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中的成语5个_曹刿论战的成语5个一鼓作气

       今天,我将与大家共同探讨曹刿论战中的成语5个的今日更新,希望我的介绍能为有需要的朋友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1.《曹刿论战》的文言文有哪些重要知识点

2.曹刿论战出自哪本书?

3.曹刿论战的一个成语是什么含义是什么现在

4.曹刿危难时挺身而出的行为可以用哪个成语

5.左传中的成语及解释?

曹刿论战中的成语5个_曹刿论战的成语5个一鼓作气

《曹刿论战》的文言文有哪些重要知识点

       《曹刿论战》见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本文精讲内容涉及实词、虚词、句式、词类活用、文化常识、句子翻译等考点。

       原文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当权者自会谋划打仗的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考点

       〔十年春〕鲁庄公十年的春天。十年:是指鲁庄公十年,即公元前684年。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是本地区诸侯在位年数来纪年的,这叫“王位纪年法”,到汉武帝的时候才有年号纪年法。书中的“我”即指鲁国,因为《左传》是站在鲁国立场记事的,也是按鲁国十二国君在位的年次纪年。十二国君是: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

       〔齐师伐我〕齐国军队攻打鲁国。师:军队。如成语“师出有名”是指军队出兵征战要有正当的名义,后借以比喻做事有正当理由。伐:动词,攻打;我:这里指鲁国。问题:为什么“我”指代鲁国呢?答:因为《左传》是站在鲁国立场记事,按照鲁国纪年顺序编写的,所以称鲁国为“我”。

       〔肉食者谋之〕当权者自会谋划打仗的事。肉食者:本指吃肉的人,这里指当权者。以“吃肉者”代当权者,是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这里是以事物的特征指代该事物。借代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桃花源记》中以“黄发”代“老人”,以“垂髫”代“儿童”;《出师表》中以“不毛”代“荒凉之地”,以“布衣”代“平民”。这些都是以事物的特征来代事物。之:代词,代打仗这件事。

       〔何间焉〕何必参与呢。间:读作jiàn,动词,参与。焉:语气助词,表示疑问语气,译为“呢”。

       原文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译文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考点

       〔乃入见〕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乃入见”“问”“对曰”前都省略了主语“曹刿”,翻译时根据情况,或予以补出,或承前省略。

       〔何以战〕凭借什么作战。这是宾语前置句,“何以”理解为“以何”,代词“何”作介词“以”的宾语。

       〔衣食所安〕衣食这一类安身的东西。所安:所字结构,安身的东西;安:动词,安身。

       〔弗敢专也〕不敢独自享有。弗:否定副词,不;专:动词,专有,独自享有;也: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不译。

       〔必以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这是一个省略句,介词“以”的后面省略了“之”,“以之”是介宾短语,意思是“把它”。

       原文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译文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根据实情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也一定要根据实情去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考点

       〔牺牲玉帛〕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色纯为“牺”,体全为“牲”。古代有“三牲六畜”的说法,“三牲”是指猪、牛、羊,“六畜”是指鸡、犬、猪、牛、马、羊。“牺牲”的本义是因成为祭祀的祭品而死,后引申为为了信仰、理想和正义事业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拓展:因信仰而死叫“殉道”;因保卫国家而死叫“殉国”;因爱情而死叫“殉情”;因工作而死叫“殉职”。

       〔必以信〕一定根据实情去做。以:动词,用,使用,这里理解为“根据……去做”。同样,下文的“必以情”的“以”也是动词,句子理解为“根据实情去处理”。也有人把“必以信”“必以情”的“以”理解为介词,把句子看作是省略谓语的省略句。“以”不管是动词还是介词,译文是一样的。

       〔小信未孚〕这种小信用不能让神灵信服。信:名词,信用;孚:读作fú,动词,使信服。

       〔弗福〕不保佑。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忠之属也〕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忠:名词,忠诚,这里是指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名词,类,种类。这是一个省略句和判断句,省略主语“此”,译为“这”;语气助词“也”表示判断。

       〔可以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可以:是两个词,“可”是指“可以”;“以”是介词,理解为“凭、靠”,后面省略了代词“之”,指代“这个条件”。因此,这是一个省略句,要理解为“可以以之一战”。

       原文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译文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向下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考点

       〔战于长勺〕这是状语后置句,也叫介宾短语后置,理解为“于长勺战”,译为“在长勺作战”。

       〔公将鼓之〕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之:语气助词,用在句末,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下视其辙〕向下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下:名词作状语,意思是“向下”,做动词“视”的状语。

       〔遂逐齐师〕于是追击齐军。遂:副词,于是,就;逐:追逐,追赶,这里指追击;师:军队,这里指齐军。比较:上文“公将驰之”的“驰之”也是指追击齐军,用“驰”是表明“驱车追赶”。

       原文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穷尽,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大国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在前面有埋伏的军队。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考点

       〔既克〕战胜齐军后。既:副词,已经,……后;克:动词,战胜。

       〔夫战,勇气也〕作战,靠的是勇气。这是一个判断句,语气助词“也”表示判断。战:名词,作战,战争。夫:读作fú,句首语气词,也叫“发语词”,表示要发议论,不译。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鼓:名词作动词,击鼓。成语“一鼓作气”出自这里,现在用来指趁劲头大的时候抓紧做,一下子把事情做完。

       〔再而衰〕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再:数词,第二次。而:连词,表示承接关系,也就是“而”连接的两个动作“再鼓”与“衰”有先后的关系。“再而衰”与下文的“三而竭”都是承上句“一鼓作气”而省略了动词“鼓”,理解为“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彼竭我盈〕他们的士气已经穷尽,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彼:代词,它们,这里指齐军。竭:形容词,穷尽。盈:形容词,满,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比较《核舟记》中的“曾不盈寸”,这里的“盈”是“满”的意思。

       〔夫大国,难测也〕大国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这是一个判断句,用“也”表示判断。

       〔惧有伏焉〕怕在前面有埋伏的军队。伏:动词用为名词,指“埋伏的军队”,作“有”的宾语。焉:兼词,于之,可译为“在前面”。“有伏焉”是“惧”的宾语。

曹刿论战出自哪本书?

       出自初中文言文中的成语及解释:

       舍生取义: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

       箪食壶浆:(老百姓)用箪盛了饭,用壶装了汤来欢迎他们所拥护的军队。后来用以形容军队受欢迎的情况。(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再衰三竭:形容士气低落,不能再振作(《曹刿论战》)

       三顾茅庐:东汉末,刘备三次往隆中(山名,在今湖北襄阳)聘请隐居于草庐的诸葛亮出来帮助打天下。后用来指诚心诚意再三邀请或访问。(《出师表》)

       妄自菲薄:不知自重,轻视自身价值。(《出师表》)

曹刿论战的一个成语是什么含义是什么现在

       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

       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一篇文章,出自《左传·庄公十年》,作者?左丘明?。题目是后人所起。本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长勺之战发生在公元前684年,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传说是春秋末期的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曹刿论战》记叙齐、鲁之间的战争,“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

曹刿论战中的相关成语: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辙乱旗靡:车迹错乱,军旗倒下。形容军队溃败。(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曹刿论战》)彼竭我盈:他们的士气已消失,而我们的士气正旺盛。(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

曹刿危难时挺身而出的行为可以用哪个成语

       一鼓作气

       yī gǔ zuò qì

       [释义]?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士气。作战时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战士的锐气。比喻趁劲足时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语出]?《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正音]?一;不能读作“yì”。

       [辨形]?作;不能写作“做”。

       [近义]一气呵成?趁热打铁

       [反义]一败如水?一败涂地?偃旗息鼓

       [用法]?含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紧缩式。

左传中的成语及解释?

       一鼓作气-曹刿

       春秋时,齐国发兵攻打鲁国(两国都在今山东省境)。当时齐国强大,鲁国弱小,双方实力悬殊。可是结果鲁国却以弱胜强,把齐军打得大败。据《左传》载,这次鲁国的胜利,与曹刿的精明策划有很大关系。

       曹刿既非武将,也非文臣,但深通兵法。他得悉齐国发兵来犯,鲁庄公准备抵抗,便主动要求面见庄公。他的亲友邻人劝他:“国家大事,自有那些天天吃肉的大官管着,你何必瞎操心?”曹刿说:“那些大官目光短浅,不会有深谋远见。”

       曹刿见了庄公,首先提出:取信于民,是战前重要的政治准备,也是获胜的保证。并要求作战时允许他一起去,于是庄公便叫他同车出发。在长勺的地方,齐、鲁两军相遇。双方列成阵势,战斗即将开始。只见齐军大擂战鼓,准备进兵。庄公也准备擂鼓迎击。曹刿阻止道:“等一等。”齐军见鲁军没有反应,又擂了一通鼓。这样齐军擂鼓三通,鲁军总是按兵不动。直到齐军三通鼓罢,曹刿才说:“现在可以进兵了!”鲁军战鼓一响,下令冲杀,士兵们一声呐喊,直扑敌阵,猛不可当。齐军大败,狼狈而逃。

        一 左传中的成语

        一鼓作气《曹刿论战》

        风马牛不相及《齐伐楚盟于召陵》

        退避三舍《晋楚城濮之战》

        厉兵秣马《秦晋肴之战》

        二 《左传》中————成语说明了双方休戚相关,荣辱与共

        休戚相关是成语来的。休戚相关 [xiū qī xiāng guān] 基本释义 休:欢乐,吉庆;戚:悲哀,忧愁。

        三 文言文 《左传》中成语知多少

       

        成语: 看杀抄卫玠袭

        拼音: kàn shā wèi jiè

        解释: 卫玠:晋人,字叔宝,风采极佳,为众人所仰慕。卫玠被人看死。比喻为群众所仰慕的人。

        出处: 《晋书·卫玠传》:“京师人士闻其姿容,观者如堵。玠劳疾遂甚,永嘉六年卒,时年二十七,时人谓玠被看杀。”

        举例造句: 卫玠从豫章至下都,人久闻其名,观者如堵墙。玠先有羸疾,体不堪劳,遂成病而死,时人谓看杀卫玠。 明·李贽《初潭集·师友十》?

        拼音代码: kswj

        近义词:

        反义词:

        歇后语:

        灯谜: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为群众所仰慕的人

        英文:

        故事: 西晋时期,太子洗马卫玠很有才华,而且相貌堂堂,眉清目秀,堪称一个美男子,少年时跟随母亲到京城投奔舅父,舅父经常在别人面前夸耀他,一时他的名声很大,很多人前来争相观看与请教问题,27岁时因疲劳过度而死

        四 有关左传的成语和经典语有哪些

        1.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

        译文多干坏事,一定会自取灭亡。

        2.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宣公二年》

        译文谁能没有过失呢?有了过失而能够改正,那就没有比这再好的了。

        3.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左传·宣公十二年》

        译文百姓的生计全在于勤劳,只要勤劳生计就不会困乏。

        4.《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襄公十一年》

        译文《书经》上说:“处于安乐的环境之中时,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难。”想到危难就有所提防,有所提防就没有了祸患。

        5.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译文最上等的是树立德行,其次是建立功业,再其次是创立学说。即使过了很久也不会被废弃,这就叫做不朽。

        五 从左传中总结出的成语是什么

        从左传中总结出的成语有指鹿为马,负荆请罪,完璧归赵,南辕北辙,刻舟求剑,滥竽充数,自相矛盾,守株待兔,叶公好龙。

        六 有关左传的成语和经典语

        1.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

        译文多干坏事,一定会自取灭亡。

        2.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宣公二年》

        译文谁能没有过失呢?有了过失而能够改正,那就没有比这再好的了。

        3.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左传·宣公十二年》

        译文百姓的生计全在于勤劳,只要勤劳生计就不会困乏。

        4.《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襄公十一年》

        译文《书经》上说:“处于安乐的环境之中时,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难。”想到危难就有所提防,有所提防就没有了祸患。

        5.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译文最上等的是树立德行,其次是建立功业,再其次是创立学说。即使过了很久也不会被废弃,这就叫做不朽。

        6.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译文我听说过用忠心善行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用摆出权威来防止怨恨。

        7.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译文面临祸患仍不忘国家,这是忠诚的表现。

        8.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左传·昭公十一年》

        译文树冠大了必然折断,尾巴大了必然不能摆动。(旧时常以“尾大不掉”比喻部下势力强大,不听从上级的指挥调遣。)

        9.为政者不赏私劳,不罚私怨。《左传·阳公五年》

        译文当权执政者不能无故奖赏对自己有恩惠的人,不能藉故惩罚与自己有私仇的人。

        10.无德而禄,殃也。《左传·闵公二年》

        译文没有道德而享受俸禄,就是祸害。(说明享受国家俸禄的人必须在品格上作人的表率。)

        11.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译文我不诈骗你,你不欺骗我。真诚相待,互不欺诈。

        12.宴安鸩毒,不可怀也。《左传·闵公元年》

        译文贪图安逸享乐等于饮毒酒自杀,不可怀恋。

        13.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译文下棋的人拿着棋子而决定不了下在什么地方,这样的人必定胜不了对手。

        14.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左传·襄公十年》

        译文众人的愤怒不可以触犯,个人专权的欲望难以成功。

        七 《左传》中有哪些成语

        东道主、肆其西封、退避三舍、及瓜而代、言归于好、魑魅魍魉、狼子野心、外强中干、表里山河、厉兵秣兵、馀勇可贾、灭此朝食、困兽犹斗、风马牛不相及、剑及屦及、鞭长莫及、城下之盟、尔诈我虞、贪天之功、居不重席、一之谓甚、假途灭虢、骄奢*逸、众叛亲离、大义灭亲、惟命是听、居安思危、皮之不存、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好了,今天关于曹刿论战中的成语5个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对曹刿论战中的成语5个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希望这个话题曹刿论战中的成语5个的解答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