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伤方仲永朗诵_王安石伤方仲永
1.伤仲永的故事
2.王安石伤方仲永文言文翻译
3.江郎才尽,伤仲永,刘禅,方仲永的故事
4.王安石的伤仲永大意是什么?
5.伤仲永的启示
北宋有位神童天资聪慧,才思敏捷,在孩童时,他的才情超过与他同龄的王安石。
可遗憾的是,最后他成了“泯然众人已”,而当年不如他的那个孩子王安石却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就是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
为什么一个神童最后却变成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人呢?
在江西抚州金溪县东部,有一座“神童峰”。山峰中有一种“神童鸟”,常年在林间鸣叫: 父望子成龙,父望子成龙。
相传就是方仲永的故事。
方仲永家祖祖辈辈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家里没有出过一个读书人。
1.5岁成神童
5岁那年,方仲勇哭闹着要父亲给他买笔墨纸砚,父亲感到很奇怪,从来没读过书的孩子,为何对纸和笔感兴趣?
父亲只好找了村里的唯一的一个穷秀才,借来了文房四宝。
据说当时方仲永拿到笔墨纸砚,立即铺开纸写下了一首诗:
那个秀才看到这首诗,很好奇,一个没读过书的孩子,竟然会写诗,他要方仲永再写一首,方仲永随手写出:
秀才不得不夸方仲永,自己读了一辈子书,也不如方仲永的诗大气磅礴,且字也刚劲有力。
神童方仲永的故事在乡间传开了,他的故事越传越神,有人说他出生时哭音洪亮,耳朵又大,眼睛贼亮,就不同于一般的孩子。
有一天,方仲永的父亲背着方仲永,走在田间小道,被一个老者看见,老者指着他父子俩笑着说:
方仲永脱口而出:
老者看到田地里有人在插秧,并出了上联:
方仲永看到对面有个挑担的走过来,挑了一担竹笋,立即对道:
这位老者也是当地有名的读书先生,他连连向方仲永竖起大拇指,果然是神童。
2.与王安石一比高下
幼年时的王安石,也同样聪明过人,有一次他跟父亲来到舅舅家,听舅舅讲到方仲永,就想与方仲永一比高下。
他和方仲永来到舅舅家门口,刚好看到有个妇人在劈柴,王安石想试探方仲永,并道:
方仲永抬头看到厨房有个夫人正在切藕,也不甘示弱,并对道:
王安石看到舅舅家客厅桌上有一盏清油灯,又出了上联:
方正仲看到墙上挂了一杆秤,对出下联:
王安石在心里暗暗佩服,方仲永果然名不虚传,确实聪慧过人,自叹不如。
王安石,担心方仲永的才华被埋没,向方仲永的父亲建议,一定要给方仲永找个名师,好好指点,多读经典,方仲永以后一定会大有作为。
但是方仲永的父亲却连连摇头摆手:“我儿天生聪慧,无师自通,不需要学习已是人才。”
3.方仲永成了父亲赚钱的工具
方仲勇的父亲不断催促小方仲勇作诗,他只想让更多人知道孩子是神童。
神童的故事很快从乡里传到县里,许多乡坤和名流都十分欣赏方仲永,出钱邀请方仲永到家里当场教孩子们作诗。
因为方仲永会作诗,父亲再也不用为生活发愁。
方仲永的父亲尝到了甜头,彻底放下农活,不再是个泥巴腿子,带着方仲永走街串巷教人作诗。
见到的人都向他讨教养育神童的方法,方仲永的父亲,更加得意。
方仲永根本没有时间读书学习。
4.方仲永,成了“伤仲永”
王安石12岁时再到舅舅家,看到方仲永,已经没有了当年的机灵过人,写出来的诗也很平常。
王安石再次劝方仲永的父亲,赶紧给方仲永请个老师,不能再耽误了,可是方仲永的父亲仍然听不进去。
王安石22岁时来到舅舅家,听说方仲永已经不会作诗了,子承父业,成了庄稼汉,王安石要见方仲永,方仲永也躲着不见。
一个人的才华就像一缸水,光从缸里往外舀水,不管这一缸水原先有多碧清,水质多甜润,总会舀尽。
要想缸里始终有水,就要一边往外舀,一边往里加。
而方仲永的父亲,只叫孩子不停的作诗,从来不让孩子学习,不往缸里蓄水。
正如朱熹的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输入和输出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不断的输入,积蓄能量,才有用之不竭的输出。
教育最怕的就是短视,方仲永的父亲只看到儿子的天赋,急功近利只想着变现赚钱,根本无心让方仲永读书学习,最后小小年纪就“江郎才尽”。
天赋只是上苍赐于人的一颗小禾苗,而他能不能长成参天大树,不是靠揠苗助长,而更多在于后期的精心呵护和培养,需要施肥灌溉,才能成为有用之才。
即使是神童方仲永也不例外,最后方仲永没有成为旷世奇才,反而成了历史上的“伤仲永”。
伤仲永的故事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叫他写诗,已经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了。再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说:“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王安石伤方仲永文言文翻译
伤仲永的故事: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叫他作诗,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
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扩展资料:
王安石著名诗歌作品《伤仲永》的创作背景:
天圣三年(1025年),方仲永无师自通,提笔写诗。明道二年王安石回金溪探亲,在舅舅家他请方仲永作了几首诗,但他有些失望。康定元年,王安石再次到金溪探亲。此时方仲永已做回了农民。庆历三年公元,王安石从扬州回到临川,想起方仲永的遭遇,写下《伤仲永》一文。
《伤仲永》文体介绍:
本文叙事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第一段是“闻",第二段是先“见”后“闻”。叙事一气贯通而又层次分明,详细有致而又结构紧凑,内容集中而又意指鲜明。这种见闻录的方式使方仲永与“我”发生了联系,富有生活气息,给人以真切之感。文章语言平实而又不乏感彩。
文章以“伤仲永”为题,写的是可“伤”之事,说的是何以可“伤”道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于一个神童“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
方仲永的形象:
天生神童,却因后天的不学习,而沦为普通人的典型形象。
《伤仲永》思想感情:
本文通过记叙方仲永才华泯灭的事例,指出了当时不重视人才培养的时弊,强调了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对人才成长的重要性。
百度百科-伤仲永
江郎才尽,伤仲永,刘禅,方仲永的故事
伤仲永
宋代: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收藏下载复制完善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金溪县有个百姓叫方仲永,祖祖辈辈以耕种为生。仲永出生五年,还没有见过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惊奇,就向邻居借书写工具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他的诗以赡养父母,团结族人为主旨,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就能立刻完成,并且诗的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到老家金溪,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他说:“方仲永已经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安石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才能是上天赋予的,远胜过其他有才能的人。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王安石的伤仲永大意是什么?
1、伤仲永
出自(宋)王安石《伤仲永》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 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
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2、江郎才尽
出自(魏晋)钟嵘《诗品》
南朝的江淹,年轻的时候,就成为一个鼎鼎有名的文学家,他的诗和文章在当时获得极高的评价。 可是,当他年纪渐渐大了以后,他的文章不但没有以前写得好了,而且退步不少。他的诗写出来平淡无奇,而且提笔吟握好久,依旧写不出一个字来; 偶尔灵感来了,诗写出来了,但文句枯涩,内容平淡得一无可取。
其实并不是江淹的才华已经用完了,而是他当官以后,一方面由于政务繁忙,另一方面也由于仕途得意,无需自己动笔,劳心费力,就不再动笔了。久而久之,文章自然会逐渐逊色,缺乏才气。
3、刘禅
刘禅,刘备之子,于刘备去世后继位成为蜀国皇帝,军国大事先后全权委任于诸葛亮、蒋琬等人,诸葛亮等贤臣相继去世后,刘禅无力把持国政,宦官黄皓开始专权,蜀国逐渐衰败。后魏国大举伐蜀,刘禅投降,举家迁往洛阳,被封为安乐公,几年后去世。
刘禅庸碌无能。在位前期,主要依靠诸葛亮治理国政。几次出兵北伐,攻打魏国,均遭失利。自诸葛亮死后,蒋琬和费祎辅政,他们遵行诸葛亮的既定方针,团结内部,又不轻易用兵,曾一度使蜀国维持着比较稳定的局面。
蒋琬、费祎之后,姜维执政,多次对魏用兵无功,消耗了国力。而刘禅自诸葛亮死后,更加昏庸无道,贪图享乐,不理朝政,宦官黄皓乘机取宠弄权,结党营私,朝政日非,连姜维也因怕被害,自请到沓中(今甘肃甘南州舟曲西北)种麦以避祸。至此,蜀国的基础已大大动摇。
以上事迹带给人们的启示:
后天教育对一个人能否成才,至关重要。神童和天才,如果没有适当的环境和不断努力,就不能成才,甚至堕落为庸人。即使不是天才,但只要在后天够努力,最终都将成才,超越那些所谓的天才,赢得人们的尊敬。
天资固然重要,但没有好的后天的努力,再好的天赋也不可能得以发挥。从而也告诉了我们努力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一个人能否成材,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努力有关。
伤仲永的启示
《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卷七十一》 ,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散文。讲述了一个江西金溪人名叫“方仲永”的神童因后天父亲不让其学习而被当作“造钱工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文章借仲永为例,告诫人们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而不去学习新知识,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了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启示:本文借事说理,以“伤”仲永为例,说明人有天分固然是很的事,但是没有后天的教育与学习,也只是一个平常人。只有继续学习,精益求精,才能够真正成才。
文章:《伤仲永》宋代·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翻译: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世代耕田为业。仲永五岁时没有认识过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感到惊诧,向邻居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诗句,并题名。诗歌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此后,凡指定事物仲永都能立刻做成诗,且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乡人感到非常惊奇,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的父亲认为这样是挣钱的好办法,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却不让他学习。
我听闻此事已久。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了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我叫他作诗,内容已经不能和之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据说已经没有才华,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
王安石说:方仲永先天聪慧,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最终沦为平凡,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那样好的天资,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变为平凡;那些本就不聪明又不愿学习的人,难道就一辈子当个普通人?
扩展资料背景:
天圣三年(1025年),方仲永无师自通,提笔写诗。明道二年王安石回金溪探亲,在舅舅家他请方仲永作了几首诗,但他有些失望。康定元年,王安石再次到金溪探亲。此时方仲永已做回了农民。庆历三年公元,王安石从扬州回到临川,想起方仲永的遭遇,写下《伤仲永》一文。
赏析:
本文通过叙述方仲永因为父亲"不使学",而从神童到成为普通人的变化过程,说明天资固然重要,但没有好的后天的教育,再好的天赋也不可能得以发挥。文章告诉我们后天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