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皆兵成语典故_草木皆兵成语典故70字左右

       大家好,今天我来和大家聊一聊关于草木皆兵成语典故的问题。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会将我所了解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并与大家分享,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成语“草木皆兵”一词出自哪里?

2.草木皆兵的成语故事

3.成语“草木皆兵”是怎么来的?

草木皆兵成语典故_草木皆兵成语典故70字左右

成语“草木皆兵”一词出自哪里?

       两晋南北朝时期,有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即著名的淝水之战。前秦苻坚集结百万兵力与东晋八万兵力展开对决,却以惨败告终,由此还诞生了一个成语,叫做?草木皆兵?。

       苻坚和王猛的君臣组合应该是古代历史上少有的和谐组合,可以媲美齐桓公和管仲、刘备和诸葛亮。在王猛的辅佐下,苻坚励精图治,基本统一了北方,百姓有了相对较长时间的稳定生活,关陇之地海晏河清。

       苻坚开创了五胡十六国时期唯一的治世,一切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如果继续保持这样的势头,或许南北统一指日可待。然而,历史上的走向总是出乎预料的。

       建元十一年即375年,王猛去世了。他去世之前已经为前秦的未来有了充足的认识,他在临终前再三建议苻坚不要图谋晋室,而是解决北方悬而未决的各部之间的矛盾,他说:

晋虽僻陋吴越,乃正朔相承。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臣没之后,愿不以晋为图。鲜卑、羌虏,我之仇也,终为人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

       王猛的建议是经过深思熟虑得出来的,倘若苻坚能够听从并执行,前秦必然不会止步于北方,但是向来很听王猛话的苻坚却没有将王猛的临终遗言放在心中,或者说他心中对于南北统一的渴望已经超过了其它。王猛在世或许还能劝住,但他去世了,谁也无法劝动苻坚。

       他决定北方已经统一,内部的矛盾算不上什么大矛盾,等攻灭了东晋,所有的矛盾就能迎刃而解,但正如王猛所认为的那样,东晋虽然偏于一隅,但毕竟是正朔,岂是说灭就能灭的?但苻坚显然已经顾不得这些了,他想要攻打东晋,这个想法滋生之后就再也没有压下去过。

       382年初冬,苻坚在太极殿将攻打东晋的想法提了出来,自然有人支持有人反对,支持的人没啥新意,就是支持苻坚的决定,而反对的声音则很多,理由听起来都很充分,总结一下就是,前秦攻打东晋,天时地利人和一样不占。就如同苻融所说:

今伐晋有三难:天道不顺,一也;晋国无衅,二也;我数战兵疲,民有畏敌之心,三也。?

       东晋虽弱,却并非失去天命,且有谢安和桓冲等人辅佐,又有长江之险,并不好取。而前秦虽然强盛,但并非强大到可以攻下东晋,战士连年征战疲惫不堪,国内并不和睦,各族之间矛盾重重,各部落虎视眈眈,随时都可能反水给予前秦致命一击。

       所有的这些声音,苻坚一个个反驳了回去,就像是进行了一场辩论会,苻坚舌战群臣,认为?吾强兵百万,资仗如山?,攻打东晋?犹疾风之扫秋叶?,他力排众议,最终攻打东晋的计划还是执行了。

       前秦当时集结了百万大军,而当时东晋能集结的北府军不过才八万,这样悬殊的兵力差距给了苻坚莫大的自信。他认为攻灭东晋并不是一件什么难事,因此百万大军很快就出发了。

       383年的八月,苻融领25万大军为先锋先行出兵,而苻坚领近九十万起兵自长安出发,当苻融攻下寿阳之后,苻坚秘密领八千轻骑赶往寿阳与苻融汇合,然后攻下了几座城池。就在前秦有了几次胜利之后,苻坚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他让已经成为前秦尚书的原东晋官员朱序去劝降谢石。

       朱序这个人的存在可以说用一己之力改变了淝水之战的结局,原本谢石已经决定坚壁不出了,这样的话,等待着他的自然是惨败,而朱序告诉谢石可以迅速出兵,打前秦军队一个措手不及。

       虽然前秦号称来了百万大军,实际上绝大多数还在路上,并未和苻坚一起到来,前秦在寿阳的实际兵力还不到三十万,完全可以挫挫他们前锋部队的锐气。

       有朱序的准确信息,谢石决定主动出击,真的就让苻坚的这二十五万前锋部队遭到了巨大的损失,前秦士兵丢盔弃甲而逃。苻坚和苻融没有想到竟会有败得这样快,面对这样的情形,《晋书》记载:

       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这就是?草木皆兵?这个成语的出处,这一刻,苻坚是真的害怕了,竟然将那山上的一草一木都看成了晋军,作为前秦的皇帝,苻坚都如此害怕,更不用说前秦的士兵了,在前秦开始出现败势之后,大部分士兵就开始逃跑了。

       他们害怕晋军,尽管晋军在人数上远少于前秦,但战场上看的不仅仅是兵力,还有很多的东西。

       这一仗彻底浇灭了苻坚的信心,以至于在后来的战争中也没有恢复过来,等到前秦兵力在肥水北岸布阵,晋军无法渡河,谢玄就派使者对苻融说:?你们孤军深入,这样布阵的话,只能是长久之计,不能速战速决,时间长了对你们不利,不如让我渡河,咱们赶快决出胜负来。?

       前秦这边的将领不愿意让晋军渡河,而苻坚则坚持让他们渡河,还说让他们渡到一半的时候,给他们致命一击,很快就能获胜,而晋军岂能不知道这个道理?

       所以当苻坚下令士兵往后退的时候,朱序就在军中大喊:"秦兵败了?。后面的士兵根本不知道前面发生了什么,只命令要后退,本来心里就七上八下,再听到朱序的话,自然就认为秦军真的败了,所以赶紧逃跑。

       后面一乱,前面的士兵也无心打仗,这给了晋军一个好机会,赶紧渡河然后攻打苻坚。苻融在战斗中被杀死,而苻坚也中了流矢,诸军溃散,苻坚惨败。

       苻坚这才知道攻打东晋是一个多么错误的决定,才知道当初王猛的建议是那样的正确,他后悔没有听从王猛的良言,但是已经晚了,其代价是相当大的,不过两年,苻坚就被杀,北方重新乱了起来,而东晋经此一战有了数年的和平时期。

草木皆兵的成语故事

       今天小编辑给各位分享草木皆兵的故事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草木皆兵的故事简短分析解答,如果能解决你想了解的问题,关注本站哦。

       草木皆兵的故事

       东晋时,前秦一直想吞并晋王朝,秦王苻坚亲自率领九十万大军,去攻打晋国。晋国派大将谢石、谢玄领八万兵马迎战。苻坚当然很傲慢,根本没把力量悬殊的晋军看在眼里。

       草木皆兵

       可是,谁料到先头部队的前锋同晋军首战便被打败,苻坚慌了手脚。他和弟弟苻融趁夜去前线视察,他看到晋军阵容严整,士气高昂,连晋军驻扎的八公山上的草木,也影影绰绰像是满山遍野的士兵呢!接着,在淝水决战,秦军被彻底击溃,损失惨重,秦王苻坚自己受伤,弟弟苻融也阵亡了。苻坚仓皇而逃,他听到风风吹树木的声音也以为是敌人追兵又到了。

       草木皆兵这个成语的故事

       草木皆兵成语故事:

       公元316年,西晋王朝灭亡。公元357年,苻坚称大秦天王,灭前燕、前凉及代国,最终统一北方。在南方,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建立东晋王朝。东晋占有今汉水、淮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这样,形成了秦晋南北对峙的局面。

       公元383年五月,苻坚不顾群臣反对,决意攻取东晋。八月,苻坚率步兵六十余万、骑兵二十七万、“羽林军”三万余骑;前后千里,旌鼓相望,直逼东晋。苻坚骄狂地说,以此强兵百万,“投鞭可以断流”,何愁东晋不灭?晋武帝则采纳了谢安、桓冲等人的主张,坚决抵抗。他派将军谢石、谢玄等率兵八万沿淮河西进,以拒秦军;又派将军胡彬率领水军五千增援战略要地寿阳。

       同年十日十八日,秦军前锋攻占寿阳。胡彬所部水军走到半路,得知寿阳失守,退守硖石,并在洛口设置木栅,阻断淮河交通。胡彬因困守硖石,粮食用尽,处境十分艰难,写信要求谢石增援。不料胡彬的信被秦军进获。苻坚认为晋军兵力很少,粮食十分困难,应该抓紧进攻,遂把主力留在项城,带了八千骑兵赶到寿阳。苻坚先派尚书朱序到晋军劝降。朱序原来是东晋防守襄阳的将领,襄阳失守时被俘。朱序到晋军以后,不仅没有劝降,反而透露了秦军情况,并且建议说,如果秦兵百万全部到达,晋军难以抵抗,应趁它还没有到齐,迅速出击,打击它的前锋,大军就会溃散。晋军将领谢石、谢玄听从了朱序的建议,于十一月派刘牢之率精兵五千进攻洛涧。刘牢之分兵一部到秦军侧后,断敌退路,亲自率兵强渡洛涧,夜袭秦军大营。秦军抵挡不住。主将梁成战死,五万秦兵大溃,抢渡淮水,淹死一万五千余人。洛涧的胜利,鼓舞了晋军的士气。晋军乘胜追击,一举推至淝水东岸,与秦兵隔河对峙。苻坚登上寿阳城头,望见东晋军队布阵严整,心中暗暗吃惊。又见淝水东面八公山上草木摇动,以为都是埋伏的晋兵,不由连连感叹:“此亦劲敌涧谓弱也”。

       洛涧失利后,秦军沿着淝水西岸布阵,阻止晋军反攻。晋军将领谢玄派人对苻坚的弟弟苻融说;如果你把军队稍向后撤,让出一块地方,使晋军渡过淝水,两军一决胜负!秦军诸将都认为不能让晋军渡河,但符坚却说:可以稍退一步,等到晋军兵马渡河至一半时突然袭击,再用铁骑数十万攻击,一定可以取胜。于是苻融指挥秦军后撤。秦军本来内部不稳,这一撤,秦军以为前锋被打败了,顿时大乱,一溃千里,不可遏止。晋军以精锐八千涉渡肥水,展开猛烈攻击。符坚中流箭,临阵斩苻融。晋军乘势迫击,秦军人马相踏,投水死者不可胜计,肥水为之不流。其他军众弃甲,昼夜溃退,听到风声鹤唳,以为是东晋追兵,草行露宿,饥寒交迫,死去十分之七八。及至洛阳,只剩下10余万人。

       草木皆兵的故事是什么

       草木皆兵。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出处:《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另见:“八公山上,草木皆兵”、“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公元4世纪下半期,前秦皇帝苻坚统一了北方黄河流域。符坚因此踌躇满志,欲图以“疾风之扫秋叶”之势,一举荡平偏安江南的东晋,统一南北。

       公元383年5月,苻坚征集了80多万人的军队开始进攻东晋。东晋王朝在强敌压境,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以丞相谢安为首的主战派决意奋起抵御。当时,晋军将领是谢石、谢玄和刘牢之,总数只有8万人。

       秦军前锋苻融攻占寿阳后,苻坚亲自率领八千名骑兵抵达这座城池。他听信苻融的判断,认为晋兵力不足,不堪一击,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只要他的后续大军一到,一定可大获全胜。于是,他派一个名叫朱序的人去向谢石劝降。

       朱序原来是东晋的官员,对东晋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见到谢石后,报告了秦军的布防、兵力情况,并建议晋军在前秦后续大军未到达之前袭击洛涧。谢石、谢玄经过一番商议,就派北府兵名将刘牢之率领精兵五千人,先对洛涧的秦军发起突然袭击。守在洛涧的秦军,不是北府兵的对手,勉强抵挡一阵,就溃不成军了。

       洛涧大捷,大大鼓舞了晋军的士气。谢石、谢玄一面命令刘牢之继续援救硖石,一面亲自指挥大军,乘胜前进,直到淝水东岸。于是,把人马驻扎在八公山边,和驻扎寿阳的秦军隔岸对峙。

       苻坚得知洛涧兵败,晋兵正向寿阳而来,大惊失色,马上和苻融登上寿阳城头,亲自观察淝水对岸晋军动静。当时正是隆冬时节,又是阴天,远远望去,淝水上空灰蒙蒙的一片。苻坚在城楼上一眼望去,只见对岸晋军一座座的营帐排列得整整齐齐,手持刀枪的晋兵来往巡逻,阵容严整威武。再往远处看,对面八公山上,隐隐约约不知道有多少晋兵。其实,八公山上并没有晋兵,不过是苻坚心虚眼花,把八公山上的草木都看作是晋兵了。随着一阵西北风呼啸而过,山上晃动的草木,就像无数士兵在运动。苻坚顿时面如土色,惊恐地回过头来对苻融说:“晋兵是一支劲敌,怎么能说它是弱兵呢?”

       两军对峙时间一长,就会对晋军不利。于是,谢玄用激将法让苻坚后撤,以便让晋军渡过淝水,决一死战。约定渡河的时刻到了,苻坚一声令下,苻融就指挥秦军后撤。他们本来想撤出一个阵地就回过头总攻。没料到许多秦兵一半由于厌恶战争,一半由于害怕晋军,一听到后撤的命令,撒腿就跑,再也不想停下来了。

       谢玄率领八千多骑兵,趁势飞快渡过淝水,向秦军猛攻。此时,朱序又乘机大喊:“秦军败了!秦军败了!”前秦军队顿时大乱。晋军趁机渡过了淝水,秦兵拼命逃跑,苻坚被箭射伤,只带了十多万人逃回长安。

       这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北方又重新分裂。

       草木皆兵故事是什么?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

       公元383年,基本上统一了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坚,率领90万兵马,南下攻伐东晋。东晋王朝任命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率领8万精兵迎战。

       秦军前锋苻融攻占寿阳后,苻竖亲自率领八千名骑兵抵达这座城池。他听信苻融的判断,认为晋兵不堪一击,只要他的后续大军一到,一定可大获全胜。于是,他派一个名叫朱序的人去向谢石劝降。

       朱序原是东晋官员,他见到谢石后,报告了秦军的布防情况,并建议晋军在前秦后续大军未到达之前袭击洛涧。谢石听从他的建议,出兵偷袭秦营,结果大胜。晋兵乘胜向寿阳进军。

       苻坚得知洛涧兵败,晋兵正向寿阳而来,大惊失色,马上和苻融登上寿阳城头,亲自观察淝水对岸晋军动静。当时正是隆冬时节,又是阴天,远远望去,淝水上空灰蒙的一片。仔细看去,那里桅杆林立,战船密布,晋兵持刀执戟,阵容甚为齐整。他不禁暗暗称赞晋兵布防有序,训练有素。

       接着,苻坚又向北望去。那里横着八公山,山上有八座连绵起伏的峰峦,地势非常险要。晋兵的大本营便驻扎在八公山下。随着一阵西北风呼啸而过,山上晃动的草木,就像无数士兵在运动。苻坚顿时面如土色,惊恐地回过头来对苻融说:晋兵是一支劲敌,怎么能说它是弱兵呢?

       不久,苻坚中谢玄的计,下令将军队稍向后退,让晋兵渡过淝水决战。结果,秦兵在后退时自相践踏,溃不成军,大败北归。

       这一战,便是历史上着名的淝水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着名战例。

       草木皆兵的故事是什么?

       草木皆兵的主人公是苻坚。东晋时,强秦一直想吞并晋王朝,秦王苻坚亲自率领八十万大军,去攻打晋国。晋国派大将谢石、谢玄领八万兵马迎战。苻坚当然很傲慢,根本没把力量悬殊的晋军看在眼里。可是,谁料到先头部队的前锋同晋军首战便被打败。

       苻坚得知兵败,大惊失色,马上和苻融登上寿阳城头,亲自观察淝水对岸晋军动静。当时正是隆冬时节,又是阴天,远远望去,淝水上空灰蒙的一片。仔细看去,那里桅杆林立,战船密布,晋兵持刀执戟,阵容甚为齐整。他不禁暗暗称赞晋兵布防有序,训练有素。

       苻坚又向北望去。那里横着八公山,山上有八座连绵起伏的峰峦,地势非常险要。晋兵的大本营便驻扎在八公山下。随着一阵西北风呼啸而过,山上晃动的草木,就像无数士兵在运动。苻坚顿时面如土色,惊恐地回过头来对苻融说:“晋兵是一支劲敌,怎么能说它是弱兵呢?”

       接着,在淝水决战,秦军被彻底击溃,损失惨重,秦王苻坚自己受伤,弟弟苻融也阵亡了。苻坚仓皇而逃,他听到风声鸟声也以为是敌人追兵又到了。后人根据这段史实,造出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成语。

       

扩展资料:

       淝水之战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

       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分裂为后秦和后燕为主的几个政权。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并且此后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族侵略。

       淝水之战是在苻坚统一北方后的六七年进行的。当时,前秦只是军事上的统一,内部统治不稳,更没有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加之苻坚连年征战,致使

       草木皆兵的故事和典故

       草木皆兵的意思是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接下来分享草木皆兵的故事和典故。

       草木皆兵的故事

       东晋时,前秦一直想吞并晋王朝,秦王苻坚亲自率领九十万大军,去攻打晋国。晋国派大将谢石、谢玄领八万兵马迎战。苻坚当然很傲慢,根本没把力量悬殊的晋军看在眼里。

       可是,谁料到先头部队的前锋同晋军首战便被打败,苻坚慌了手脚。他和弟弟苻融趁夜去前线视察,他看到晋军阵容严整,士气高昂,连晋军驻扎的八公山上的草木,也影影绰绰像是满山遍野的士兵呢!

       接着,在淝水决战,秦军被彻底击溃,损失惨重,秦王苻坚自己受伤,弟弟苻融也阵亡了。苻坚仓皇而逃,他听到风风吹树木的声音也以为是敌人追兵又到了。

       典故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

       公元383年,基本上统一了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坚,率领90万兵马,南下攻伐东晋。东晋王朝任命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率领8万精兵迎战。

       秦军前锋苻融攻占寿阳后,苻竖亲自率领八千名骑兵抵达这座城池。他听信苻融的判断,认为晋兵不堪一击,只要他的后续大军一到,一定可大获全胜。于是,他派一个名叫朱序的人去向谢石劝降。

       朱序原是东晋官员,他见到谢石后,报告了秦军的布防情况,并建议晋军在前秦后续大军未到达之前袭击洛涧。谢石听从他的建议,出兵偷袭秦营,结果大胜。晋兵乘胜向寿阳进军。

       苻坚得知洛涧兵败,晋兵正向寿阳而来,大惊失色,马上和苻融登上寿阳城头,亲自观察淝水对岸晋军动静。当时正是隆冬时节,又是阴天,远远望去,淝水上空灰蒙的一片。仔细看去,那里桅杆林立,战船密布,晋兵持刀执戟,阵容甚为齐整。他不禁暗暗称赞晋兵布防有序,训练有素。

       接着,苻坚又向北望去。那里横着八公山,山上有八座连绵起伏的峰峦,地势非常险要。晋兵的大本营便驻扎在八公山下。随着一阵西北风呼啸而过,山上晃动的草木,就像无数士兵在运动。苻坚顿时面如土色,惊恐地回过头来对苻融说:晋兵是一支劲敌,怎么能说它是弱兵呢?

       不久,苻坚中谢玄的计,下令将军队稍向后退,让晋兵渡过淝水决战。结果,秦兵在后退时自相践踏,溃不成军,大败北归。

       这一战,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主人公简介

       前秦世祖宣昭皇帝苻坚,字永固,又字文玉,小名坚头,氐族,略阳临渭人,十六国时期前秦的君主,公元357-385年在位。苻坚在位前期励精图治,重用汉人王猛,推行一系列政策与民休息,加强生产,终令国家强盛,接着以军事力量消灭北方多个独立政权,成功统一北方,并攻占了东晋领有的蜀地,与东晋南北对峙。

成语“草木皆兵”是怎么来的?

       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公元383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此时,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苻坚回过头对弟弟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出师不利给苻坚心头蒙上了不祥的阴影,他令部队靠淝水北岸布阵,企图凭借地理优势扭转战局。这时晋军将领谢玄提出要求,要秦军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渡河作战。苻坚暗笑晋军将领不懂作战常识,想利用晋军忙于渡河难于作战之机,给它来个突然袭击,于是欣然接受了晋军的请求。谁知,后退的军令一下,秦军如潮水一般溃不成军,而晋军则趁势渡河追击,把秦军杀得丢盔弃甲,尸横遍地。苻坚中箭而逃。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淝水大战中,东晋初战获胜后,在寿阳城里的苻坚,接二连三地接到洛涧方面失利的消息,再也沉不住气了。他忐忑不安地和苻融一起登上寿阳城楼,瞭望晋军动静,只见晋军阵势森严,旌旗如林,八公山上密密麻麻,不知道有多少晋军在东奔西突地苦练杀敌本领。看到这种情景,他心里着实吃惊不小,对苻融说:“你看,这里满山遍野全是晋兵,怎么能说他们不行呢!”他连忙下令,要各处秦军严加防守,没有他的命令,不许出击。其实,八公山上并没有多少晋军。苻坚他们是因为在洛涧吃了败仗,挫伤了锐气,心慌气馁,眼花缭乱,才把八公山上被风吹得左右摇摆的草木,看成是晋兵在练武了。这就是成语“草木皆兵”的来由。

       好了,今天关于“草木皆兵成语典故”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草木皆兵成语典故”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