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子中说版本_文中子中说
1.《中说》这本书在内容上有什么特点?
2.六子全书指什么?
3.《中说》日课 (201~210)卷四 问易篇
4.《中说》日课 (211~220)卷四 问易篇
5.《中说》日课 (051~060)卷二 天地篇
6.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远.出处何在?
7.《中说》日课 (421~426)卷八 立命篇
意思:君子不苛求别人做其做不到的事,不强求别人做其不擅长做的事,不迫使别人做其不喜欢做的事。
原文:
君子不责人所不及,不强人所不能,不苦人所不好。出自 隋朝 ·王通《文中子·魏相》
此句十分具体地列举了三种不能强求别人做的事,十分鲜明地诠释了宽厚待人的做人原则。宽厚是一种谅解、一种忘怀、一种大度。宽厚也是一种友爱、一种温暖、一种信任。
需要做,应该做的事,别人暂时没有能力做,不愿意做,或不喜欢做,就宽容一些,忍让一些。宽容待人,会成为对他人的激励,会促使好结果的出现,会由此结成真诚的友情。
扩展资料:
王通(584年—617年),字仲淹,道号文中子,隋朝河东郡龙门县通化镇(今山西省万荣,一说山西河津)人,著名教育家、思想家、道家。
王通警句:
1、君子先择而后交,小人先交而后择。——选自随·王通《文中子·魏相》。
意思:君子首先经过选择然后再与人建立友谊,浅陋的人先与人交往,然后再选择朋友。
2、多言不可与远谋,多动不可与久处。——选自随·王通《文中子·魏相》。
意思:不可以与那些喜欢乱说话的人商量大事情,也不能与那些轻举妄动的人长期相处。
3、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选自随·王通《文中子·礼乐篇》。
意思:以权势和利益作为友谊基础的,等到权势和利益没有了,友谊也就丧失了。
4、推人以诚,则不言而信矣。——选自随·王通《文中子·周公篇》。
意思:能以诚待人,虽然没说什么,人家也会相信你的。
5、君子之学进于身,小人之学进于利。——选自随·王通《文中子·天地篇》。
意思:君子学习的目的是提高自身的修养,而小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谋取利益。
6、恭则物服,悫则有成,平则物化。——选自随·王通《文中子·礼乐篇》。
意思:恭敬庄重,众望可归;诚意可以感动人,公平无私可以感化人。
百度百科-文中子
《中说》这本书在内容上有什么特点?
原文:晋国苦盗.有郄雍者,能视盗之貌,察其眉睫之间而得其情.晋侯使视盗,千百无遗一焉.晋侯大喜,告赵文子曰:「吾得一人,而一国盗为尽矣;奚用多为 」文子曰:「吾君恃伺察而得盗,盗不尽矣!且郄雍必不得其死焉!」俄而群盗谋曰:「吾所穷者,郄雍也.」遂共盗而残之.晋侯闻而大骇,立召文子而告之曰:「果如子言,郄雍死矣!然取盗何方 」文子曰:「周谚有言『察见渊鱼者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且君欲无盗,莫若举贤而任之,使教明於上,行化於下;民有耻心,则何盗之为 」於是用随会知政,而群盗奔秦焉.
翻译:晋国以盗贼为苦(晋国因为盗贼而忧愁).有一个人,叫做郄雍,能够辨识盗贼的模样,观察人的形貌就能辨出是否是盗贼.晋侯派遣郄雍辨识盗贼,千百个人当中没有一个遗漏的.晋侯非常高兴,告诉赵文子说:「我只得到一个人,一国的盗贼就完全铲除了,何必多用其他的人呢 」文子说:「我们的国君依靠观察而捉到盗贼,盗贼并没有完全铲除呀!而且郄雍必定会不得好死!」不久,盗贼们就谋划说:「我们所担心的,只有郄雍啊!」因此就联合盗贼把郄雍杀了.晋侯听到了就非常害怕,立刻召见文子告诉他说:「果然就像你说的,郄雍死了!然而现在要用什麼方法抓盗贼 」文子说:「周谚曾经说过:『看见深渊的鱼会不祥,智慧的预料藏匿之事会有灾祸.』而且国君想要国内没有盗贼,没有比举用贤能的人而任用他更好的,使在上位者施行教化,教化人民,人民有羞耻心,怎麼还会有盗贼 」於是就用随会治理政治,盗贼们就奔往秦国了.
六子全书指什么?
隋代有个儒学大师叫王通,15岁时开始从事教学活动,18岁时游历四方,后来面见隋文帝,呈上《太平十二策》,主张“尊王道,推霸略,稽古验今,运天下于指掌”,深得隋文帝赞赏,被召之为官。后来,王通辞官归乡,一心将兴王道的志向付诸于著述《六经》和聚徒讲学的文化教育事业上去。他决心以古代隐逸贤才为榜样,“退而求诸野”,以著述和教学来为弘扬儒学做贡献。王通前后用了9年的时间著成了《续六经》,也称《王氏六经》,包括《续诗》、《续书》、《礼论》、《乐经》、《易赞》、《元经》等,共80卷。《续六经》完成后,王通名声大噪,求学者纷至沓来,盛况空前,有“河汾门下”之称。不仅弟子多达千余人,他还结交了许多朋友和名流,其中学生薛收、温彦博、杜淹等,友人房玄龄、魏徵、王珪、杜如晦、李靖、陈叔达等,都是隋唐历史舞台上的主要角色。
王通教学,分门授受,他的学生窦威、贾琼、姚义授受《礼》,温彦博、杜如晦、陈叔达授受《乐》,杜淹、房乔、魏徵授受《书》,李靖、薛方士、裴晞、王珪授受《诗》,叔恬授受《元经》,董常、仇璋、薛收、程元授受《六经》之义。通过“通学”和“兼学”两种形式,培养出一大批各门类人才,为社会的稳定发展和学术的繁荣提供了新鲜内容的儒学理论。
王通去世后,学生们私下为他上谥号为“文中子”。为了纪念他,同时弘扬他在儒学发展中所做的贡献,众弟子模仿孔子门徒作《论语》而编《中说》一书,又称《文中子中说》、《文中子》。王通的《续六经》在唐代失传,只有《中说》流传下来。
《中说》用讲授记录的形式保存下王通讲课时的主要内容,以及与众弟子、学友、时人的对话,共为10个部分,是后人研究王通思想以及隋唐政治思想发展的主要依据和参考。其中包括了王道篇、天地篇、事君篇、周公篇、问易篇、礼乐篇、述史篇、魏相篇、立命篇和关朗篇等。
《中说》虽在形式上仿效《论语》,在内容上却有所创新,并有明显的时代特点。
首先,王通以昌明王道、振兴儒学为教育的根本目的。认为一个国家的兴衰要依靠各种人才,而人才的养成必经学校的培养,有了合格的人才,王道才能倡明,儒学才能振兴。
王通处于儒、佛、道三教争衡碰撞的思想动荡时期,传统儒学教育的正统地位受到严重威胁,而且儒家思想本身也出现陈旧和僵化的现象。为了振兴和发展儒学,王通认为一味排斥佛道并非良策,而应探索一条融合三教的合理途径。
王通明确提出了“三教可一”的主张,以积极的态度吸收佛道思想及方法之长,为儒学的改造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养料。
王通在一生为振兴儒学奋斗的同时,非常重视道德方面的建设,尤其重视道德修养问题,并提出了有关的原则和方法。
他首先说明了“人心”与“道心”的矛盾,以及如何防止“人心”泛滥和“道心”扩充的问题。在他看来,人的道心即是人类性善的本源,由此善性便可派生“仁、义、理、智、信”五常。
此外,王通还主张“正心”、“诚”、“静”、“诫”、“敬慎”、“闻过”、“思过”、“寡言”、“无辨”、“无争”等。
一方面,王通在儒学讨论的传统问题上加以强调与发展的,如主张“正心”、“诚”、“闻过”等。另一方面,又吸收了老庄、佛释的某些思想,主张“无辨”、“无争”、“寡言”、“静”、“诫”,使传统的儒学道德修养的理论更加丰富。
除了一般道德修养的问题之外,义利关系这个自孟子以来长期争论的问题也受到王通的关注。在他看来,仁义道德是与功利私欲相对立的。在《中说》中,他从多方面、多角度探讨了仁义道德与功利私欲的关系,突出表现了他要存道义、去私利的主张,以及卫道精神。尽管魏晋以来,名教衰落,但王通对儒学及道德伦常的复兴颇有信心,打算放弃世人的焦点,“取其所弃”。
王通针对魏晋以来士风的腐败和道德的沦丧,斥责和讥讽那些只知“聚财”,不知“聚德”的豪门贵族和“靡衣鲜食之士”。赞扬了那些“重道义,轻王侯”,能“恶衣薄食,多思寡欲”的君子。
虽然从王通讲学和著述的形式上看,是简单地恢复和振兴传统儒学,但这一恢复和振兴的对象并非汉魏儒学,而是孔孟等儒学始祖,要从传统儒家的经典中寻找出适合当时社会政治需求的,能与佛道思想影响相抗衡的内容。因此,王通的努力就是唐代儒学改革的滥觞,是宋代理学的先驱。
著名的启蒙读物《三字经》把王通列为诸子百家的五子之一:“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排序仅次于儒学大家荀子和扬雄,到了宋代,理学中道学学派的创始人之一程颐曾盛赞王通,并认为他超过荀子和扬雄。
《中说》日课 (201~210)卷四 问易篇
六子为:
《老子》(河上公注)、《庄子》(晋郭象注)、《列子》(晋张湛注)、《荀子》(唐杨倞注)、《杨子法言》(唐李轨、宋宋咸等注)《文中子中说》(宋阮逸注)。明嘉靖时,顾春世德堂刊,也称《世德堂六子》。
《六子全书》六十卷
明顾春编,嘉靖十二年(1533)顾春世德堂刻本,二函十四册,钤印为“五老峰主人”和“钬坚所藏”。“六子”即为老子《道德经》二卷,《南华真经》十卷、《冲虚至德真经》八卷,《荀子》二卷、《新纂门目五臣音注扬子法言》十卷,《中说》十卷。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六子全书
《中说》日课 (211~220)卷四 问易篇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7月08日
天性做人做,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210课/总第918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子曰:
“改过不吝,无咎者善补过也。
古之明王,讵能无过?从谏而已矣。
故忠臣之事君也,尽忠补过。
君失于上,则臣补于下;
臣谏于下,则君从于上。
此王道所以不跌也。
取泰于否,易昏以明,非谏孰能臻乎?”
译文:
文中子说:
“改正过失无所吝惜的人不会有大的失误,这是因为他们善于弥补过失。
古时明君,岂能没有过错?能够听从谏言而已。
因此忠臣奉侍君主,应当尽忠职守,弥补过失。
君主有过于上,臣子弥补于下;
臣子谏言于下,君主听从于上。
这就是王道不衰的原因。
从不利中寻求有利,把混乱局面变得清明,如果不靠谏,还有什么能达到这一点?”
感受:
子曰:“ 吾道一以贯之 。”
尊德性+道问学=1
致广大+尽精微=1
极高明+道中庸=1
温故+知新=1
敦厚+崇礼=1
居上不骄+为下不倍=1
过于上+补于下=1
谏于下+从于上=1
内修完整性,外显达观相
二一附曰:
改过不吝,善补无咎。
明王从谏,明过以补
忠臣事君,尽忠补过。
君失于上,臣补于下;
臣谏于下,君从于上。
取泰于否,易昏以明,
谏以臻乎,王道不跌。
奉天承运,天地仁和!
君以阳行,臣以谏补!
阴阳和合,君臣相得!
改过补失,以为大德!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7月07日
天性做人做,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209课/总第917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子曰: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言道之难进也。
故君子思过而预防之,所以有诫也。
切而不指,勤而不怨,曲而不谄,直而有礼,其惟诫乎?”
译文:
文中子说:
“民心惟甚危险,道心惟甚幽微,说的是大道求取之难。
因此君子反思过错而努力预防,所以《续书》载有诫。
恳切周到而不批评指责,精勤奋勉而不心怀劳怨,
言辞婉转而不阿谀谄媚,方正刚直而能彬彬有礼,这应该就是诫。”
感受:
子曰:
“舜其大知也与!
舜好问而好察迩言,
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其斯以为舜乎!”
二一附曰: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道之难进。
君子思过,防之以诫。
切而不指,勤而不怨,曲而不谄,直而有礼。
以是而持之
勿失中以行道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7月06日
天性做人做,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208课/总第916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文中子曰:
“议,其尽天下之心乎?
昔黄帝有合宫之听,尧有衢室之问,舜有总章之访,皆议之谓也。
大哉乎!
并天下之谋,兼天下之智,而理得矣,我何为哉?
恭己南面而已。”
译文:
文中子说:
“《续书》所载之议,应该是访尽天下百姓的心声吧?
从前黄帝在合宫听取意见,尧在衢室询问下情,舜在总章访求民意,这都是议。
真是伟大啊!
能集合天下谋略和智慧,掌握天下至理,君主又需要做什么呢?
垂拱而治就可以了。”
感受: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管子.桓公问》
黄帝立明台之议者,上观于兵也;
尧有衢室之问者,下听于民也;
舜有告善之旌,而主不蔽也;
禹立建鼓于朝,而备诉讼也。
明台,是传说中黄帝听政之所,主要是征求贤达者的意见。
衢室,原指修筑于通衢大道旁之室,为了便于倾听民言。
总章,明堂之别称,泛指帝王听政之所。
二一附曰:
议大哉乎!
尽天下之心!!!
合宫之听,衢室之问,总章之访。
并天下谋,兼天下智,理得何为?
恭己南面。
大德天下
当如是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7月05日
天性做人做,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207课/总第915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文中子曰:
“有美不扬,天下何观?
君子之于君,赞其美而匡其失也。
所以进善不暇,天下有不安哉?”
译文:
文中子说:
“有美善之举而不颂扬,天下百姓以什么为榜样?
君子对于君主,应赞其美善之举,匡其过失之处。
因此君子忙着进呈善言而没有空闲,天下哪有不安定太平的?”
感受: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二一附曰:
有美不扬,天下何观?
君子于君,赞美匡失。
进善不暇,天下有安。
天地人一如
一心生得天地明
内圣外王经世致用
明体达用生生不息
是为治国平天下
是为万世开太平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7月04日
天性做人做,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206课/总第914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文中子曰:
“广仁益智,莫善于问;
乘事演道,莫善于对。
非明君孰能广问?非达臣孰能专对乎?
其因宜取类,无不经乎?
洋洋乎,晁、董、公孙之对!”
译文:
文中子说:
“宣扬仁德,增进智慧,没有什么比《续书》载录之
问 更好的了;
依托世事,阐述大道,没有什么比《续书》载录之对 更好的了。
如果不是明君,谁能广泛征求意见!
如果不是贤臣,谁能独立应对问答!
按照具体情况选取事类,无不谋划周全!
晁错,董仲舒,公孙弘的对问,真是美善嘉言!”
感受:
一问一对,广问博文,专对约礼
高徒明师,益智演道,啐啄同机
美善嘉言,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论语·子罕》:
颜渊喟然叹曰: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二一附曰:
广仁益智,莫善于问;
乘事演道,莫善于对。
明君广问!
达臣专对!
因宜取类,无不经乎?
晁、董、公孙,
洋洋其对!
遥想先师行道处
天香桂子落纷纷
得君行道应时举
觉民行道本份行
常应常静会天地
薪火相传典册明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7月03日
天性做人做,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205课/总第913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文中子曰:
“事者,其取诸仁义而有谋乎?
虽天子必有师,然亦何常师之有?
唯道所存。
以天下之身,受天下之训,得天下之道,成天下之务,
民不知其由也,其惟明主乎?”
译文:
文中子说:
“《续书》载录之事,应该都是取之于仁义而又兼有谋略吧?
纵是天子也必定有老师,然而又哪有固定的老师呢?
只要是有道之人就行,
以担当天下大任之身,接受天下之人的教诲,得到治理天下的方法,成就天下大治的功业,
小民百姓不知其中原委,只有明主才能做到吧?”
感受:
《礼记·大学》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
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德:有道之人,
人:天下大任之身,
土:天下人的教诲,
财:治理天下的方法,
用:成就天下大治的功业。
二一附曰:
国家大事,仁义有谋!!!
天子有师,常师何有!!!
唯道所存。
天下之身,天下之训,天下之道,天下之务!
民不知由,其惟明主!!!
君子士人修其身
圣人大贤承天命
天时地利人中和
生生不息担其责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7月02日
天性做人做,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204课/总第912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子曰:“《续书》之有命,邃矣!
其有君臣经略,当其地乎!
其有成败于其间,天下悬之,不得已而临之乎!
进退消息,不失其几乎!
道甚大,物不废,高逝独往,中权契化,自作天命乎?”
译文:
文中子说:“《续书》中的命 寓意深远!
有君臣经营谋划治理他们自己国土的!
有天下安危悬于成败之间,于是不得已而治理天下的!
他们的治理规划,不错失任何细微之处!
其功用甚大,万物皆仰赖此道,圣人高隐超脱,处事合乎时宜契合万物,这是自己创造天命啊!”
感受:
天爵人爵皆为命。
天爵是精神的,内在的爵位,无需谁来委任封赏,也无法世袭继承。
人爵是物质的、外在的爵位,必须靠人委任或封赏或世袭。
孟子曰:
“有天爵者,有人爵者。
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
公卿大夫,此人爵也。
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
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
二一附曰:
续书何所为?
生生其为之。
文章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
经者路经也
史书证其道
共利与仁道
命运共相戚
吾师文中子
天命在兹兹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7月01日
天性做人做,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203课/总第911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程元问叔恬曰:“《续书》之有志有诏,何谓也?”
叔恬以告文中子。
子曰:“志以成道,言以宣志。
诏其见王者之志乎?其恤人也周,其致用也悉。
一言而天下应,一令而不可易。
非仁智博达,则天明命,其孰能诏天下乎?”
叔恬曰:“敢问策何谓也?”
子曰:“其言也典,其致也博,悯而不私,劳而不倦,其惟策乎?”
译文:
程元问叔恬:“《续书》中的志和诏有何内涵?”
叔恬转告文中子。
文中子说:“志用来成就王道,言 用来宣扬志向。
诏 体现王者之志吧?抚恤百姓周到全面,充分满足百姓需求。
只要说话就会天下响应,只要下令必不可更改。
若非仁德睿智,广博通达,取法上天,明达天命,又有谁能诏令天下呢?”
叔恬说:“请问策有何内涵?”
文中子说:“言辞典雅,用途广泛,怜悯百姓而没有私心,劳于政事而不知疲倦,这就是策吧?”
感受:
志,目标方向
言,心中之成
诏,帝王所发的文书命令
策,时事论文,就治国安邦、国计民生的政治大事等发问
二一附曰:
有志有诏,
志以成道,言以宣志。
诏见王志:恤人也周,致用也悉。
一言天应,一令不易。
仁智博达,则天明命,能诏天下!
策何谓也?
其言也典,其致也博,
悯而不私,劳而不倦,
其惟策乎?”
明道有方,以兹来者。
言志诏策,露布天地!!!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6月30日
天性做人做,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202课/总第910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魏徵曰:“圣人有忧乎?”
子曰:“天下皆忧,吾独得不忧乎?”
问疑。
子曰:“天下皆疑,吾独得不疑乎?”
徵退,子谓董常曰:“乐天知命,吾何忧?穷理尽性,吾何疑?”
常曰:“非告徵也,子亦二言乎?”
子曰:“徵所问者迹也,吾告汝者心也。心迹之判久矣,吾独得不二言乎?”
常曰:“心迹固殊乎?”
子曰:“自汝观之则殊也,而适造者不知其殊也,各云当而已矣。则夫二未违一也。”
李播闻而叹曰:“大哉乎一也!天下皆归焉,而不觉也。”
译文:
魏徵问:“圣人会忧虑吗?”
文中子说:“天下人皆忧,我怎么会不忧?”
又问疑惑。
文中子说:“天下人皆疑,我怎么会不疑?”
魏徵告退,
文中子对董常说:
“我乐天知命,何忧之有?
我穷理尽性,何疑之有?”
董常说:“你对魏徵不是这话,难道有两种说法?”
文中子说:
“魏徵问外在表象,我告诉你的是内在本质。本质与表象分离很久了,我怎会没有两种说法呢?”
董常问:“本质和表象原本就不同吗?”
文中子说:“在你看来是不同的,在至道之人看来则是相同的,两种说法各有其理。
并且这两种说法并未违背天地间的大道。”
李播听闻后感叹道:“大道真是伟大啊!天下万物皆归结于此,而人们却没有觉察。”
感受:
心与迹,道体之两面。
举天下物情之动而圣人应之曰“迹”,
以一性之本合乎天命曰“心”,
自周公已来心,迹分,
适至于道者,乘时而用,不知心,迹之殊!
天:尽性,顺天道之常数
人:至命,知性命之终始
地:穷理,穷自然之物理
二一附曰:
圣人有忧?
天下皆忧,何独不忧?
天下皆疑,何独不疑?
乐天知命,吾何忧?
穷理尽性,吾何疑?”
所问者迹,所告者心。
心迹之判,吾得二言?
心迹固殊?
自观则殊,适造不殊,
各云其当,二未违一。
大哉乎一!
天下皆归而不觉。
吾师文中子
啐啄引后人
师徒应几语
留赠有缘人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6月29日
天性做人做,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201课/总第909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刘炫问《易》。
子曰:“圣人于《易》,没身而已,况吾侪乎?”
炫曰:“吾谈之于朝,无我敌者。”
子不答。
退谓门人曰:“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译文:
刘炫问《周易》。
文中子说:“圣人修习《周易》,都要终身钻研,何况我们?”
刘炫说:“我在朝堂谈论《周易》,无人能及。”
文中子没有回答。
回来对门生说:“默然明理达道,不用言语自能令人深信不疑,做到这些的关键在德行。”
感受:
德行
是集义所生者,
非义袭而取之也。
二一附曰:
圣人于《易》,没身而已,况吾侪乎?
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此是圣人行中知
谈之于朝,无我敌者。
此是匹夫口耳乐
《中说》日课 (051~060)卷二 天地篇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7月18日
天性做人做,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220课/总第928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贾琼问君子之道。子曰:“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译文:
贾琼问君子之道。
文中子说:“若不反复思考其所行之道,则无法求得。”
感受:
君子之道,中道,
过与不及间反复调整。
二一附曰: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唯在“返观内照”时
见得元上生几念处
过乎
不及乎
中乎
由此处定得
持中以行之
最见圣贤风致
正是用功时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7月17日
天性做人做,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219课/总第927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子曰:“爱名尚利,小人哉!
未见仁者而好名利者也。”
译文:
文中子说:
“爱慕虚名,崇尚利益,真是小人啊!
没见过仁义之人喜好名利的。”
感受:
爱慕虚名,崇尚利益
七情内伤,六欲外感
笨笨蠢蠢,不得作主
仁者,天地间之大人
义者,内有善美之宜,外显可畏之威
二一附曰
内有善美之宜,外显可畏之威
师友此句
天地设名利,
圣人以此导人向善!
此“名利”,
皆是于圣人心元上
宜生生而生得万象万形见
天地仁人之善巧方便手段耳
小人外逐而以之为七情六欲之所据
一生名利匆匆过
何其叹之,慨之!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7月16日
天性做人做,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218课/总第926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子曰:
“处贫贱而不慑,可以富贵矣;
僮仆称其恩,可以从政矣;
交游称其信,可以立功矣。”
译文:
文中子说:
贫困时不丧失志气,这样的人能够变得富贵;
奴仆都称颂他的恩德,这样的人能为官从政;
朋友都称赞他的信义,这样的人能建功立业。
感受:
诚于中而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二一附曰:
贫贱不慑,可以富贵;
僮仆称恩,可以从政;
交游称信,可以立功。
君子识人
于日用之间
于伦常之处
微末而见大体
如是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7月15日
天性做人做,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217课/总第925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子曰:
“达制、命之道,其知王公之所为乎?其得变化之心乎?
达志、事之道,其知君臣之所难乎?其得仁义之几乎?”
译文:
文中子说:
“明达《续书》中制,命的思想,
应该就懂得了天子和公卿的要务了吧?
应该就掌握了教化的本质了吧?
明达《续书》中志,事的思想,
应该就懂得了君主和臣子的难处了吧?
应该就掌握了仁义的要义了吧?”
感受:
形于外,而知内心,
诚于中,而知外形。
二一附曰:
达道制命,王公所为,变化心得?
志事达道,君臣所难,仁义得几?
《续书》
于制命,志事处,
为王公君臣教化仁义
指其所向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7月14日
天性做人做,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216课/总第924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子曰:“事之于命也,犹志之有制乎?非仁义发中,不能济也。”
译文:
文中子说:“《续书》中的事与命,就好比志与制的关系!
如果仁义不发自内心,是达不到这种境界的。”
感受:
事与志,发乎中,
命与制,形于外。
二一附曰:
《续书》须善会:
事之于命,志之有制!
仁义发中,方能得济。
都是素位初心
事来应几而言
待后生
籍之会先达
籍之明天地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7月13日
天性做人做,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215课/总第923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贾琼习《书》,至 郅恽之事 ,问于子曰:“敢问事、命、志、制之别。”
子曰:“制、命,吾著其道焉,志、事吾著其节焉。”
贾琼以告叔 恬 。
叔恬曰:“《书》其无遗乎?《书》曰: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其道之谓乎?
《诗》曰:葑菲,无以。其节之谓乎?”
子闻之曰:“凝其知《书》矣。”
译文:
贾琼修习《续书》,读到《郅恽之事》,
向文中子请教说:
“请问事,命,志,制的区别。”
文中子说:
“制,命,我用来记录人的思想;志,事,我用来记录人的品节。”
贾琼把这些告诉叔恬,
叔恬说:“《续书》应该没有遗漏什么?
《尚书》说 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说的是道吧?
《诗经》说 葑菲,无以,这说的是节吧?”
文中子听闻后说:“王凝懂得《续书》之要义了。”
感受:
郅恽(zhì yùn),字君章,汝南郡西平县(今河南金河南)人。东汉时期大臣。
精通《韩诗》《严氏春秋》,明白天文历数。
随积弩将军傅俊东徇扬州,授汝南郡功曹。
客居江夏教授,举孝廉出身,拜为上东城门候。
教导皇太子刘强《韩诗》,劝谏太子让位。
王莽代汉时,郅恽不顾自己人微言轻,上书王莽说:“当今的天象表明,汉朝江山气数还长,上天告诫你,应该本分地做好臣子,可以转祸为福。你不能违天命窃王位,自己给自己找麻烦。上天是你的严父,臣民是你的孝子,父亲的教诲不能废除,子民的话不能不听,请你仔细地考虑一下。”王莽大怒,当即下令将郅恽逮捕入狱。王莽指派宦官近臣威胁郅恽。郅恽却说:“我所说的都是天文圣意,不是狂人所能编造的。”郅恽后虽经赦免,却过着逃亡的生活。
事者,行事之心迹。
命者,事应天命者。
志者,志蕴于心。
制者,志行于礼义者。
葑菲,无以:
植物,根、茎、叶都可以食用,但根、茎有苦味,世人都不愿意食用。
字面意思,摘葑和菲,不要因为其根、茎有苦味,就连其叶子也不要。
引申为,在选择和使用人才时,要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不能因人有所短,就忽略了其长处。
二一附曰:
先师
觉民行道处
为文以传道义
制命著道,志事著节。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7月12日
天性做人做,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214课/总第922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子读 《洪范谠议》 ,
曰:“三教于是乎可一矣。”
程元、魏徵进曰:“何谓也?”
子曰:“使民不倦。”
译文:
文中子读《洪范谠议》说,儒释道三教这样就可以统一了。
程元,魏徵上前问:“为何这样说?”
文中子说:“开通变革,为民谋福,使百姓不劳苦倦怠。”
感受:
《洪范》五皇极者,义贵中道尔。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人者,天地万物中和之物也。
教虽三而人则一矣,是故人道为三教之共旨。
使民不倦,即: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
二一附曰:
《洪范谠议》,
五皇极者,义贵中道
落实生活,三教可一!
生生不息,使民不倦!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7月11日
天性做人做,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213课/总第921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程元曰:“三教何如?”
子曰:“政恶多门久矣。”
曰:“废之何如?”
子曰:“非尔所及也。 真君 、 建德 之事,适足推波助澜,纵风止燎尔。”
译文:
程元问,儒释道三教并行如何?
文中子说,教不一政多门而生乱很久了。
程元问,直接废除如何?
文中子说,这不是你所能办到的,真君,建德年间的事,反而推波助澜,鼓风灭火,适得其反。
感受:
真君,北魏太武 拓跋焘 年号,北魏太武帝灭佛,自太平真君五年(444年)始,至其驾崩,废佛时间共六年。
北魏太武帝初崇佛教,后因受道士寇谦之等的影响,转奉道教,并亲受符箓,于440年改年号为太平真君。
认为佛教系“西戎虚诞”,“为世费害”。
太平真君五年,诏禁王公以下至庶人私养沙门,九月杀未遂的僧领玄高、慧崇等。
七年,太武帝西征到达长安,见佛寺内藏有兵器,又查出酿酒、财宝,发现僧侣与室女私通,即立禁佛。
司徒崔浩上疏请诛天下沙门,毁诸寺院经像。
三月,帝下诏诛长安沙门,并命留守平城的太子晃下令废除全国佛教。
太子尊崇佛教,缓发诏书,使远近皆有所豫闻。
因此四方沙门多亡匿逃脱,金银佛像及经书被秘密收藏,仅有一部分僧人被戮,而魏境内寺宇建筑却多被毁。
太武帝死后,文成帝继位,诏复佛法。佛教又得以恢复。
建德,北周武帝 宇文邕 年号。
南北朝时期,频发,干戈四起,君主杀戮过多,害怕自己死后下地狱,因此,讲求因果报应的佛教,便成了统治阶层的集体信仰。为了体现统治阶层的恩威浩荡,凡皈依佛门者,皆无需缴纳赋税和服徭役。一时佛教大为兴盛,无论是还是平民,都渴望通过施舍财物以换取佛祖的庇佑。强大起来的佛教,逐渐拥有了大片土地,形成了特有的“寺院经济”。此外下层人民因不堪忍受繁重的赋税摇役,也往往“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 ,将自己名下的土地送给寺院,求得寺院在经济上的庇护,以逃避剥削。
据史料记载,北周建德三年,公元574年,北周境内有佛寺四万多座,僧侣人口高达三百万。这相当于平均每三个北周人里面,就有一个出家人。
僧侣人口越多,国家发展的阻力就越大。宇文邕并不想看到这种情况继续蔓延。为了尽快完成统一大业,他只能被迫学着北魏太武帝拓跋焘那样实行“灭佛”政策,及时止损。
在正式下达全面禁佛的诏令上,宇文邕只是明令全国僧侣还俗,但并不。同时,他主张召集有名望的儒、释、道三家学者共聚一堂,好好讨论三教合流的问题。
经过一场温和的“灭佛”运动,北周并没有产生强烈动荡。相反,由于僧侣们的还俗以及寺院的关门,打破了固有的“寺院经济”体系,使得大量土地从寺院回归国有,为帝国的发展提供了储备力量。而大量的还俗僧侣,也极大地补充了帝国的劳动力和军事力量。
北周宣政元年(578年)五月,统一北方后的宇文邕率领五路大军讨伐突厥途中病重。回到洛阳当天,这名毕生致力于强军富国的君主,永远闭上了眼睛,年仅36岁。
二一附曰:
落实生活处,三教合一!
生生不息处,政教善巧!
须是有圣人
立得住
转得万教万法注一心
行得万教万法滋养万物
见得万类霜天尽自由!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7月10日
天性做人做,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212课/总第920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子谓“太和之政近雅矣,一明中国之有法。惜也,不得行穆公之道。”
译文:
文中子说,
孝文帝的太和之政已经接近王道正统,全面彰明中原传统的古制礼法。
可惜的是,没有施行晋阳穆公的主张。
感受:
拓跋宏(467年~499年),汉名元宏。北魏王朝第七位皇帝,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生母李夫人。
皇兴三年(469年),册立皇太子。
按照北魏子贵母死制度,拓跋宏成为太子时,生母惨遭赐死,由祖母文明太后抚养成人。
拓跋宏五岁即位,年号延兴,祖母文明太后临朝执政,对鲜卑化的朝廷进行了一系列中央集权的改革,冯太后先整顿吏治,立三长制,实行均田制,再颁俸禄制,孝文帝深受影响。
太和十四年(490年),孝文帝正式亲政后,进一步推行改革。太和十八年(494年),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
收藏古今汉家典籍,规定以汉服代替鲜卑服,以汉语代替鲜卑语,迁洛鲜卑人以洛阳为籍贯,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联姻,参照南朝典章支付,改革北魏政治制度,并严厉镇压反对改革的守旧贵族,处死废太子元恂。一系列举动推动北魏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大力发展,史称“太和改制”,有效地缓解了民族隔阂,促进文明进步和民族融合。
太和二十三年(499年),拓跋宏于军中积劳成疾,临终仍心怀“仰光七庙,俯济苍生”之志?,后驾崩于谷塘原行宫,年仅三十三岁,谥号孝文,庙号高祖,葬于长陵。
二一附曰:
北魏孝文帝
政雅彰明中国有法
惜三十三而崩
长令后人掩卷叹!!!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7月09日
天性做人做,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211课/总第919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文中子曰:
“晋而下,何其纷纷多主也?
吾视惠、怀伤之,舍三国将安取志乎?
三国何其孜孜多虞乎?吾视桓、灵伤之,舍两汉将安取制乎?”
译文:
文中子说,
晋朝以后,王朝更迭何其频繁!
我看到晋惠帝,晋怀帝之事就伤心,
除了三国,又有谁抱有平定天下的大“志”呢?
然三国是多么忙于权谋欺诈!
我看到汉恒帝,汉灵帝之事就无比伤心,
除了两汉明主,又有谁能胸怀澄清天下的宏“制”呢?
感受:
晋惠帝,司马衷(259-307),字正度,晋武帝司马炎次子,西晋第二位皇帝,在位17年。
其人愚钝无才,不堪大任,以致皇后贾氏专政,朝政混乱不堪,终在“八王之乱”中丢掉皇位,颠沛流离。
晋怀帝,司马炽(284-313),字丰度,晋武帝司马炎第二十五子,西晋第四位皇帝。
永嘉元年(307)即位,太傅东海王司马越辅政。
时五胡之乱萌动,皇室斗争日炽。
永嘉五年(311),司马越卒,汉昭武帝刘聪趁势攻破洛阳,造成永嘉之乱,晋怀帝被俘。
建兴元年(313),为刘聪毒杀。
汉桓帝,刘志(132年—167年),146~167年在位,字意。
汉章帝刘炟曾孙,河间孝王刘开之孙,蠡吾侯刘翼之子,东汉第十位皇帝。
本初元年(146),汉质帝崩,刘志被梁太后兄大将军梁冀迎入南宫即位。
梁太后临朝听政,外戚梁冀掌握大权。
延熹二年(159),依靠宦官单超等诛大将军梁冀,并翦除其党羽。自此,朝政转入宦官之手。
由于宦官肆虐,党同伐异,导致官僚士大夫不满。
延熹九年(166),世家豪族与太学生联合反对宦官,造成第一次“党锢之祸”。
在位期间,贪腐盛行,卖官鬻爵,荒*无度,宫女多达五六千人。
汉灵帝,刘宏(156年~189年),东汉第十二位皇帝(168年~189年在位),汉章帝刘炟的玄孙。
永康元年(167年)十二月,汉桓帝刘志逝世,刘宏被外戚窦氏挑选为皇位继承人。
在位期间,施行党锢及宦官政治。
又设西园,巧立名目搜刮钱财,卖官鬻爵用于享乐。
在位晚期,爆发了黄巾起义。
七制之主,汉代兴立文武功业的圣君,
指西汉高祖,文帝,武帝,宣帝,东汉光武帝,明帝,章帝。
二一附曰:
惠、怀伤之,三国取志!
桓、灵伤之,两汉取制!
抚古以思未来
文师看得真切!!!
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远.出处何在?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2月07日:
天性做人做,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060课/总第768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薛收问仲长子光何人也。
子曰:“天人也。”
收曰:“何谓天人?”
子曰:“眇然小乎!所以属于人;旷哉大乎!独能成其天。”
译文:
薛收问:“仲长子光是怎样的人?”
文中子说:“是天人。”
薛收问:“什么是天人。”
文中子:“身躯渺小,与常人无异!修为广大,独自能成就自己的宇宙!”
仲长子光,河东隐士,精“老”“易”,与王绩交游。
《庄子·天下》
“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
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
《庄子·德充符》
“有人之形,无人之情。
有人之形,故群于人;无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
眇乎小哉!所以属于人也;謷乎大哉,独成其天。”
感受:
肉体小我,人死如灯灭
精神大我,与天地长存
二一附曰:
《庄子·天下》有云:
“不离于宗,谓之天人。
不离于精,谓之神人。
不离于真,谓之至人。
以天为宗,以德为本,
以道为门,兆于变化,
谓之圣人。”
以天地为所宗为所向
志身家企国天下
修己安人
以为天人
以为圣人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2月06日:
天性做人做,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059课/总第767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李靖问任智如何,子曰:“仁以为己任。小人任智而背仁为贼,君子任智而背仁为乱。”
译文:
李靖问使用机智怎么样。
文中子说:“应当以仁德为己任。小人专任机智而背弃仁德就会危害社会,君子专任机智而背弃仁德就会祸乱国家。”
感受:
《论语·泰伯》
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二一附曰:
共利仁道处
止于至善时
允执厥中
善巧方便
权变执中以生生
君子如是
以与天地同
小人随之
亦得以学大人
仁体义用
仁义礼智信
与时偕行道问学
仁字当头以用智
背之者
为贼为乱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2月05日:
天性做人做,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058课/总第766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子谓李靖曰:“凝也若容于时,则王法不挠矣。”
译文:
文中子对李靖说:“王凝若得以重用,则国家法律不会不公正。”
感受: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
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二一附曰:
君子
志身家企国天下
德法双运
齐家治国平天下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2月04日:
天性做人做,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057课/总第765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子谓魏徵曰:“汝与凝皆天之直人也。徵也遂,凝也挺,若并行于时,有用舍焉。”
译文:
文中子对魏徵说:“你和王凝都是生性正直的人。你通达,王凝耿直,若你们出仕为官,或得重用,或不得重用而归隐田园。
凝,王凝,字叔恬,王通之弟,王绩之兄,从王通受《元经》并整理《续六经》。
唐贞观初年任监察御史的,因弹劾侯君集被贬为胡苏令,遂辞官归田,后官至太原县令。
感受:
《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天下有道则行,
天下无道则藏。
二一附曰:
天之直人
载道而行之人也
须是有用有舍
以行道于天下!!!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2月03日:
天性做人做,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056课/总第764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子曰:“士有靡衣鲜食而乐道者,吾未之见也。”
译文:
文中子:“士人中有锦衣玉食仍乐于大道的,我还没见过。”
感受:
“士之品大概有三,
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以累其心,
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
志于富贵者而已者,则亦无所不至矣。”
二一附曰:
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以累其心,
(
此处与天地齐
天下公器之境也
超然物外矣)
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
(
此处精神灵性追求以为务
富贵,手段也,条件也
何累于心)
志于富贵者而已者,则亦无所不至矣。”
(
不识生意温饱止
何来集义致良知
一世不悟小人心肝自捆缚
锦衣玉食拉磨驴
无所不至一小人
终是境界下流为禽兽
故有夫子慨叹言:
“士有靡衣鲜食而乐道者,吾未之见也。”!!!)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2月02日:
天性做人做,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055课/总第763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内史薛公见子于长安,退谓子收曰:“《河图》、《洛书》,尽在是矣。汝往事之,无失也。”
译文:
内史薛道衡在长安拜见文中子,回来对儿子薛收说:“《河图》《洛书》等天地大道都在先生那里,你去拜他为师,不会错的。”
薛道衡,薛收之父,专精好学,与卢思道,李德林齐名。
《河图》《洛书》,伏羲时有龙马出于黄河,背负“河图”,有神龟出于洛水,背负“洛书”,伏羲据此画成八卦。
感受:
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
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
二一附曰:
薛公明眼人
见文中子而识之
大道传人如是矣
嘱子善侍此师
以会大道
以学圣贤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2月01日:
天性做人做,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054课/总第762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子曰:“学者,博诵云乎哉?必也贯乎道。文者,苟作云乎哉?必也济乎义。”
译文:
文中子说:
“治学,只是博览群书吗?切记一定要贯彻大道。
作文,只是堆砌辞藻吗?切记一定要有补于道义。”
感受:
《论语·阳货》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论语·卫灵公》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
对曰:“然,非与?”
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论语·里仁》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孟子·告子章句上凡二十章》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二一附曰:
圣人之学
为学圣人
述而不作
文以载道
博古今
仁体义用
落实生活
义者宜也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1月31日:
天性做人做,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053课/总第761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李伯药见子而论诗。子不答。
伯药退谓薛收曰:“吾上陈应、刘,下述沈、谢,分四声八病,刚柔清浊,各有端序,音若埙篪。而夫子不应我,其未达欤?”
薛收曰:“吾尝闻夫子之论诗矣:上明三纲,下达五常。于是征存亡,辩得失。故小人歌之以贡其俗,君子赋之以见其志,圣人之以观其变。今子营营驰骋乎末流,是夫子之所痛也,不答则有由矣。”
译文:
李百药拜见文中子并讨论诗文,文中子却不回答。
李百药告退,对薛收说:“我上述魏应玚,刘桢,下谈梁沈约,谢灵运,梳理诗文写作中的四声八病,文章旨趣上的刚柔清浊,皆有条理,论述完美,然先生没回应,我说得不够明白吗?”
薛收说:“我曾听老师谈诗,指出诗的功用要上明三纲,下达五常,进而能成国家存亡的表征,让人明辨是非得失。
所以普通老百姓唱诗是向为政者展示民风民俗,为政者唱诗是向人昭示个人志向,诗官诗用来观察时代与民风的变化。
您现在汲汲于纵论齐,梁这些末流诗文,这正是老师痛心的,老师不回答是有原因的。”
感受:
应、刘,魏应玚,刘桢,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七人合称东汉“建安七子”。
沈、谢,梁沈约,谢灵运,萧衍,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八人号为“竟陵八友”。
术上精通而道上不明,终为末流。
二一附曰:
诗者
以言其俗
以言志向
以观其变也
上明三纲,下达五常。
于是征存亡,辩得失。
小人歌之贡其俗,
君子赋之见其志,
圣人之观其变。
李百药论诗
以音韵节律
以齐梁末流
是枝节上用力
实在是
术精通而道不明
不自知而自以为荣
不自明而自以为是
文中子为主人
而待客以论诗
客人如是云云哓哓
主人唯以不应为雅
此幕经典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1月30日:
天性做人做,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052课/总第760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李密见子而论兵。子曰:“礼信仁义,则吾论之;孤虚诈力,吾不与也。”
译文:
李密拜见文中子谈论统兵作战之事。
文中子说:“仁义礼智信,这些我可以和你谈论;谋略,诡计,欺骗,勇力,这些我就不和你谈论了。”
感受:
李密,西魏名将李弼的曾孙。
少好读书,常乘黄牛,以《汉书》挂牛角,读书不辍。
大业九年(613)与杨玄感起兵反隋,后参加瓦岗义军,大破荥阳。
大业十三年(617),因受排挤而杀掉瓦岗军领袖翟让,翟宽兄弟。
后为王世充所败归顺李唐,拜光禄卿,封邢国公。
不久后叛唐,为盛彦师斩杀。
仁义礼智信,体上功夫,
体上不能明,一生忙碌而无主宰。
二一附曰:
李密才技
为当时俊杰
文中子
圣人也
明体达用处
识得此人当下
料得此人未来
故委婉而言之:
“礼信仁义,则吾论之;
孤虚诈力,吾不与也。”
研道-《中说》日课
2021年01月29日:
天性做人做,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051课/总第759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叔恬曰:“山涛为吏部,拔贤进善,时无知者。身殁之后,天子出其奏于朝,然后知群才皆涛所进。如何?”
子曰:“密矣。”
曰:“仁乎?”
子曰:“吾不知也。”
译文:
叔恬说:“山涛担任吏部尚书,选贤任能屡进良言,当时无人知。离世后,天子向朝臣出示奏表,然后才知人才都是他举荐的。这该如何评价?”
文中子:“行事缜密。”
问:“这就是仁吗?”
文中子:“这我就不知道了。”
感受:
山涛,竹林七贤之一,早年孤贫,喜老庄学说,与嵇康,阮籍等交游。西晋建立后,历任侍中,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等职,封新沓伯。
每选用官吏,皆秉承晋武帝之意,并亲做评论,时人称之为“山公启事”。
太康三年(282)升为司徒,以老病归家,次年去世,谥号“康”。
仁体义用
体上说是一物即不中
二一附曰:
山巨源密以用事
堪为赞
然是否是
仁义用事
不得而知
《中说》日课 (421~426)卷八 立命篇
这句话出自《文中子·礼乐篇》。
《文中子·礼乐》 中的其中一段话便是:“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败则倾;以权相交,权失则弃;以情相交,情断则伤;唯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远。”
这句话告诉大家一个道理:凡是因为利益、权力、情感等因素跟别人交往的关系,都是靠不住的,这样的关系是走不远的;只有那些用真心跟别人交往、做朋友的关系,才能行而致远。
关于文中子:
1、文中子的本名叫王通(584年-617年),字仲淹,文中子是他的道号,隋朝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道家。
2、王通著有6部经典作品,包括《礼经》、《续书》、《元经》、《续诗》、《乐论》、《赞易》,在唐代已全部失传了。只留下了他的弟子姚义、薛收编辑的《文中子说》(别名:中说)。
研道-《中说》日课
2022年02月09日
天性做人做,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426课/总第1134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房玄龄谓薛收曰:“道之不行也必矣,夫子何营营乎?”
薛收曰:“子非夫子之徒欤?
天子失道,则诸侯修之;诸侯失道,则大夫修之;
大夫失道,则士修之;士失道,则庶人修之。
修之之道,从师无常,诲而不倦,穷而不滥,死而后已。
得时则行,失时则蟠pan。
此先王之道所以续而不坠也,古者谓之继时。
《诗》不云乎: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如之何以不行而废也?”
玄龄惕然谢曰:“其行也如是之远乎?”
译文:
房玄龄对薛收说:
“大道无法推行是必然的事,先生何必如此奔波劳苦?”
薛收说:
“你难道不是先生的门生吗?
天子无道,则诸侯予以修明,诸侯无道,则大夫予以修明,
大夫无道,则士人予以修明,士人无道,则庶民予以修明。
修明之法:无所不学,诲人不倦,困穷而不失操守,至死而坚守正道。
得其时推行大道,失其时归隐山林。
这就是古圣先王之道延续至今而未坠失的原因,古人称之为传承时世之大道,
《诗经》不是说,纵我不去见你,难道你就放弃学业吗?
怎么能以大道不得推行而使之荒废呢?”
房玄龄内心惊惧幡然醒悟并致歉说:
“先生所为原来意义如此深远。”
感受:
斯文在兹
将适陈,过匡,颜刻为仆,以其策指之曰:“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颜渊后,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惧。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使从者为宁武子臣于卫,然后得去。
弦歌不辍
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匝,而弦歌不辍。
子路入见,曰:“何夫子之娱也?”
孔子曰:“来,吾语女。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时势适然。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父之勇也;陆行不避兕虎者,猎夫之勇也;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由,处矣!吾命有所制矣!”无几何,将甲者进,辞曰:“以为阳虎也,故围之;今非也,请辞而退。”
薪火相传
天子失礼,则诸侯修于国,
诸侯失礼,则大夫修于家,
大夫失礼,则士人修于身,
士人失礼,则庶民修于心。
二一附曰:
道之不行,夫子营营?
天子失道,诸侯修之;
诸侯失道,大夫修之;
大夫失道,士人修之;
士人失道,庶人修之。
修之之道,从师无常,
诲而不倦,穷而不滥,死而后已。
得时则行,失时则蟠(pan)。
先王之道,续而不坠,
古谓继时。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
行而不废!!!
行如是远。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立心立命以生生
夫子良工心独苦!!!
研道-《中说》日课
2022年02月08日
天性做人做,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425课/总第1133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子曰:
“太熙之后,天子所存者号尔。
乌乎!索化列之以政,则蕃君比之矣。
《元经》何以不兴乎?”
译文:
文中子说:
“西晋太熙之后,天子仅存名号而已。
唉!《续诗》之所以把化 列于 政 下,是将天子等同于诸侯。
《元经》怎能不广行于世呢?”
感受:
《孟子˙离娄下》
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
文中子将《续诗》比之于《诗经》,《元经》比之于《春秋》,
借《诗》亡则《春秋》作以说明《续诗》亡而《元经》必兴。
二一附曰:
夫子于乱世
薪火相传继绝学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良工心独苦
谋为万世开太平!!!
大哉
壮哉
伟哉
研道-《中说》日课
2022年02月07日
天性做人做,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424课/总第1132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子曰:
“君子服人之心,不服人之言;
服人之言,不服人之身。
服人之身,力加之也。
君子以义,小人以力。
难矣夫!”
译文:
文中子说:
“君子使人心服,而不使人口服,
其次使人口服,而不使人身体屈服。
使人身体屈服,势必加以暴力。
君子躬行仁义,小人奉行暴力,这是难以改变的!”
感受:
心服:天理,时势顺治,同
口服:人伦,趋势导治,半同半异
身服:地道,局势反治,异
二一附曰:
服人之心,不服人言;
服人之言,不服人身。
服人之身,力加之也。
君子以义,小人以力。
天地间民胞物与
其情如是
故
有立为圣人之志
然后可以共学
研道-《中说》日课
2022年02月06日
天性做人做,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423课/总第1131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子曰:
“弃德背义,而患人之不已亲;
好疑尚诈,而患人之不已信;
则有之矣。”
译文:
文中子说:
“背弃道德和仁义,却担心别人不亲爱自己,
喜好怀疑和欺诈,却担心别人不信任自己,
世上就有这样的人。”
感受:
已作不失,未作不得,因果不昧。
二一附曰:
弃德背义,患人不亲;
好疑尚诈,患人不信;
如此
“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
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天道不爽
以为恒昌
研道-《中说》日课
2022年02月05日
天性做人做,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422课/总第1130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子曰:
“射以观德,今亡矣。
古人贵仁义,贱勇力。”
译文:
文中子说:
“古时举行射礼以观察人的德行,这种做法现在已经消失了。
古人崇尚仁义,轻视勇力。”
感受:
《礼记·射义》
古者诸侯之射也,必先行燕礼;
卿、大夫、士之射也,必先行乡饮酒之礼。
故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
乡饮酒之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
故射者,进退周还必中礼,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
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观德行矣。
二一附曰:
射以观德,以贵仁义,以贯勇力。
生生以为仁
神武为不杀
天地贵生
如是千百载
斗转星移
研道-《中说》日课
2022年02月04日
天性做人做,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421课/总第1129课
(中说日课/传习+菜根+中说=总课)
正文:?
收曰:“敢问三才之蕴。”
子曰:“至哉乎问!
夫天者,统元气焉,非止荡荡苍苍之谓也;
地者,统元形焉,非止山川丘陵之谓也;
人者,统元识焉,非止圆首方足之谓也。
乾坤之蕴,汝思之乎?”
于是收退而学《易》。
译文:
薛收说:“请问三才的深义。”
文中子说:“问得好啊!
天统摄世间元气,不只是所谓的虚空浩渺之处,
地统摄万物元形,不只是所谓的山川丘陵之所,
人统摄宇宙元识,不只是所谓的头圆脚方之物。
乾坤的深义,你思考过吗?”
于是薛收告退而钻研《周易》。
感受: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二一附曰;
三才之蕴。
天统元气,荡荡苍苍;
地统元形,山川丘陵;
人统元识,圆首方足。
乾坤之蕴,汝思之乎?
离形而见象
离象而会体
会体而触几
触几而生象
生象而凝形
天地人一如
如是浩浩然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