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 成语故事_项羽成语故事

       项羽 成语故事的今日更新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反映了人们对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今天,我将和大家探讨关于项羽 成语故事的今日更新,让我们一起感受它带来的高品质生活。

1.关于项羽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2.谁知道关于刘邦,项羽的成语故事?麻烦告诉我

3.秦朝末年,项羽、刘邦争霸的故事你一定知道不少吧,有关他们的成语故事可真多呀,请你按要求写出两个。

项羽 成语故事_项羽成语故事

关于项羽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沐猴而冠 [ mù hóu ér guàn ]

       沐猴(猕猴)戴上帽子扮人。比喻表面上装扮得像个人物,实际并不像。

       出 处《史记·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各路起义军纷纷起兵反秦。他们在全国各地和秦军作战,没有统一的指挥,于是约定:如果谁能够先打入咸阳,推翻秦朝的暴政,谁就做关中王。

       在这些起义军将领中,刘邦和项羽是最有实力的,刘邦虽然出身卑微,但善于用人,所以他手下有很多本领高强的人。而项羽本人就是一员能征善战的大将,所以他领导的起义军的军事力量是最强的。但是,他这个人有些刚愎自用,不爱听别人的不同意见,一向独断专行。在战争发展的过程中,刘邦充分听取部下的意见,进攻路线安排得十分巧妙,受到的阻力较小,因而得以抢先一步进驻咸阳,俘虏了秦王子婴,灭了秦朝。但是,刘邦心里清楚,凭自己的实力一时还无法与项羽对抗,他便以退为进,先将军队撤出了咸阳,等待日后有了机会再成就大事。

       项羽的路线安排不是很好,所以总是和秦军正面遭遇,费尽千辛万苦还是晚来一步。所以他对刘邦极为不满,就以胡作非为来发泄心中的怨愤。项羽率领大队人马到处冲撞杀戮,又放火烧了秦宫,大火烧了几个月,把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烧成了一片焦土瓦砾。即便这样,他还觉得不够解气,又把秦朝留下的珠宝玉器洗劫一空,然后准备率领众人回到江东。

       当时,项羽手下的有识之士劝他说:“咸阳处在关中要地,土地肥沃,物产富饶,而且地势险要,您不如就在这里建都,这样有利于您奠定霸业。”项羽本也有些心动,可是一看眼前的咸阳已被自己弄得残破不堪,哪里还像个都城的样子?就更加怀念故乡,所以一心只想回到故里去。他对那个劝他的人说:“人要是富贵了,就应该回到故乡去,让父老乡亲知道你现在是什么样子。要是富贵了还不回故乡,就好像是穿着漂亮的锦绣衣服在黑夜里行走,你的衣服再好也没有人看得见,有什么用呢?所以我还是要回到江东去。”,那人听了这话,觉得项羽实在算不上顶天立地的大英雄,就私下对别人说:“人家都说楚国人徒有其表,就好像是猴子戴上帽子假充人一样,我以前还不相信,这次和楚王谈话之后,我才知道果真如此啊!”,不料,这句话传到了项羽的耳朵里,他非常生气,立即把那人抓来,投入鼎镬里活活烹死了。

谁知道关于刘邦,项羽的成语故事?麻烦告诉我

       拔山盖世的成语故事如下:

       项羽,名籍,秦末下相人。少年时代,项羽不喜欢读书写字,改学击剑,也不肯好好学。叔父项梁很生气,项羽说:“学写字只要能记记姓名就够了。击剑是对付个把人的,也不值得学,我要学习抵敌万人的本领。”项梁于是教他兵法,他很高兴,但也只求略知大意,不肯认真钻研。

       据说,项羽二十二三岁时,身体魁梧,体力强壮,能把几百斤重的鼎举起来。后来,项羽起兵反秦,接着又同刘邦争夺天下,从24岁开始,奋战了8年,最后被刘邦等包围在垓下,终于自刎于乌江。

       自刎前,在四面楚歌的那天晚上,项羽在营帐中对着爱妾虞姬和叫骓的名马,慷慨高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拔的意思?

       拔在这儿的意思是搬动。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拔的意思是拔起。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什么意思?

       诗句的意思是:(我的)力量可以拔起大山,(我的)豪气世上无人能比。但是时局对我不利啊,乌骓马跑不起来了。乌骓马不前进啊,我该怎么办?虞姬啊!虞姬啊!我又该把你怎么办?原文出自先秦项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为什么说西楚霸王项羽是力拔山兮气盖世?

       项羽确实是猛将,俗话说王不过霸,将不过李。在战场上,同时代勇武方面无人可以匹敌项羽。项羽带十几个人被上万汉军围追,最后还杀了百余人,力竭自杀。其他时代就不好比较了,能和他一较短长的猛将也就李存孝,高长恭,冉闵寥寥几个人吧。

秦朝末年,项羽、刘邦争霸的故事你一定知道不少吧,有关他们的成语故事可真多呀,请你按要求写出两个。

       鸿门宴;秦末,刘邦与项羽各自攻打秦朝的部队,刘邦兵力虽不及项羽,但刘邦先破咸阳,项羽大怒,派当阳君击关,项羽入咸阳后,到达戏西,而刘邦则在霸上驻军。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在项羽面前说刘邦打算在关中称王,项羽听后更加愤怒,下令次日一早让兵士饱餐一顿,击败刘邦的军队。一场恶战在即。刘邦从项羽的季父项伯口中得知此事后,大吃一惊,刘邦两手恭恭敬敬地给项伯捧上一杯酒,祝项伯身体健康长寿,并约为亲家,刘邦的感情拉拢,说服了项伯,项伯答应为之在项羽面前说情,并让刘邦次日前来谢项羽。鸿门宴上,虽不乏美酒佳肴,但却暗藏杀机,项羽的亚父范增,一直主张杀掉刘邦,在酒宴上,一再示意项羽发令,但项羽却犹豫不决,默然不应。范增召项庄舞剑为酒宴助兴,趁机杀掉刘邦,项伯为保护刘邦,也拨剑起舞,掩护了刘邦,在危急关头,刘邦部下樊哙带剑拥盾闯入军门,怒目直视项羽,项羽见此人气度不凡,只好问来者为何人,当得知为刘邦的参乘时,即命赐酒,樊哙立而饮之,项羽命赐猪腿后,又问能再饮酒吗,樊哙说,臣死且不避,一杯酒还有什么值得推辞的。樊哙还乘机说了一通刘邦的好话,项羽无言以对,刘邦乘机一走了之。刘邦部下张良入门为刘邦推脱,说刘邦不胜饮酒,无法前来道别,现向大王献上白壁一双,并向大将军(范增)献上玉斗一双,请收下。不知深浅的项羽收下了白壁,气得范增却拨剑将玉斗撞碎。后人将鸿门宴喻指暗藏杀机。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这个也是发生在鸿门宴上的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译文:坐了一会儿,刘邦起身上厕所,顺便招呼樊哙(一道)出去。刘邦已经出去,项羽派都尉陈平去召呼刘邦(回来)。刘邦(对樊哙)说:“刚才出来没有告辞,这怎么办呢?”樊哙说:“做大事情不必顾虑细枝末节,讲大礼不必讲究小的礼让。现在人家正象切肉的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为什么(还要)告辞呢?”

       1.暗度陈仓. 有关故事:

       秦末项羽灭了秦以后,自封西楚霸王,背叛谁先攻入咸阳的人为王的约定,刘邦极为不满,领兵进入四川,沿途烧了巴蜀的栈道,封为汉王,刘邦得到韩信的帮助,明里在修栈道,背地绕道轻取项羽的大将章邯,进而取得中原为王。全称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2.四面楚歌.有关故事:

       前202年楚汉战争垓下决战。汉军包围楚军,韩信令士兵唱楚国的歌曲,让楚军以为汉军已经尽占土地,乱楚兵军心,交战后,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取得胜利。

       3.破釜沉舟.有关故事:

       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今河北邢台市)展开大战;项羽军只有几万,而秦军有30万.项羽令部下将所乘之船烧毁,所用之锅砸坏,使得自己的军队抱着必死之心,与秦军决战,九战九捷,大败秦军.

       4.作壁上观.有关故事

       前207年,项羽与秦军主力战于巨鹿之时候,其余救赵诸侯军队,由于惧怕秦军,纷纷在自己的营垒上观看项羽与秦军厮杀.后来便形成这个成语,形容见死不救.

       5.约法三章.有关故事

       前206年,刘邦进入咸阳之后,为了笼络关中地区百姓的人心,与百姓达成协议,既:1.杀人者要处死. 2.伤人者要抵罪. 3.盗窃者也要判罪! 便是约法三章的由来了.

       6.揭竿起义.有关故事

       这个成语虽然出自西汉时期贾谊的(过秦论),但是说的事是秦末的,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起义军砍伐树木为兵器,高举竹竿为旗帜.人们将“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简化成“揭竿而起”这个成语,比喻高举义旗,起来反抗。多泛指人民起义。

       暂时就记得这么多拉.顺便在纠正一下3楼同学.凡《史记》、《汉书》等正史均没有“十面埋伏”的记载!通常所说的韩信用十面埋伏的计策,迫使项羽乌江自刎,正史上也没有记载!

       十面埋伏之说来自元、明间佚名作者的杂剧《十面埋伏》,后又有琵琶曲《十面埋伏》推波助澜,此皆文学艺术的虚构。

       好了,今天关于“项羽 成语故事”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项羽 成语故事”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