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的用法包括哪些形式_成语的用法包括哪些形式呢

       对于成语的用法包括哪些形式的问题,我有一些经验和见解,同时也了解到一些专业知识。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1.成语有哪些?分别什么意思?

2.aabc式词语有哪些词语

3.如何判断成语的成分?

4.好的成语四字成语有哪些特点

5.?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成语的用法包括哪些形式_成语的用法包括哪些形式呢

成语有哪些?分别什么意思?

       成语一般由两个以上的词语组成,结构紧密固定,许多语法著作称之为固定短语(或词组)。所谓“固定”是指其结构定型,不能随意更改。一是词序固定,不能变动;二是字眼不能更改;三是字数不能增减。成语的结构复杂多样,一般来说有单一结构和复合结构之分。复合结构包括主谓、动宾、偏正、后补、兼语、连谓、并列等短语形式的结构和承接、转折、选择、因果、目的、条件、假设等紧缩复句式结构。成语结构的复杂多样性有助于表达丰富、深刻的含义,也有助于描述复杂的事物,说明深刻的道理。首先,成语的结构与其意义密切相关,我们要彻底理解成语的意义,就不得不考虑它的结构。弄清了成语的结构有利于我们去理解其意义,掌握其用法。像“略知一二”这个成语,如果我们理解为“略微知道一和二”,这就把它当成的动宾结构的成语。其实它的结构形式是后补关系,如果了解了这一点,则很容易理解其意义为“略微懂得一点”。“坚不可摧”也是后补结构,其意思是“坚固得不可摧毁”。再如“祸国殃民”从字面上看是动宾+动宾的并列式结构,但若晓得它保留了古汉语的使动用法结构特点以后,就懂得它的意思是:“使国家受害。使人民遭殃”。类似的“是古非今”保留了古汉语意动用法结构特点,它的意思是:“认为古代的对,认为现在的错”。有人由于不知其结构特点,将它写成“视古非今”,令人不知所云。、我在从事语文教学时,曾见过学生习作中这样的句子:“我讨厌穿奇装衣服。”这与上则相似,都写了一个别字。这也反映了该生不懂得这个成语是前后两个部分是重复表义的并列式结构,“奇装异服”。“奇”“异”同义,“服”“装”同义。第二,弄清成语的结构,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运用成语,尽量避免语法上的错误。一般来说,各种结构的成语都有其独特的语法功能。如:汉语中动宾结构的动词(除“进口”“出口”等极少数庙主以外)运用时不能带宾语。动宾结构的成语也是如此,作动词用时不能带宾语。像“评头品足”是一个动宾+动宾的并列式成语。有的学生不懂得其结构,说出了“他爱评头品足别人。”的病句。“评头品足”可用作动词,充当谓语,但它不能带宾语。若将此句改为“他最爱对别人评头品足。”就通顺了。此外,弄清成语的结构,在朗读、朗诵时可以区分轻重音,更准确地传达出作品的中心思想,在不表达特殊意义的句子里,重音是与句子或短语的语法结构有关的。一般主语为施事者的主谓结构短语(成语),谓语重读:“天花乱坠”、“精神抖擞”。主语为受事者的主谓结构,主语重读:孤芳自赏、居心叵测。偏正结构中的定语,状语重读:一盘散沙、乌合之众、背道而驰、斤斤计较。由此可见,弄清成语的结构对于理解和运用成语意义尤其重大。从语法结构上讲,有的成语相当于词,像单一结构的“乱七八糟”“鸡零狗碎”;有的相当于短语,这是大多数;有的近似于紧缩复句:“万死不辞”“百读不厌”……复合结构是由前后两部分组成的结构。这种结构是成语的主要或者说是基本的语法结构。按其前后两部分组成的关系可分为短语式和紧缩复句式。此类成语前面部分表示人或事物,是被陈述说明的对象;后面部分表示人或事物的行为、动作、性质、状态、特征,是陈述或说明前面部分的。前面部分相当于主语,后面部分相当于谓语。这类成语有的带宾语:泰山压顶、杞人忧天、蜀犬吠日、塞翁失马、叶公好龙……有的不带宾语:细水长流、肝胆相照、大声疾呼、天花乱坠……按主语在成语两部分中的地位可分为施事主语的主谓结构:脚踏实地、塞翁失马、细水长流、胸有成竹、骨肉相连、无依无靠……受事主语的主谓结构:张冠李戴、奇文共赏、咎由自取、机关算尽……这种成语前面部分表示行为、动作,相当于谓语;后面部分是前面部分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主要是名词,相当于宾语:饱经风霜、平分秋色、痛改前非……有一种动宾结构的成语,谓语后面带有双宾语:还我河山、他我杯羹,此类成语极少。按谓语,宾语所带的附加成分可分为:状-谓-宾:枉费心机、大张旗鼓、大兴土木、饱经风霜……状-谓-定-宾:横扫千军、徒有虚名、独树一帜、痛改前非……还有保留古代汉语语法特点的,如:使动用法:独善其身、成人之美……这种结构的成语,前后两部分之间是修饰与被修饰或限制与被限制的关系。从地位上来看,修饰限制部分是“偏”,被修饰被限制部分是“正”,前“偏”后“正”。两部分之间往往夹有“之”一类的结构助词。职:倾盆大雨、不义之财、空头支票……中心语为名词的:小家碧玉、吹灰之力、不速之客、立足之地中心语为动词的:侃侃而谈、勃然大怒、背道而驰、闻风而动中心语为形容词的:惴惴不安、娓娓动听、孜孜不倦、衾影无愧这种关系的成语,前面部分表示一种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特征,是动词或形容词,后面部分对前面加以补充说明。如:妙不可言、肆无忌惮、畅通无阻、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疲于奔命……这样的成语中,有一个名词既作前面动词的宾语,又作后面动词的主语,故称兼语式:有目共睹、引狼入室、惹火烧身、请君入瓮、望子成龙、放虎归山……兼语的后面带宾语的居多,也有不带宾语的:有目共睹、令人发指……连谓式是主语后面连续有两个动词作谓语。这类成语极少。如:自欺欺人、手到擒来并列结构就是前后两部分不分主次,先后,处于同等地位。由于短语有并列式结构,复句也有并列式结构,那么并列式成语究竟是归于复句式结构,还是归于短语式结构呢?基于成语结构的紧密固定性及其作为词,充当句子成份的功能,我们把四字并列式成语归于短语式结构。这类成语前后两部分又是结构相同,且词性一致,形成对称格式。如:光辉灿烂、争分夺秒、勤学好问、志士仁人、风吹雨打、可歌可泣这样的成语有的前后两部分意义相同或相近,加重表意:出类拔萃、旁敲侧击有的前后两部分意义相反或相对,对比表意:前倨后恭、口是心非、 阳奉阴违主谓+主谓:劳苦功高、窗明几净、语重心长、水深火热、鸡飞蛋打动宾+动宾:翻山越岭、抛头露面、挤眉弄眼、求神拜佛、结党营私偏正+偏正:浮光掠影、高歌猛进、深思熟虑、长吁短叹、三心二意此类成语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它们的第一、三两个字的词性相同,词义相辅(同、近、关)或相反(对);第二、四两个字词性相同,意义相辅或相反。“赤胆忠心”就是一个前后两部分意义相同的并列式成语。“赤”和“忠”同义,“赤”字在《新华字典》上有①红色转忠诚②空;③裸露等意项。那么“赤”字在“赤胆忠心”里面取哪个意项呢?我们知道了它的结构特点,就很容易地选择“忠诚”这一意项。那么“赤手空拳”中的“赤”字则是“空”的意思。由此可见,我们进一步探讨并列式成语的结构特点很有必要。并列式成语大都由同义词或反义词交叉搭配而成。这一特点形成了并列式成语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对偶关系。按照并列式成语的搭配方式,我们可以将其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主谓+主谓:风调雨顺、山穷水尽、海枯石烂、眉开眼笑、仁至义尽动宾+动宾:循规蹈矩、文过饰非、幸灾乐祸、聚精会神、装模作样偏正+偏正:铜墙铁壁、轻描淡写、深谋远虑、暴风骤雨、花言巧语主谓+主谓:此起彼伏、名存实亡、口是心非、眼高手低、貌合神离 动宾+动宾:弃暗投明、顾此失彼、舍本逐末、破旧立新、去伪存真偏正+偏正:南腔北调、先礼后兵、深入浅出、前因后果、早出晚归 主谓+主谓:天翻地覆、尔虞我诈、天昏地暗、你死我活、今是昨非动宾+动宾:瞻前顾后、舍生忘死、扶老携幼、挑肥拣瘦、同甘共苦偏正+偏正:冷嘲热讽、神出鬼没、大惊小怪、左顾右盼、明争暗斗由于并列式成语为数甚多,掌握它的结构特点,对说话写文章大有帮助。中学生说话写作文爱用成语,但又有点不求甚解,乱用一气。如:“爸爸求全责备我,说我偏科。”显然,在此句中学生把“责备”一词当成“责怪”了。如果它知道“求全责备”是一个同义词交叉搭配连用的并列式成语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了。前面我们讲过,成语结构紧密固定,词序不可随意变动,但并列式成语由于结构有特殊性,使它可以在不改变成语意义的前提下将两部分换位使用。具体有以下几种用法: ①前后两部分换位;“情深意厚”\“意厚情深”,“博古通今”\“通今博古” ②两个部分的内容各自换位,如:风餐露宿\餐风宿露,根深蒂固\深根固蒂 ③首尾词序全部颠倒:剑拔弩张\张弩拔剑,痛心疾首\首疾心痛并列式成语换位活用这一特殊用法,形成了它特殊的修辞功能,给诗词作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古诗词讲究声律。所谓声律一指平仄,一指押韵,并有严格的规定。而平列式成语能通过变换词序,改变结构,来适应诗词这种平仄和押韵的需要,收到特殊的修辞效果。如毛泽东《七律。长征》的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因为“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格律是平平仄仄仄平平,下一句的格律必须是“仄仄平平仄仄平”。但“千山万水”却为“平平仄仄”,将它改为“万水千山”意思未变,而格律恰好与上句合拍。又如元代关汉卿杂剧《窦娥冤》中的一段唱词:“没由来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阎罗殿,怎么将天地也生埋怨。”“动地惊天”是“惊天动地”的前后换位,其作用是与上下文的“宪”“殿”“怨”押韵。由于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部分前后连用,重复表意的并列式成语,往往是两个类似事件的并列,因此它就显得特别凝炼,集中,概括性强,容量大。用它状物可使形象突出;用来叙事,可使主旨鲜明;用来抒情,可使语气加重;用来论理,可使力量加强。诗词要求以极其精炼的语言塑造鲜明的形象,表现丰富的内容,并列式成语恰好符合这种要求,因此它在诗词中常常被采用。如:陆游《游山西村》诗中两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两个成语造成了两个鲜明的形象:一重重青山。一道道绿水,在山环水抱之中,忽然发现了一个绿柳成荫,繁花似锦的山村。两个成语包含着重山、迭水、柳荫、繁花,从视觉上给人鲜明的形象。并列式成语有一般成语共有的特点,又有它本身独有的特点,它灵活、机动、表现力强。它那特有的修辞功能可大大地提高我们运用成语的能力。在并列结构的四字成语中有少数是四个字并列的,这种并列关系成语可将其内部分成四个部分,可称之为并举式成语。如:青红皂白、古今中外、抑扬顿挫、生死存亡、鳏寡孤独、生杀予夺、多快好省、成败利钝……这类成语在功能上相当于词语,可以充当句子;但结构上看具有复句的各种关系:承接、目的、因果、转折、递进、条件、假设、选择等。 这种关系的成语两部分在意义上先后之分,后面承接前面。有的甚至是紧接前面,前后连贯,故又称连贯关系。如:画蛇添足、兔死狐悲、兵来将挡、画龙点睛、马到成功、落井下石 这种关系的结构类似于前述短语式结构中的“连谓式”结构。我们把连谓式结构限定在“主语后面有两个连续动词作谓语”的格式上,就不容易与连贯关系的结构混淆了。 这种关系的成语后面部分不是顺着前面部分说下去的,而是与前面部分说的相反,或转向另一个方向。如:劳而无功、虽死犹生、不约而同。此类成语当中多用连词“而”表示转折。如:“不期而遇”“不辞而别”。当然,不是凡有“而”的成语都是转折关系的成语。如:“扬长而去”,区别的依据是“而”字在成语中是起“顺接”还是“转接”作用。 这种成语的后面部分的意思比前面部分进了一层。如:得寸进尺、得陇望蜀、信而有征、听其言而观其其行。 这种成语,前后两部分讲的相矛盾或相对立的事情、态度,并表示选择其一,而舍去另一。如:宁缺勿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上例中的取舍关系由一、三或一、五两字关联词表示出来。 这种结构的成语,前后两部分分别表示原因和结果,成语两部分所含的因果关系总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水涨船高、打草惊蛇、水落石出、温故知新、唇亡齿寒、曲高和寡、有恃无恐。 这种成语前面讲某事,后面部分表示做某事要达到的目的。如:守株待兔、画饼充饥、杀人灭口、围魏救赵、哗众取宠、削足适履。目的关系结构与连贯关系的结构相近,我们要从意义上去区分它们,连贯关系的成语两部分所述事情只有时间的先后关系,无意义上的依从关系;而目的关系的成语前面部分所述事情是后面部分的铺垫,后面部分所述事情是前面部分事情要实现的目标。如“画龙点睛”属连贯关系,“画龙”与“点睛”只有时间先后关系,没有意念上的依从关系。“哗众取宠”“哗众”是“取宠”的铺垫,“取宠”则是“哗众”的目标。属目的关系。 前面说的是一种每件,后面说的是在这种条件下就怎么样。如:唯利是图、惟命是从、分久必合、逢人说欢、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前面部分说的是一种假设,后面部分说在这种假设下会怎么样。如:插翅难逃、百问不烦、万死不辞、百口莫辩、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假设关系与条件关系也容易混淆。如:有闻必录、分久必合等成语究竟是条件关系还是假设关系呢?如果我们理解了成语的意义。并且掌握了条件关系、假设关系复句的结构特点,也不难区分这两种成语的结构。条件关系前面部分所述事实是已然事实,起码是可能事实,与客观存在相符,再则条件关系成语后面部分所述事实与前面所述条件不是相背的;而假设关系成语前面部分所述条件不是已然事实,甚至是不可能存在的事实,更重要的是前后两部分所述事情是相背的。如:“有闻必录”中“有闻”为可能事实,“必录”是由“有闻”而发生的,故属条件关系。但“万死不辞”中“万死”不是可能事实,且“不辞”与“万死”相背,试想“万死”还不可怕吗、怎么会不辞呢? 9.还有少量像对偶句的成语,如: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沉船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满招损,谦受益、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类成语我们还是把它们归于并列关系复句式结构。另外有少数成语属于单一结构,它们内部凝成一团,融为一体,不能分为两部分。如:乱七八糟、不三不四、胡说八道、七零八落。这类成语,如果硬把它们分成两部分看,则一般说来,两部分都不能表达明确的意思,甚至无法理解。如:“颠三”是什么意思?“倒四”又是什么意思?“七零”“八落”各为何义?不知道,个别的有一部分能表意,但另外一部分就费解了。如:“胡说八道”的“胡说”的意思很明白;但“八道”呢?不晓得。单一结构选用数词很多,可是那些数词都无实在意义,只是用来配合构成成语而已。这类成语的结构最紧密、稳固,更接近于词。我们分析成语结构时,首先看它是属于复合结构还是单一结构。若属于单一结构就不用再分了;倘为复合结构,再考虑它属于哪种结构关系。承接关系、因果关系、目的关系等与并列关系很相似,而实际不同,主要应从意义方面去考虑。谁都知道,绝大多数成语由四个字组成。为什么成语绝大部分是四个字呢?有的成语,如:盲人瞎马、一刻千金、循循善诱等,它们的早期形式分别为“盲人骑瞎马”“一刻值千金”“循循善诱人”。原来是五六个字。四个字的形式是后来形成的。为什么它们不向七八个字发展呢?这至少说明四个字是汉语成语的基本形式。汉语成语为什么把四个字作为基本形式呢?其原因大致有三。第一,是文化传统和语言习惯的原因。汉语在音节上大多是成双成对的。《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三百零五篇诗差不多都是四字一句。这种四字句,在后来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内影响着诗人、作家。而诗人、作家的作品又影响着人民群众的语言,成语基本来源于古籍和人民群众的口语,因此多数成语是四个字。第二,是修辞方面的原因。四字结构短小精悍、活泼明快的特点。特别是在语言方面能组成抑扬顿挫的语调,有助于加强语言的表达效果。汉语讲究四声。四声是由音调的高低长短变化构成的。古时是“平上去入”,现在是“阴阳上去”通常情况下只分平仄。阴平、阳平属平声,上声、去声属仄声,仄声较短促,平声较柔长。平仄声调相重相间搭配,能显示语调的各种变化,高低错落,急缓有致,读起来朗朗上口。而四字结构是适应这种声调变化的最简洁,凝炼的形式。平平仄仄式:风驰电掣、明争暗斗、风吹草动、天翻地覆仄仄平平式:斗转星移、以手加额、饮水思源、水到渠成平仄平仄式;吃里爬外、因小失大、惟妙惟肖、冠盖相望平仄仄平式:年富力强、舌敝耳聋、人面兽心、明辨是非仄平仄平式:后发制人、未能免俗、趾高气扬、倒行逆施这种平仄协调的语言,确能构成音韵美,是汉语特有的修辞手段。请看下面两句诗: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虎踞龙盘”是仄仄平平式,“天翻地覆”是平平仄仄,平仄合律,自然贴切。读起来跌宕起伏,声调铿锵,起到了独特的修辞作用。第三,是成语的特殊使命方面的原因。成语有什么特殊使命呢?简单地说,既要表达深刻复杂的思想认识,又要极其概括精炼。这样的句子过长过短都不行,长了显得松散,累赘;短了,又不容易表达深刻复杂的思想认识。而四个字不多不少,最为合适。因为四个字可以组成任何一种结构关系,这些结构关系足以表达任何一种复杂的认识和思想。由此可见汉语成语以四个字为基本形式确实事出有因,偶然。分析成语的结构是为正确地理解,合理地运用成语。当然理解和掌握成语的意义并不是单纯地依赖对其结构的分析,我们不能为分析成语的结构而分析其结构,否则本末倒置,劳而无功。

aabc式词语有哪些词语

       1、望文生义:

       成语的意义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有一定的典故,加之有些成语中的语素含有生僻义(生僻语素),这就造成了成语理解上的难度,容易望文生义。

       例如“如坐春风”比喻与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人相处,受到亲切的教诲。有人附会为温暖如春。在“外面风吹雨打寒气逼人,屋里宾主谈欢如坐春风”(见《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6月13日)这句话中,“如坐春风”与“寒气逼人”对举,显系望文生义。

       2、对象误用:

       有些成语具有特定的使用对象,这是由成语的出处、意义和长期使用的习惯决定的,只能严格遵守而不能随意改变,否则必然造成误用。

       例如“豆蔻年华”语出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比喻十三四岁的少女。作为成语固然不必拘泥于这个年龄段,但绝不能相差太大。有人把它用于二十多岁的青年妇女,甚至用于男性,显然是用错了对象。

       3、关系乱套:

       如“相敬如宾”只用于夫妻之间,形容夫妻之间相互尊重,像对待宾客一样,《心理辅导》2002年第3期有一篇题为《与“麻烦同志”周旋到底》的文章,其中有这么一段:“变色龙”的眼睛十分锐利,善于察言观色,特别是对上司的喜怒哀乐更是感兴趣。对待这种人只要相敬如宾就好,不必特意去结交他们。此处明显为对象误用。

       4、褒贬颠倒:

       有些成语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必须准确把握、恰当运用。褒词贬用和贬词褒用都是使用成语时常见的错误。例如“狼奔豕突”,意思是像狼和猪一样东奔西窜,比喻成群的坏人乱冲乱撞或仓皇逃窜,是一条感情色彩十分鲜明的贬义成语。

       有些人把它同“东奔西跑”、“左冲右突”之类的成语混为一谈,例如说“让人误以为那时尚在毛儿盖一带狼奔豕突的毛泽东等人发布了这个宣言(按,指《八一宣言》)”(中国***新闻网,2009年12 ? 月16日),便近于荒唐了。

       5、语境不合:

       成语使用必须符合一定的语言环境和逻辑,语境不合便会造成误用。例如“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莘莘学子”是指众多学生,例句中虽有“学子”条件,却不具备“莘莘”(众多)条件,所以不符合语境。

       人民网——篡改乱用成语被禁 网友观点褒贬不一

如何判断成语的成分?

       aabc式的词语有很多,头头是道、嗷嗷待哺、彬彬有礼、栩栩如生、铮铮铁骨等。

       头头是道:用来形容一个人说话做事很有条理;嗷嗷待哺:形容饥饿时急于求食的样子;彬彬有礼:形容特别有礼貌的样子;栩栩如生,释义是: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铮铮铁骨:比喻人的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骨气。

四字成语的日常用法

       1、四字成语是汉语中一种常见的语言形式,它们通常由四个汉字组成,具有固定的意义和用法。这些成语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被广泛使用,因此了解它们的日常用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2、首先,四字成语的日常用法通常包括口耳相传和书面使用两种方式。口耳相传是指人们在日常交流中口头表达成语的意思和用法,而书面使用则是指在文章、书信、演讲等书面形式中使用成语来表达意义和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3、其次,四字成语的日常用法通常与它们的起源和历史背景有关。很多成语都来源于历史事件、典故、神话传说等,因此了解它们的起源和历史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4、此外,四字成语的日常用法还可以通过它们的语境和搭配来体现。很多成语在使用时需要根据语境和搭配来理解其具体含义。例如,心有余悸这个成语形容的是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但仍然心有余悸,形容一种后怕的状态。

       5、四字成语的日常用法是一种非常丰富的语言形式,它们具有固定的意义和用法,但在具体使用时需要根据语境和搭配来理解其具体含义。通过了解它们的起源、历史背景和使用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运用这些成语来增强语言表达的能力和理解能力。

好的成语四字成语有哪些特点

        『壹』 怎么看一个成语可以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

        一个成语可以在复句子中充当即制可以作主语,也可以作宾语还可以作谓语.

        成语(chengyu,idioms)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贰』 怎么看一个成语可以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比如说“巧夺天工”“天马行空”“相濡以沫” 不用词典

        我们那天马行空的思想 相濡以沫的爱情 这件工艺品堪称巧夺天空

        很简单造句,之后就可以看出是什么成分

        『叁』 怎样判断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该怎样判断其中的句子成分,比如状语,宾语,定语等急切等待

       

        你好,这个问题问的比较大哦,我尽量再能力范围内解答吧。

        古代汉语中有哪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呢?,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几类。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状语后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

        一般句式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②汝是大家子

        (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⑤臣本布衣。

        ⑥且相如素 *** 。

        ⑦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⑧予本非文人画士。

        (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有标志

        (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

        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2)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5)用“被”表被动。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2>无标志

        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注意」“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但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都是此种用法,后面要举例详细讲。

        三、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

        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5)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四、疑问句

        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有时也不用疑问词。

        另外,还有些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这里不举例子讲解。

        特殊句式

        下面针对古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较特殊的几种句式,作举例翻译与讲解。

        一、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

        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

        二、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

        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还有如:毋吾以也,莫己若也(译:“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

        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③王见之曰:“牛何之?”(《晏子使楚》)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

        到哪里?‘“

        ④何伤乎?(《齐桓晋文之事》)译文:“妨碍什么呢(有什么妨碍呢)?”

        ⑤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译文:“大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⑥吾谁敢怨?(《捕蛇者说》)译文:“我敢埋怨谁呢?”

        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

        (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介+动?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

        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

        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蟹龙说赵太后》)译文:“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

        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

        ⑤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

        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格式:宾+介+动

        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

        ②余是以记之(《游褒禅山记》)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

        ③一言以蔽之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④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的作战的。

        ⑤成语有:夜以继日(译:用夜晚来接着白天)

        「4」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格式:主+宾+之(是)+动

        ①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译文:“晋国,有什么罪过呢?”

        ②唯弈秋之为听(《弈秋》)译文:“只听弈秋的教导”(“唯”译为“只”,下同)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译文:“不了解句读,不能解答疑惑”

        ④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译文:“只是务必除去那些陈旧的话”

        ⑤父母唯其疾之忧译文:“父母只忧虑他的疾病”

        ⑥唯马首是瞻(《冯婉贞》)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事”

        ⑦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译文:“我们的国君(晋惠公)不怜恤自己流亡在外,却忧虑着我们群臣”

        还有如成语:唯利是图(译:“只图有利的”)唯贤是用(译:“只任用有才的人”)

        「5」“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已经对她没有情义了,决不会答应你”

        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译文:“尽心侍奉婆婆,好好服侍她”

        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译文:“小孩子看见了我

        却不认识我”

        现代汉语中也有保留,如:请你相信

        「6」“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回来时)府吏叮嘱我”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项脊轩志》)译文:“生下我六个月,父亲就背弃了我(意思是父亲就去逝了)”

        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里也有保留,如:望见恕(希望你宽恕我);有何见教(有什么指教我的);让你见笑了(让你笑话我了);望见谅(希望你原谅我)。

        「7」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①亚父南向坐(《鸿门宴》译文:“亚父范增面向南坐着”

        ②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译文:“到达北海,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

        三、状语后置

        我们知道,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

        (1)格式:动+以+宾

        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译文:“用篆文山龟

        鸟兽的形状来装饰”

        ②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译文:“把箭放回先王灵位之前,禀告大功告成”

        ③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译文:“并请出那三枝箭,装进锦囊”

        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译文:“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齐桓晋文之事》)译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们反复讲述”

        ①覆之以掌(《促织》)译文:“用手掌覆盖(蟋蟀)”

        (2)格式:动+于(乎,相当“于”)+宾

        ①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译文:“让他回去向孙将军求救”

        ②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能够在集市上指出我的过错的人”

        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译文:“并且在他们的墓门前建立石碑”

        ④生乎吾前(《师说》)译文:“生在我的前面”

        ⑤风乎舞雩(《四子侍坐》)译文:“在舞雩台上吹风”

        (3)格式:形+于+宾

        ①长于臣(《鸿门宴》)译文:“(他,指项伯)比我长(大)”

        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译文:“虽然才能比世人高,但却没有骄傲的情绪”

        四、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此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后。定语放在中心词后面,用“者”煞尾,构成定语后置的形式。那么,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前面去翻译。

        「1」格式:中心词+定语+

        者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寻找可以出使秦国回来复命的人”

        ②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剑》)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

        ③荆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战》)译文:“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

        ④四方之士来者。(《勾践灭吴》)译文:“四方前来投奔吴国的士人”

        ⑤村中少年好事者。(《黔之驴》)译文:“村中有个喜欢多事的年青人”

        「2」格式:中心词+之+定语+者

        ①马之千里者(《马说》)译文:“千里马”

        ②僧之富者不能至译文:“富有的和尚却不能到达”

        ③国之孺子之游者(《勾践灭吴》)译文:“吴国出游的年青人”

        ④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译文:“铿然有声的石头”

        「3」格式:中心语+之+定语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译文:“蚯蚓没有尖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译文:“在朝廷作官(或居在高高的庙堂),就要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江湖远离朝廷(或身处遥远的江湖),就要为国君担忧”

        「4」格式:中心语+而+定语+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译文:“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普天之下,有几个人呢?”

        「5」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格式:中心语+数量定语

        ①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译文:“等到了陈这个地方,有六七百辆车,千多名骑兵,数万名士兵”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译文:“吃东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肆』 大多数成语都做什么成分做谓语的多还是作状语的多举几个例子

        状语

        『伍』 英语 句子里词语的成分是怎么判断的

        1.主语:名词性复质,句子的描述对象,制是谓语的主人,即动作的发出者

        2.谓语:动词性质,一个动作(动),有时也可以为某种状态(静)

        3.宾语:名词性质,谓语的承受者,即被某个动作支配着.

        4.定语:形容词性质,修饰名词

        5.状语:副词性质,表示某种程度,修饰动词或者形容词

        6.补语:形容词性质,作为补充说明

        『陆』 如何判断成语和四字词语

        成语 chéngyǔ------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习用的固定短语。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名著作,或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具有意义的整体性。它结构紧密,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序,抽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具有结构的凝固性。其形式以四字格居多,也有少量三字格和多字格的。

        四字词语-----词和语的合称,包括单词、词组及整个词汇。

        区别:成语的结构是固定的,不变的,而四字词语的结构可以改变,顺序有时也可以改变。

        『柒』 成语如何组成

        所谓成语是来语言中经过长自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而

        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并常常附带有感 *** 彩,包括贬义和褒义.成语多数为4个字,也有3字的以及4字以上的成语,有的成语甚至是分成两部分,中间有逗号隔开。

        成语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语。成语多由四个字组成,但也有三个字或四个字以上的。成语的来源有以下几种:神话寓言,历史故事,诗文语句,口头俗语。

        『捌』 成语在句中都作何成分有些成语本身就具备了类似于英语中的“主谓宾” 此时的用法如何eg:金屋藏娇

        呵呵 成语一般都可以作定语 如金屋藏娇 依稀还记得那个金屋藏娇的故事

        如果回成语本身就具答备了类似于英语中的“主谓宾” 这时候的用法就是独立成句 如 金屋藏娇,何尝不是爱情华丽的见证(此时为主语) 这个世界有多少贪官金屋藏娇,徇私枉法。(注意此时作为补语) 所以说成语可以有很多用法 不拘一格 关键看用的人 一般是定语 补语

        『玖』 介词的成分怎么判定,有些介词跟动词组成成语动词做谓语,有时又接动名词或者现在分词作其他成分。

        我认为应该是be sure of ,be used to 作为固定短语出现的

        『拾』 是词还是短语浅谈成语的组成成分

        一团漆黑yītuánqīhēi

        [释义] 全部都是黑的。比喻没有一点好的地方。

        [语出] 陈登科、肖马《破壁记》:“这时候;突然狂风大作;一片乌云飞也似地扑来;把月亮吞没了;山冲里顿时一团漆黑。”

        [正音] 漆;不能读作“xī”。

        [辨形] 团;不能写作“闭”。

        [近义] 一无是处 一无可取 暗无天日

        [反义] 光彩夺目 光辉灿烂 光天化日

        [用法] 用作贬义。一般作谓语、定语、补语。

        [结构] 偏正式。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1. 优美的四字词语有哪些100个

        优美的四字词语有:十全十美、美景良辰、至善至美、美不胜收、水天一色等。

        一、十全十美 [ shí quán shí měi ]

        释义:各方面都非常完美,毫无缺陷。

        出处:清·陈朗《雪月梅传》:“贤侄出门也得放心,岂不是十全其美。”

        二、美景良辰 [ měi jǐng liáng chén ]

       

        释义:良:美好;辰:时辰。美好的时光和景物。

        出处:南朝·宋·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译文:好时辰、好景致、好心情、高兴事,这四种情形很难同时具备。

        三、至善至美 [ zhì shàn zhì měi ]

        释义:最完善,最美好。

        出处:茅盾《三人行》七:“他渴望着震撼着宇宙的大风暴,而且他又把这个理解作为翻掌间便立现了至善至美世界的‘奇迹’,因而对于生活的实际的转变——在矛盾混乱中所产生的向前进展,他就不能了解,而且反感到丑恶。”

        四、美不胜收 [ měi bù shèng shōu ]

        释义: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

        出处:清·曾朴《孽海花》:“清词丽句,觉得美不胜收。”

        五、水天一色 [ shuǐ tiān yī sè ]

        释义:水光与天色相浑。形容水天相接的辽阔景象。

        出处:唐·王勃《滕王阁诗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译文:落霞与孤雁一起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连成一片,浑然一色。

2. 成语的特点(举例说明)

        1、成语的特点。成语主要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源远流长。

        ⑴源远。指成语沿用的历史性,例如:成语“有恃无恐”最早见于《左转·僖公二十六年》“室如悬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沿用历史了。“打草惊蛇”出自唐朝段成式所写的一个故事中“汝虽打草,吾已惊蛇”一句,至今至少千年以上。“捕风捉影”最早出现在宋朝朱熹的《朱子全书学一》,“两面三刀”最早出于《元曲灰阑记》,“南腔北调”最早出现在清朝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这些成语都有一二百年甚至八九百年的沿用历史了。

        ⑵流长。指成语使用上的社会性。成语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在书面或口头上广泛使用的。像一些来自古诗词中的成语,它们是从不同时代的诗词中截取的原文,因为它们或寓意深刻,或形象生动,是全诗的警句、名句,被人民群众喜爱,广为使用和传诵,得以流传。例如“春风得意”“平分秋色”“山雨欲来风满楼”“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

        第二个特点是定型不变。成语是一种定型的固定词组,绝大多数由四个字组成。当然,三个字,五个字,甚至更多字数构成的也有。如“一溜烟”“更上一层楼”“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己所勿欲,勿施于人”等,但这毕竟是少数。为什么成语以四字居多呢?这和汉语的特点有关,汉民族讲话,在音节上大都是成双成对的。汉语讲究四声,读起来能产生声音上的美感,四个字的结构能适应这种声调的各种变化。《诗经》这部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中305篇基本上都是四字一句,这种四字句,结构短小精悍,活泼明快,读起来抑扬顿挫,在后来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中,影响着诗人,作家,而诗人、作家的作品,又影响着人民群众的语言。成语基本上源于古书和人民群众的口语,因此成语以四字为多。

        而且成语既要能表达深刻复杂的思想,又要极其概括精炼,过长过短都不行,四个字最为合适。

        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它的结构和组成部分不能随意更改或变动。有的成语里有一组近义词或反义词。例如,“三言两语”中的“言”和“语”是意思相近的词;“大同小异”中的“大”和“小”、“同”和“异”都是反义词,这些都不能随便更换。再如,“奇装异服”中“奇”“异”同义,“装”和“服”同义,有人将“奇装异服”写成“奇装衣服”,表面看只是写了个错别字,其实反映了没弄清成语的结构。例如,“两虎相斗”不能说成“三虎相斗”,“南腔北调”不能说成“东腔西调”,“盲人瞎马”不能说成“盲人瞎驴”。

        四字结构的词语很多,有人专门为它们起了个名字叫“四字格”,其中有些原来就是成语,有些原来不是,用久了也就成了成语。我们现在有很多成语就是这样发展来的。

        2、成语的来源

        成语都是有来源的。一是来自于群众口语,一是来自于书面,有案可稽。首先介绍出自群众口语的成语。

3. 成语的特点

        成语不同于一般的词语临时性组合,它有几个与众不同的特点:

        1.历代沿用:

        成语极多是历代沿用下来、重要历史事件、古籍中的神话寓言、经典名言等。即使是民间俗语,也有不少是自古有之,它们被使用了上千年,故明显带有文言色彩。能流传至今者,均久经时间洗礼,故它们都是千锤百炼的精彩之作。

        2.完整意义:

        成语大多从历史故事。神话寓言或经典名言概括而来,故不能单凭成语字面意思来理解,否则容易发生误解。故使用时,必须了解该成语的来源。典故及其发展变化,才能真正理解真正含义。

        3.结构凝固:

        成语多数由四字构成(又称四字格成语),在长期使用时,已凝固成一个整体,不能任意改变其结构。

        成语中每个字一般不能随便更换。

        例如:“掩耳盗铃”不能说成“掩耳偷铃”,“亡羊补牢”不能说成 “亡牛补牢”。

        4.词语次序一般不能随意颠倒:

        例如:“深谋远虑”不能说成“远虑深谋”,“标新立异”不能说成“立异标新”。

        5.民族性内容:

        成语跟汉族的历史背景(如朝秦暮楚、三国鼎立)。地理环境(如逐鹿中原、泾渭分明)。经济生活(如雨后春笋、茶余饭后)及文化风俗(如棋逢对手、龙飞凤舞)等,有着密切联系。

        6.形式简洁:

        成语的基本形式是四字格,但原文多是一段话语,这就需要改造原文,压缩成四字。这格式能符合汉人成双作对的心理,容易上口,内容又含蓄丰富。

        例如:

        北朝乐府《木兰辞》:“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压缩成“扑朔迷离”。

        《诗经·国风》:“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压缩成“一日三秋”。

        7.形义多变:

        ⑴异形成语:

        同一个成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却有两种以上的形式。这主要指成语中个别字的不同。

        例如:

        走马看花──走马观花

        拔苗助长──揠苗助长

        了如指掌──了若指掌

        不可救药──无可救药

        ⑵同义成语:

        形式不同,意义却相近或相同。例如: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

        一箭双雕──一举两得

        分崩离析──四分五裂──土崩瓦解

        自高自大──妄自尊大──夜郎自大──目中无人

        ⑶反义成语:

        两个成语意义相反,有的各由一个反义词构成。

        例如:

        走马看花──下马看花

        师出有名──师出无名

        8.词序不同:

        例如:

        小题大做──大题小做

        事半功倍──事倍功半

        9.整体意义相反:

        例如:

        谦虚谨慎──骄傲自满

        门可罗雀──门庭若市

        流芳百世──遗臭万年

        独占鳌头──名落孙山

4. 描写人物外貌特征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眉清目秀:眉、目:眉毛和眼睛,泛指容貌。形容人容貌清秀不俗气。

        ○ 明眸皓齿:明亮的眼睛,洁白的牙齿。形容女子容貌美丽,也指美丽的女子。

        ○ 双瞳剪水:瞳:瞳孔,指眼睛。形容眼睛清澈明亮。

        ○ 秀外慧中:秀:秀丽;慧:联盟。外表秀丽,内心聪明。

        ○ 面如冠玉:比喻男子徒有其表。也用来形容男子的美貌。

        ○ 国色天姿:国色:女子美色冠绝全国;天姿:天生的姿色。旧时形容女子容貌极美。

        ○ 国色天香:原形容颜色和香气不同于一般花卉的牡丹花。后也形容女子的美丽。

        ○ 天香国色:原形容颜色和香气不同于一般花卉的牡丹花,后也形容女子的美丽。

        ○ 倾城倾国:倾:倾复;城:国。原指因女色而亡国。后多形容妇女容貌极美。

        ○ 靡颜腻理:靡:美丽;颜:面容;腻:细腻;理:肌理。形容容貌美丽,皮肤细腻柔滑。

        ○ 闭月羞花:闭:藏。使月亮躲藏,使花儿羞惭。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 沉鱼落雁:鱼见之沉入水底,雁见之降落沙洲。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 出水芙蓉:芙蓉:荷花。刚开放的荷花。比喻诗文清新不俗。也形容天然艳丽的女子。

        ○ 童颜鹤发:颜:脸色。仙鹤羽毛似雪白的头发,孩子似的红润的面色。形容老年人气色好。

        ○ 鹤发童颜:仙鹤羽毛般雪白的头发,儿童般红润的面色。形容老年人气色好。

        ○ 雾鬓风鬟:鬓:脸旁靠近耳朵的头发;鬟:环形发髻。形容女子头发的美。也形容女子头发蓬松散乱。

        ○ 粉白黛黑:粉白:在脸上搽粉,使脸更白;黛黑:画眉毛,使眉毛更黑。泛指女子的妆饰。

        ○ 其貌不扬:不扬:不好看。形容人容貌难看。

        ○ 面目可憎:憎:厌恶。面貌神情卑陋,使人看了厌恶。

        ○ 獐头鼠目:像袋象獐子那样又小又尖,眼睛像老鼠那样又小又圆。形容人相貌丑陋,神情狡滑。

        ○ 蓬头垢面:头发蓬乱,脸上很脏。旧时形容贫苦人生活生活条件很坏的样子。也泛指没有修饰。

        ○ 鹤发鸡皮:鹤发:白发;鸡皮:形容皮肤有皱纹。皮肤发皱,头发苍白。形容老人年迈的相貌。

        ○ 鸡皮鹤发:皮肤发皱,头发苍白。指老人。

        ○ 被发文身:被发:散发;文身:身上刺花纹。原指古代吴越一代的风俗。后也用以泛指未开化地带的风俗。

        ○ 囚首垢面:象监狱里的犯人,好久没有理发和洗脸。形容不注意清洁、修饰。

        ○ 头童齿豁:童:原指山无草木,比喻人秃顶;豁:缺口。头顶秃了,牙齿稀了。形容人衰老的状态。

        ○ 虎背熊腰:背宽厚如虎,腰粗壮如熊。形容人身体魁梧健壮。

        ○ 铜筋铁骨:如铜一样的筋,如铁一样的骨。比喻十分健壮的身体。也指能负重任的人。

        ○ 燕颔虎颈:颔:下巴颏。旧时形容王侯的贵相或武将相貌的威武。

        ○ 短小精悍:形容人身躯短小,精明强悍。也形容文章或发言简短而有力。

        ○ 亭亭玉立:亭亭:高耸直立的样子。形容女子身材细长。也形容花木等形体挺拔。

        ○ 骨瘦如柴:形容消瘦到极点

       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意思是:将领远征在外可以相机作战,不必事先请战或等待君主的命令再战。将:将领;受:接受。

       成语拼音:jiàng zài wài,jūn mìng yǒu suǒ bù shòu

       成语出处:

       1、春秋·齐·孙武《孙子兵法·变篇》:“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2、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03回:“岂不闻:‘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扩展资料

       成语字数:九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军事等。

       成语结构:复句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

       成语例子:高阳《胡雪岩全传·灯火楼台》:“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现在连‘君命’都没有,我辈身为勋臣,与国同休戚,不能不从权处置。”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齐国人孙武写一部兵法献给吴王阖闾,阖闾十分高兴,就请他为吴国练兵,借以验证其兵法的可行性。孙武将吴王后宫妃嫔集合起来训练,这些娇妾们不听使唤,孙武下令斩杀两个队长,并对吴王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今天的讨论已经涵盖了“成语的用法包括哪些形式”的各个方面。我希望您能够从中获得所需的信息,并利用这些知识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果。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讨论,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