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成语富有哲理典故_经典成语富有哲理典故有哪些

       经典成语富有哲理典故是一个非常复杂和重要的话题,需要深入研究和思考。我将尽力为您提供相关的信息和建议。

1.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2.告诉我关于哲学矛盾的小故事或成语?

3.富有哲理的四字成语

4.人生哲理四字成语

5.10个经典的成语典故

6.经典成语故事集锦(5篇)

经典成语富有哲理典故_经典成语富有哲理典故有哪些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寓言故事是教育人们道德和智慧的一种方式,其中蕴含着许多富有哲理的成语。下面是一些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希望能够给您带来启示和帮助。

       1. 狐假虎威:出自《三打白骨精》故事,比喻借势欺人。

       2. 狗急跳墙:出自《打狗棍》故事,比喻在绝境中不择手段。

       3. 猴子捞月:出自《猴子捞月》故事,比喻不切实际的追求。

       4. 鹬蚌相争:出自《鹬蚌相争》故事,比喻因小失大,自取灭亡。

       5. 虎口余生:出自《老虎和兔子》故事,比喻在生死关头捡回一命。

       6. 井底之蛙:出自《蛤蟆教子》故事,比喻见识狭窄,不知天高地厚。

       7.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出自《老鼠和蝙蝠》故事,比喻众人皆知道的坏人。

       8.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出自《塞翁失马》故事,比喻坏事也有可能变成好事。

       9. 画蛇添足:出自《画蛇添足》故事,比喻过度追求完美,反而弄巧成拙。

       10. 杞人忧天:出自《杞人忧天》故事,比喻无端担忧,自寻烦恼。

       综上所述,寓言故事中的成语富有哲理和智慧,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生和世界。这些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不仅能够让我们学会如何做人、处事,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提高自己的素养和修养。

告诉我关于哲学矛盾的小故事或成语?

       东施效颦

       郑人买履

       揠苗助长

       叶公好龙

       杯弓蛇影

       守株待兔

       杞人忧天

       邯郸学步

       掩耳盗铃

       刻舟求剑瞒天过海

       围魏救赵

       借刀杀人

       以逸待劳

       趁火打劫

       声东击西

       无中生有

       暗渡陈仓

       隔岸观火

       笑里藏刀

       李代桃僵

       顺手牵羊

       打草惊蛇

       借尸还魂

       调虎离山

       欲擒姑纵

       抛砖引玉

       擒贼擒王

       釜底抽薪

       混水摸鱼

       金蝉脱壳

       关门捉贼

       远交近攻

       假道伐虢

       偷梁换柱

       指桑骂槐

       假痴不癫

       上屋抽梯

       树上开花

       反客为主

       其他的还有:

       完璧归赵

       图穷匕见

       逐鹿中原

       宾至如归

       病入膏肓

       药石无效

       杯水车薪

       不自量力

       不学无术

       鹤立鸡群

       望梅止渴

       望洋兴叹

       亡羊补牢

       太公钓鱼

       邯郸学步

       居安思危

       如坐针毡

       安如泰山

       愚公移山

       爱屋及乌

       百发百中

       百步穿杨

       百尺竿头

       防微杜渐

       返老还童

       恶贯满盈

       东施效颦

       得过且过

       当务之急

       大器晚成

       大义灭亲

       大逆不道

       大公无私

       大材小用

       打草惊蛇

       沧海桑田

       唇亡齿寒

       曹冲称象

       草船借箭

       乘风破浪

       草木皆兵

       车水马龙

       才高八斗

       不自量力

       不远千里

       不学无术

       不屈不挠

       不可同日而语

       不合时宜

       百川归海

       必恭必敬

       不寒而栗

       百发百中

       宾至如归

       伯乐相马

       百折不挠

       背水一战

       半途而废

       不耻下问

       班门弄斧

       百闻不如一见

       百尺竿头

       百步穿杨

       八仙过海

       八面威风

       按图索骥

       暗箭伤人

       安居乐业

       安然无羔

       安步当车

       哀鸿遍野

       太公钓鱼

       尸位素餐

       自惭形秽

       专心致志

       指鹿为马

       之乎者也

       凿壁偷光

       月下老人

       约法三章

       羽毛未丰

       有志者事竟成

       有恃无恐

       有名无实

       以身试法

       异军突起

       以貌取人

       以卵击石

       一意孤行

       一字之师

       一衣带水

       一字千金

       一网打尽

       一丝不苟

       一叶障目

       一问三不知

       一事无成

       一丘之貉

       一日千里

       一钱不值

       一暴十寒

       一毛不拔

       一窍不通

       一鸣惊人

       一诺千金

       一箭双雕

       一代楷模

       一发千钧

       有备无患

       一败涂地

       晏子使楚

       掩耳盗铃

       栩栩如生

       朽木不可雕

       休戚相关

       胸有成竹

       兴高采烈

       小心翼翼

       先声夺人

       卧薪尝胆

       闻鸡起舞

       望洋兴叹

       望梅止渴

       妄自尊大

       亡羊补牢

       万死不辞

       天涯海角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退避三舍

       土崩瓦解

       完璧归赵

       天衣无缝

       铁杵磨针

       天真烂漫

       同甘共苦

       天下无双

       天罗地网

       天经地义

       太公钓鱼

       四面楚歌

       四海之内皆兄弟

       司空见惯

       守株待兔

       双管齐下

       势如破竹

       水深火热

       水落石出

       士别三日

       伤风败俗

       上行下效

       三生有幸

       三令五申

       三顾茅庐

       塞翁失马

       如鱼得水

       如火如荼

       人杰地灵

       人言可畏

       千变万化

       如释重负

       人言可畏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请君入瓮

       巧取豪夺

       千载难逢

       千里送鹅毛

       千金买邻

       气壮山河

       杞人忧天

       破釜沉舟

       披荆斩棘

       匹夫之勇

       弄巧成拙

       南柯一梦

       门庭若市

       名落孙山

       买椟还珠

       马首是瞻

       洛阳纸贵

       论功行赏

       力不从心

       老生常谈

       老马识途

       口若悬河

       口蜜腹剑

       开卷有益

       开诚布公

       举一反三

       九牛一毛

       井底之蛙

       精卫填海

       江郎才尽

       纪昌学射

       鸡鸣狗盗

       火树银花

       画饼充饥

       华而不实

       狐假虎威

       囫囵吞枣

       后生可畏

       后起之秀

       后来居上

       汗流浃背

       过河拆桥

       各得其所

       高枕无忧

       高山流水

       感恩图报

       负隅顽抗

       负荆请罪

       覆水难收

       奋不顾身

       分道扬镳

富有哲理的四字成语

       成语中的哲学道理

       1、画蛇添足

        “画蛇添足”是一个比喻做多余的事、反弄巧成拙的成语。这个成语揭示了深刻的哲理。成语说的是:楚国有一个贵族人家,一次祭礼完毕后,把所用的一杯酒货给了几个门客。几个门客面对着一杯酒,一时不知怎么办才好。后来有个门客想出了一个主意,说:“我有个办法,咱们在地上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杯酒。”众门客一致同意,于是就开始各自画蛇。转眼之间,其中一人首先画好了一条蛇。他拿起酒杯正想喝,看见别人还没有画完,便左手拿杯,右手握笔,得意忘形地说:“看这条蛇没有脚,让我给它添上几只。”正当他在给蛇添足时,另一个门客的蛇已经画完,于是从第一个人手里夺了酒杯,大声说:“蛇本无足,你为什么给它添上?”说罢,举杯一口饮尽。画蛇脚的人,张口结舌,说不出一句话来。

       蛇本来没有脚,可那个自作聪明的人硬给它添上几只脚,结果,从胜利者变成了失败者。这里所包含的哲学道理就是,客观事物原本怎样,人们就应该如实地反映它,否则,人为地或主观任意地添枝加叶,歪曲了事物的实际面貌,就必然得到相应的“惩罚”。从广义上说,客观事物的规律是怎样的,人们就应该如实地反映,在反映的过程中可能出现差错或认识不足,但决不能主观地、任意地歪曲它。“画蛇添足”虽是一个久远的故事,但在我们现实工作中有时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形。有些人在处理问题时,不是如实地反映客观实际,不是依据实际情况订计划、想办法,而是自作聪明,任意标新立异,硬把自己的空想强加于客观实际,从而招致工作失误。这与“画蛇添足”实质上是一样的,都是采用主观任意性代替客观实际的哲学思维方法。我们应该屏除或尽力避免这种思维方法。

       2、荆人循表

       说起思想僵化,在《吕氏春秋察今》中的“荆人循表”的故事,可谓是典型了。故事的情节是这样的:有一次楚国和宋国作战。楚国打算偷渡沈河,袭击宋国。于是派人到河岸边,在可以渡过的浅水地方作了标记。后来河突然涨水,已不能徒步渡河了。但是楚国的军队不顾情况的变化,仍然按照原定计划,在深夜里顺着滦河岸边作了标记的地方徒步渡河。河水又湍又急,一下子淹死了1000多人。士兵们惊慌失措,好像房屋倒塌下来一样,大吵大嚷,乱作一团,真是“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这个故事形象地刻画了楚国军队的死板。河不是“死水一潭”,其深浅缓急不会常驻不变,但楚军却只顾循表,当然会铸成大错了。其实任何事物,都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的,事物出现一定的相对稳定的状态是有条件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条件的改变,原有的状态就会改变。孙武说得好:“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说来,即具体事物的存在状态,会随着条件变化而改变。如果人们的思想不注意事物存在的具体条件的变化,不随其改变作出相应的调整,就会使思想脱离实际,造成思想僵化,从而在具体行动中出错。

       思想僵化的危害是极大的。人们做事情总是有一定的计划的,而正确的计划只有来自对客观事物的准确的分析和判断,这实质上就意味着对客观事物的存在状态和条件有个正确的认识。但是,客观事物总是变化的,这就要求人们在思想上作出相应的改变,否则就会造成指导思想过时,从而使行动的后果与自己的愿望背道而驰。无论个人和国家都是这样的,就拿国家处理经济问题来说:市场的供求矛盾总是随着具体的条件变化出现各种具体情况,有时是供不应求,有时却是供过于求。如果不注意这些具体的变化,或把针对供不应求采取的经济政策用于供过于求的矛盾状况,或把针对供过于求采取的经济政策用于供不应求的矛盾状况,都会造成经济决策上的重大失误。当然,解决各种问题要靠各种专业知识,但是,从上述所讲的思想僵化的危害性来看,说明掌握正确的哲学思想,可以使人们在思维方法上既唯物又辩证地看待问题,从而避免犯一般性的思想方法的错误。

       3、猫羊相及

       众所周知,我国有个成语叫“风马牛不相及”。此典故出自《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下相及也。”意思是说,你住在北边的齐国,我住在南边的楚国,两地相距十万八千里,即使马牛走失,也达不到对的境内。后人沿用此语作比喻,来说明毫不相干的东西是扯不到一块去的。而这里却说“猫羊”相及,说怪也不怪,猫和羊可相及,可以联系在一起,这是达尔文的伟大发现。“食物链”,是达尔文在论述生物进化的观点时曾提到的一项著名而有趣的发现。他在研究生物时观察到,在养猫愈多的地方,羊也养得愈多。猫和羊有何相干呢?原来羊吃一种三叶草,这种草是靠丸花蜂授粉的,而田鼠为吃这种蜂蜜又往往会破坏蜂窝,所以,田鼠多了,蜂就少,从而三叶草传粉的机会也就少。相反,养猫愈多,田鼠就愈少,丸花蜂因而也就愈多;三叶草传粉机会多了,就能获得好收成;三叶草愈多,牧草充足,喂的羊也自然就愈多了。因此,“猫一田鼠一丸花蜂一三叶草一羊”之间就形成了一根相互联系的生物的食物链。

       达尔文所发现的“食物链”,揭示了生物界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规律。它表明有许多事物看起来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实际上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实,在客观世界中,不仅有食物链,而且还有其他相互联系的“链条”。从宇宙星系到微观粒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到人类社会,从客观世界到主观世界,无不处在普遍联系的相互影响和制约之中。正如恩格斯所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植物生长总是和一定的阳光、温度、雨露、水分、土壤等相联系。一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与一定的社会、学校、家庭影响相联系。人的有机体的各部分也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人体的各个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及其功能都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和互相制约的。

       总之,依据客观事实,用唯物辩证的眼光观察和思考问题,就能使看来互不相及的事物联系起来。当然,这不是人为地创造的,而是客观事物原本如此,只不过是被人们正确地认识到了。

       4、庖丁解牛

       战国时期,魏 国的国君魏惠王有一次来看庖丁宰牛。庖丁是魏国著名的厨师,他解剖牛的时候,手、脚、肩膀、膝盖的动作和刀的响声。同音乐一样有节奏,他毫不费力地把牛的骨头和肉分割开来,手起刀落,干净利索。魏惠王看后十分惊叹、佩服,便问他:“你的手艺怎么这样高啊?” 庖丁答道:“其实,这没有什么奇怪的,因为我对牛的肉和骨头的结构已经很熟悉了。开始,我眼中所看见的,都是一头头完整的牛。学了三年之后,我看到的就不是一头整牛,哪里是关节,哪里是筋骨,从哪里下刀,需要用多大力气,全部心中有数,我顺着肉和骨头相接的地方,一刀一刀地把它们分开,毫不费力。”他接着说:“一般宰牛人用的刀,一个月就得换一把,因为他们的刀刃经常碰到骨头,宰牛的能手可以一年换一把刀,因为他只用刀来割内。可是我这把刀,已经用了十几年,解剖了几千头牛,还像新刀一样的锋利,因为肉与骨头之间有一条缝,我看准了它轻轻地把刀插进去,肉就一块一块地落下来。当然,遇到复杂的结构,我也要聚精会神,认认真真,小心翼翼,才能万无一失。”

       庖丁解牛,在他的眼中不仅是完整的牛,而且还看到了牛的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在客观事物中,联系是非常普遍的,有内部的,有外部的,有必然的、有偶然的,有本质的,仑非本质自。之和事物内部的、稳定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就是事物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存在的特点和发展的趋势,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管我们承认与不承认,认识到与没有认识到,对我们有利还是有害,只要条件存在它就必然发挥着作用。因此,我们在工作过程中一定要正确地认识规律,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办容。这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要求,同时,在规律面前人们并不是完全的消极被动,我们又可以认识规律,利 用规律来取得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良好效益,这就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问题。

       庖丁自觉不自觉地在实践中遵循这一基本原理,他知道解牛必须按牛自身的构造出发,不能蛮干,要遵循解牛的规律,而要想解好牛就必须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实践,去认识。经过20年的实践,他终于清楚地了解了牛各器官的位置及骨路的特点,认识到了解牛的规律性,于是才能游刃有余,毫不费力地把牛的骨头和肉分割开来了。

       5、歧路亡羊

       战国时期,有位著名的思想家叫杨朱。有一天,他的邻居跑丢了一只羊,于是全家出动寻找,又来请杨朱的奴仆帮助寻找。杨朱问道:“仅仅丢了一只羊,为什么需要这么多人去找?”邻居说:“村外的岔路太多了,所以人去少了不行。”于是杨朱就让奴仆和邻居一起去找羊。过了半天,找羊的人陆续都回来了。杨朱问邻居:“羊找到了吧冲邻居垂头丧气地说:“跑丢了,没有找到。”杨朱又问:“怎么会找不到呢?”。邻居答道:“岔路太多了,岔路之中又有岔路,谁知道羊跑到哪里去了?所以找不到了。”“原来是这样。”杨朱沉思了好久,半天没有笑容。他的学生见他这样,感到非常奇怪,不解地问:“丢了一只羊,并不是一件大事,况且又不是老师的,角为什么这样闷闷不乐呢?”杨来回答说:“我并不是为了一只羊,而是由这件事联想到我们学习和研究学问的事。如果另们在学习方面,东抓一把,西抓一把,不能专心致志,也会像在岔道上找羊一样,结果一无所获。”

       在这里杨朱阐述了一个非常深刻的哲学原理,也就是识在我们做任何一件工作中,都要注意抓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在同一个事物之中也存在着众多的矛盾,在复杂的矛盾群体中,各种矛盾力量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在事物的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其中,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及发展方向。这一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和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与此相反,其它的、处于次要地位的矛盾则是非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但是,它也会反过来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由于容物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力量的关系处在不断的变化中,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区分不是凝固的、僵死的,在一定条件下,它们的地位会发生转化。这就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以及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主要矛盾决定着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因此我们在工作中就一定要注意抓住主要矛盾;而次要矛盾又影响着主要矛盾的解决,所以在把侧重点放在主要矛盾的同时,还要兼顾次要矛盾的解决。不论是在学习上,还在工作上都是如此。在歧路之羊的典故中,有那么多的岔,如果不分主次,平均分配人力,结果只能徒劳而返。如果分析一下各条路的情况,看看羊最可能从哪条路上跑有重点地去找,找回来的可能性就大得多了。

       6、纸上谈兵

       古人说得好,“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这就是中国古代朴素的知行观。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说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如何看待知与行,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反映了不同的哲学思想。“纸上谈兵”就是片面强调理论,而忽视实践的形而上学的错误做法。《史记廉颇商相如列传》是这样讲的: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有个儿子,叫赵括,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真可谓熟读兵法。其实,他的父亲早已看穿了他,认为赵括只是死啃书本教条,如果真叫他带兵,“破赵军者必括也。”相如也看出了这一点,说赵括只是徒然能背他父亲的兵书,并不知结合实际运用。可惜赵王不听劝说,还是以赵括为将,抵抗秦军。果然,因赵括死搬教条指挥作战,使40万大军全部覆没,赵括也死于乱箭之中。

       这一故事生动地说明了理论脱离实际的危害性。知道或懂得理论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只是知,而不知怎样行,则会贻害无穷。有的人只会靠嘴巴卖弄自己的学识,一碰到具体问题就束手无策,于事无补。在范镇的《东斋记事》中就有一个“费铁嘴”的故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一天,蜀国国王闻知宋朝天兵要进攻蜀国,非常恐惧。朝中的大臣们都在物色能去抵抗天兵的人。此时有一个外号叫“费铁嘴”的人,走到国王面前答话。大家都以为他不光有“识”,而且还有胆量。仔细听着,他却说:“这个事儿,我可绝不敢干。”于是,大家都笑着退朝了。“费铁嘴”只能说.不能干,有什么用呢?所以大家讥笑他。

       人类掌握知识或理论的目的在于在实践中发挥作用。这样的理论和知识才具有生命力。人们只有根据复杂多变的具体条件灵活地运用理论和知识,并通过实践进步深化,才能使它成为人类的宝贵财富。再好的理论如果不和实践相结合,就只能是纸上谈兵。赵括就是因死读兵书,而不懂得如何应用,而兵败身亡的。

       7、望梅止渴

       “望梅止渴”是《三国演义》.上的一个小故事。有一次曹操带兵打仗,行军途中,士兵口里冒烟,渴得要命,但是又找不到水。曹操见此情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用马鞭往前面树林一指,说道:“前面就是梅林,树上结了许多又大又酸的果子,可以用来解渴了。”士兵一听是梅子,嘴里分泌出许多唾液,也就不渴了。

       这个望梅止渴的故事,更确切地讲应该是听梅止渴,因为事实上没有梅林,大家自然也看不到梅林,只不过听了曹操的一句话。这里所反映的是人的消化系统与梅酸的联系,曹操利用了这种联系,巧妙地为士兵们减轻了干渴的威胁。而这种联系可以用条件反射来解释。

       不管人还是动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反射活动进行的,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两种,无条件反射是人及其它一切动物生来具有的反射,是遗传的本能。而条件反射是以无条件反射为基础的,由动物自身活动的经验而建立起来的,或者说是后天学习来的。比如,食物能引起狗的兴奋,会立即分泌唾液,这是无条件反射。但是如果每次喂食时都给狗以灯光刺激,那么久而久之狗一见到灯光就会分泌唾液。这时感觉到灯光的兴奋点与感觉到食物的兴奋点沟通了起来,这种反射叫条件反射。不管是条件反射还是无条件反射,都是人与其它动物共同具有的。人与其他动物在反射问题上的差别并不在于此。

       条件反射是接受外界刺激之后而引起的反射活动。在建立这种反射的时候必然要经过一定的途径。经过眼、耳、鼻、舌、身这样的感觉器官将外界刺激传导到脑所引起的反射,被称为是第一信号系统,这是人与其它动物共同具有的。但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创造性的活动,人的意识所需要反映的东西.无论从深度、广度都远远超过了其它动物。第一信号系统不能满足这种反映的需要,因而出现了第二信号系统。也就是借助于语言这一反射的信号所引起的反射活动。语言抽象地表达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因此人的这种反射的广度、深度都达到了其它动物无法比拟的高度。第一信号系统约反射是具体形象的反射。而第二信号系统的反射则是抽象概括的理性的反映。

       人在看到梅林、酸梅时分泌唾液,这是第一信号系统基础上的反映。而当人们听到别人讲到梅林,酸梅,通过语言这一途径,引起了反射,分泌了唾液,这是在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的反映。这是人与其它动物的本质区别。难怪士兵一听到曹操谎称有梅林便不觉那么干渴了。

       8、胸有成竹

       北宋时期有一位著名画家叫文与可,他特别擅长画竹子,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清秀逼真,非常出色。文与可学画非常认真,为了画好竹子,他在窗前种了许多青竹,每天都仔细观察竹子的枝叶状态和生长情况,了解竹子在不同季节和不同天气里的形态变化。经过长期的种竹实践和观察、揣摩,他不仅对竹子的特性了如指掌,而且在脑海里形成了各种各样竹子的形象。正因如此,在他动笔作画之前,要画什么样的竹子,怎样构图、着墨,他心中早就有了轮廓,不必费尽心思,反复琢磨,而能一挥而就,挥洒自如,出色地面出各式各样的竹子。因此他的一位朋友赞扬他说:“与可画竹时,胸有成竹。”意思是说文与可在画竹子的时候,完美的竹子形象,早就在他的心里构思好了。

       文与可画竹之所以挥毫泼墨自如,方面是由于他本身的国画功底;另一方面则是他长期的观察、实践,这里面就体现着人类对事物的认识从必然向自由的发展。必然指的是客观事物的规律,也就是客观事物内部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自由是指人们对于必然规律的认识以及对于客观世界的改造。自由不在于摆脱客观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利用这些规律来改造客观世界。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我们能否认识到,也不管我们是否喜欢它,需要它,只要条件具备,规律都要发挥作用。在人们还没有认识到某种规律时,在某方面就处于盲目的被支配地位,没有任何自由可言。一旦人们认识了某种规律,就可以自觉地运用它来改造客观世界,这时人们就掌握了自由。从整个社会的情况来看,原始人对客观规律知之甚少,所以几乎没有什么自由,现代人掌握了一定的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就有了较大的自由。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将会有越来越大的自由,但是由于客观世界发展的无限性,绝对的、彻底的、脱离必然的自由是不存在的。

       文与可画竹就有着这样一个从必然向自由的发展过程。他开始画竹时也不是得心应手的,只是机械地临摹竹子的外形。那时对于画竹他还是处于必然王国。为了画好竹,他又种竹又观竹。不仅竹子的一般形态已牢记在心,就是对不同季节竹子枝叶的变化,不同种类竹子的特征也都丁如指掌。这时他对竹的了解就由必然王国进入了自由王国,画起竹来自然得心应手,胸有成竹了。

       9、刻舟求剑

       战国时候,有一个楚国人坐船渡江。船正在江中行驶着,他一时疏忽,“扑通”一声,将随身所带的宝剑掉到江里去了。他马上在船舷上落剑的地方.,刻下一个记号,并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剑就是从这里掉下去的。”船在江中行驶了好久,终于靠了岸。他急忙从船上刻着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寻找宝剑。结果,捞了半天什么也没捞到。

       这就是著名的“刻舟求剑”的寓言故事。船是不停地向前走的,剑落在了江心,距离船停靠的岸边已经很远了。在船上刻上记号怎么能找到剑呢?从这里我们必须正确地把握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

       物质世界是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的,绝对的静止,脱离运动的静止都是不存在的。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无机界到生命有机界直到人类社会,都没有不运动的事物。就运动的基本形式来说,即包括简单的位置移动,场所变更的机械运动,也包括物理运动,化学运动;有各个生物体自身变化的新陈代谢运动,也有以社会基本矛盾的出现、激化、解决为标志的社会运动。运动是普遍的,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承认与不承认这种绝对的运动是唯物辨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之一。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那么对于一个具体的物质形态来讲又有静止的一面,比如一个人就其外形来看,一段时间内看不出有什么变化。一件家具放在屋子里与其它东西相比较也没有位置的变化。我们坐在船里船在动而我们没有离开座位半步。承认这种一定条件下的静止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就无法使我们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但是这种静止只是相对的,是绝对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虽然一个人在一段时间没有大的变化,但这只不过是没有质变,量的变化总是有的;一件家具放在屋里没有位置的变化,但它有内部的分子运动;我们坐在船上相互之间没有位置移动,但相对于岸上的参照物仍然在运动。因此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这个楚国人不懂得这个道理,以为只要自己坐的位置不动,其它条件也一定不动,结果再也找不到自己的宝剑了。

       10、郑人买履

       春秋时期,有个郑国人打算到集市上去买鞋穿,于是,他先把脚的长短量了一下,记下了一个尺码,可是他在临走时粗心大意,竞把尺码忘在家中。到了集市上找到卖鞋的地方,正要买鞋;忽然想起尺码的事,于是就对卖畦的说:“我把鞋的尺码忘在家里了,等我回家把尺码拿来再买。”说完就往家里跑。等他跑回家拿了尺码,又急急忙忙地返回集市上时,天色已晚,集市已经散了。他白白地跑了两趟却又没有买到鞋子。有人知道了这件事,觉得非常奇怪,就问他:“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鞋子,偏偏要回家去拿尺码呢?”他却振振有词地答道:“我量的尺码是非常准的,用脚哪有尺码准确呢?”

       这个“郑人买履”的寓言故事非常深刻地讽刺了那些只相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的人。在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主要是不理解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关系,而把理性认识绝对化。我们认识事物的时候,开始只是接触和了解这一事物的表面联系和外部特征,这是感性认识,是直观的、片面的。在我们不断地进行实践的过程中,感性认识不断积累和反复,于是对这一事物的认识不断深化,正确反映了这一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这个认识就是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单凭感官无法完成的.认识,这个认识已不是对于事物表面的外部联系的认识;而是能够指导实践活动的经过抽象思维而形成的认识了。在我们的实践活动中,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成功率极低,但如果只注重理论而不从实际出发,不相信产生理性认识的实际,那就会步入教条主义的歧途。这个郑国人白白地跑了两趟,只相信自己量出来的尺码,却不相信产生这个尺码的自己的脚,实际上就是犯了这种教条主义的错误。实际生活中,仍然有人在重犯郑人买履的错误,他们轻视或否认感性认识,不从实际出发、不调查研究,只是从本本出发。不是把马列主义当作行动的指南而是当作教条,当成包医百病的药方,不问时间、地点、条件而生搬硬套,而对于本本上没有提到的事情则一筹莫展。这种教条主义实质上抽去了马克思主义的灵魂,扼杀了真理,是必须屏弃的

人生哲理四字成语

       1. 有哲理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1、拔苗助长[bá miáo zhù zhǎng]: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2、守株待兔[shǒu zhū dài tù]: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出处:《韩非子·五蠹》记载: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3、刻舟求剑[kè zhōu qiú jiàn]: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出处:《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4、画龙点睛[huà lóng diǎn jīng]: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出处: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

        5、掩耳盗铃[yǎn ěr dào líng]: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出处:《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2. 人生哲理四字成语

        哲理诗句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

        4、沉舟侧畔千帆过,并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8、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9、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等飞来峰》)

        10、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11、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12、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1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哲理成语:

        1,按图索骥

        这个成语来源于《艺林伐山》,伯乐《相马经》有“隆颡(sang)蚨日,蹄如累曲”之语,其子执《马经》以求马。出见大蟾蜍,谓其父:“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曲尔。”

        孙阳,春秋时秦国人,相传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相马专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马的好坏。因为传说伯乐是负责管理天上马匹的神,因此人们都把孙阳叫做伯乐。

        据说,伯乐把自已丰富的识马经验,编写成一本《相马经》,在书上,他写了各种各样的千里马的特征,并画了不少插图,供人们作识马的参考。

        伯乐有个儿子,智质很差,他看了父亲的《相马经》,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马K

3. 富含人生哲理四字词语

        百足之虫,断而不蹶 愚者千虑,或有一得 智者千虑,或有一失 百足之虫,至死不僵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积思广益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东向而望,不见西墙 以狸致鼠,以冰致绳 棋高一着,右手画圆,左手画方 缚手缚脚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一手独拍,虽疾无声 笔头生花 安若泰山 山穷水绝 山容海纳 海纳百川 山呼海啸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水滴石穿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雨后春笋 掩耳盗铃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拔苗助长 鱼目混珠 数典忘祖 买椟还珠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此后为八字成语: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月晕知风,础润知雨 百不为多,一不为少傍观者审,当局者迷兵马不动,粮草先行不入虎穴,不得虎子不识人间有羞耻事百足之虫,至断不蹶 百足之虫,至死不僵此而可忍,孰不可忍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攻其无备 出其不意,掩其不备差若毫厘,谬以千里仇人见面,分外眼红仇人相见,分外明白仇人相见,分外眼明 仇人相见,分外眼睁丑媳妇总得见公婆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吃着碗里瞧着锅里成则为王,败则为虏 东向而望,不见西墙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多一事不如省一事佛高一尺,魔高一丈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佛是金装,人是衣装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狗口里生不出象牙狗口里吐不出象牙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公修公德,婆修婆德祸从口出,患从口入诲尔谆谆,听我藐藐豪厘不伐,将用斧柯豪末不掇,将成斧柯 毫末不札,将寻斧柯韩信用兵,多多益办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家累千金,坐不垂堂 家有弊帚,享之千金看菜吃饭,量体裁衣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流水不腐,户枢不蝼明枪好躲,暗箭难防 麻雀虽小,肝胆俱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宁可清贫,不作浊富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宁为鸡口,毋为牛后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前不巴村,后不着店千锤打锣,一锤定音千棰打锣,一棰定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千金用兵,百金求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千里馈粮,士有饥色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前门去虎,后门进狼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让礼一寸,得礼一尺如鱼饮水,冷暖自知日中则昃,月满则亏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说到曹操,曹操就到顺道者昌,逆德者亡顺德者昌,逆德者亡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三分似人,七分似鬼三分像人,七分似鬼三分像人,七分像鬼山河易改,本性难移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水激则旱,矢激则远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盛名之下,其实难符三日打鱼,两日晒网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虽死之日,犹生之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顺天者昌,逆天者亡顺天者存,逆天者亡上无片瓦,下无卓锥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顺我者生,逆我者死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狮象搏兔,皆用全力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说一是一,说二是二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狮子搏兔,亦用全力 死诸葛能走生仲达死诸葛吓走生仲达身在江湖,心悬魏阙身在林泉,心怀魏阙失之千里,差若毫厘 顺之者昌,逆之者亡顺之者兴,逆之者亡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桃李不言,下自成行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头痛灸头,脚痛灸脚头痛治头,足痛治足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无面目见江东父老无天于上,无地于下 为渊驱鱼,为丛驱爵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无本之末王子犯法,庶民同罪 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行百里者半于九十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项庄舞剑,志在沛公项庄之剑,志在沛公 养兵千日,用在一朝鹬蚌相持,渔人得利鹬蚌相持,渔翁得利一不压众,百不随一一尺水翻腾做百丈波一尺水翻腾做一丈波养儿代老,积谷防饥养儿待老,积谷防饥养儿防老,积谷防饥言而无文,行之不远一佛出世,二佛涅盘一佛出世,二佛升天一佛出世,二佛生天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有福同享,有祸同当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眼观四处,耳听八方冤各有头,债各有主养军千日,用军一时养军千日,用在一朝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以己之心,度人之腹以己之心,度人之心一犬吠形,百犬吠声一人飞升,仙及鸡犬欲人勿知,莫若勿为一人向隅,满坐不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一文钱难倒英雄汉月晕而风,础润而雨月晕知风,础润知雨言之不文,行之不远一子出家,九祖升天一子出家,七祖升天一子出家,七祖升天养子防老,积谷防饥有则改之,无则嘉勉愚者千虑,或有一得愚者千虑,亦有一得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一子悟道,九族生天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言之谆谆,听之藐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中流失舟,一壶千金争名于朝,争利于市鸷鸟将击,卑飞敛翼鸷鸟累百,不如一鹗祖述尧舜,宪章文武重赏之下,必有死夫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攻无不取朝闻道,夕死可矣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智者千虑,或有一失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只知其一,未知其二。

4. 有哲理四字成语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也作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

        是一个非常有哲理的词语沉默是金:意思是说默默的思考也能够获得成功,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哲理成语。言多必失:话说多了必然会有失误的时候,和祸从口出意思差不多闲谈莫论人非:休闲聊天的时候不要讨论别人的对错是非望梅止渴:人想到可以吃梅子就会流出口水,这样能解渴。

        后来比喻愿望无法实现,便用空想来安慰自己或他人。路遥知马力: 路途遥远才能知道马的脚力好赖,日子长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坏。

        下句是:日久见人心 开卷有益:多读书就会有得益。

5. 有哲理的富含哲理的四个字的词语有哪些

        物极必反。

        举一反三。

        三人成虎。

        画虎类犬。

        照猫画虎。

        1.物极必反 [wù jí bì fǎn]

        释义:

        极:顶点;反:向反面转化。事物发展到极点,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2.举一反三 [jǔ yī fǎn sān]

        释义:

        反:类推。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3.三人成虎 [sān rén chéng hǔ]

        释义:

        三个人谎报城市里有老虎,听的人就信以为真。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

        4.画虎类犬 [huà hǔ lèi quǎn]

        释义:

        类:象。画老虎不成,却象狗。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伦不类。

        5.照猫画虎 [zhào māo huà hǔ]

        释义:

        比喻照着样子模仿。

10个经典的成语典故

       1,按图索骥

       这个成语来源于《艺林伐山》,伯乐《相马经》有“隆颡(sang)蚨日,蹄如累曲”之语,其子执《马经》以求马。出见大蟾蜍,谓其父:“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曲尔。”

       孙阳,春秋时秦国人,相传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相马专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马的好坏。因为传说伯乐是负责管理天上马匹的神,因此人们都把孙阳叫做伯乐。

       据说,伯乐把自已丰富的识马经验,编写成一本《相马经》,在书上,他写了各种各样的千里马的特征,并画了不少插图,供人们作识马的参考。

       伯乐有个儿子,智质很差,他看了父亲的《相马经》,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马K?吹健断嗦砭?飞纤担骸扒Ю锫淼闹饕?卣魇牵?吣悦牛?笱劬Γ?阕酉褶?鹄吹木魄?椤保?隳每词椋?庾呷ィ?胧允宰约旱难哿Α?

       走了不远,他看到一只大癞蛤蟆,忙捉回去告诉他父亲说:“我找到了匹好马,和你那本《相马经》上说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来的酒曲块!”

       伯乐看了看儿子手里的大癞蛤蟆,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气,幽默地说:“这‘马’爱跳,没办法骑呀!”

       2,画饼充饥

       三国时候,魏国有个人叫卢毓。他十岁就成了孤儿,两个哥哥又先后去世。在兵荒马乱中,他辛勤努力养活著寡嫂和侄儿,日子过得很艰难。他的为人和学问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后来卢毓做了官。他为官清正,任职三年多,提出了不少好建议,魏明皇帝很信任他。

       那时选拔官吏,一般是凭人推荐,而推荐者往往只推荐有名的人物,这些名人多数只重清谈,不务实际,互相吹捧,因此魏明帝很不满意。在选拔中书郎时,魏明帝就下令说:"这次选拔,要由卢毓来推荐。选拔的人不要只看名声。名声就像在地上画个饼一样,其实是不能吃的啊!"

       "画饼充饥"的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中产生的。现在往往用来比喻用空想来作自我安慰,或者用来说明虚名是没有实际用处的。还有个成语"望梅止渴",意思和它相近。

       3,望梅止渴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第二十七》:“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望梅止渴的心理原理

       话说曹操带兵走到一个没有水的地方,士兵们渴得很,为了激励士气,曹操就对士兵们说:"前面不远处有很大的一片梅树林,梅子特别多,又甜又酸,到时我们吃个痛快。"士兵们听了,一个个都流出口水来,不再嚷渴了,行军的速度也加快了。

       在**《上甘岭》中,我们可爱的连长也成功地演绎了一回"望梅止渴"的现代版。**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坑道里严重缺水的危机情况下,连长给战士们讲述了一个"梅子"的故事,引得战士们一个个都在吞口?

       事实上,望梅止渴这个典故道出了一个非常有趣而又十分常见的心理现象--联觉。联觉是指由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活动。具体到望梅止渴这个典故,就是由听觉引起了味觉。除味听联觉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有这样的体验:看到红的、橙的、黄的颜色会产生温暖的感觉,而看到蓝的、青的、绿的颜色会产生寒冷、凉快或清爽的感觉,因而前者称为暖色,后者称为冷色。这是由视觉引起温度觉的结果。

       最见的是色听联觉,即听到一种声音会引起一种色觉,通常是低音引起深色,高音引起浅色。心理学家兰菲尔德(H. S. Langfeld)曾做过一个有关色听联觉的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的音符会引起不同的色觉,而且对同一个人来说,音调和颜色的联系是相当稳定的,有些人在7年后仍保持c音符与红色,d音符与紫色,f音符与粉红色,b音符与非常明亮的铜色的对应关系。

       正因为联觉现象的普遍存在,也使人们在有意无意中把这一心理学原理应用到日常的生活中,尤其是在现代的广告中有相当普遍的应用。

       4,掩耳盗铃

       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 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 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 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 然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

       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偷扔谑歉嫠呷嗣俏艺?谡饫锿抵勇穑克?睦镆患保。 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 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就听不见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 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 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5,拔苗助长

       战国时候,宋国有个农民种了一块地。栽下禾苗后,他希望它很快长高。结出果实。他每天都到地里去看,但禾苗长得很慢,他心里非常着急。怎样才能让禾苗尽快长高呢? 天气很好,艳阳高照,他到地里去把禾苗一一拔高。回家后,他很得意地对家里人说:“累死我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的儿子到地里一看,禾苗全枯死了。 拔苗助长:原作“揠苗助长”,后作“拔苗助长”。

经典成语故事集锦(5篇)

        下面我给大家分享10个 成语 典故 ,欢迎阅读:

        1、画饼充饥

        三国时期,有一个正直的文人叫卢毓(y?),在魏国做大官。

        一次宫中选拔人才,官员们推荐了许多有名的人,魏国的皇帝说:?让卢毓来选人,我不要这些只有名声而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名声就像画在墙上的饼,不可以拿来吃。?

        卢毓建议皇帝选拔和考试相结合。从此,皇帝根据个人的实际能力来任命官员。卢毓的 方法 得到了大家的称赞。

        成语?画饼充饥?就来自于皇帝所说的话。一开始,它指有名声而没本领的人。后来,人们用它来比喻以不切实际的空想来满足自己的人。

        2、七步成诗

        三国时代,魏武帝曹操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本是同母所生的亲兄弟。大哥曹昂、四弟曹中相继夭亡,两兄弟曾因争当继承人搞得很不愉快。后来曹丕被立为太子,继而嗣(s?)位称帝,但对曹植仍心存疑忌,接连打击迫害。魏文帝曹丕曾逼令曹植行走七步就要做成一诗,若不成,便将施以重刑。曹植本来就才思敏捷、诗才横溢,颇受曹操赏识偏爱,这时应声便吟出一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听后深感惭愧。从此,?七步成诗?便传为佳话。

        3、路人皆知

        三国的魏国,是一代英杰曹操建立的,在三国中是最强大的。到魏主曹芳当政时,司马氏实际上已经操纵了大权。司马师带剑入殿,一切政事都由他决断,根本不把曹芳放在眼里。曹芳气愤不过,下密诏诛杀司马氏。谁知,事不机密,反而被司马师废了他的王位。司马师因篡(cu?n)位不到时机,只好另立曹髦(m?o)为新王。

        这位曹髦是魏文帝的孙子,原先被封高贵乡公的爵位,如今做了皇帝,倒想有一番作为。那知,司马氏控制了整个朝政。司马师死后,司马昭自封天下兵马大都督,处处挟制高贵乡公,篡权的野心日益显露,以至天下无人不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成语,就出自此处。眼见司马昭的专横,曹髦是恨在心里,但又怕司马昭的权势,只好作《潜龙诗》一首,以泄不满。诗曰:

        伤哉龙受困,不能跃深渊。上不飞天汉,下不见于田。

        播居于井底,鳅鳝舞其前。藏牙伏爪甲,嗟我亦如然。

        一位名叫贾充的官吏知道后,马上向司马昭告发了此事。

        司马昭一听,诗中将他比喻成鱼鳅黄鳝,恼怒万分,立刻身带宝剑随从,直入宫殿。当着百官大臣,厉声责骂曹髦,公然威胁说:?你曹髦是不是想作第二个曹芳!?

        曹髦回到后宫,痛哭一天,终于下定决心要铲除司马昭。他召来王经、王沈、王业三位大臣合谋。王经劝告他,以鲁昭公讨伐季孙氏不成反被流亡的史事为鉴。可是,曹髦表示,宁死也不能让司马昭猖獗了。

        于是,曹髦召集兵士三百人,要去诛杀司马昭,王经死谏也不听,而王沈、王业则投靠司马昭,当了叛徒。还不用司马昭动手,曹髦就被司马昭的手下杀死,王经与三百兵士也惨遭杀害。

        成语?路人皆知?前面常常加上?司马昭之心?五个字,指野心非常明显,人所共知。

        4、穷兵黩(d?)武

        东吴名将陆逊之后陆抗,有勇有谋,很年轻就被任命为建武校尉。

        东吴后期朝政腐败,且国君孙皓荒*暴虐,滥杀无辜。陆抗对此非常不满,便多次上疏劝谏。但是,孙皓对这些建议置之不理。尽管东吴内政混乱不堪,但由于陆抗谋略过人,善于用兵,因此一直虎视东吴,而欲南下一统中国的晋,也无可奈何。

        当时,晋朝的车骑将军羊祜(k?)镇守襄阳。他见陆抗能攻善守,知道要立即打败东吴并不容易,于是改变对东吴策略,采取了和的战略。陆抗也明白羊祜用意,于是也用同样的态度对待晋方。在边境,两人还常派使者往来,以示友好。因此当时吴、晋一部分边境竟出现了和平局面。

        孙皓听说了边境的情况,十分不悦,派人责问陆抗。陆抗回话说:?我如果不采取这样的政策,反而会助长羊祜的威德。?孙皓听后,也就没再说什么。但他还是想出兵攻晋统一中国。于是频频调兵。陆抗知道后,便又向孙皓上疏说:?现在,朝廷应该加紧农业生产,储备粮食,增强国力。让有才能的人发挥作用,使各级官员不荒怠(d?i)职守,严明赏罚以励百官,审慎实施刑罚以戒黎民。如果图虚名重形式,处处用兵,好战不止,耗费的资财动以万计,士兵疲劳不堪,即使敌寇没有削弱,我们自己也会因此受累而被拖垮。?

        但是,孙皓对陆抗的忠告仍是置若罔(wǎng)闻,以致于国力日渐衰退。而陆抗死后,晋军便挥师南下讨伐东吴,吴国最终为晋所灭。

        成语?穷兵黩武?,现在的意思是使用全部武力,任意发动战争。

        1.经典成语故事:闻鸡起舞

        典故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释读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2.经典成语故事:揠苗助长

        典故从前宋国有一个农夫,嫌自已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忧忧。有一天,他又荷着锄头下田了,他觉得稻苗似乎一点也没长大,于是苦心思索着有什么办法可以使稻子长高一点。

        忽然,他灵机一动,毫不犹豫的卷起裤管就往水田里跳,开始把每一棵秧苗拉高一点。傍晚,农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为聪明的杰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诉他太太说:“告诉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个好点子,让咱们田里的稻苗长高了不少。”农夫太太半信半疑,就叫儿子到田里去看,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子听到家里的稻子长高了,兴奋地飞也似的跑到田里去看。这时,他发现稻苗是长高了,但是却一棵棵低垂着,眼看着就要枯萎了。

        释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千万不可以学宋国农夫的作法,一切事情都有它的顺序,如果一心只想早点完成就破坏它的次序,到头来不仅不能提早完成,反而一事无成。

        

        3.经典成语故事:滥竽充数

        典故据《韩非子》记载,齐宣王爱听吹竽,又好讲排场。为他吹竽的就有三百人。他常常叫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有个南郭先生,根本就不会吹竽,看到这个机会,就到齐宣王那里去,请求参加这个吹竽队。齐宣王就把他编在吹竽队里,并且给他很高的薪水。这位根本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每逢吹竽,就混在队里,拿着竽装腔作势。这样一天天混过去,不曾被人发现。

        等到齐宣王死了,齐泯王接替王位。他和齐宣王不同,不喜欢听大家一起吹竽,而是喜欢叫吹竽的人一个一个地来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只好逃之夭夭,不敢再冒充吹竽人了。

        释读西方谚语说,你可以在某时欺骗某一些人,却不能一直欺骗所有的人。南郭先生不会吹竽硬装做会吹竽,终有露出马脚之时。

        这个故事也说明南郭先生不善于运用良好的学习条件。在齐宣王300人的吹竽队里,与其他299名乐师相处,学习资源还算丰富。但他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满足于滥竽充数,自欺欺人,只能落个逃之夭夭的下场。

        

        4.经典成语故事:铁杵磨针

        典故唐朝着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释读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5.经典成语故事:邯郸学步

        典故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寿陵少年吧!

        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

        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他一听,对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释读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今天的讨论已经涵盖了“经典成语富有哲理典故”的各个方面。我希望您能够从中获得所需的信息,并利用这些知识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果。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讨论,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