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成语及成语的特征
什么是成语及成语的特征是一个非常复杂和重要的话题,需要深入研究和思考。我将尽力为您提供相关的信息和建议。
1.四字词语跟成语有什么区别
2.成语的来历是什么?
3.成语是什么分类
4.现代汉语成语有哪些特点
四字词语跟成语有什么区别
1. 成语和四字词语有什么区别
什么是成语?成语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或句子,绝大部分是由四个字组成的。例如"空中楼阁""鼎鼎大名""青出于蓝""有声有色""欢天喜地"等都是四字成语。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之类,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
成语跟专名、科学术语、谚语、歇后语、引语和由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从某些方面看来,也有相似之出。譬如专名和科学术语都是固定词组;谚语、歇后语、引语不仅是固定词组或句子,而且意味也有些与成语相似;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比较简炼,形式跟绝大多数的成语一样,如"东西南北""春夏秋冬"之类,但是这些都不是成语。把成语跟专名、科学术语等的区别搞清楚,这就有助于断定什么是成语,什么不是成语。现在简单地就这方面作些说明。
成语跟专名不同:专名和成语虽然都是由几个字组成的固定词组,但是专名是表示特定概念的,例如"李庄小学"只是一个学校独有的名称(当然,可能有重名),"广安人民公社"只是一个公社独有的名称。成语则是表示一般概念的,例如"七零八落"这个成语,既可以用来形容开败了的花朵,又可以用来形容被打败的军队,也可以用来形容稀疏零散的人群。又如"津津有味"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任何一个人对于某些事物特别感觉有兴趣。
2. 请问四字成语和四字词语有什么区别“四字成语”和“四字词语”在概念意义、结构形式、表达意义的整体性等方面不同。
1、概念意义不同:
四字成语是成语中常见的一种形式,(成语多为四字,也有三字、五字、七字的成语),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中的定性的一种有特殊特色的词。
四字词语是词语中词组的一种,而词语是词和语的合称,是一种常见的形式。
2、结构形式不同:
四字成语由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成,一般成语都有着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结构说法,不能随意更改。
四字词语是由语素组成的词,其没有固定的形式要求,其格式也是多种多样。在使用过程中,可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更改,
3、表达意义的整体性不同
四字成语在意义上具有整体性。其意义并不是简单的成分构成进行叠加,而是进行了进一步的扩展出特殊的意义。
四字词语往往只是字面意思,可以拆开使用,整体放在一起表达的意思没有更深一步概括。
3. '四字成语'和‘四字词语’有什么区别有成语(chengyu,idioms)是我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成语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形象鲜明的作用.。
4. “成语”和“四字词语”的区别是什么成语都是词语,但是词语不一定是成语。
成语(chengyu,idioms)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
词语是词和语的合称,包括单词、词组及整个词汇。文字组成语句文章的最小组词结构形式。新词典词语丰富,信息量大。词是由语素组成的最小的造句单位。词语有2字、3字及4字的分类,但请注意,词语不属于成语一类。像:五彩缤纷 这种四字词语只是一般的形容词。
5. '四字成语'和‘四字词语’有什么区别成语(chengyu,idioms)是我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bai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du体来应用的.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zhi个故事或者典故.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dao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成语在语言表达内中有生动简洁、形象鲜明的作用.四字词语就比容较普通了,凡是四个字连在一起,具有某种特定含义的词语都叫四字词语。
6. 讨论四字词语和成语怎么区分雍伟英:成语是约定俗成的,不能随便增减字数,也不能随便换字或改变词序.如“枯木朽株”不能说成“枯木腐株”,“三五成群”不能说成“三六成群”等.王素敏:成语多为四字结构,还包括一些三个字和多个字的.词语包括成语,也包括四字的非固定性的短语,如“快乐语文”、“英语课堂“等.雍伟英:我觉得约定俗成的固定词语,四字词语,一般可以拆开.这种概念很难理解,有时候我们自己分辨起来,也有困难.王素敏:我觉得,我们教学中,尽量不要严格地去“抠”概念——到底是不是成语,这样的话,会加重孩子们的负担.小学阶段,主要是理解感悟和积累词语,而不是在“概念上面做文章”.当然,这会涉及到考试的问题.我想,我们在小学,还是应该“从宽掌握”.这是个人的看法.雍伟英:你说的“尽量不要严格地去“抠”概念”我很同意.不必划分的那样清楚.因为语言有模糊性,只要不影响准确表达就是积极的学习方法.另外真正不好区分的没有几个.对我们来讲也不必紧张,在教学中,我们遇到一个易混的四字词语时可以给学生简单的说说这不是成语,不必归类性的概括.王素敏:还有随着学生的阅读量的增加,学生对普通的四字词语灵活的结合形式与成语相对稳定的形式特征是能够有所体验的,所以,学生慢慢就会更有能力区分它们.。
成语的来历是什么?
成语一般由两个以上的词语组成,结构紧密固定,许多语法著作称之为固定短语(或词组)。所谓“固定”是指其结构定型,不能随意更改。一是词序固定,不能变动;二是字眼不能更改;三是字数不能增减。成语的结构复杂多样,一般来说有单一结构和复合结构之分。复合结构包括主谓、动宾、偏正、后补、兼语、连谓、并列等短语形式的结构和承接、转折、选择、因果、目的、条件、设等紧缩复句式结构。成语结构的复杂多样性有助于表达丰富、深刻的含义,也有助于描述复杂的事物,说明深刻的道理。首先,成语的结构与其意义密切相关,我们要彻底理解成语的意义,就不得不考虑它的结构。弄清了成语的结构有利于我们去理解其意义,掌握其用法。像“略知一二”这个成语,如果我们理解为“略微知道一和二”,这就把它当成的动宾结构的成语。其实它的结构形式是后补关系,如果了解了这一点,则很容易理解其意义为“略微懂得一点”。“坚不可摧”也是后补结构,其意思是“坚固得不可摧毁”。再如“祸国殃民”从字面上看是动宾+动宾的并列式结构,但若晓得它保留了古汉语的使动用法结构特点以后,就懂得它的意思是:“使国家受害。使人民遭殃”。类似的“是古非今”保留了古汉语意动用法结构特点,它的意思是:“认为古代的对,认为现在的错”。有人由于不知其结构特点,将它写成“视古非今”,令人不知所云。、我在从事语文教学时,曾见过学生习作中这样的句子:“我讨厌穿奇装衣服。”这与上则相似,都写了一个别字。这也反映了该生不懂得这个成语是前后两个部分是重复表义的并列式结构,“奇装异服”。“奇”“异”同义,“服”“装”同义。第二,弄清成语的结构,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运用成语,尽量避免语法上的错误。一般来说,各种结构的成语都有其独特的语法功能。如:汉语中动宾结构的动词(除“进口”“出口”等极少数庙主以外)运用时不能带宾语。动宾结构的成语也是如此,作动词用时不能带宾语。像“评头品足”是一个动宾+动宾的并列式成语。有的学生不懂得其结构,说出了“他爱评头品足别人。”的病句。“评头品足”可用作动词,充当谓语,但它不能带宾语。若将此句改为“他最爱对别人评头品足。”就通顺了。此外,弄清成语的结构,在朗读、朗诵时可以区分轻重音,更准确地传达出作品的中心思想,在不表达特殊意义的句子里,重音是与句子或短语的语法结构有关的。一般主语为施事者的主谓结构短语(成语),谓语重读:“天花乱坠”、“精神抖擞”。主语为受事者的主谓结构,主语重读:孤芳自赏、居心叵测。偏正结构中的定语,状语重读:一盘散沙、乌合之众、背道而驰、斤斤计较。由此可见,弄清成语的结构对于理解和运用成语意义尤其重大。从语法结构上讲,有的成语相当于词,像单一结构的“乱七八糟”“鸡零狗碎”;有的相当于短语,这是大多数;有的近似于紧缩复句:“万死不辞”“百读不厌”……复合结构是由前后两部分组成的结构。这种结构是成语的主要或者说是基本的语法结构。按其前后两部分组成的关系可分为短语式和紧缩复句式。此类成语前面部分表示人或事物,是被陈述说明的对象;后面部分表示人或事物的行为、动作、性质、状态、特征,是陈述或说明前面部分的。前面部分相当于主语,后面部分相当于谓语。这类成语有的带宾语:泰山压顶、杞人忧天、蜀犬吠日、塞翁失马、叶公好龙……有的不带宾语:细水长流、肝胆相照、大声疾呼、天花乱坠……按主语在成语两部分中的地位可分为施事主语的主谓结构:脚踏实地、塞翁失马、细水长流、胸有成竹、骨肉相连、无依无靠……受事主语的主谓结构:张冠李戴、奇文共赏、咎由自取、机关算尽……这种成语前面部分表示行为、动作,相当于谓语;后面部分是前面部分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主要是名词,相当于宾语:饱经风霜、平分秋色、痛改前非……有一种动宾结构的成语,谓语后面带有双宾语:还我河山、他我杯羹,此类成语极少。按谓语,宾语所带的附加成分可分为:状-谓-宾:枉费心机、大张旗鼓、大兴土木、饱经风霜……状-谓-定-宾:横扫千军、徒有虚名、独树一帜、痛改前非……还有保留古代汉语语法特点的,如:使动用法:独善其身、成人之美……这种结构的成语,前后两部分之间是修饰与被修饰或限制与被限制的关系。从地位上来看,修饰限制部分是“偏”,被修饰被限制部分是“正”,前“偏”后“正”。两部分之间往往夹有“之”一类的结构助词。职:倾盆大雨、不义之财、空头支票……中心语为名词的:小家碧玉、吹灰之力、不速之客、立足之地中心语为动词的:侃侃而谈、勃然大怒、背道而驰、闻风而动中心语为形容词的:惴惴不安、娓娓动听、孜孜不倦、衾影无愧这种关系的成语,前面部分表示一种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特征,是动词或形容词,后面部分对前面加以补充说明。如:妙不可言、肆无忌惮、畅通无阻、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疲于奔命……这样的成语中,有一个名词既作前面动词的宾语,又作后面动词的主语,故称兼语式:有目共睹、引狼入室、惹火烧身、请君入瓮、望子成龙、放虎归山……兼语的后面带宾语的居多,也有不带宾语的:有目共睹、令人发指……连谓式是主语后面连续有两个动词作谓语。这类成语极少。如:自欺欺人、手到擒来并列结构就是前后两部分不分主次,先后,处于同等地位。由于短语有并列式结构,复句也有并列式结构,那么并列式成语究竟是归于复句式结构,还是归于短语式结构呢?基于成语结构的紧密固定性及其作为词,充当句子成份的功能,我们把四字并列式成语归于短语式结构。这类成语前后两部分又是结构相同,且词性一致,形成对称格式。如:光辉灿烂、争分夺秒、勤学好问、志士仁人、风吹雨打、可歌可泣这样的成语有的前后两部分意义相同或相近,加重表意:出类拔萃、旁敲侧击有的前后两部分意义相反或相对,对比表意:前倨后恭、口是心非、 阳奉阴违主谓+主谓:劳苦功高、窗明几净、语重心长、水深火热、鸡飞蛋打动宾+动宾:翻山越岭、抛头露面、挤眉弄眼、求神拜佛、结党营私偏正+偏正:浮光掠影、高歌猛进、深思熟虑、长吁短叹、三心二意此类成语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它们的第一、三两个字的词性相同,词义相辅(同、近、关)或相反(对);第二、四两个字词性相同,意义相辅或相反。“赤胆忠心”就是一个前后两部分意义相同的并列式成语。“赤”和“忠”同义,“赤”字在《新华字典》上有①红色转忠诚②空;③裸露等意项。那么“赤”字在“赤胆忠心”里面取哪个意项呢?我们知道了它的结构特点,就很容易地选择“忠诚”这一意项。那么“赤手空拳”中的“赤”字则是“空”的意思。由此可见,我们进一步探讨并列式成语的结构特点很有必要。并列式成语大都由同义词或反义词交叉搭配而成。这一特点形成了并列式成语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对偶关系。按照并列式成语的搭配方式,我们可以将其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主谓+主谓:风调雨顺、山穷水尽、海枯石烂、眉开眼笑、仁至义尽动宾+动宾:循规蹈矩、文过饰非、幸灾乐祸、聚精会神、装模作样偏正+偏正:铜墙铁壁、轻描淡写、深谋远虑、暴风骤雨、花言巧语主谓+主谓:此起彼伏、名存实亡、口是心非、眼高手低、貌合神离 动宾+动宾:弃暗投明、顾此失彼、舍本逐末、破旧立新、去伪存真偏正+偏正:南腔北调、先礼后兵、深入浅出、前因后果、早出晚归 主谓+主谓:天翻地覆、尔虞我诈、天昏地暗、你死我活、今是昨非动宾+动宾:瞻前顾后、舍生忘死、扶老携幼、挑肥拣瘦、同甘共苦偏正+偏正:冷嘲热讽、神出鬼没、大惊小怪、左顾右盼、明争暗斗由于并列式成语为数甚多,掌握它的结构特点,对说话写文章大有帮助。中学生说话写作文爱用成语,但又有点不求甚解,乱用一气。如:“爸爸求全责备我,说我偏科。”显然,在此句中学生把“责备”一词当成“责怪”了。如果它知道“求全责备”是一个同义词交叉搭配连用的并列式成语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了。前面我们讲过,成语结构紧密固定,词序不可随意变动,但并列式成语由于结构有特殊性,使它可以在不改变成语意义的前提下将两部分换位使用。具体有以下几种用法: ①前后两部分换位;“情深意厚”\“意厚情深”,“博古通今”\“通今博古” ②两个部分的内容各自换位,如:风餐露宿\餐风宿露,根深蒂固\深根固蒂 ③首尾词序全部颠倒:剑拔弩张\张弩拔剑,痛心疾首\首疾心痛并列式成语换位活用这一特殊用法,形成了它特殊的修辞功能,给诗词作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古诗词讲究声律。所谓声律一指平仄,一指押韵,并有严格的规定。而平列式成语能通过变换词序,改变结构,来适应诗词这种平仄和押韵的需要,收到特殊的修辞效果。如《七律。长征》的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因为“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格律是平平仄仄仄平平,下一句的格律必须是“仄仄平平仄仄平”。但“千山万水”却为“平平仄仄”,将它改为“万水千山”意思未变,而格律恰好与上句合拍。又如元代关汉卿杂剧《窦娥冤》中的一段唱词:“没由来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阎罗殿,怎么将天地也生埋怨。”“动地惊天”是“惊天动地”的前后换位,其作用是与上下文的“宪”“殿”“怨”押韵。由于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部分前后连用,重复表意的并列式成语,往往是两个类似的并列,因此它就显得特别凝炼,集中,概括性强,容量大。用它状物可使形象突出;用来叙事,可使主旨鲜明;用来抒情,可使语气加重;用来论理,可使力量加强。诗词要求以极其精炼的语言塑造鲜明的形象,表现丰富的内容,并列式成语恰好符合这种要求,因此它在诗词中常常被用。如:陆游《游山西村》诗中两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两个成语造成了两个鲜明的形象:一重重青山。一道道绿水,在山环水抱之中,忽然发现了一个绿柳成荫,繁花似锦的山村。两个成语包含着重山、迭水、柳荫、繁花,从视觉上给人鲜明的形象。并列式成语有一般成语共有的特点,又有它本身独有的特点,它灵活、机动、表现力强。它那特有的修辞功能可大大地提高我们运用成语的能力。在并列结构的四字成语中有少数是四个字并列的,这种并列关系成语可将其内部分成四个部分,可称之为并举式成语。如:青红皂白、古今中外、抑扬顿挫、生死存亡、鳏寡孤独、生杀予夺、多快好省、成败利钝……这类成语在功能上相当于词语,可以充当句子;但结构上看具有复句的各种关系:承接、目的、因果、转折、递进、条件、设、选择等。 这种关系的成语两部分在意义上先后之分,后面承接前面。有的甚至是紧接前面,前后连贯,故又称连贯关系。如:画蛇添足、兔死狐悲、兵来将挡、画龙点睛、马到成功、落井下石 这种关系的结构类似于前述短语式结构中的“连谓式”结构。我们把连谓式结构限定在“主语后面有两个连续动词作谓语”的格式上,就不容易与连贯关系的结构混淆了。 这种关系的成语后面部分不是顺着前面部分说下去的,而是与前面部分说的相反,或转向另一个方向。如:劳而无功、虽死犹生、不约而同。此类成语当中多用连词“而”表示转折。如:“不期而遇”“不辞而别”。当然,不是凡有“而”的成语都是转折关系的成语。如:“扬长而去”,区别的依据是“而”字在成语中是起“顺接”还是“转接”作用。 这种成语的后面部分的意思比前面部分进了一层。如:得寸进尺、得陇望蜀、信而有征、听其言而观其其行。 这种成语,前后两部分讲的相矛盾或相对立的事情、态度,并表示选择其一,而舍去另一。如:宁缺勿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上例中的取舍关系由一、三或一、五两字关联词表示出来。 这种结构的成语,前后两部分分别表示原因和结果,成语两部分所含的因果关系总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水涨船高、打草惊蛇、水落石出、温故知新、唇亡齿寒、曲高和寡、有恃无恐。 这种成语前面讲某事,后面部分表示做某事要达到的目的。如:守株待兔、画饼充饥、灭口、围魏救赵、哗众取宠、削足适履。目的关系结构与连贯关系的结构相近,我们要从意义上去区分它们,连贯关系的成语两部分所述事情只有时间的先后关系,无意义上的依从关系;而目的关系的成语前面部分所述事情是后面部分的铺垫,后面部分所述事情是前面部分事情要实现的目标。如“画龙点睛”属连贯关系,“画龙”与“点睛”只有时间先后关系,没有意念上的依从关系。“哗众取宠”“哗众”是“取宠”的铺垫,“取宠”则是“哗众”的目标。属目的关系。 前面说的是一种每件,后面说的是在这种条件下就怎么样。如:唯利是图、惟命是从、分久必合、逢人说欢、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前面部分说的是一种设,后面部分说在这种设下会怎么样。如:插翅难逃、百问不烦、万死不辞、百口莫辩、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设关系与条件关系也容易混淆。如:有闻必录、分久必合等成语究竟是条件关系还是设关系呢?如果我们理解了成语的意义。并且掌握了条件关系、设关系复句的结构特点,也不难区分这两种成语的结构。条件关系前面部分所述事实是已然事实,起码是可能事实,与客观存在相符,再则条件关系成语后面部分所述事实与前面所述条件不是相背的;而设关系成语前面部分所述条件不是已然事实,甚至是不可能存在的事实,更重要的是前后两部分所述事情是相背的。如:“有闻必录”中“有闻”为可能事实,“必录”是由“有闻”而发生的,故属条件关系。但“万死不辞”中“万死”不是可能事实,且“不辞”与“万死”相背,试想“万死”还不可怕吗、怎么会不辞呢? 9.还有少量像对偶句的成语,如: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沉船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满招损,谦受益、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类成语我们还是把它们归于并列关系复句式结构。另外有少数成语属于单一结构,它们内部凝成一团,融为一体,不能分为两部分。如:乱七八糟、不三不四、胡说八道、七零八落。这类成语,如果硬把它们分成两部分看,则一般说来,两部分都不能表达明确的意思,甚至无法理解。如:“颠三”是什么意思?“倒四”又是什么意思?“七零”“八落”各为何义?不知道,个别的有一部分能表意,但另外一部分就费解了。如:“胡说八道”的“胡说”的意思很明白;但“八道”呢?不晓得。单一结构选用数词很多,可是那些数词都无实在意义,只是用来配合构成成语而已。这类成语的结构最紧密、稳固,更接近于词。我们分析成语结构时,首先看它是属于复合结构还是单一结构。若属于单一结构就不用再分了;倘为复合结构,再考虑它属于哪种结构关系。承接关系、因果关系、目的关系等与并列关系很相似,而实际不同,主要应从意义方面去考虑。谁都知道,绝大多数成语由四个字组成。为什么成语绝大部分是四个字呢?有的成语,如:盲人瞎马、一刻千金、循循善诱等,它们的早期形式分别为“盲人骑瞎马”“一刻值千金”“循循善诱人”。原来是五六个字。四个字的形式是后来形成的。为什么它们不向七八个字发展呢?这至少说明四个字是汉语成语的基本形式。汉语成语为什么把四个字作为基本形式呢?其原因大致有三。第一,是文化传统和语言习惯的原因。汉语在音节上大多是成双成对的。《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三百零五篇诗差不多都是四字一句。这种四字句,在后来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内影响着诗人、作家。而诗人、作家的作品又影响着人民群众的语言,成语基本来源于古籍和人民群众的口语,因此多数成语是四个字。第二,是修辞方面的原因。四字结构短小精悍、活泼明快的特点。特别是在语言方面能组成抑扬顿挫的语调,有助于加强语言的表达效果。汉语讲究四声。四声是由音调的高低长短变化构成的。古时是“平上去入”,现在是“阴阳上去”通常情况下只分平仄。阴平、阳平属平声,上声、去声属仄声,仄声较短促,平声较柔长。平仄声调相重相间搭配,能显示语调的各种变化,高低错落,急缓有致,读起来朗朗上口。而四字结构是适应这种声调变化的最简洁,凝炼的形式。平平仄仄式:风驰电掣、明争暗斗、风吹草动、天翻地覆仄仄平平式:斗转星移、以手加额、饮水思源、水到渠成平仄平仄式;吃里爬外、因小失大、惟妙惟肖、冠盖相望平仄仄平式:年富力强、舌敝耳聋、人面兽心、明辨是非仄平仄平式:后发制人、未能免俗、趾高气扬、倒行逆施这种平仄协调的语言,确能构成音韵美,是汉语特有的修辞手段。请看下面两句诗: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虎踞龙盘”是仄仄平平式,“天翻地覆”是平平仄仄,平仄合律,自然贴切。读起来跌宕起伏,声调铿锵,起到了独特的修辞作用。第三,是成语的特殊使命方面的原因。成语有什么特殊使命呢?简单地说,既要表达深刻复杂的思想认识,又要极其概括精炼。这样的句子过长过短都不行,长了显得松散,累赘;短了,又不容易表达深刻复杂的思想认识。而四个字不多不少,最为合适。因为四个字可以组成任何一种结构关系,这些结构关系足以表达任何一种复杂的认识和思想。由此可见汉语成语以四个字为基本形式确实事出有因,偶然。分析成语的结构是为正确地理解,合理地运用成语。当然理解和掌握成语的意义并不是单纯地依赖对其结构的分析,我们不能为分析成语的结构而分析其结构,否则本末倒置,劳而无功。
成语是什么分类
来源:成语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最主要的一点是习用语和谚语是口语性质的,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几乎都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而习用语和谚语总是松散一些,可多可少,不限于四个字。成语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
1、结构固定性
成语的构成成分和结构形式都是固定的,一般不能随意更变或增减语素。例如“唇亡齿寒”,不能改为“唇亡牙冷”、“唇亡牙寒”、“唇无牙冷”;“胸无点墨”,也不能增加成“胸中无有一点墨”。此外成语里的语序也有固定性,不能随意更改。例如“来龙去脉”不能改为“去脉来龙”;“汗马功劳”不能改为为“功劳汗马”。
2、意义整体性
成语在意义上具有整体性。“它的意义往往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其构成成分的意义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来的整体意义。”2如“狐虎威”,表面意义是“狐狸借老虎的威势”,实际含义是“倚仗别人的权势去欺压人”;“兔死狗烹”,表面意义是“兔子死了,猎狗就被人烹食”,实际含义是“给统治者效劳的人事成后被抛弃或杀掉”;“废寝忘食”,表面意义是“不顾睡觉,忘记吃饭”,实际含义是“极为专心努力”等等。
3、语法功能的多样性
从汉语语法的角度来看,汉语成语在句子里相当于一个短语,因为短语在一个句子中能充当不同的成分,所以成语的语法功能也具有多样性。汉语成语形式多样,如上文所说的有四字成语、五字成语、六字成语、七字成语、八字成语等等,其中四字成语是汉语成语的主要形式。所以这里对成语语法功能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四字成语充当句法成分的分析。
现代汉语成语有哪些特点
成语是什么分类
成语(chengyu,idioms)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片语或短句。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成语是汉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分成语是什么什么什么什么分的成语 :
恰如其分、
入木三分、
是非不分、
倚酒三分醉、
屈身守分、
目别汇分、
十二万分、
白黑不分、
胶漆之分、
瓜剖豆分、
五谷不分、
难舍难分、
备多力分、
枝布叶分、
用志不分、
混沌不分、
泾渭不分、
甘贫守分、
镜破钗分、
不易之分、
本本分分、
量己审分、
人以群分、
玉石不分、
兰艾难分、
瓜字初分、
一言可分、
皁白难分、
待时守分、
黑白不分
分析猜一成语是什么成语分崩离析?[ fēn bēng lí xī ]
生词本
基本释义?详细释义
[ fēn bēng lí xī ]
崩:倒塌;析:分开。 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出 处
《论语·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分析 成语是什么分崩离析?[ fēn bēng lí xī ]
基本释义?详细释义
[ fēn bēng lí xī ]
崩:倒塌;析:分开。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出 处
《论语·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一个成语是什么门败类楼主问的是“分门别类”吧
分门别类
发音 fēn mén bié lèi
释义 分、别:分辨、区别;门:一般事物的分类;类:许多相似或相同事物的综合。把一些事物按照特性和特征分别归入各种门类。
出处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八十二回:“灵牙仙、毗芦仙、金箍仙气概昂昂;七香车坐金灵圣母,分门别户。”
示例 我只要现在的时务书,分门别类的便好。(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三十四回)
分什么必什么成语是什么爱憎分明
发音 ài zēng fēn míng
释义 憎:恨。爱和恨的立场和态度十分鲜明。
示例 他很困惑,也很痛苦,想不到爱憎分明、坚强独立的小睛会怕人“闲话”。(陈若曦《耿尔在北京》)
分析打一个成语是什么成语分崩离析
fēn bēng lí xī
解释崩:倒塌;析:分开。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出处《论语·季氏》:“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结构联合式。
用法用作贬义。多用于形容国家、集体等在崩溃、瓦解前不可收拾的样子。一般作谓语、定语、补语。
正音分;不能读作“fèn”。
辨形析;不能写作“柝”。
近义词土崩瓦解、四分五裂
反义词坚如磐石、坚不可摧
辨析~和“土崩瓦解”都有“分裂、瓦解”的意思。不同在于:~偏重于“分裂”;强调人心涣散;而“土崩瓦解”偏重在“崩溃”;强调彻底垮台。
例句1948年冬;国民党南京 *** 已经是~;不可收拾。
分分什么的成语是什么分分秒秒
解释:时间不等人,当你老去,回首曾经的年少无知、疯狂的玩乐而不自知学习、感恩时,想改过的你就会觉得,玩乐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慢性自杀,你就会理解什么叫分分秒秒。所以,珍惜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就是分分秒秒的内涵
“()()万分”的成语是什么?十二万分(shí èr wàn fēn)
释义:形容程度极深。
出处:王朔《我是你爸爸》:“我要向你道歉,我要十二万分诚恳向你道歉,请你原谅。”
造句:
1、陈杰知道这马虎不得,所以更是提起了十二万分的精神。
2、你们记住,今后要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
3、生命攸关之际,林木打起了十二万分的精神。
4、沈笑的心里,瞬间提起了十二万分的精神。
5、赵钢镚打起了十二万分的注意力。
6、立法者们须提起十二万分的注意,对于不法行径须当严惩不怠。
7、杨不凡顿时打起十二万分精神,连续往草丛中放了几个侦查守卫。
8、在不明所以的情况下,苏晨在这个世界里开始发愤图强,为了不让自己如同前世般没用,他打起了十二万分的精神在修炼,学习。
9、站在队伍的最前方,在领导的目光所及下,一个个领队都打起了十二万分精神,聆听领导的真知灼见,在适当的时机报以热烈的掌声。
10、稚嫩却不失一点威严的话语从悔悟棒的主人口中传出,虽然被这语气一下子吓懵了,但是小町还是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倾听自己上司的训示。
拓荒者类似成语是什么?开天辟地kāi tiān pì dì
[释义] 辟:开辟。古代神话传说;氏开天辟地;才开始了人类历史。用来指开创人类的历史或有史以来前所未有的。
[语出] 清·黄周星《补张灵·崔莹合传》:“乞君为我多方访之;冀得当以报我;此开天辟地第一吃紧事也。”
[正音] 辟;不能读作“pǐ”。
[辨形] 辟;不能写作“劈”。
[近义] 史无前例 筚路蓝缕
[用法] 常用来比喻建立了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 联合式。
[例句] 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立是~的大事。
成语具有形式整齐、音律和谐、结构固定、言简意赅的特点.
汉语成语最明显的特点是四个音节构成的占大多数,占成语的95%以上.有人对《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作过统计,结果是:它共“收条目17934个.其中由四音节构成的有17140个,约占总数的95.57%”.书面上用四个汉字来记录,基本上都是四字格.可以说,四音节形式是成语区别于熟语中的其他成员(如谚语、惯用语、歇后语)的一个显着标志.为什么汉语成语以四字格为基本形式呢?这大概跟我国传统文化中以对称平衡为美,以不对称不平衡为不美的审美情趣不无关系.成语的这种形式对汉语语汇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现代汉语中许多四字格类的固定短语大多从成语发展而来,成为了新的成语,例如扬长避短、一分为二、一穷二白、不正之风等等.
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具有音乐美,成语突出地表现了汉语的这一特点.其音律上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成语的四个音节大多是两两相对,匀称整齐,节奏鲜明.其二、平仄相间,音调高低起伏,具有旋律美.例如:山清水秀 、行云流水、 豁然开朗、侃侃而谈.成语的这个特点,我们通过本课程第四章“语言的声音美”的学习之后,将会体会更深.
成语是人们长期运用语言的结果,它具有结构的定型性和意义的完整性的特点,其结构成分和结构关系一般不能随意更改.例如“抱头鼠窜”、“鼠目寸光”、“胆小如鼠”等成语反映了汉民族人民对老鼠的厌恶心理,若将其中的鼠改为“兔”、“龟”等,不符合汉民族的心理习惯.
成语形式简练但涵义丰富,极富表现力.例如“乘风破浪”除了表示迎着艰险、一往无前外,还隐含着“具有远大抱负”的意思,这是一般的自由组合的词语所不及的.试比较下列两例: ①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一日千里.②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速度极快. 比较可知,例①除了表现高速度之外,还隐含着一种巨大的气势,例②用的是自由组合的词语,表现力明显不及前者.又如“东郭先生”是明代马中锡《中山狼传》中的人物,因救助被人追逐的中山狼,反而几乎被狼所害,比喻不分善恶、滥施仁慈的人.“南郭先生”是《韩非子.内储说上》一则寓言中那个“滥竽充数”的人物,比喻无其才而居其位的人.这些成语表现的都是具有某类特征的人.
成语大多言近旨远,或蕴含深刻的哲理,或表达一种深刻的思想.例如滴水穿石、唇亡齿寒、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物极必反、相反相成、欲速则不达等.使用成语有助于表达透辟精当,含蓄而深刻,加强语言的表现力.
好了,今天关于“什么是成语及成语的特征”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什么是成语及成语的特征”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