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_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1.阋墙御侮的意思解释
2.襄王十三年翻译
3."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辱,三人成虎流言止于智者"是什么意思
这里衍生一个成语: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意思是兄弟之间不管在家里面多么闹心,一但兄弟被人欺负,总是第一时间帮兄弟。《诗经·小雅·常棣》在《诗经》中是贵族兄弟宴会的乐歌。总的意思是:兄弟 最亲,危难中只有兄弟最可依赖。每有良朋,烝也无戎,是说‘虽有至交好朋友,大难到头难相助’。汉代《郑笺》解此句“久也犹无相助已者”指一下:烝zheng 是戎,不是戒
阋墙御侮的意思解释
诗经·小雅——《常棣》
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
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有永叹。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烝也无戎。
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肥生。
傧尔笾豆,饮酒之饫。兄弟既具,和乐且孺。
妻子好合,如鼓瑟瑟。兄弟既翕,和乐且湛。
宜尔室家,乐尔妻帑。是究是图,亶其然乎!
襄王十三年翻译
阋墙御侮的意思:尽管内部闹纠纷,但遭到外人欺侮时要共同抵御。比喻国家、民族尽管内部有矛盾,但大敌当前时就应一致对外。
读音:xì qiáng yù wǔ。
出处:《诗经·小雅·棠棣》: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例句:虽然两家素来不合,但面对贼寇的侵略,他们一定会阋墙御侮,共同抵抗外敌。
阋墙御侮在
1、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东洋气焰汹汹,野心沉沉,大敌当前,还望大人慎思!
2、匡孝虽背叛朝廷,但仍是我汉家子民,和咱们是同路人,值此危难之际,理应团结起来共同对抗外敌,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3、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可是起义军和大明的拼杀却便宜了满人,历来得国之易莫如清。
4、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才能保家卫国。
5、恩怨暂且放下,我们得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辱,三人成虎流言止于智者"是什么意思
襄王十三年原文翻译如下:
原文:襄王十三年,郑人伐滑。王使游孙伯请滑,郑人执之。王怒,将以狄伐郑。富辰谏曰:“不可。古人有言曰:‘兄弟谗阋、侮人百里。’周文公之诗曰:‘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若是则阋乃内侮,而虽阋不败亲也。
郑在天子,兄弟也。郑武、庄有大勋力于平、桓;我周之东迁,晋、郑是依;子颓之乱,又郑之繇定。今以小忿弃之,是以小怨置大德也,无乃不可乎!且夫兄弟之怨,不征于他,征于他,利乃外矣。
章怨外利,不义;弃亲即狄,不祥;以怨报德,不仁。夫义所以生利也,祥所以事神也,仁所以保民也。不义则利不阜,不祥则福不降,不仁不至。古之明王不失此三德者,故能光有天下,而和宁百姓,令闻不忘。王其不可以弃之。”王不听。
翻译:襄王十三年,郑国人攻打滑国。襄王派游孙伯替滑国,郑国人把他抓起来。吴王很生气,要把狄人进攻郑国。富辰劝谏说:“不可以。古人有句话说:‘兄弟进谗言争吵、侮辱别人百里。’
周文公的诗上说:‘兄弟争吵在墙,对外抵御他的侮辱。’如果这样,那么兄弟才面临窘迫、受到侮辱,而虽然争吵,就不会受到危害的双亲。在天子直接管辖的郑国,她的兄弟郑武,有大功勋在平王、桓王;我们周室东迁,晋国和郑国;王子颓发动叛乱,又是郑国的徭役负担安定下来。
现在因为小的愤恨的抛弃,所以小怨设置是很大的恩德啊,恐怕不可以吧!
况且兄弟的怨恨,不征在别的,其他的弓,利于于是外了。章怨恨外的利益,这是不义;抛弃亲人就狄,这是不吉利的事;以怨恨回报别人对自己的恩德,这是不仁。义是用来产生利益,王祥用来事奉神灵,仁是用来保护人民。不义的就有利益并不希望阜,不吉利的事就有福不投降,不讲仁德,百姓就不会到来。
古代明君不失去了这三种德行的人,所以能广有天下,而和宁百姓,美好的名声不忘。王这是不可以抛弃他。”胶西王不听。
这根本不是一句话,而是三个典故生捏在一起。
1、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辱
意思是兄弟们虽然在家里争吵,但能一致抵御外人的欺侮。比喻内部虽有分歧,但能团结起来对付外来的侵略。
出处:《诗经·小雅·常棣》:“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2、三人成虎
意思是三个人谎报城市里有老虎,听的人就信以为真。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作事实。
出处:《战国策·魏策二》: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3、流言止于智者意思是没有根据的话,作为有头脑智慧的人,听到后,就会一笑了之,不会继续流传。
出处:《荀子·大略》:“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