其认同为“女性”。
前半句中“等”和“季节”赋予了“容颜”以叙事内容和时间限度;后半句是对“容颜如花”这个套板化譬喻的推进和激活,诗人不再甘于用静止的喻体去比附静止的本体,喻体被转化为两种动作状态——开、落。
所以,这个句子就是诗人对一个具有情节性、动作性和时间性的故事的切片和象征。一个通常用叙事的方式予以展开的情景被象征化地表达,于是在想象中补齐了这句诗所涉及故事的三个层面:一个美丽的年轻女子在守候着她的归人(容颜、等待)。
她等了一年复一年,时间在等待中悄然逝去(季节里);她也曾欣喜期待,以为她的归人即将到来(莲花开),却终于还是寂寞失落,因为她的归人终究没有归来(莲花落)。
从诗歌艺术的角度看,这句诗十四字却包含着如此丰富的内容,它对“容颜”这个中心词的前后修饰,使简单的借代获得了微妙的情景性和独特的心理内涵;它又用了将叙事情景象征化的方式,使诗歌言简意丰,富于诗性的密度。
郑愁予现代诗《赋别》原文及赏析
全文:
火炼 寂寞的人坐着看花
焚九歌用以炼情
燃内篇据以炼性
炼性情之为剑者两刃
而炼剑之后又如何 就
炼炼火的自己吧
炼自己成为容器
不再是自己而是
大实若虚
此所谓炉火纯青
是容飞鹅即兴闯入
过瘾而不
焚身
作者简介:
郑愁予(1933— ),原名邹文滔,河北人,当代诗人。其父为国民党军官,诗人青少年时期随父亲奔走于战场中,在炮火声中度过。1949年诗人去台湾,1955年服役。1958年毕业于台湾中兴大学商学院,在基隆港务局任职。诗人从15岁就开始发表诗歌,1956年参与创立现代派诗社,任《现代派》刊物编辑。1968年到美国爱荷华大学学习,毕业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讲师。后任耶鲁大学教授。1965年,诗人停止写作,到20世纪80年代才重操诗笔。有诗集《梦土上》、《衣钵》、《寂寞的人坐着看花》等。诗人有“中国的中国诗人”称号,其诗风深受宋词风格的影响。
错误是我国台湾诗人郑愁予的作品吗
导语:《赋别》是一首离别的悲歌。离别的铭心刻骨的痛苦是通过平静的、故作豁达的歌来表达的。下面是其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
《赋别》——郑愁予
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
你笑了笑,我摆一摆手
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
念此际你已回到滨河的家居,
想你在梳理长发或是整理湿了的外衣,
而我风雨的归程还正长;
山退得很远,平芜拓得更大,
哎,这世界,怕黑暗已真的成形了……
你说,你真傻,多像那放风筝的孩子
本不该缚它又放它
风筝去了,留一线断了的错误;
书太厚了,本不该掀开扉页的;
沙滩太长,本不该走出足印的;
云出自岫谷,泉水滴自石隙,
一切都开始了,而海洋在何处?
“独木桥”的初遇已成往事了,
如今又已是广阔的草原了,
我已失去扶持你专宠的权利;
红与白揉蓝于晚天,错得多美丽,
而我不错入金果的园林,
却误入维特的墓地……
这次我离开你,便不再想见你了,
念此际你已静静入睡。
留我们未完的一切,留给这世界,
这世界,我仍体切地踏着,
而已是你底梦境了……
诗人简介及诗的赏析
郑愁予(1933-),中国诗人,本名郑文韬,原籍河北,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军人的父亲走遍大江南北 ,长城内外,饱览祖国各地风土人情,山水风光。 1949年随家人去台后,一面学习,一面写作,其作品受到纪弦赏识,1963年成为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
他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并能把传统的诗词意境,与现代西方的艺术手法相揉合,现代诗被改成歌曲,最多的就是郑愁予和余光中二人。
郑愁予的诗,具有清新淡雅的风格,读他的诗,仿佛看到一个穿长衫的古代诗人。
近代诗人中郑愁予是我最喜欢的。他的“错误” “赋别”这两首,我极其喜爱,很我的青春年少时期,有他的新诗一路陪伴,这几日读罢传统古诗词,很自然就想起了这位近代诗人,《赋别》也是一首写离别的诗,写一首男女恋人分手的悲歌成长,全诗分三小段来展开诗意。
《赋别》一开始就点出了时间和气候。和女友分手,他不说是发生在一个风雨的夜晚,而是说:“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
难道这一段感情,注定了会像风一般的轻,伤心的泪水如雨而下,这一段感情的结局,似乎早已经命定,是命定的“已经成形了”。别离的时刻,天空刮着风,下着雨,再伤感不过的时间和气氛了。分手没有任何的哭闹和争吵,她只是无言地笑一笑,诗人也只是无言地摆一摆手。
于是,寂寞伴随着两个人,沿着一条背道而驰,永不会交接的路上,向空旷的天际,无穷地伸展开来。说再见都是多余,还需要说出来吗?“再见” 通常就意味着永不再见了,也没有必要再多说了。
“你笑了笑,我摆一摆手”似乎这样的无言动作,分手还真的有点像 “ 释迦拈花,迦叶微笑 ”,仿佛顿悟了。“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这是一种极高的文学笔法。寂寞是没有脚,它不会向两个相反的方向伸展,而失恋的人却会!相思它不会奔跑,但会因深切的思念,带来苦恼与悲伤。诗人和他女朋友分手了,这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可诗人无法忘怀对方,他能不念吗?于是“念”此际她已经回到滨湖的家居小屋,“想”到现在,她可能正在梳理着被风吹乱的长发,或着整理着她被雨打湿的外衣。这种无法自拔的深深思念,不正是他仍爱着对方的证明吗?
然而等待着诗人的是什么?是风雨交加的寂寞归途!诗人内心的感觉是寂寞、孤单、渺小、迷惘和一片漆黑!“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这是北宋欧阳修的名句,送别的'人与离去的人越来越远,被宽广世界所隔绝,即使登上高楼,对方心意已决,再也不会回头了。
从分手的一刹那,便走出了他的世界,越走越远,最后消失在无形中。
诗人郑愁予离开了伤心地,似乎风雨兼程地坐火车回家。
火车经过丘陵地带进入一片宽广的平芜,山慢慢的后退,平芜就又于山的后退而更宽广,用这个广阔的景,去衬托出火车上失恋的诗人,此刻的他,是何等地孤单和落寞!
客观的景色,只不过主观内在的投射,这是传统诗词中的绝妙好手法。经由失去了她之后,世界一片漆黑。“哎,这世界,怕黑暗已真的成形了……”
恋爱就像脑人的三月天气,无论是初恋的迷醉或失恋的哀伤,都让人无法知悉从何而来。来去不留踪迹,神秘难解。在恋爱的散步中,难免走到岔路口,恋爱就像放飞的风筝,风筝飞向蓝天,有断线的遗憾;又如在沙滩散步,“沙滩太长,本不该走出脚印”。这正是“云出自岫谷,泉水滴自石隙”,此后云水漂渺,难以预料。“独木桥” 的初遇已成往事,意指两人最初邂逅的一见倾心,情投意合,“如今已是广阔的草原了”,爱情漂忽,渺茫难寻。诗运用现代派的手法,通过几个不同的意象,表达了同一意蕴。女友的话说得洒脱,而失恋者难挡相思之苦,转述得更深更长“这次我离开你,便不再想见你了” “留我们未完的一切,留给这世界”,越是这样说,更看出维特欲爱不得之苦。
这首诗典型的体现了“愁予风”,爱情固然甜蜜与温柔,但它带给人们也伴随着一些苦恼,也许爱情的幸福正从痛苦中来。最动人的情诗,是失恋诗。这首《赋别》的主人,多愁善感,忧郁感伤的气质情调,形成一股旋风,打动了很多少男少女的心。
诗人的恋爱,做为一件事来看,有始无终。开始于独木桥的初遇,结局是分手,一个字,错!正像放风筝的小孩,紧握了断线的风筝。为什么会终断了呢?答案是错。
诗人和他女朋友的故事始于独木桥。初遇是冥冥中注定了的,发展到相识、相爱,以至分手,难道竟也是无可避免的命运在主宰?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诗人再也触不到,看不到对方,扶持她专宠的权力已成过去。他的她,变成了往事。发展成这样,结论就是“错”!缤纷多彩的爱情故事,正像黄昏夜空的颜色,“红与白揉蓝于晚天,错得多美丽”。
她为什么会变心,这似乎是恒久无解的问语。诗人选择了自我隐退远离,离开了她,便不想再见她了。
一段缤纷的爱情故事,才开了头就夭折了。就让这遗憾,变成生命中的永恒。诗人的真实世界,是失去了她的伤痛,对已静静入睡的她而言,只是梦境般的虚幻罢了。
留下未完成的一切,而海洋在何处?诗人独有的本领,就是文字的独特魔力!
现代诗《小小的岛》原文及赏析
《错误》是诗人郑愁予的作品,详细介绍如下:
1、简介:《错误》是当代诗人郑愁予于1954年写作的一首现代诗。全诗以江南小城为中心意象,写出了闺中盼归人的情怀,寓意深刻,是现代抒情诗代表作中之一,被海内外多次收入教科书。?他童年时期逃难的记忆,有马蹄声,他把这些冒出的经历艺术化,写成了《错误》。这首诗的主角就是以郑愁予母亲为原型的。
2、作品原文: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3、鉴赏分析:《错误》这首诗,以一连串具有传统意味和江南风情的意象,将豪放旷达的气质和欲语还休的情韵融为一体,营造出和谐、完整的艺术境界。表现出了较强的历史感和时空感。 《错误》最大的特点是叙事、画面的象征化以及对照手法的结合运用。从第一节开始,在一个叙事的语境中, 季节、容颜、莲花就共同型塑出这些词语的象征意味。
在日常的学习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知识点吧!知识点就是掌握某个问题/知识的学习要点。为了帮助大家更高效的学习,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现代诗《小小的岛》原文及赏析知识点,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诗歌原文
小小的岛
你住的小小的岛我正思念
那儿属於热带,属於青青的国度
浅沙上,老是栖息着五色的鱼群
小鸟跳响在枝上,如琴键的起落
那儿的山崖都爱凝望,披垂著长藤如发
那儿的草地都善等待,铺缀著野花如果盘
那儿浴你的阳光是蓝的,海风是绿的
则你的健康是郁郁的,爱情是徐徐的
云的幽默与隐隐的雷笑
林丛的舞乐与冷冷的流歌
你住的那小小的岛我难描绘
难绘那儿的午寐有轻轻的地震
如果,我去了,将带著我的笛杖
那时我是牧童而你是小羊
要不,我去了,我便化做萤火虫
以我的一生为你点盏灯
1953年
(选自《台湾诗人十二家》重庆出版社1983年版)
诗歌赏析
《小小的岛》从“你住的小小的岛我正思念”一句含蓄的告白开始,经过抽丝剥茧的描绘,慢慢地酝酿,最後坦荡荡地说出“以我的一生为你点盏灯”,首尾呼应,表现出诚挚的深情。文字平易,意象凝练,工力不著痕迹,令人感叹至深。
“你住的小小的岛我正思念”。我思念住在小岛上的你。这里用了一个小倒装句,造成结构上的参差错落,因而更显得诗意盎然,在不协调中闪发出耐人寻味的光彩。
如果说第一段是客观的外在描写,那么,第二段就有了主观的移情,诗人急切地要把一种情感洩露出来。那儿的山崖喜欢凝望,那儿的草地都善于等待,静态的事物立刻生动起来,呈现出一种鲜明的美丽色彩。让读者在刹那间觉得“你住的小小的岛我正思念”这句话是多么真实可信。“披垂著长藤如发”一个丽人披发等待的镜像跃然而出,天衣无缝地对应前面的“凝望”。
那里的草地“铺缀著野花如果盘”等待着垂顾。这样的节奏和意象,生动地刻画出人的形状来,鲜明地塑造出翘首盼望的形象;深刻地衬托出“凝望”与“等待”的意义。
那里的阳光是蓝的,海风是绿的,如此美景,谁不心往神驰?更何况,有一个让我一往情深的“你”就居住在那里,郁郁葱葱阳光般灿烂。第二节使用的臂喻和转化,产生出来的情景交融的观感,让人情不自禁地随着作者的指引,进入一个色彩斑斓、层次分明的情感世界。
“如果,我去了,将带著我的笛杖”,那么,我将是牧童,而你,是我乖乖的小羊,我们俩相依为伴,我吹响悠扬的牧笛,带着你徜徉在鸟语花香的草地上。或者,我化做萤火虫,用我微弱而固执的光芒照你前面的路,以我的一生为期限。这是一种允诺,一种并不夸张但难能可贵的情感态度。真正的爱是需要一生去呵护的!
全诗在形式上,结构分明,层次清晰、整齐;其次,对偶迭出,郑愁予善于把古典的精华巧妙地融入现代诗中。台湾作家杨牧在《郑愁予》的长篇文章说:"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象准确,声籁华美,而且绝对地现代的",强调了郑愁予诗歌语言的中国化,从而体现了中国的`思想与情感。文字纯净是这首诗的一个优点。
郑愁予在谈论写诗技巧时,说:“写诗要忠诚,对自己诚,而不是唬唬人的,如果写的东西连自己都不确定,那就是不忠实。”因而,郑愁予注重词语和意象的纯净利落,清新轻灵,竭力以最忠实的文字展示诗人最忠实的感情。这是一首真实、真情的诗。至今仍能打动无数读者的心弦,我想最重要的因素不在于以词藻取胜,而是以它内在的情感感动人。这种情感不伪装、不雕饰,在诗中使情景和谐一致,产生了意味不尽的艺术感染力。
通过这个线索,我洞见了一个被人忽略的事实,那就是,在诗歌世界里,某种价值认领不一定非得在形而上的哲学层次上进行所谓的灵魂拷问。对心灵的洗练和情感的提升,取的触及和潜移默化,或许比时下的价值教化和价值消解两种对立的诗歌写作意图更有力度。
在一个小小的岛上,有着美丽的风光,有着让我魂牵梦绕的人儿,有着我青春的梦幻和我甘愿倾注一生的理想……
作者简介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祖籍河北宁河,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当代诗人。台湾中兴大学毕业,中国海洋大学驻校作家。
他的《错误》、《水手刀》、《残堡》、《小小的岛》、《》、《如雾起时》等诗,不仅令人着迷,而且使人陶醉。被称为“浪子诗人”,“中国的中国诗人”。
:
郑愁予 - 职业生涯
抗战期间,随母亲转徙内地各处,在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5岁开始创作新诗,他有古典诗人的情操,但诗的语言主要是白话,表现的也主要是自己的生活体验。
1949年郑愁予随家人去台湾后,一面学习,一面继续从事写作。其作品受到纪弦赏识,1963年成为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
1955年中兴大学毕业后,在台湾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梦土上》。郑的早期诗作多为关怀社会的诗。
1968年应安格及聂华苓之邀参加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之活动;同年获“第二届青年文艺奖”,次年,任爱荷华大学东亚语文学系中文讲师;1983年获爱荷华大学创作艺术硕士学位,继续入读新闻学院大众传播博士班,并在东亚语文学系任教。
1985年获耶鲁大学无限期续聘,其妻余梅芳亦在耶鲁大学图书馆东亚收藏部工作。
诗作15首由法国文学教授Martine Vallette Hemery译成法文,在Liasse(Huitieme)刊登出版。出版诗集包括《郑愁予诗选集》、《郑愁予诗集I》、《郑愁予诗选》等。
郑愁予对香港的文学教育贡献亦甚2002年,香港教育局将《雨说》一诗编入中学教科书,并将《水巷》一诗编入职校教材;同年,担任“香港双年文学奖”评审,并参加“科技大学现代文学座谈会”。
2003年接受美国加州注册世界文艺学院荣誉学位。1994年开始与孙康宜教授合教中国现代诗通论。现旅居美国,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其名作《错误》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
郑愁予 - 个人影响
他的诗中贯穿着两种互补的气质神韵。一种是豪放、爽快、豁达的“仁侠”精神,另一种则是曲折动人,情意绵绵,欲语还羞的婉约情韵,这两种气质充分显示了诗人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正是这种修养使他避免了台湾现代诗派的缺点,把中国的传统意识和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技巧结合得浑然一体,使他成为地地道道的“中国的中国诗人”。
郑愁予 - 人物评价
郑愁予其人其诗都给人一种神秘感。他本人是一个运动健将,但诗中表现的却是一个多情书生;他有着极深的文学修养,但他却毕业于法商学院;他身为现代派的主要干将,但他的诗却处处流淌着古典韵味;他的诗婉约犹如李商隐,但豪放起来酷似李白。 郑愁予比较有名的诗作,比如《错误》、《水手刀》等,大多都是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的。因此他被称为“浪子诗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