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上杜甫_楼上杜甫拼音版
1.登岳阳楼杜甫赏析_登岳阳楼阅读答案
2.杜甫—登岳阳楼赏析
3.杜甫 登岳阳楼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山则高矣,海则大矣,而情满意溢,登临所引发的情思往往不能自已,如万斛泉源。至于忧乐,则系诸诗心。登山观海如此,登楼观湖未尝不是如此。范仲淹《岳阳楼记》写尽了岳阳楼大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更是至大的胸怀,在他写《岳阳楼记》之前,已有无数的迁客骚人登临此地,吟咏诗篇。李白和杜甫,的诗仙和诗圣,人生不称意的迁客骚人,他们也曾路过此地,登楼观湖,并留下了千古的情思。
李白和杜甫是一对神奇的组合,我常常爱拿他们做对比,也许并不很准确,但很有趣。李白是一个狂放豪迈的道教徒,杜甫则是一个老成持重的儒生,这奠定了他们的思想基础,也决定了人们对他们的印象。《南熏殿旧藏》的李白画像,目光炯炯,颇有仙风道骨;《历代贤圣名臣画像》里的杜甫恭敬谦和,沉稳持重,我们并没有见过他们真容,但我们总觉得该当如此。李白的律诗常常不受格律的束缚,杜甫的古体诗却往往律化,……同样是无穷无尽的烦恼与忧愁,李白是“白发三千丈”,杜甫则是“白头搔更短”。当他们登上岳阳楼诗时,同是此山此水此地,他们会有怎样的情思?
李白是旷达的,至少给人的感觉是旷达的,就算忧愁苦闷也以豪放出之,在他的诗歌里,常见其以物喜,但很少以己悲。李白登临岳阳楼,有诗三首:
《留别贾舍人至二首》
其一
大梁白云起,飘摇来南洲。徘徊苍梧野,十见罗浮秋。
鳌抃山海倾,四溟扬洪流。意欲托孤凤,从之摩天游。
凤苦道路难,翱翔还昆丘。不肯衔我去,哀鸣惭不周。
远客谢主人,明珠难暗投。拂拭倚天剑,西登岳阳楼。
长啸万里风,扫清胸中忧。谁念刘越石,化为绕指柔。
其二
秋风吹胡霜,凋此檐下芳。折芳怨岁晚,离别凄以伤。
谬攀青琐贤,延我于北堂。君为长沙客,我独之夜郎。
劝此一杯酒,岂惟道路长。割珠两分赠,寸心贵不忘。
何必儿女仁,相看泪成行。
第一首首四句以白云为主体展开叙述,大意是:白云飘飖自大梁来,在苍梧之野久徘徊,罗浮树叶青复黄,倏忽越十载。白云被李白赋予了生命,它能看见罗浮山的春去秋来,当然也能看见“鳌抃山海倾,四溟扬洪流”的山河动荡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这李白想脱离现实,飘然而去:想让凤凰携我上天一游,但凤凰苦于道路艰难,翱翔自回昆仑去了,哀鸣声声像因招待不周而于我有愧。后八句说,像我这样辞别了款待我的主人的远行客,如同明珠一般无论如何也不会投向暗处,既然无法同凤凰作摩天之游,那就拂拭我的倚天长剑,登上岳阳高楼,在高风中舒以长啸,荡涤胸中的忧愁。“谁念刘越石,化为绕指柔”用了典故,刘琨有“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的诗句,感叹自己经历破败,从坚刚变为柔弱,有隐约的惆怅。但李白却在长风中荡涤了胸中的忧愁,便不在意自己的处境与失意。
李白的“忧”从何而来呢?在第二首中我们清楚地看到:“君为长沙客,我独之夜郎”,贾至与李白一贬谪一流放,都是人生的不如意,而借登岳阳楼留别共勉。“何必儿女仁,相看泪成行”不禁让人想起王勃的“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言下之意当然也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前两首用典很多,写得豪迈沉雄,不过岳阳楼只是诗人借以立足抒怀的媒介,没有对岳阳楼景色进行直接的描写。《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则写得空灵飘逸,景中含情: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首联写岳阳楼之高,视野之阔:岳阳景色尽收眼底,洞庭湖开阔无边。颔联精彩之极:一去一来,造成视觉转换,雁动而山静,愁心无法看见,而好月正在眼前,动静虚实两两对照。接着是更奇幻的想象:在岳阳楼上,仿佛自己置身云间,和山月同一高度,在云间天上下榻饮酒。醉后感到习习的凉风飘飘吹动人的衣袖,一派仙家的潇洒与逍遥。如此空灵飘逸。也许这正是李白遇赦返回,途经岳阳楼的诗,这种遇赦的喜悦,愁心尽去,此乐何极!
杜甫的登楼诗多是“万方多难此登临”的感极而悲。若以月为喻,李白是吸人眼球的光亮所在,杜甫,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月光笼罩下的世界。在《登岳阳楼》中,他写道: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前两联写登上岳阳楼看见的浩大宇宙,一片开阔雄壮,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感觉。喻守真的《唐诗三百首详析》评论说:“诗人写景状物,往往喜欢夸大形容,因此不免有牵强失真的地方。本诗颔联就犯此病。照地理上讲,洞庭湖四周均为楚地,哪能说是与吴分界之处。”这样的评价也许是较真了,我以为此处只在描述诗人眼底心中的感觉,非夸大不能形容,非这样说不能尽意,李白的诗不能较真,杜甫的也不都是能较真的,苏轼定然知道黄州赤鼻矶非当年赤壁鏖战处,但并不妨碍其发思古之幽情。又:“乾坤日夜浮,倘用来咏大海,那还相当,若咏洞庭,未免不称。”其实这便开头提到的“清满意溢”,用观沧海的情思来咏洞庭,是“为情造文”,而不是“为文造情”,正如葛晓音《杜甫诗选评》中所说的:“杜甫可干造化的笔力以及他包容宇宙的襟怀,使他创造出了比洞庭湖本身更为壮阔的诗境”。接着颈联因望而思乡思亲,形单影只,老病孤舟与颔联的浩大雄浑形成鲜明的对比,“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的形象跃然眼前,带出杜甫更多的诗句来,或是“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或是“万古凌霄一羽毛”。自己已经足够渺小,而民不聊生的战争和国家的命运更让诗人忧从中来感极而泣。
杜甫写了《登岳阳楼》之后一年,在一个春天,他陪同裴使君又一次登上了岳阳楼,我们看到了他渴望入仕的心境,自比徐稚,将裴使君比作陈蕃,始终放不下“君致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念头,心忧天下:
湖阔兼云雾,楼孤属晚晴。
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
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
敢违渔父问,从此更南征。
这首诗在前一首的悲痛之下,生发出积极向上的力量。首联的上句,不乏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气概,冰消雪融,梅花飘香,百草冲破泥土生长出来,杜甫的心中也生出了一股强烈的力量,希望被任用而有所作为,像屈原一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李白灵动如水,杜甫沉雄如山,一个是飞在天上的仙人,一个是脚踏实地的圣人,他们共同撑起了的诗世界。
登岳阳楼杜甫赏析_登岳阳楼阅读答案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译文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现在我登上湖边的岳阳楼,俯仰江山。首联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拉开时间的帷幕,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了基础。杜甫少时就有壮游名山大川的雄心,曾先东游吴越,后北游齐赵。
岳阳楼是千古名胜,诗人早有尽兴一游的夙愿,无奈战乱频仍,身世漂荡,难以如愿。今日流落至此,方得以一饱眼福。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分割于东南;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浮荡着大地长天。颔联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日夜浮”三字,下得深沉,寓情于景,隐含自己长期飘泊无归的感情。宋代刘辰翁说,此联“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吴楚”,春秋时代的吴国和楚国。今湖北、湖南及安徽、江西的部分地区古属楚地;今江苏、浙江及江西的部分地区古属吴国。“坼”,分裂。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颈联写诗人年老多病,以舟为家,远离亲友,流落在外,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不言自明。“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全家人住在一条小船上,四处漂泊。
此时,他身体衰弱不堪——右臂偏枯,耳朵失聪,还患有慢性肺病。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凭倚窗轩,胸怀家国,我不禁涕泪交流。诗人在尾联中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意境深远,余韵无穷。“戎马”,兵马,这里借指战争。大历三年(768)秋,吐蕃侵扰灵武,京师戒严;朝廷又命郭子仪率兵五万至奉天,以备吐蕃。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杜甫—登岳阳楼赏析
登岳阳楼杜甫赏析,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诗人晚年生活的凄苦和忧国忧民之心。本文登岳阳楼杜甫赏析由大学高考编辑收集整理,希望大家喜欢!
导读:
这是关于岳阳楼最著名的诗篇,岳阳楼也因此诗而闻名遐迩。其原文如下: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杜甫阅读答案:
1.赏析颔联。
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说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象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只用了十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特别逼真地描画出来了。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句中?坼?和?浮?有何妙处?
答:一?坼?一?浮?,摊贩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水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洞庭湖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飘荡起落,下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形在读者眼前。
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表达了诗人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帮助;?老病有孤舟?,写出了诗人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泊,以舟为家,前途茫茫,无处安身的孤苦无依。
4.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从哪句诗可以看出?
答: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不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这可以从?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两句诗中看出。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自己穷愁潦倒、漂泊无依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祖国?涕泗?横流。
5.结合作者的个人经历,谈谈你对?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两句诗的理解。
答:个人经历:举目无亲,年老多病,以孤舟为伴;国家命运:战争未平、国家多难,老泪纵横,作者不仅哀叹自己的身世孤苦晚境凄凉,更为国家动荡不安战乱不休而悲伤。
6.你还知道哪些写洞庭湖的名句?试写出连续的两句。
答:写洞庭湖的佳句:
(1)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2)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
(3)许文化:?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4)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登岳阳楼杜甫翻译:
很早听过闻名遐迩的洞庭湖,
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
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
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
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登岳阳楼杜甫字词解释:
⑴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中国第二淡水湖。
⑵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在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⑶吴楚句: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坼(ch?):分裂。
⑷乾坤:指日、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⑸无一字:音讯全无。 字:这里指书信。
⑹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⑺戎马:指战争。关山北:北方边境。
⑻凭轩:靠着窗户。涕泗(s?)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登岳阳楼杜甫背景: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杜甫57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大历三年(768年),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泊岳阳城下》和《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登岳阳楼杜甫中心大意:
这首诗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诗人在作品中描绘了岳阳楼的壮观景象,反映了诗人晚年生活的不幸,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艺术手法赏析:
第一,作品运用了变化多样的表现手法。作品虽然只有八句话,但是却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开篇两句运用的是叙述的手法,交代的是登临岳阳楼的缘由。三四两句运用的是描绘的手法,绘制了岳阳楼的宏阔壮观图景,并且在描绘中,又运用了形象的比喻,增强了作品的生动性。作品最后两句又运用了抒情的写法,揭示出诗人的内心世界,开拓了作品的意境。
第二,作品内容和感情两方面大跨度的跳跃。从内容方面说,开篇一联写的是诗人登楼的过程,其中蕴含了?昔?与?今?的时间跳跃过程。颔联中,诗人由上联的写自己推进到写洞庭湖,这里有一个从小到大的跨度。在写景中,又由吴、楚之地面到日、月之天空的空间跳跃。到了颈联,诗人又转回自身的描写,前后联之间有一个从大到小的跨越。到了尾联,诗人又从个人身世遭际的描写扩展到国事的描写,上下联又是一个从小到大的跨越。在写国事时,又有一个从国难的跳跃到诗人感情抒发的过程。这就构成了纵横开阔,跳跃性强的特点。从诗人的感情发展脉络上说,首联蕴含喜悦,颔联带有雄壮,颈联转为凄苦,尾联变为悲伤。诗人的感情随着诗篇的进展,显示出不断变化,跳跃性强的艺术特点。
登岳阳楼杜甫赏析:
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有一点是很清楚的,诗人对洞庭湖向往已久,这是在叙事写景的行文中,自然地流露出来的感情。但这毕竟是过去的向往,登上了岳阳楼,其感情似乎应当是高兴。因为多年的向往实现了,一定高兴。但仔细品味,句中又见不到高兴的字眼,抽不出如愿以偿的情思。联系下文更是如此。实际上在这两句中?昔?与?今?之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距离,作者把这段距离拉开,没有用简单的?喜?悲?之词来填充它,而是留给读者去想象、回味。古人说?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这里就是无字处。?昔?与?今?之间,天在变,地在变,国在变,人也在变。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转衰,人民的深重灾难,杜甫个人的悲惨遭遇,这一切都凝聚在一起,凝聚在杜甫的心头,并随着诗人?起登上了岳阳楼。他高兴不起来。应当说?今上岳阳楼?是向往了多年不得登,如今才算是登上来了,这是一声长叹,长叹的内里是一团忧国忧民、伤时伤世的感慨。这一声长叹,就像那咏叹调的引子,开启了下面一个个乐章。这里还要注意到一个?水?字,题目是?登岳阳楼?,头一句却先写洞庭湖,第二句才写岳阳楼,而且是?洞庭水?不是洞庭湖。这个?水?字显然是要突出的,这是抓住了洞庭风光的主要特点,说明了下文主要是在?水?上做文章。
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两句紧扣上联的?水?字,虽没出现水字,却是专门写洞庭水。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向东南方向极目眺望,只见洞庭湖水茫茫一片,一眼望不到头,而吴地则被挤向了远远的东边,楚地则被远远地挤向了西边、南边。这景象,就好像洞庭湖水向东南伸展,把本来连在一起的吴地和楚地,一下子分裂成为两块。?坼?字用的很好,有动态感。仿佛湖水在延伸,大地被切割开。后一句?乾坤?就是天地,包括天地万物。?乾坤日夜浮?是说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四面眺望,到处都是无边无际的洞庭水,仿佛整个天地万物都被湖水漂浮起来,仿佛天地万物都日日夜夜地在洞庭湖水上浮动漂游。?浮?字也有动态感。使人想到整个苍穹都被湖水托住的?个半球,而万物的运动,都是湖水荡动的结果。这两句都是写洞庭水,境界宏阔。一是极写水面的宽阔,二是极写水的力量。能够割裂大地,能够浮动乾坤,这是极写它的力量。而被割裂、被浮动东西之庞大,则显示出湖水的宽阔。这不是简单的夸张手法,这里有个视觉、感觉和想象的问题。由于地球是圆的,人的视觉是有限的,面对茫茫的湖水可能看不到岸边,即使看到了,远远望去也只是一条线,这就造成了湖水无限大,而远地十分狭小的感觉。诗人准确、真实地抓住了这视觉和感觉上的错觉,就把湖水描写成了四际无垠,仿佛大地四处都是水乡泽国,这是视觉感觉的真实。但诗人又借助想象,把本来看不到的吴楚大地和整个乾坤四际,也融进了这个视觉和感觉的画面。从而构成了一个想象的吴地楚地被裂开,整个乾坤被浮动的广阔无垠的画面。这就是借助想象而形成的意象。这是将想象中的更广阔的景象纳进了视觉画面的结果。这是说?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视觉错觉加上想象的产物,这是一个很成功的宏观意象。它的主要特点是境界广阔、气魄宏大。像这样大的宏观意象、气魄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很少见的。如孟浩然也有咏叹洞庭湖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但没有杜诗境界更为高远。这两句是写景,但不能看成是纯写景,写景中渗透着诗人的胸怀。?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透露唐王朝的分裂衰败和国势的不安定。
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两句是写诗人自己的处境。?无一字?指的是没有一点消息,一点音信。?亲朋无一字?写出了诗人的孤苦,但主要是音信断绝,自己不了解朝里和地方上的情况,即整个国家的情况。这对一个念念不忘君王,不忘国家,不忘人民的诗人来说,是一种被社会忘记的孤独感,他在精神上无疑是很痛苦的。?孤舟?是指诗人全家挤在一条小船上飘泊度日,消息断绝,年老多病,孤舟漂泊,其精神上、生活上的惨苦可以想见。理解这两句应与前两句联系起来看,前两句是远望,随着湖水向四际望去,水天相接,联想到吴楚,联想到整个乾坤。这两句近看,看到了孤舟,孤舟是近景中映入眼帘最能触动他的东西。于是使他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和处境。可以说这两联都是由观景引出,只不过前两句以写观景所见为主,后两句以写观望所见而引起的联想为主。这两联在内涵上也是一脉相通的。表面看起来毫无联系,实际上是一脉相通的。既然这后两句是写他的孤苦悲惨处境,由此应推想到前两句也绝非是单单写景,实际上前两句是借写远景象征性地、比拟性地暗示国势的动荡不安。这里包含着安史之乱的后遗症:唐王朝的衰败,人民的痛苦,外族的侵扰,国家的四分五裂和社会的不安定,栋梁之臣的缺乏等等,这一切都是杜甫飘泊中念念不忘的大事。正是由于诗人心中牵挂着国事民事,才牵肠挂肚。所以当他看到广阔无垠洞庭湖水时,也会想到仿佛大地裂开了,乾坤在日夜不停地浮动。从杜甫一贯的优国忧民的思想境界来看,他登上岳阳楼极目远眺,也必定会想到这些。可以说没想到这些就不是杜甫。也正是由于诗人胸中翻腾着叫人牵肠挂肚的国事民事,所以就很自然地勾起了自己不能再施展抱负的痛心。于是这孤舟飘泊,老弱多病,消息也听不到的可悲处境,也就顺理成章地涌上心头。这两联中,上联境界极大,下联境界却很小,大小相映成趣,其间也包孕着诗人的无限感慨。就景象来说,上联展现的是浩瀚的洞庭湖水,下联则画出了水面上的一点孤舟。湖水动荡,孤舟飘浮,虽然大小悬殊,却统一在一幅画中。如果将洞庭湖水比作整个国家,那么那一点孤舟就是诗人杜甫自己。这里是象征,这鲜明对照的谐调之中,既包含着诗人对自己终身遭遇的痛心和不平,也体现了诗人将自己的命运、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诗人站在岳阳楼上,望望湖水,看看孤舟,想到国家,想到自己,万种感慨,萦绕心头。?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乾坤?与?孤舟?对比,阔大者更为浩渺,狭小者更显落寞。
尾联?戎马关山北。?戎马?,就是战马、兵马,指战争。?关山?,泛指,并非专指那道关,那座山。?关山北?,指打仗的地方。从诗人来说,从洞庭湖向长安望去,隔着一道道关,一座座山,而战火就在北面燃烧。?戎马关山北?,具体指的是当时吐蕃入侵,威胁长安,战争不息,国家不得安宁。?凭轩涕泗流?是说杜甫倚靠岳阳楼的窗户,向北眺望,虽然隔着道道关山,他看不到长安,也看不到战火,但在他心中却呈现出吐蕃入侵,长安危急,人民遭难的情景,于是他就禁不住伤心的老泪纵横了。这两句是两个景象:一个是西北长安附近的战火,一个是岳阳楼上倚窗眺望的老诗人。两者构成了一幅画,前者是诗人心中想到的,后者是诗人自身实景。长安与岳阳楼相距千里,但在诗人心中却没有这个距离。这真是身在洞庭,心在长安。孤舟虽小却装着整个天下。衰老多病的躯体中,仍然跳动着?颗忧国忧民的志诚之心。同时?戎马关山北?一句,明确写出了诗人在登岳阳楼时心中想的是国家的不安宁。这就更可以说明了第二联绝非仅仅是写景。第三联也决不只是写自己的孤苦无依。?凭轩涕泗流? 一句中,则凝聚着诗人对国家时局、自己孤苦处境比照后,感到无可奈何,感到万分压抑的感情,非常形象而深刻地显示出杜甫晚年时的精神痛苦。精神痛苦主要是无可奈何。
后世评价:
1,杨伦《杜诗镜铨》引俞犀月:?次联是登楼所见,写得开阔;颈联是登楼所感,写得暗淡;正于开阔处见得俯仰一身,凄然欲绝。?
2,杨伦《杜诗镜铨》引唐庚《唐子西文录》:?尝过岳阳楼,观子美诗不过四十字耳,其气象闳放,涵义深远,殆兴洞庭争雄。?,
3,杨伦《杜诗镜铨》引方虚谷:?公此诗同时,惟孟浩然足以相敌。尝登岳阳楼,左序毬门壁间大书孟诗,又书杜诗,后人不能复题。?
4,杨伦《杜诗镜铨》引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世不甚传,他可知矣。?
5,浦起龙《读杜心解》引黄生:?写景如此阔大,自叙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巽,结语凑泊极难,转出?戎马关山北?五字,胸襟气象,一等相称。愚按: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 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以上这篇登岳阳楼杜甫赏析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古诗词尽在:!
搞笑谜语,脑筋急转弯,祝福语,每日惊喜不断,尽在大学高考!可通过扫描本站微信二维码或者添加微信号:miyu_88,即可进行体验!
杜甫 登岳阳楼
赏析:
此诗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反映了其关心民生疾苦的风格。
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底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
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_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
“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
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出自:《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原文:
登岳阳楼
唐代: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译文: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以前的日子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如愿终于登上岳阳楼。
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着栏杆远望泪流满面。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大历三年(768年),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
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泊岳阳城下》和《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解读:
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现在我登上湖边的岳阳楼,俯仰江山。首联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拉开时间的帷幕,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了基础。
杜甫少时就有壮游名山大川的雄心,曾先东游吴越,后北游齐赵。岳阳楼是千古名胜,诗人早有尽兴一游的夙愿,无奈战乱频仍,身世漂荡,难以如愿。今日流落至此,方得以一饱眼福。
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分割于东南;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浮荡着大地长天。颔联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日夜浮”三字,下得深沉,寓情于景,隐含自己长期飘泊无归的感情。宋代刘辰翁说,此联“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吴楚”,春秋时代的吴国和楚国。
今湖北、湖南及安徽、江西的部分地区古属楚地;今江苏、浙江及江西的部分地区古属吴国。“坼”,分裂。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颈联写诗人年老多病,以舟为家,远离亲友,流落在外,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
不言自明。“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全家人住在一条小船上,四处漂泊。此时,他身体衰弱不堪——右臂偏枯,耳朵失聪,还患有慢性肺病。
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凭倚窗轩,胸怀家国,我不禁涕泪交流。诗人在尾联中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意境深远,余韵无穷。
“戎马”,兵马,这里借指战争。大历三年(768)秋,吐蕃侵扰灵武,京师戒严;朝廷又命郭子仪率兵五万至奉天,以备吐蕃。
《登岳阳楼》
作者: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释:
1、吴楚句: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坼:分裂。
2、乾坤:指日、月。
3、戎马:指战争。
4、关山北:北方边境。
5、凭轩:靠着窗户。
译文: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
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
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
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
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赏析:
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开头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二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三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末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写景虽只二句,却显技巧精湛,抒情虽暗淡落寞,却吞吐自然,毫不费力。
黄庭坚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
作者:黄庭坚
(一)
投荒万死鬓毛斑,
生入瞿塘滟滪关。
未到江南先一笑,
岳阳楼上对君山。
(二)
满川风雨独凭栏,
绾结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当湖水面,
银山堆里看青山。
注释:
1、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下临洞庭湖。君山是洞庭湖中的一座小岛。
2、投荒:贬官到荒僻的地方。
3、瞿塘:峡名,在四川省奉节县附近。滟滪(音艳预)关:滟滪堆是矗立在瞿塘峡口江中的一块大石头。附近的水流得非常急,是航行很危险的地带。古代民谣有滟滪大如襆(音浮),瞿塘不可触的话。因其险要,故称之为关。生入关:东汉班超从军西域三十一年,年老思归,有但愿生入玉门关的话。此用其语。
4、江南:这里泛指长江下游南岸。包括作者的故乡分宁在内。
5、川:这里指洞庭湖。
6、这句写风雨凭栏时所见君山。绾(音晚)结:(将头发)向上束起。湘蛾:《楚辞九歌》中的湘君和湘夫人,相传即帝舜二妃娥皇和女英,君山是她们居住的地方。鬟:发髻。十二鬟:是说君山丘陵起伏,有如女神各式各样的发髻。
赏析:
第一首诗写遇赦归来的欣悦之情。宋崇宁元年,黄庭坚贬谪四川近六年后遇赦,在回故乡江西分宁老家的途中,经过岳阳冒雨登楼,饱览湖光山色,写下此诗以表达自己遇赦后的喜悦心情。首句写历尽坎坷,九死一生,次句谓不曾想还活着出了瞿塘峡和滟滪关,表示劫后重生的喜悦。三四句进一步写放逐归来的欣幸心情:还没有到江南的家乡就已欣然一笑,在这岳阳楼上欣赏壮阔景观,等回到了家乡,还不知该是如何的欣慰!此诗意兴洒脱,诗人乐观豪爽之情可以想见。映照出诗人不畏磨难、豁达洒脱的情怀。全诗用语精当,感情表述真切。
第二首诗写凭栏远眺洞庭湖时的感受。满川风雨,隐指作者所处的恶劣的政治形势。即使是在这样一个困苦的环境中,他还兴致勃勃地凭栏观赏湖山胜景,足见其胸次之高。次句写凭栏时所得印象,说放眼远望,君山众峰的形状好像湘水女神盘结起的十二个发髻,写出了君山的灵秀之气。三四句推开一步,设想如能在湖风扑面白浪掀天的波心浪峰上,细细观赏君山,当是何等的惬意!银山堆里看青山,以简洁的笔墨,写出了极为壮丽景观。诗人忧患余生,却能以如此开阔之胸襟,写出如此意气风发的诗句,千载之下,令人钦佩不已。
据任渊所作黄庭坚诗谱,此二诗手迹有跋云:崇宁之元(元年,1102)正月二十三日,夜发荆州,二十六日至巴陵(今岳阳),数日阴雨不可出。二月朔旦,独上岳阳楼。诗人自绍圣初因修国史被政敌诬陷遭贬,到徽宗即位,政治地位才略有改善。公元1101年(建中靖国元年),出了四川,次年(即崇宁元年),又从湖北沿江东下,经过岳阳,准备回到故乡去。这时,他已被贬七年,流转在四川湖北一带,环境非常恶劣,又到了对于古人来说算是高龄的五十七岁。长途漂泊,旅况萧条,在风雨中独上高楼,所以一方面为自己能够在投荒万死之后平安地通过滟滪天险活着生还而感到庆幸,另一方面回首平生,瞻望前路,又不能不痛定思痛,黯然伤神。因而欣慨交心,凄然一笑。苏轼的《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中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此老真是胸次浩然,早已将一切忧患置之度外,真像关汉卿在套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所说的我却是蒸不烂、煮不熟、槌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黄庭坚与之相比,似乎还未能完全忘怀得失。这种气质上的差异,很准确地表现在作品中,是读者所应当注意的。
独上高褛,可以望洞庭湖;楼在岳阳城西门上,和湖还有一段距离,则在风雨中又不能在银山堆里看青山,所以只好出之以想象,而将其认作湘峨鬟髻了。刘禹锡《望洞庭》云: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雍陶《望君山》云:应是水仙梳洗罢,一螺青黛镜中心。可能给黄庭坚以某种启发,给他提供了想象的依据。
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领袖,也是文学史上一位有争议的人物,他的业绩对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对他的评价,也随着历史上文艺思潮及价值观的不同而大有高低。
登鹳雀楼古诗
登鹳雀楼古诗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就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崔颢 登黄鹤楼
《登黄鹤楼》
作者: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
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武昌县,民国初年被火焚毁,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文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也有人作昔人已乘白云去。
2、悠悠:久远的意思。
3、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
4、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译文: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
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
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
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
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赏析: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
古诗绝句就是这样经典,凝练,内心顿生无限的情怀。希望看到更多的的绝句和古诗吗,请欣赏 杜甫绝句 。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