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取长补短的成语 成语盘点

2.取长补短,坐井观天,水到渠成,拔苗助长,尺有所短都是故事的成语吗

3.有关取长补短的故事

4.成语故事取长补短

5.成语取长补短的出处是

关于取长补短的诗句有哪些_关于取长补短的成语典故

典故〕孟子是儒家学说的典型代表,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一位非常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他学术渊博,仁义善良,因此受到很多人的尊敬.每当人们遇到困难,碰到问题的时候,总会向孟子请教.而孟子也会非常和蔼客气地给人讲解道理,提供好的建议.他很喜欢帮人排忧解难,解决问题.

战国时期,有很多分散的诸侯国,有的诸侯国强大,有的诸侯国弱小.滕国就是一个非常弱小的国家.很多强大的诸侯国都想侵略它,占领它的土地和人民.滕国弱小不敌各个大的诸侯国,也不能容忍那么多的国家来欺负自己.举国上下实在是没有办法了,只好去寻求大国的保护(protect).滕文公觉得一味地让大国来保护也不是长远之计.况且大国是不会白保护滕国的,它会提出很多的条件.要得到它的保护就必须答应这些条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只有让滕国自己富强起来才不会再受其他国家的欺负,也不必再求大国的保护.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可是滕国的人不知道怎样才能使国家富强起来.于是滕文公就召集所有的大臣来讨论商量强国之计.但是讨论(discuss)了半天,他们也不知道如何才能使国家富强起来.他们听说了孟子的名声后,滕文公就亲自向孟子请教.孟子勉励滕文公,告诉他如果想要国家富强就必须实施仁政.孟子说:“孔子有个弟子叫颜渊,这个人是孔子最得意的徒弟,深得孔子的真传.颜渊就曾经说过‘舜是怎样的人,我也就是怎样的人.全天下有作为的人都应该像舜那样.’滕国把土地宽阔的地方截下来,补在短小的地方,就可以组成一个正方形,那每边之长至少也有五十里.只要实行仁政,肯定能把它治理成一个富裕强大的国家.”

后来,人们就根据孟子的话,归纳了“取长补短”这个成语.

关于取长补短的成语 成语盘点

1、扬长避短 [ yáng cháng bì duǎn ]

翻译:发扬长处,避开短处:知人善任,扬长避短。

出处:《萧山农工商联合企业显示优越性》:“因地制宜;扬长避短。”译文: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发扬长处,避开短处。

2、截长补短 [ jié cháng bǔ duǎn ]

翻译:也说绝长补短。截取多余的部分来弥补不足的部分。泛指用长处补短处。《孟子·滕文公上》:“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将为善国。” 截:切断。

出处:战国中期.孟子《孟子·滕文公上》:“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译文:现如今滕文公截取多余的部分来弥补不足的部分,这将是50里地啊,由此可见为一个好的国家。

3、移东补西 [ yí dōng bǔ xī ]

翻译:用之方面的钱、物弥补那方面的亏空或不足。比喻只求暂时应付,不作长久打算。

出处:唐·陆贽《论裴延龄奸蠹书》:“移东就西,便为课续。取此适彼,遂号羡余。”译文:用之方面的钱、物弥补那方面的亏空或不足,让课程继续,取到最合适的。

4、引古证今 [ yǐn gǔ zhèng jīn ]

翻译:用古代的经验教训,证明现实中的事情。

出处:近代.鲁迅《南腔北调集·祝<涛声>》:“那也是缺点之处,是总喜欢引古证今 带些学究气。”

5、前车之鉴 [ qián chē zhī jiàn ]

翻译:比喻当做鉴戒的前人的失败教训。

出处:清·陈忱《水浒后传》:“前车之鉴;请自三思。”译文:鉴戒的前人的失败教训,还是自己多反思反思。

取长补短,坐井观天,水到渠成,拔苗助长,尺有所短都是故事的成语吗

1、截长补短、裁长补短、择善而从、博众长、扬长避短。

2、截长补短:白话释义:也说绝长补短。截取多余的部分来弥补不足的部分。泛指用长处补短处。出处:《条奏便民五事》:“旧城堙废之余,截长补短,可得十之五。”译文:将之前的城区废墟拿来修修补补,截取多余的部分来弥补不足的部分,可以得到原来的一半。

3、裁长补短:白话释义:指吸收别人长处,以弥补自己的不足。出处:《孟子·滕文公上》:“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译文:现在滕国,吸收别人长处,以弥补自己的不足,领先别人许多了。

4、择善而从:白话释义:后来用“择善而从”指纳正确的意见或选择好的方法加以实行。出处:《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译文: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为我所学习的人;我选取那些优良的方面学习它。

有关取长补短的故事

取长补短

出处战国·孟轲《孟子·滕文公上》:“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

故事战国时期,滕文公从楚国路经宋国时会见孟子,孟子给他讲一些人性本是善良的道理,勉励他要以尧舜之道治理天下,还要他截长补短,发挥地区优势,以仁政来治理天下,滕国可以成为一个强国。滕文公听了孟子的言论未置可否,只是微笑应付。

坐井观天

出处1唐·韩愈《原道》:“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出处2《庄子·外篇·秋水》:“子独不闻夫埳井之鼃乎?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还虷、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故事见出处,和“井底之蛙”的故事一样

水到渠成

出处宋·苏轼《答秦太虚书》:“至时别作经画,水到渠成,不须预虑。”

故事

苏轼被贬官到黄州的一段时期,不但在精神上感到十分寂寞,在生活上也是穷困潦倒,捉襟见肘。当时,朝廷给他的薪金已经用完了,苏家人口又不少,他只得想方设法节约开支。他规定每日的开支不得超过一百五十枚钱,每月初一,他会拿出四千五百枚钱,分为三十份,装在小袋里,挂在屋梁上。每天早晨,他用一根平时取画、挂画的长叉从梁上挑下一袋,然后就把长叉收藏好。当天用不完的钱,则用大竹筒另外收藏,做招待客人之用。当大袋子里攒了不少钱时,就再做别的安排。就这样,苏轼和家人度过了人生中最为惨淡的四年。

苏轼在给好友秦观写信时,曾说:“平时过日子,一点一点地节省,等积多时再做安排,自然会水到渠成,没必要做预先的。”在如此落魄之际,苏轼仍然能够做到泰然自若,实在非常人所及。这正是: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拔苗助长/揠苗助长

故事&出处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尺有所短

出处南朝·梁·钟嵘《诗品》下卷:“元长士章,并有盛才,词美英净,至于五言之作,几乎尺有所短。

故事

没有明确的故事,但是有后人写的一些寓言故事。

一条大鱼在海中游 碰到一群小鱼,对小鱼傲慢的说:我很有本事,我的个头很大,谁都怕我。你们这些小鱼没用,你们被人瞧不起,被我们吃,看到我们就躲开。突然,一张渔网从海上网来。小鱼们都从网洞里面跑掉了,唯独大鱼被网住了。

成语故事取长补短

意思: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也泛指在同类事物中吸取这个的长处来弥补那个的短处。

故事:孟子是儒家学说的典型代表,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一位非常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他学术渊博,仁义善良,因此受到很多人的尊敬。每当人们遇到困难,碰到问题的时候,总会向孟子请教。而孟子也会非常和蔼客气地给人讲解道理,提供好的建议。他很喜欢帮人排忧解难,解决问题。

战国时期,有很多分散的诸侯国,有的诸侯国强大,有的诸侯国弱小。滕国就是一个非常弱小的国家。很多强大的诸侯国都想侵略它,占领它的土地和人民。滕国弱小不敌各个大的诸侯国,也不能容忍那么多的国家来欺负自己。举国上下实在是没有办法了,只好去寻求大国的保护(protect)。滕文公觉得一味地让大国来保护也不是长远之计。况且大国是不会白保护滕国的,它会提出很多的条件。要得到它的保护就必须答应这些条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只有让滕国自己富强起来才不会再受其他国家的欺负,也不必再求大国的保护。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可是滕国的人不知道怎样才能使国家富强起来。于是滕文公就召集所有的大臣来讨论商量强国之计。但是讨论(discuss)了半天,他们也不知道如何才能使国家富强起来。他们听说了孟子的名声后,滕文公就亲自向孟子请教。孟子勉励滕文公,告诉他如果想要国家富强就必须实施仁政。孟子说:“孔子有个弟子叫颜渊,这个人是孔子最得意的徒弟,深得孔子的真传。颜渊就曾经说过‘舜是怎样的人,我也就是怎样的人。全天下有作为的人都应该像舜那样。’滕国把土地宽阔的地方截下来,补在短小的地方,就可以组成一个正方形,那每边之长至少也有五十里。只要实行仁政,肯定能把它治理成一个富裕强大的国家。”

后来,人们就根据孟子的话,归纳了“取长补短”这个成语。

我们为人处事要善于取长补短,积极地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使自己变得更加完美。呃~

成语取长补短的出处是

取长补短 [qǔ cháng bǔ duǎn]

[解释] 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

取长补短的故事

 取长补短: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也泛指在同类事物中吸取这个的长处来弥补那个的不足。以下是取长补短的成语故事,欢迎阅读:

战国时期,有一个叫孟子的人。他是我国历史上非常着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很受人们的尊敬。无论人们有什么困难,有什么不懂的,都去向他请教。他会给人们提供好的建议,从而帮助人们排忧解难。

当时的滕国是个非常弱小的国家,很多大国都想欺侮它。滕国实在没有办法,只好去寻求大国的保护。滕文公觉得一味让大国保护也不是长久之计,只有让滕国真正富强起来,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可是,他不知如何才能使国家富强起来。于是,他就和大臣们商量这件事,但讨论了半天,一直没有想出一个令人满意的办法。

后来,滕文公从楚国路经宋国时会见孟子。孟子给他讲一些人性本是善良的道理,勉励他要以尧舜之道治理天下。

孟子首先勉励滕文公,要想使国家真正富强,就必须实行仁政。孟子说:“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意思是说,现在的滕国,如果把长的地方去掉,然后补到短的地方,方圆大概有百里吧!若以仁政来治理,滕国肯定能变得富裕强大。

滕文公听了孟子的言论未置可否,只是微笑应付。

成语取长补短的出处是战国·孟轲的孟子·滕文公上:“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后由此演变成成语取长补短。

成语寓意

一个人的价值主要还是体现在他长处的发挥上。充分利用自己的长处,同时避免短板的负面作用是必须要做的。对于一个人的不足、缺点、短处,不能视而不见,要勇敢地去面对它、解决它。

无论个人的短板在何处,以辩证的眼光去对待问题,以积极的态度去处理问题总是没错的。每个人的身上都有闪光的地方,但是闪光点是不同的,也许你擅长的,别人不及你,但是同样的,别人的优点也是自己所欠缺的。

只有互相学习,才能取长补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要学会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同时也要善于看到自己的短处,这样的人才会有所进步,有所成长。如自己每天都能从别人的身上获取有益的东西,聚沙成塔。

拓展知识

该成语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取长补短和扬长避短都含有取长处,避短处的意思。但取长补短偏重在补,指用长处弥补短处,强调吸取别人的长处的意思。扬长避短偏重在避,指避免短处,对长处还有发扬的意思。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有些成语本就是一个微型的句子。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惯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