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漫读摘记《陶渊明集》||(007)《劝农》

2.陶渊明的作品以及他滴简介

3.陶渊明集序拼音版

4.陶渊明集的内容精要

5.漫读摘记《陶渊明集》||(102)《咏贫士七首》(其五)

6.漫读摘记《陶渊明集》||(043)《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一)

7.漫读摘记《陶渊明集》||(101)《咏贫士七首》(其四)

8.漫读摘记《陶渊明集》||(104)《咏贫士七首》(其七)

陶渊明诗集_陶渊明诗集腰封文字

文/书山花开

?原诗

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

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

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

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

?翻译

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p76

茂密的堂前树林,盛夏时贮满了清爽的凉阴。

南风应季节吹来,回旋的疾风吹开了我的衣襟。

停止了交际,游好于闲业,或卧或起,读读书弄弄琴。

园里的蔬菜取之不尽,往年的谷物储存到今。

操持自身的生活本有限度,超过需要就不合自己的本心。

舂碎黏高梁来酿造美酒,酒熟了,我且来自斟自饮。

稚弱的小儿子在身边嬉戏,学说话,还不能连贯发音,

这样的事真让人高兴,且以此忘掉那华贵的发簪。

眺望那遥远的白云,深深地怀念古代的情形。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p80

堂前林木郁葱葱,仲夏积蓄清凉荫。季候南风阵阵来,旋风吹开我衣襟。

离开官场操闲业,终日读书与弹琴。园中蔬菜用不尽,往年陈谷存至今。

衣食自给很有限,超过需求非所钦,我自舂秫酿美酒,酒熟自斟还自饮。

幼子玩耍在身边,咿哑学语未正音。生活淳真又欢乐,功名富贵似浮云。

遥望白云去悠悠,深深怀念古圣人。

谢先俊/王勋敏《陶渊明诗文选评》,p7

葱茏茂密的堂前林木,仲夏的季节贮满清阴。

应节的南风阵阵吹来,回风掀开了我的衣襟。

停止官场交往而沉浸于六艺,终日里不是读书便是弹琴。

园里的蔬菜有无穷的滋味,隔年的陈谷一直储存到如今。

自己营生的需要原很有限,过多的积蓄违背初心。

舂米捣谷我自酿美酒,美酒酿成我自斟自饮。

幼子在身边往来游戏,牙牙学语还发不出完整的声音。

这样的生活多么淳真有趣,可以把荣华富贵忘得一干二净。

抬头向着白云遥望,怀念古人的高尚行迹我无限深情!

?解释

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p74

这两首和诗约作于晋。元兴元年(402),诗人三十八岁。去年冬,渊明奔母丧,从江陵辞官返回柴桑。这以后几年便居丧在上京里老家。第一首写于仲夏。 此时,家中尚有余资,生活起居颇可,享受天伦之乐,暂忘于功名。然而古代圣贤仍牵动自己的情怀 。诗的格调恬淡闲适。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p78

郭主簿事迹未详。主簿为官职,主管簿籍文书。从诗中“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句推测,此二诗约作于晋安帝元兴元年(402)前后,时作者约三十八岁左右。这两首诗非同时所作,但主要都是 写景寄怀,表现恬淡闲适的情趣与贞洁清高的品格 。

谢先俊/王勋敏《陶渊明诗文选评》,p6

和:应和,为应答别人的诗词而作。主簿:官名,负责文书簿籍一类的事。郭主簿:名字生平不详。晋安帝隆安五年(401)冬,陶渊明从江陵桓玄幕府任中回家服母丧,在家里住了两年多。他回家的第二年(402)夏秋,写了《和郭主簿》诗二首,时年三十八岁。这里选了其中第一首,是 写他居家期间适意的田园生活。诗中流露了诗人知足常乐,不慕功名富贵的思想 。

刘继才《陶渊明诗文译释》,p24

《和郭主簿》二首约作于晋安帝元兴元年(402)的夏秋之间。诗人时年二十八岁。这时陶渊明因母长离职居家,有机会对自己的生活道路进行回顾,认真地考虑出仕与否问题。这两首诗就是他这种思想活动的产物。

第一首诗通过 描写夏景和美好的田园生活,反映了诗人热爱然而鄙弃功名的思想 。前六句写夏季堂前风景和诗人读书弹琴的乐趣。按下四句写家中粮菜有余,自己知足常乐。其中“营己良有限,过足非所钦”二句,“不以贫贱而有羡于外,不以富贵而有动于中”,正反映了一个隐者的坦荡胸怀。再四句写诗人酿酒自饮以及子戏身旁的天伦之乐。 最后四句,写诗人陶醉于这种淳真而快乐的生活之中,忘却世间的功名富贵,远望白云,发思古之幽情 。

唐满先《陶渊明诗文选注》,p6

作者三十七岁那年冬天,从江陵辞职回家服母丧。此后两年多闲居在家。这两首诗是他当时写给朋友的。第一首, 以轻松愉快的笔调,描写他居家期间的情形。他表示不追求奢侈的享受,不羡幕荣华富贵,喜爱的就是这种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 。

张彦《陶诗今说》,p20

郭主簿生平事迹不详。这是诗人情调欢悦的诗,约写于他三十八岁时。这一年是晋元兴元年(公元402年)。去年冬,陶公奔母丧,从江陵回柴桑,此后几年居丧于家。这两首诗都是同友人郭主簿的“和”诗。主簿类似于今天官场上的文书、秘书,负责文书簿籍一类的事务,可划为“吏”类。第一首诗 写于仲夏,抒发了诗人在家的愉悦闲适的心态,表现出诗人对外出做官的冷漠和厌倦 。开头先写环境和季节,再写自己的得意生活:在繁茂的堂前树林抑或竹林中,享受着不凉不热、温度适宜的生活,南风回旋袭开我的衣襟,更感惬意、舒适。停止交往、舞文弄墨、起床弄书琴,何等地优哉游哉!家中粮菜充足,经营有余,不慕“过足”(不贪图富贵豪华),自己酿酒自己喝,小儿子绕膝嬉戏,真正是乐不可支,忘却了什么人间“富贵”。美丽的白云飘在清澄湛蓝的天空多么自由自在,遥望令我怀念起早已作古的先贤隐士!

《中国诗苑精华 陶渊明卷》,p13

此诗大约作于晋安帝元兴元年壬寅(402),此时,渊明因母丧辞官回家。从诗中内容看,第一首作于夏季,第二首作于深秋。和:答和。郭主簿:生平事迹不详,大概是诗人的好友。二诗 写景写情,饶有情趣 。清方东树评曰:“此二首与《酬刘柴桑》皆闲居诗正格,一味本色真味,直书胸臆。”(《昭味詹言》卷四)洵为的论。

侯爵良等《陶渊明名篇赏析》,p14

主簿:官名,汉代中央及郡县官署均设此官,以典领文书,办理事务。魏晋以后,渐为统兵开府之大臣幕府中重要僚属,参与机要,总领府事。郭主簿是陶渊明的友人,事迹不详。这两首唱和诗作于晋安帝元兴元年(402),陶渊明时年三十八岁,当时陶渊明因母亲去世闲居在家。

《和郭主簿》这两首诗非一时之作,分作于夏秋两季,诗中的景物情趣各不相同。前一首是 以夏季田园生活为内容的抒怀作品。诗人着力勾画田园生活的美好画图,点出了好些可喜可乐的事情,自己陶醉其中,表现出一种知足的思想和对功名富贵的鄙视 。

“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诗的开头两句写得很美,描绘了诗人家居的美好环境:堂前生长着树木,又多又茂盛,挡住了烈日的照射,给诗人酒下一片树荫。诗人的用词非常富有表现力,能够引起读者的许多联想或想象,回味余地大。诗人说“堂前林”,不说“堂前树”,“林”字准确地说明堂前的树木多,究竟是多少?留给读者去想象。 “中夏贮清阴”的“贮”可以当作诗眼来看,它形象地表现了树荫之多,树荫之浓 。堂前林是可爱的,夏天的树荫更是可爱的,诗人怀着非常愉快的心情赞美了它们。不仅如此,诗人还赞美盛夏时节的“凯风”和“回飙”。树木有情,风也有意,清风送爽,实在惬意。 诗人更喜的是那种回旋的风,骤然而至,吹开了诗人的衣襟。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这是田园生活的一种享受 。

在这幽静清凉的舒适环境里,诗人息交绝游,与书为友,过着适意的书斋生活:“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在封建社会,图仕进的人是不“游闲业”的,很少读儒家经典以外的书。陶渊明与众异趣,偏要博览群书,驰心于诸子百家,这说明他并不把“游闲业”视为大逆不道的事情,相反,他愿意这样去做,从中得到乐趣。 “卧起弄书琴”写得形象,读者仿佛看见勤奋的陶渊明刚刚从床上起来读书,实在读累了的时候,才放下书本弄琴自娱。一个“弄”字,展现出了诗人为书琴所陶醉的样子 。

诗人的精神世界是充实的,天天弄书琴;诗人的物质生活也还不错,用不着为衣食发愁,园中有摘不完的蔬莱,家里有用不尽的“旧谷”。不过,诗人很知足,“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表现出知足常乐的思想。“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吴瞻泰认为这两句是“自足语,天真烂漫:与‘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同一洒落”(见《陶诗汇注》)。陶渊明性好饮酒,只要有酒喝,他就感到满意了。自家酿酒,有酒自斟,是一种田园生活的乐趣。当然,对于诗人来说,乐趣是多方面的。 他已经是儿女成行的父亲了,娇儿会给他乐趣,这是一种天伦之乐。 “弱子戏于侧,学语未成音”。这两句写得多有意思!一个“戏”字写出了弱子的顽皮。“学语未成音”的娇儿在父亲的身边转来绕去,当父亲的能不喜悦吗?诗人轻轻一笔,摄下家庭天伦之乐的生活小照,使作品富有生活气息,意趣横生。吴瞻泰《陶诗汇注》说:“学语未成音,家常语,使人味之意怡”。有“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的佳句,也是描写天伦之乐的。若把这两句同陶渊明的“弱子戏于侧,学语未成音”相比较,还有情趣上的差异。“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是说诗人在那里“弄”,在那里“看”,即诗人自寻其乐。“弱子戏于侧,学语未成音”,则是“弱子”在那里“戏”,在那里“学”,即“弱子”本身的可爱之处给了诗人以欢娱。对于天伦之乐,前者是主观上的迫求;后者则是客观现实给与诗人的感受。

树木贮荫,南风吹衣,读书弹琴,衣食有余,美酒自斟,娇儿缠身,这一切都是田园生活带来的乐趣,这些可乐的事情使陶渊明十分高兴和适意 ,他欣然高唱道:“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乡居的乐趣使陶渊明不想做官,忘记了功名富贵。看来,陶渊明好象很高兴,他是不是真的在高兴呢?

不,他不是真正在高兴,他是带着眼泪在笑。清人乔亿在他的《剑溪说诗》里说过:“ 读陶诗当察其乐中有忧,忧中有乐”。在这首诗里有笑有泪,忧乐互见,不可不察 。“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结尾这两句的情调与前面的十六句迥然不同,吐出了心中的悲苦。诗中说的“望白云”含有深意,不可轻轻放过。《庄子·天地》云:“天下有道,则与物皆昌;天下无道,则修德就闲。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陶渊明用了这个典,说明他向往帝乡,不满现实”。他在《祭从弟敬远文》中也说过:“遥遥帝乡,爰感奇心”。他向往帝乡并不是要象道家那样去做神仙,只是向往另外一种社会现实,如同他后来虚构的“桃花源”那样。有他看来,自己所处的时代也是属于“天下无道”,摆在自己面前的选择不是要赶紧去做官,而是要“修德就闲”,等“天下有道”的时候才去图仕进,“与物皆昌”。当诗人冷静地想到这些的时候,他就田园耕读,忘却华簪。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守道待时的思想是两个方面,一是不满意现实,二是希望改变现实,使“天下有道”,发挥自己的作用 。从内容结构上看,全诗的主要内容是写乡居的乐趣,写到“聊用忘华簪”即可收笔,不写最后怀古的两句,意思也是完整的。但是, 诗人出人意外地写了怀古的两句,这就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把诗人的笑与泪都写出来了,读起来觉得内容深刻,值得品味 。刘履在《选诗补注》里说:“此诗虽因和人,而直抒己怀”,“末言遥望白云,深怀古人之高迹,其意远矣”。

辑评(p15)

刘履《选诗补注》卷五:此诗虽因和人,而直写己怀。但据见在不为过求,而目前所接莫非真乐,是则世之荣利,岂有可动其中者哉!末言遥望白云,深怀古人之高迹,其意远矣。

黄文焕《陶诗析义》卷二:(“园蔬有余滋”二句)贫人夸富,有致。(“营己良有极”二句)未知其极,故营营不止。已过而犹未足,早定有极,则易识过足矣。元亮何曾有过足时?所营者少,则少许之外,谁非过足者,最堪醒人。(“此事真复乐”四句)有忘者别有不忘者,“聊”字“一何”字互映。不息交,不能游。不知用此事之乐,不能忘。拒彼乃得游此,用此乃得忘彼,善立方法。

吴瞻泰辑《陶诗汇注》卷二:“蔼蔼”四句,林栖有托;“息交”四句,食用有资;皆营己也。“春秫”以下,俱自足语,天真烂漫,与“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同一洒落。“学语未成音”,家常语,使人味之意怡。

漫读摘记《陶渊明集》||(030)《酬刘柴桑》

漫读摘记《陶渊明集》||(007)《劝农》

《陶渊明诗集》

联句

久雁乘风飞。去去当何极。

念彼穷居士。如何不叹息。

虽欲腾九万。扶摇竟何力。

远招王子乔。云驾庶可饬。

顾侣正徘徊。离离翔天侧。

霜露岂不切。徒爱双飞翼。

高柯擢条干。远眺同天色。

思绝庆未羿。徒使生迷惑。

饮酒诗二十首其七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移居诗二首其二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饮酒诗二十首其十七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

咏贫士诗七首其一

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

暧暧空中灭。何时见余晖。

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

迟迟出林翮。未夕复来归。

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

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

饮酒诗二十首其二十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

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

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

洙泗辍微响。漂流逮狂秦。

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

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

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

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

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

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

读山海经诗十三首其七

粲粲三株树。寄生赤水阴。

亭亭凌风浸。八干共成林。

灵凤抚云舞。神鸾调玉音。

虽非世上宝。爰得王母心。

笞庞参军诗

衡门之下。有琴有书。

载弹载咏。爰得我娱。

岂无他好。乐是幽居。

朝为灌园。夕偃蓬庐。

人之所宝。尚或未珍。

不有同爱。云胡以亲。

我求良友。实觏怀人。

欢心孔洽。栋宇惟邻。

伊余怀人。欣德孜孜。

我有旨酒。与汝乐之。

乃陈好言。乃著新诗。

一日不见。如何不思。

嘉游未斁。誓将离分。

送尔于路。衔觞无欣。

依依旧楚。邈邈西云。

之子之远。良话曷闻。

昔我云别。仓庚载鸣。

今也遇之。霰雪飘零。

大藩有命。作使上京。

岂忘宴安。王事靡宁。

惨惨寒日。肃肃其风。

翩彼方舟。容裔江中。

勖哉征人。在始思终。

敬兹良辰。以保尔躬。

赠羊长史诗

左军羊长史。衔使秦川。

作此与之。愚生三季后。

慨然念黄虞。得知千载外。

正赖古人书。贤圣留余迹。

事事在中都。岂忘游心目。

关河不可逾。九域甫已一。

逝将理舟舆。闻君当先迈。

负疴不获俱。路若经商山。

为我少踌蹰。多谢绮与角。

精爽今何如。紫芝谁复。

深谷久应芜。驷马无贳患。

贫贱有交娱。清谣结心曲。

人乖运见疏。拥怀累代下。

言尽意不舒。

责子诗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好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荣木诗

荣木。结根于兹。

晨耀其华。夕已丧之。

人生若寄。憔悴有时。

静言孔念。中心怅而。

荣木。于兹托根。

繁华朝起。慨暮不存。

贞脆由人。祸福无门。

匪道曷依。匪善奚敦。

嗟予小子。禀兹固陋。

徂年既流。业不增旧。

志彼不舍。安此日富。

我之怀矣。怛焉内疚。

先师遗训。余岂云坠。

四十无闻。斯不足畏。

脂我名车。策我名骥。

千里虽遥。孰敢不至。

读山海经诗十三首其六

逍遥芜皋上。杳然望扶木。

洪柯百万寻。森散覆旸谷。

灵人侍丹池。朝朝为日浴。

神景一登天。何幽不见烛。

有会而作诗

弱年逢家贫。老至更长饥。

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

惄如亚九饭。当暑厌寒衣。

岁月将欲暮。如何辛苦悲。

常善粥者心。深恨蒙袂非。

嗟来何足吝。徒没空自遗。

斯滥岂攸志。固穷夙所归。

馁也已矣夫。在昔余多师。

和胡西曹示顾贼曹诗

蕤宾五月中。清朝起南颸。

不驶亦不迟。飘飘吹我衣。

重云蔽白日。闲雨纷微微。

流目视西园。晔晔荣紫葵。

於今甚可爱。奈何当复衰。

感物愿及时。每恨靡所挥。

悠悠待秋稼。寥落将赊迟。

逸想不可淹。猖狂独长悲。

岁暮和张常侍诗

市朝凄旧人。骤骥感悲泉。

明旦非今日。岁暮余何言。

素颜敛光润。白发一已繁。

阔哉秦穆谈。旅力岂未愆。

向夕长风起。寒云没西山。

厉厉气遂严。纷纷飞鸟还。

民生鲜常在。矧伊愁苦缠。

屡阙清酤至。无以乐当年。

穷通靡攸虑。憔悴由化迁。

抚己有深怀。履运增慨然。

蜡日

风云送余运。无妨时已和。

梅柳夹门湮。一条有佳花。

我唱尔言得。酒中适何多。

未能明多少。章山有奇歌。

赠长沙公族祖诗

同源分流。人易世疏。

慨然寤叹。念兹厥初。

礼服遂悠。岁月眇徂。

感彼行路。眷然踌蹰。

於穆令族。允构斯堂。

谐气冬暄。映怀圭璋。

爰春花。载警秋霜。

我曰钦哉。实宗之光。

伊余云遘。在长忘同。

笑言未久。逝焉西东。

遥遥三湘。滔滔九江。

山川阻远。行李时通。

何以写心。贻此话言。

进篑虽微。终焉为山。

敬哉离人。临路凄然。

款襟或辽。音问其先。

连雨独饮诗

运生会归尽。终古为之然。

世界有松乔。於今定何间。

故老赠余酒。乃言饮得仙。

试酌百情远。重觞忽忘天。

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

云鹤有奇翼。八表须臾还。

自我抱兹独。(蝇虫换イ)俛四十年。

形骸久已化。心在复何言。

饮酒诗二十首其十一

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

屡空不获年。长饥至於老。

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

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

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

裸葬何必恶。人当解意表。

拟古诗九首其一

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

初与君别时。不谓行当久。

出门万里客。中道逢嘉友。

未言心先醉。不在接杯酒。

兰枯柳亦衰。遂令此言负。

多谢诸少年。相知不中厚。

意气倾人命。离隔复何有。

戊申岁六月中遇火诗

草庐寄穷巷。甘以辞华轩。

正夏长风急。林室顿烧燔。

一宅无遗宇。舫舟荫门前。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果菜始复生。惊鸟尚未还。

中宵伫遥念。一盼周九天。

总发抱孤介。奄出四十年。

形迹凭化往。灵府长独闲。

贞刚自有质。玉石乃非坚。

仰想东户时。余粮宿中田。

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

既已不遇兹。且遂灌西园。

附四时诗

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

秋月扬明晖。冬岭秀孤松。

饮酒诗二十首其八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丙辰岁八月中於下潠田舍获诗

贫居依稼穑。戮力东林隈。

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

司田眷有秋。寄声与我谐。

饥者欢初饱。束带候鸣鸡。

扬楫越平湖。泛随清壑回。

郁郁荒山里。猿声闲且哀。

悲风爱静夜。林鸟喜晨开。

日余作此来。三四星火颓。

姿年逝已老。其事未云乖。

遥谢荷蓧翁。聊得从君栖。

问来使

尔从山中来。早晚发天目。

我屋南窗下。今生几丛菊。

蔷薇叶已抽。秋兰气当馥。

归去来山中。山中酒应熟。

咏三良诗

弹冠乘通津。但惧时我遗。

服勤尽岁月。常恐功愈微。

忠情谬获露。遂为君所私。

出则陪文舆。入必侍丹帷。

箴规向已从。计议初无亏。

一朝长逝后。愿言同此归。

厚恩固难忘。君命安可违。

临穴罔惟疑。投义志攸希。

荆棘笼高坟。黄鸟声正悲。

良人不可赎。泫然沾我衣。

读山海经诗十三首其九

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

俱至虞渊下。似若无胜负。

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

余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后。

归园田居五首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拟挽歌辞三首其三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诗二首其一

在昔闻南亩。当年竟未践。

屡空既有人。春兴岂自免。

夙晨装吾驾。启涂情已缅。

鸟弄欢新节。泠风送余善。

寒草被荒蹊。地为罕人远。

是以植杖翁。悠然不复返。

即理愧通识。所保讵乃浅。

述酒诗

重离照南陆。鸣鸟声相闻。

秋草虽未黄。融风久已分。

素砾皛修渚。南岳无余云。

豫章抗高门。重华固灵坟。

流泪抱中獗。倾耳听司晨。

神州献嘉粟。西灵为我驯。

诸梁董师旅。芊胜丧其身。

山阳归下国。成名犹不勤。

卜生善斯牧。安乐不为君。

平王去旧京。峡中纳遗薰。

双阳甫云育。三趾显奇文。

王子爱清吹。日中翔河汾。

朱公练九齿。闲居离世纷。

峨峨西岭内。偃息常所亲。

天容自永固。彭殇非等伦。

形影神诗三首形赠影诗

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

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

谓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

适见在世中。奄去靡归期。

奚觉无一人。亲识岂相思。

但余平生物。举目情凄洏。

我无腾化术。必尔不复疑。

愿君取君言。得酒莫苟辞。

拟古诗九首其九

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

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

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

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

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

酬丁柴桑诗

有客有客。爰来宦止。

秉直司聪。惠于百里。

飧胜如归。聆善若始。

匪惟也谐。屡有良游。

载言载眺。以写我忧。

放欢一遇。既醉还休。

实欣心期。方从我游。

悲从弟仲德诗

衔哀过旧宅。悲泪应心零。

借问为谁悲。怀人在九冥。

礼服名群从。恩爱若同生。

门前执手时。何意尔先倾。

在数竟不免。为山不及成。

慈母沈哀疚。二胤才数龄。

双位委空馆。朝夕无哭声。

流尘集虚坐。宿草旅前庭。

阶除旷游迹。园林独余情。

翳然乘化去。终天不复形。

迟迟将回步。恻恻悲襟盈。

饮酒诗二十首其十八

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

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

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

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

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

归鸟诗

翼翼归鸟。晨去于林。

远之八表。近憩云岑。

和风不洽。翻翮求心。

顾俦相鸣。景庇清阴。

翼翼归鸟。载翔载飞。

虽不怀游。见林情依。

遇云颉顽。相鸣而归。

遐路诚悠。无遗。

翼翼归鸟。驯林徘徊。

岂思天路。欣反旧栖。

虽无昔侣。众声每谐。

日夕气清。悠然其怀。

翼翼归鸟。戢羽寒条。

游不旷林。宿不森标。

晨风清兴。好音时交。

矰缴奚施。己卷安劳。

咏贫士诗七首其五

袁安困积雪。邈然不可干。

阮公见钱入。即日弃其官。

刍藁有常温。莒足朝餐。

岂不实辛苦。所惧非饥寒。

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

至德冠邦闾。清节映西关。

停云诗

停云。思亲友也。

罇湛新醪。园列初荣。

愿言不从。欢息弥襟。

霭霭停云。蒙蒙时雨。

八表同昏。平路伊阻。

静寄东轩。春醪独抚。

良朋悠邈。搔首延伫。

停云霭霭。时雨蒙蒙。

八表同昏。平陆成江。

有酒有酒。闲饮东窗。

愿言怀人。舟车靡从。

东园之树。枝条再荣。

竞用新好。以怡余情。

人亦有言。日月于征。

安得促席。说彼平生。

翩翩飞鸟。息我庭柯。

敛翮闲止。好声缸和。

岂无他人。念子实多。

愿言不获。抱恨如何。

劝农诗

悠悠上古。厥初生民。

傲然自足。抱朴含真。

智巧既萌。资待靡因。

谁其赡之。实赖哲人。

哲人伊何。时惟后稷。

赡之伊何。实曰播植。

舜既躬耕。禹亦稼穑。

远若周典。八政始食。

熙熙令音。猗猗原陆。

卉木繁荣。和风清穆。

纷纷士女。趋时竞逐。

桑妇宵兴。农夫野宿。

气节易过。和泽难久。

冀缺携俪。沮溺结耦。

相彼贤达。犹勤垄亩。

矧伊众庶。曳裾拱手。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宴安占逸。岁暮奚冀。

担石不储。饥寒交至。

顾余俦列。能不怀愧。

孔耽道德。樊须是鄙。

董乐琴书。田园弗履。

若能超然。投迹高轨。

敢不敛衽。敬赞德美。

杂诗十二首其四

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

觞弦肆朝日。樽中酒不燥。

缓带尽欢娱。起晚眠常早。

孰若当世士。冰炭满怀抱。

百年归丘垄。用此空名道。

命子诗

悠悠我祖。爰自陶唐。

邈为虞宾。历世重光。

御龙勤夏。豕韦翼商。

穆穆司徒。厥族以昌。

纷纷战国。漠漠衰周。

凤隐于林。幽人在丘。

逸虬绕云。奔鲸骇流。

天集有汉。眷余愍侯。

於赫愍侯。运当攀龙。

抚剑风迈。显兹武功。

书誓山河。启土开封。

亹亹丞相。允迪前踪。

浑浑长源。郁郁洪柯。

群川载导。众条载罗。

时有语默。运因隆窊。

在我中晋。业融长沙。

桓桓长沙。伊勋伊德。

天子畴我。专征南国。

功遂辞归。临宠不忒。

孰谓斯心。而近可得。

肃矣我祖。慎终如始。

直方二台。惠和千里。

於穆仁考。淡焉虚止。

寄迹风云。冥兹愠喜。

嗟余寡陋。瞻望弗及。

顾惭华鬓。负影支立。

三千之罪。无后为急。

我诚念哉。呱闻尔泣。

卜云嘉日。占亦良时。

名汝曰俨。字汝求思。

温恭朝夕。念兹在兹。

尚想孔伋。庶其企而。

厉夜生子。遽而求火。

凡百有心。奚特於我。

既见其生。实欲其可。

人亦有言。斯情无。

日居月诸。渐免於孩。

福不虚至。祸亦易来。

夙兴夜寐。愿尔斯才。

尔之不才。亦已焉哉。

饮酒诗二十首其四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晨。远去何所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读山海经诗十三首其十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形夭无干戚。猛志故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晨讵可待。

於王抚军座送客

冬日凄且厉。百卉具已腓。

爰以履霜节。登高饯将归。

寒气冒山泽。游云倐无依。

洲渚思绵邈。风水互乖违。

瞻夕欣良宴。离言聿云悲。

晨鸟暮来还。悬车敛余晖。

逝止判殊路。旋驾怅迟迟。

目送回舟远。情随万化遗。

杂诗十二首其十二

袅袅松标崖。婉娈柔童子。

年始三五间。乔柯何可倚。

养色含精气。粲然有心理。

杂诗十二首其五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

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

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

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住。

前涂当几许。未知止泊处。

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

拟古诗九首其五

东方有一士。被服常不完。

三旬九遇食。十年著一冠。

辛苦无此比。常有好容颜。

我欲观其人。晨去越河关。

青松夹路生。白云宿檐端。

知我故来意。取琴为我弹。

上弦惊别鹤。下弦操孤鸾。

愿留就君住。从今至岁寒。

咏荆轲诗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诗

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

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

时来苟冥会。踠辔憩通衢。

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

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

我行岂不遥。登降千里余。

目倦川涂异。心念山泽居。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

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时运诗

迈迈时运。穆穆良朝。

袭我春服。薄言东郊。

山涤余霭。宇暧微霄。

有风占南。翼彼新苗。

洋洋平津。乃漱乃濯。

邈邈遐景。载欣载瞩。

称心而言。人亦易足。

挥兹一觞。陶然自乐。

延目中流。悠想清沂。

童冠齐业。闲咏以归。

我爱其静。寤寐交挥。

但恨殊世。邈不可追。

斯晨斯夕。言息其庐。

花药分列。林竹翳如。

清琴横床。浊酒半壶。

黄唐莫逮。慨独在余。

饮酒诗二十首其二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

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

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诗

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

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外门内卞)。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

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劲气侵襟袖。箪瓢谢屡设。

萧索空宇中。了无一可悦。

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

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

平津苟不由。栖迟讵为拙。

寄意一言外。兹契谁能别。

咏贫士诗七首其四

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

好爵吾不萦。厚馈吾不酬。

一旦寿命尽。蔽覆仍不周。

岂不知其极。非道故无忧。

从来将千载。未复见斯俦。

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

己酉岁九月九日诗

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

蔓草不复荣。园木空自凋。

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

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

万化相寻绎。人生岂不劳。

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

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

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

读山海经诗十三首其十三

岩岩显朝市。帝者慎用才。

何以废共鲧。重华为之来。

仲父献诚言。姜公乃见猜。

临没告饥渴。当复何及哉。

饮酒诗二十首其十二

长公曾一仕。壮节忽失时。

杜门不复出。终身与世辞。

仲理归大泽。高风始在兹。

一往便当已。何为复狐疑。

去去当奚道。世俗久相欺。

摆落悠悠谈。请从余所之。

读山海经诗十三首其二

玉台凌霞秀。王母怡妙颜。

天地共俱生。不知几何年。

灵化无穷已。馆宇非一山。

高酣发新谣。宁效俗中言。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诗二首其二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患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五月旦作和戴主簿诗

虚舟纵逸棹。回复遂无穷。

发岁始俛仰。星纪奄将中。

南窗罕悴物。北林荣且丰。

神萍写时雨。晨色奏景风。

既来孰不去。人理固有终。

居常待其尽。曲肱岂伤冲。

迁化或夷险。肆志无窊隆。

即事如已高。何必升华嵩。

形影神诗三首神释诗

大钧无私力。万物自森著。

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

与君虽异物。生而相依附。

结托既喜同。安得不相语。

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

彭祖爱永年。欲留不得住。

老少同一死。贤遇无复数。

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

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

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咏贫士诗七首其三

荣叟老带索。欣然方弹琴。

原生纳决履。清歌畅商音。

重华去我久。贫士世相寻。

弊襟不掩肘。藜羹常乏斟。

岂忘袭轻裘。苟得非所钦。

赐也徒能辨。乃不见吾心。

答庞参军诗

相知何必旧。倾盖定前言。

有客赏我趣。每每顾林园。

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

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

我实幽居士。无复东西缘。

物新人惟旧。弱亳夕所宣。

情通万里外。形迹滞江山。

君其爱体素。来会在何年。

咏贫士诗七首其二

凄厉岁云暮。拥褐曝前轩。

南圃无遗秀。枯条盈北园。

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

诗书塞座外。日昃不遑研。

闲居非陈厄。窃有愠见言。

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

庚戌岁九月中於西田获早稻诗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

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

晨出肆微勤。日入负禾还。

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

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

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

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

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读山海经诗十三首其八

自古皆有没。何人得灵长。

不死复不老。万岁如平常。

赤泉给我饮。员丘足我粮。

方与三辰游。寿考岂渠央。

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时三人共在城北

负疴颓檐下。终日无一欣。

药石有时闲。念我意中人。

相去不寻常。道路邈何因。

周生述孔业。祖谢响然臻。

道丧向千载。今朝复斯闻。

马队非讲肆。校书亦已勤。

老夫有所爱。思与尔为邻。

愿言谢诸子。从我颍水滨。

饮酒诗二十首其十

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

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涂。

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

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余。

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

和刘柴桑诗

山泽久见招。胡事乃踌蹰。

直为亲旧故。未忍言索居。

良辰入奇怀。挈杖还西庐。

荒涂无归人。时时见废墟。

茅茨已就治。新畴复应畲。

谷风转凄薄。春醪解饥劬。

弱女虽非男。慰情良胜无。

栖栖世中事。岁月共相疏。

耕织称其用。过此奚所须。

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

读山海经诗十三首其十一

臣猾肆威暴。钦駓违帝旨。

窫窳强能变。祖江遂独死。

明明上天鉴。为恶不可履。

长枯固已剧。鸡鹗岂足恃。

桃花源诗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迳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谆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

读山海经诗十三首其四

丹木生何许。乃在密山阳。

黄花复朱实。食之寿命长。

白玉凝素液。瑾瑜发奇光。

岂伊君子宝。见重我轩黄。

咏二疏诗

大象转四时。功成者自去。

借问衰周来。几人得其趣。

游目汉廷中。二疏复此举。

高啸返旧居。长揖储君傅。

饯送倾皇朝。华轩盈道路。

离别情所悲。余荣何足顾。

事胜感行人。贤哉岂常誉。

厌厌闾里欢。所营非近务。

促席延故老。挥觞道平素。

问金终寄心。清言晓未悟。

放意乐余年。遑恤身后虑。

谁云其人亡。久而道弥著。

乞食诗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还旧居诗

畴昔家上京。六载去还归。

今日始复来。恻怆多所悲。

阡陌不移旧。邑屋或时非。

履历周故居。邻老罕复遗。

步步寻往迹。有处特依依。

流幻百年中。寒暑日相推。

常恐大化尽。气力不及衰。

拨置且莫念。一觞聊可挥。

太多了,贴不下,这儿是全集:://zhsj.zjtie.edu.cn/newsDetail.aspx?newsID=1194

陶渊明的作品以及他滴简介

文/书山花开

?原诗

其一

悠悠上古,厥初生民。傲然自足,抱朴含真。

智巧既萌,资待靡因。谁其赡之,实赖哲人。

其二

哲人伊何?时维后稷。赡之伊何?实曰播殖。

舜既躬耕,禹亦稼穑。远若周典,八政始食。

其三

熙熙令德,猗猗原陆。卉木繁荣,和风清穆。

纷纷士女,趋时竞逐。桑妇宵兴,农夫野宿。

其四

气节易过,和泽难久。冀缺携俪,沮溺结耦。

相彼贤达,犹勤陇亩。矧兹众庶,曳裾拱手!

其五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宴安自逸,岁暮奚冀!

儋石不储,饥寒交至。顾尔俦列,能不怀愧!

其六

孔耽道德,樊须是鄙。董乐琴书,田园不履。

若能超然,投迹高轨,敢不敛衽,敬赞德美。

?翻译

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p24

遥远遥远的上古,人类开始降生。

傲然自得,并无匮乏,生活着,朴素而又真诚。

后来萌发了智巧,供给和储备都感到艰辛。

谁能来赡养众民?全靠那聪明的贤人。

聪明的贤人是谁?就是那一位农圣后稷。

他怎样赡养人民?就是教人们将百谷种植。

大舜曾亲身参与耕种,大禹也曾从事稼穑。

久远的书如《周书?洪范》记载的八政第一条便是民食。

生机盎然的春天之音,充满了美好的田原。

花草树木繁荣茂盛,和风清泠充盈山川。

众多的男男女女,趁此时节追赶着踏青游玩;

桑的妇女起得绝早,管田尚农夫干脆住在田间。

节令农时很快就会过去,温暖润泽的日子也不会长久。

春秋时冀缺和妻子一起种田,长沮桀溺共同耕作,一左一右。

看看这些古代的贤士隐者,尚且在田垄之间奔走。

何况我们芸芸众生,怎能宽衣博带、闲坐拱手!

人们生活着必须勤勉,辛勤劳动才免遭艰难。

贪图安逸享乐,年终岁暮将何以堪?

粮食没有足够的储藏,终不免啼饥号寒。

看看那些勤劳的伙伴,怎能不感到羞惭?

孔夫子专心道德,所以说樊须问农是鄙琐之言;

董仲舒爱好琴书,整整三年足迹不到田园。

如能够超尘脱俗,踏着他们的足迹成为圣贤。

我当然不敢不恭恭敬敬,对其道德之美奉上赞言。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p26

遥远上古时,当初之先民;逍遥自在衣食足,襟怀朴素含性真。

狡诈奸巧一旦生,衣食乏匮成艰辛。谁能供给使充裕?全靠贤达之哲人。

哲人知为谁?其名曰后稷。后稷何以使民富?教民耕田种谷米。

舜帝亲自耕垄亩,大禹亦曾事农艺。周代典籍早记载,八政排列食第一。

先民和乐美德崇,田园禾稼郁葱葱。花草树木皆茂盛,于时清平送和风。

男男女女趁农时,你追我赶忙不停。养蚕农妇夜半起,农夫耕作宿田中。

时令节气去匆匆,和风泽雨难留停。冀缺夫妇同劳作,长沮桀溺结伴耕。

看看这些贤达者,犹能辛勤在田垄。何况我等平常辈,焉能缩手入袖中。

人生在世须勤奋,勤奋衣食不乏匮。贪图享乐自安逸,岁暮生计难维系。

家中若无储备粮,饥饿寒冷交相至。看看身边辛勤者,内心怎能不羞愧!

孔丘沉溺在道德,鄙视樊须问耕田。董氏仲舒乐琴书,三载不曾践田园。

若能超脱世俗外,效法斯人崇高贤;怎敢对之不恭敬,当颂礼赞美德全。

?解释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p22

这是一首劝勉人们重视和从事农业劳动的诗歌。诗歌共分六章:第一章写 上古先民的朴素生活 ;第二章 写古代圣君贤臣皆自躬耕,十分重视农业劳动 ;第三章 写古代农业生产的繁荣景象和劳作者勤苦而自逸的生活 ;第四章 写即使贤达之人也勤作于农田之中,众人更不可游手好闲 ;第五章 旨在劝勤勉而戒懒惰 ;第六章 说孔子、董仲舒专心学业,不事农耕的行为高不可攀,借以批评那些既不劳作又不进德修业的人 。整首诗突出地表现了诗人的本农思想,这一点是值得赞扬的;但诗中以“哲人”为民之主宰的认识,则是陈旧落后的。

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p21

由于皇帝司马昌明的溺于酒色,司马道子、王国宝的奸佞,东晋王室、藩镇开始进入互相残杀的混乱时期。陶渊明于隆安二年 (399)第二次入仕,更是目睹了这场阴谋多幕剧的争斗。元兴元年(402)由江陵返归上京里后,他顿感平静单纯;次年开春移往怀古田舍秉耒务农。 封建官场与纯朴农村的鲜明对照,使他从散乱的感触上升到较为完整的理性认识 。陶渊明认为农业生产是世人赖以生存的根本,而从事农耕也能涤垢布新。首二章写悠悠的农耕历史,并结合了诸子中的农本思想;次四章用对照手法,自省与诘问不劳而获者。诗人也知道劝说是无效的,终于不免用孔丘、董仲舒的例子批评那些不劳又不德的人。结尾话只说了一半,虽若婉微,实寄愤慨。

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p40

一章、二章、三章、四章,言农业之兴及农耕之乐。五章,劝农,从正面说来。六章,劝农,从反面说来。

唐满先《陶渊明诗文选注》,p13

这是一首劝农诗,共六章。一章说农业生产是怎么发展起来的;二章稷、舜、禹、周等古代君臣都重视农业劳动;三章说古代农业生产的繁荣兴旺景象;四章说,即使贤人也隐于农,众人更不可游手好闲;五章说勤劳的好处,懒惰的害处;六章说孔子、董仲舒专心学业,不事耕稼的行为高不可攀。以古喻今,正反论说,劝人重视和参加农业劳动。作者这种重农的思想很有进步意义,应该充分肯定。但是,他说“谁其赡之,实赖哲人”,把少数所谓圣人看成是人民群众的主宰,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渭卿选注《中国诗苑精华 陶渊明卷》,p22

此诗作于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内容是劝勉农民勤力耕作。与《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题旨略同,为同一时期的作品。 全诗共六章,六节节相生,而自有次第。首章从上古不知耕稼说入,以见今则必须耕地。第二章写后稷教人耕作,舜、禹躬耕,以庄语劝人耕作。“第三章言虞、夏、商、周,熙熙之世,土女皆农。第四章言叔季即贤达亦隐于农,矧众庶而可游手乎?第五章正言劝农,第六章反言劝农,章法好绝 。”(清吴菘《论陶》)

钱志熙《陶渊明传》

渊明自认为“陇亩民”,已经超越这种以身份论贵贱的门阀社会的标准了。左思《咏史》其六借咏荆轲、高渐离表达其蔑视豪右、以人格自重的情怀:“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渊明虽然没有这样激愤之语,但其“蔑彼名级”的观念里,正包含这种轻视豪右、以寒庶自重的思想。为此, 他寻找古代高尚道德的贫士、隐士的传统,确立一种“固穷守节”的贫士的行为准则,并且为被一般的士流轻视的农耕劳动找到了高尚的甚至是合乎道的依据 :(《劝农》全诗,略)这无疑是庶民阶级以劳作为高尚的宣言,其实是针对当时士族社会蔑视庶民、贬之为小人的阶级歧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渊明在思想意识上与门阀士族是有着根本的差异的。 其对躬耕行为和对田园生活的审美行为的达到,正是植立于这种觉醒了的庶民阶级的道德观 。(p25)

渊明任州祭酒,虽然少日即归,却留一首《劝农》诗。晋朝制度,郡国与县的改府,当农月时,派遣官吏下乡劝农。西晋文学家束皙曾写作《劝农赋》,并认为州县官吏的治民之事中,这一项算是美事。古代的贤吏如召信臣,也留下劝农的佳话。渊明此时正当年华壮盛,应付吏事的兴趣虽然不大,但对劝农之事,还是很热心的。他本来就有过一段农耕的生活,这几年写作的热情又很高,遇到劝农这样的题材,是按抑不住泚笔为文的兴趣的。此事带有官方文告的性质,他就用了比较庄重的四言,何况有《诗经》里的许多农事诗作为典范,正好可以融经据典,写出一首既典雅又生动的《劝农》诗。 渊明的这首诗,可以说是农家学说的一种典范文本 。他先是探索了农业的起源,并且找出在古代被认为是农业始祖的后稷。他说,在悠长的远古,先民过着无知无识、傲然自足的生活。这个时候,农业还没有出现。后来民智开发了,民生的问题出来,民风也开始变得不够淳朴,难免有恃智凌愚、抢掠欺诈的事。这时候农业适时地出现,不仅使民生得以济足,而且形成了一种勤劳耕作、自食其力的道德观念。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陶渊明对农业的理解,不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 。中国是以农业立国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没有不重视农业的。渊明想到了《尚书·洪范》中说“八政”时,第一就说“食”。食来自农,所以农政即是八政的第一政。他自然还想起了《诗经》中的那些跟农事有关的诗作,如《风·七月》以及《周颂》中的《丰年》《载芟》《良耜》等,一幅古代淳朴农耕图就栩然笔下了:(《劝农》,略)这一种古代的淳风美俗令人感动。可是而今却世风浇漓,令人担忧。现在真的到了该劝农的时候了。(p83)

漫读摘记《陶渊明集》||(006)《答庞参军》

陶渊明集序拼音版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又名潜,浔阳人(今江西省九江市星子县人)。东晋著名文学家,田园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汉族。(《宋书》隐逸传云:“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也。”)因宅边种植五棵柳树所以号五柳先生(未得到证实),私谥靖节,宜丰县澄塘镇秀溪村人。宋代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有陶渊明"始家宜丰"的记载。宜丰旧《图经》亦有此说。陶渊明29岁徙家柴桑,出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后任彭泽县令。因不事权贵,弃官隐居栗里(今星子县境内)。52岁时偕少子陶佟回归宜丰故里,四年后返浔阳,逝于柴桑。陶佟留居故里。今澄塘镇秀溪、故村等处陶姓人皆为陶佟之后裔。历代方志载宜丰境内有南山、柳斋、菊轩、东篱、洗墨池、藏书礅、故里桥、靖节桥、我公桥、舒啸台、赋诗湾、顾渊石、醉卧石、渊明洞、读书堂、靖节祠等陶渊明遣迹及其纪念建筑。

他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从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对生活充满幻想,希望通过仕途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宏愿。自29岁起,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他不满当时土族地主把持的黑暗现实,任彭泽县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仅80多天就辞官回家,作《归去来兮辞》,自明本志。从此“躬耕自资”,直至63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他长于诗文歌赋,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隐含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但也有虚无的“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等,则表现了他的政治抱负,颇为悲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他用客观的记叙方式虚构了一些情节,塑造了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并通过这个故事反映了人民厌恶战争和追求和平的生活愿望,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憧憬。陶渊明的诗文兼有平谈与爽朗的风格,语言质朴自然,又极为精炼。有《陶渊明集》。

陶渊明的后世评价

作为身处晋末乱世的隐士,陶渊明晚年常与庐山中的释道交往,这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事,但要说他们之间在思想上志同道合,恐怕却未必尽然。 仔细地研读过陶诗和了解诗人生平的人,都会知道陶渊明是个外表恬淡静穆,而内心热情济世无神论者。他少年时曾胸怀大志,接受儒家思想,希望建功立业。但在出仕了一个时期以后,现实使他感到失望,他不愿与当政的人同流合污,便选择了一条退隐归耕的道路。

这时他又受到老庄哲学的影响。因为他有过以往文人多不曾有过田园生活,并且亲自参加了劳动,与劳动人民有了接触,思想上不可避免地得到一些新的感受和启发,因而在崇尚骈俪陈 旧文风的晋代,能创造出有独物风格的田园诗的新形式,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他从少年时的“猛志逸四海”,到老年时的“猛志固常在”,始终对世事没有淡忘。他传世的名篇《桃花源记》,正是他对如同上古原始时代的那种人们自食其力、友好相处、没有种种现实中的纷扰与贫困的“怡然有余乐”社会的憧憬。就是他的隐居与饮酒,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加以分析,也含有对当时黑暗统治表示一定程 度的不满和反抗的意义在内。

当然,陶渊明毕竟是一个生活在一千多年前封建社会的士大夫,在他的思想和诗文中不可能不存在许多安贫乐命、及时行乐、避世消极的东西。但后世历代的文学评论家和选家出于自己的阶级偏爱,多着重欣赏和赞扬他这方面的特点,认为这才是陶诗的精华所在。

苏东坡曾这样评价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人贵真,诗亦贵真,诗真乃由人真而来,这就是陶诗具有经久不衰魅力的主要原因。

鲁迅先生的话,“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评价陶渊明时曾经说,“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确如其言,陶在自然与哲理之间打开了一条通道,在生活的困苦与自然的旨趣之间达到了一种和解。连最平凡的农村生活景象在他的笔下也显示出了一种无穷的意味深长的美。

《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桃花源记》

晋太原中,武陵人以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 咏贫士 其七

2. 饮酒 十九

3. 拟挽歌辞 其二

4. 归鸟 其四

5. 饮酒 其九

6. 杂诗 其三

7.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其二

8. 命子 其九

9. 饮酒 其八

10. 劝农 其三

11. 停云 其三

12. 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

13. 和郭主簿 其一

14. 读《山海经》 其二

15. 饮酒 其十

16. 拟古 其一

17. 答庞参军 其一

18. 命子 其一

19. 赠长沙公 其二

20. 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

21. 移居 其一

22. 时运 其三

23. 咏贫士 其二

24. 饮酒 其八

25. 责子

26. 答庞参军 其六

27. 和胡西曹示顾贼曹

28. 归园田居 其四

29. 饮酒 十五

30. 形赠神

31. 游斜川

32. 饮酒 其五

33. 和刘柴桑

34. 命子 其七

35. 答庞参军 其三

36. 归鸟 其一

37. 辛丑岁七月赴还江陵夜行涂口

38. 拟古 其四

39. 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

40. 命子 其九

41. 饮酒 其九

42. 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

43. 读《山海经》 其五

44. 读《山海经》 其九

45. 饮酒 其七

46. 饮酒 十一

47.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48. 荣木 其三

49. 读《山海经》 其十三

50. 饮酒 其一

51. 读《山海经》 其七

52. 赠长沙公 其一

53. 拟古 其八

54. 杂诗 其八

55. 饮酒 十三

56. 归鸟 其四

57. 影答形

58. 归园田居 其三

59. 答庞参军 其四

60. 饮酒 十九

61. 咏贫士 其三

62.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63. 咏贫士 其四

64. 读《山海经》 其十一

65. 赠长沙公 其四

66. 杂诗 其三

67. 拟古 其三

68. 饮酒 十八

69. 神释

70. 咏贫士 其五

71. 拟古 其八

72. 荣木 其一

73. 止酒

74. 杂诗 其三

75. 归鸟 其四

76. 连雨独饮

77. 影答形

78. 杂诗 其五

79. 还旧居

80. 和郭主簿 其一

81. 读《山海经》 其一

82. 拟古 其二

83. 饮酒 其十

84. 劝农 其五

85.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其二

86. 拟古 其六

87. 咏贫士 其三

88. 劝农 其一

89. 停云 其二

90. 咏二疏

91. 归鸟 其一

92. 咏贫士 其二

93. 饮酒 其五

94. 赠长沙公 其三

95. 答庞参军 其五

96. 杂诗 其二

. 时运 其四

98. 劝农 其四

99. 饮酒 十七

100. 饮酒 十二

101.四时

102.归去来兮辞

序: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为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馀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扶孤松而盘垣。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随处可见的是他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在《归园田居》中,他将官场写成“尘网”,将身处其中比喻为“羁鸟”和“池鱼”,将退隐田园更是比喻为冲出“樊笼”,返回“自然”。

因为有实际劳动经验,所以他的诗中洋溢着劳动者的喜悦,表现出只有劳动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如《归园田居》第三首就是有力的证明,这也正是他的田园诗的进步之处。

对现实的失望,迫使诗人回到诗歌中去构筑一个理想的社会,《桃花源诗并记》是他这一思想倾向的反映。

除田园诗之外,陶渊明还有歌咏勇士的诗,有充满爱国热情的诗,有消极避世的诗,由此可见其诗歌思想的复杂性。

陶渊明的诗多取材田园风光、平常生活,运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直率地抒写而出,这就使人感到自然、亲切,情感真挚,没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迹,引导读者去体味其中悠然冲淡的情致,走进诗人所营造的意境中去。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自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

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

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

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

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

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归园田居五首

其 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其 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其 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其 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馀”。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其 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饮酒二十首并序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其 一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

其 二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

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

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其 三

道丧向千载,惜其情。

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

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

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

其 四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其 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其 六

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

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

三季多此事,达士似不尔。

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

其 七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其 八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其 九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

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褴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

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

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其 十

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

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

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

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

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

十 一

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

屡空不获年,长饥至于老。

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

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

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

裸葬何必恶,人当解意表。

十 二

长公曾一仕,壮节忽失时;

杜门不复出,终身与世辞。

仲理归大泽,高风始在兹。

一往便当已,何为复狐疑!

去去当奚道,世俗久相欺。

摆落悠悠谈,请从余所之。

十 三

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

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

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

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

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

十 四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

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

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十 五

贫居乏人工,灌木荒余宅。

班班有翔鸟,寂寂无行迹。

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

岁月相催逼,鬓边早已白。

若不委穷达,素抱深可惜。

十 六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

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

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

十 七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觉悟当念迁,鸟尽废良弓。

十 八

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

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

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

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

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

十 九

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

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

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

遂尽介然分,拂衣归田里,

冉冉星气流,亭亭复一纪。

世路廓悠悠,杨朱所以止。

虽无挥金事,浊酒聊可恃。

二 十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

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

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

洙泗辍微响,漂流逮狂秦。

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

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

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

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

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

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

陶渊明集的内容精要

陶渊明集序拼音版是táo yuān míng jiì xù.

陶渊明集序原文:

夫自炫自媒者,士女之丑行;不忮不求者,明达之用心。是以圣人韬光,贤人遁世。其故何也?含德之至,莫逾于道;亲己之切,无重于身。故道存而身安,道亡而身害。处百龄之内,居一世之中,倏忽比之白驹,寄寓谓之逆旅,宜乎与大块而荣枯,随中和而任放,岂能戚戚劳于忧畏,汲汲役于人间!

齐讴赵女之娱,八珍九鼎之食,结驷连镳之荣,侈袂执圭之贵,乐则乐矣,忧亦随之。何倚伏之难量,亦庆吊之相及。智者贤人居之,甚履薄冰;愚夫贪士竞之,若泄尾闾;玉之在山,以见珍而招破;兰之生谷,虽无人而犹芳。

故庄周垂钓于濠,伯成躬耕于野,或货海东之药草,或纺江南之落毛。譬彼鸳雏,岂竞鸢鸱之肉;犹斯杂县,宁劳文仲之牲!

至如子常、宁喜之伦,苏秦、卫鞅之匹,死之而不疑,甘之而不悔。主父偃言:“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卒如其言,岂不痛哉!又楚子观周,受折于孙满;霍侯骖乘,祸起于负芒。饕餮之徒,其流甚众。

唐尧,四海之主,而有汾阳之心;子晋天下之储,而有洛滨之志。轻之若脱屣,视之若鸿毛,而况于他乎?是以至人达士,因以晦迹。或怀釐而谒帝,或披褐而负薪,鼓楫清潭,弃机汉曲。情不在于众事,寄众事以忘情者也。

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其文章不群,辞彩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

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故加搜求,粗为区目。白璧微瑕者,惟在《闲情》一赋,扬雄所谓劝百而讽一者,卒无讽谏,何足摇其笔端?惜哉!无是可也。并粗点定其传,编之于录。

尝谓有能读渊明之文者,驰竞之情遣,鄙吝之意祛,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岂止仁义可蹈,亦乃爵禄可辞,不劳复傍游太华,远求柱史,此亦有助于风教尔。

漫读摘记《陶渊明集》||(102)《咏贫士七首》(其五)

陶渊明田园诗的内容主要包括对田园优美的自然风光的描绘、对自己 劳动生产的体验和闲居交游、读书饮酒等三个方面。

陶渊明以描写田园自然风光为主的作品有一个基本的特点,就是他把田园自然风光看成是一种人生的安身立命之所,看成一种与黑暗现实、混浊官场完全对立的另一理想境界,因而他竭力把自己的社会政治理想、人生人格理想对象化,使田园与自我精神融汇为一。例如《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当作十三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描写了田园生活的美好,表达了对官场生 活的憎恶。但这种对现实和官场的否定,不只是一种情感的否定,同时也是一种理性的否定。诗人看到了,在那种粗俗、卑污、没有人身自由的环境里,人已经丧失了自己天真纯朴的本性,失去了人之所以为人的真善美属性。这是陶渊明把追求目标转向田园的根本思想原因;其实,在现实生活中,田园也并不是那么充满诗情画意的,这一点诗人并不是没有看到,而且也在诗中写到过。《归园田居》其四云: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徘徊丘垅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这可能才是诗人看到的田园真相。如果以这一幅画 面来权衡田园生活,则田园未必就真能成为人性解放的理想世界。陶渊明的可贵就在这里,他不是以悲观主义的态度来对待社会和人生,而是以理想主义、乐观主义来对待它。因而在诗人眼中,那宅旁的十余亩田地,八九间草屋,房前屋后的榆柳桃李,远处的袅袅炊烟,近处的鸡鸣狗吠之声,是那样的充满无限生机,又是那样的恬静和谐。它使人心灵得到解脱,并由此获得一种不可名状的愉悦。人的本性,就在这种至真至美的审美境界中得到恢复。又如《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忘言。“心远地自偏”正是诗人能从苦难的现实中找到诗意的原因。陶渊明正是凭着一种心灵的超越才升华出诗的。“菊”两句历来为诗歌评论家所激赏。苏东坡想像陶渊明的情境是: “本自菊,无意望山,适举首而见之,故悠然忘情,趣闲而累远。”(晁补之《鸡肋集》卷三十三《题陶渊明诗后》)这种想像最为近情。陶渊明称自己所发现的诗意为“真意”。所谓“真”,《庄子·渔父》云:“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从哲学本体论的角度来说,“真”就是人与万物的自生自成、自在自为性,这种属性不是由外物所施加, 也并非外物可以改变。从美学的角度来说,“真”是一种真朴无伪之美。陶渊明是带着一种哲学与美学的眼光来看待田园风光、田园生活的。在田园中他领悟到一种最佳的审美境界,却无法以语词或概念表达出来。

陶渊明表现自己投身劳动生产的那一部分田园诗也有一个基本特点:那就是他特别强调劳动对人生、对自己坚持隐居的重大意义。作为一个不再追慕荣利、依赖官府供给的士大夫,他最可贵之处莫过于自食其力。为了坚持他退隐独善的理想,他对孔子“忧道不忧贫”的态度是有所改变的。《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说:“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常勤。”他决心老老实实去种地了。《归园田居》其三写他去为豆苗除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写他去收割: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来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从这两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是把劳动与坚持隐居的理想联系在一起的。劳动是艰辛的,而且劳动所得未必就真能丰衣足食。陶渊明就是在力图自食其力却仍然“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甚至于乞食(见《乞食》诗)的田园生活体验中,认识了“田家岂不苦”这一田园生活真相的。封建时代有很多士大夫也因为种种原因隐居,但他们大多不愿意或者不屑于亲自去参加劳动。如谢灵运就曾慨叹:“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登池上楼》)陶渊明的可贵就在于他不仅亲自参加了劳动,而且还在于他能承受劳动生活的痛苦。陶渊明的这一部分田园诗正如《诗经》、汉乐府一样,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具有歌食歌事两方面的内容。

陶渊明还有相当一部分田园诗是写闲居交游、饮酒赋诗等生活的。例如《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连雨独饮》等。《和郭主簿》描写他闲居时的生活状况是:

霭霭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飚开我襟。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舂秫做美酒,酒熟吾自斟。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

这里写到了自己的文化生活和家庭生活。书和琴是他的主要文化生活。从他的诗来看,他是相当善于捕捉生活的韵律节奏的。酒也是他诗中常写的。萧统《陶渊明集序》称:“有疑陶渊明之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也。”家庭生活方面,他写到了小孩在他身边嬉戏,呀呀学语。这些文化生活和家庭生活都是他的精神寄托。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他内心感情的丰富,看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可以体味到他内心的矛盾和苦闷。《移居》写到了他与隐士、农民朋友的交往:“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这种真诚坦率、不拘形式的自由交往、谈吐,与官场那种勾心斗角、装腔作势的生活相比,谁更接近人性是再清楚不过的。

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可以说是在上述各类田园诗基础上的一个升华。其中所描写的“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这种景象正是他诗中经常出现的恬静和谐的田园风光的概括。它所表现的是人类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理想。而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则进而描绘出一个劳动、生活富裕且愉快的理想社会,以与肮脏的尘世相对立,“直于污浊世界中另辟一天地” (清丘嘉穗《东山草堂陶诗笺》)。而且在这个理想社会中,“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劳动成果不受统治者的剥削与掠夺;甚至没有帝王,也没有王朝的更迭,“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一桃花源已经不仅仅是隐士躬耕的小天地,而且多少体现了农民小生产者要求自食其力、不受剥削的理想和对劳动者不得食的现实社会的否定。当然,桃花源理想也受到过庄子、阮籍、鲍敬言等前辈思想家的影响。同时也表现了小生产者和诗人自己的某些局限,如否定智慧、小国寡民和复古倾向。

陶渊明的咏怀、咏史诗有《杂诗》、《咏贫士》、《咏二疏》、《咏三良》、《咏荆轲》、《读山海经》等。咏怀诗中一些作品表现了他内心的矛盾苦闷。如《杂诗》其二: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 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这里所表现的孤独、悲愤心境,显然与阮籍《咏怀》诗相接近。封建时代,士大夫都以出仕为建功立业的惟一途径。隐居,除了一些人把它当作做官的捷径外,多数人显然是出于不得已。隐居以后,他们常常会引起一种人生价值的失落感,并同时会激起一种强烈的生命悲剧意识,陶渊明正是这样。《声诗》中 几乎篇声都在慨叹人生易老,壮志难酬。“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其一),“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 (其五),“人皆尽获宜,抽生失其方;理也可累何,且为陶一觞!” (其八) 情调是极其悲怆的。读陶渊明的一些田园诗,我们会觉得他内心很平静,很达观,一读他的咏怀诗,才知道达观与平静只是一种表面的,或暂时的现象,悲怆才是他的真实内心。

陶渊明的咏史诗中颇有金刚怒目式的作品。《咏荆轲》写荆轲刺秦王之事,极其慷慨悲壮。朱熹曾评:“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的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朱子语类》卷,一三六)其实,陶渊明的性 格本来就有刚烈的一面,他并不是一位缺少斗争精神的人。《读山海经》歌颂“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这种诗在晋、宋文人中是很难看到的。

漫读摘记《陶渊明集》||(043)《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一)

文/书山花开

?原诗

袁安困积雪,邈然不可干。阮公见钱入,即日弃其官。

刍藁有常温,莒足朝飡。岂不实辛苦,所惧非饥寒。

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至德冠邦闾,清节映西关。

?翻译

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p190

袁安曾被积雪阻困,兀然僵卧不肯给别人增添麻烦。

阮公看见有人送钱,当天就弃官不干。

铺上些干草禾秸也能保持温暖,一点野生稻谷可充一顿早饭。

难道不真是艰辛困苦,所忧虑的却不在饥寒。

贫与富经常在心中交战,道义战胜就不会愁眉苦脸。

袁安的德行是乡里的表率,阮公的节操照耀着西关。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p196

袁安贫困阻积雪,不去乞求心地安。阮公见人来贿赂,当日弃官归家园。

干草当床可取暖,芋足以充早餐。岂不实在太辛苦?忧虑变节非饥寒。

贫富二心常交战,道义得胜带笑颜。袁安德行成楷模,阮公廉洁映西关。

?解释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p195

这首诗 咏赞贫士袁安与阮公,表彰清尚廉洁、安贫守道的节操 。

张彦《陶诗今说》,p138

提示:诗人陶公 咏赞了袁安与阮公两个人,他们德行高尚、节操非凡 。这当然都是儒家思想“安贫守道”的直白。这种人和这种思想理念,今天到底应该怎么看?很值得探讨。能否用“二分法”看待:该贬该囊,能抑能扬,尽可畅所欲言。在学养功底的基础上,见仁见智。

《中国诗苑精华 陶渊明卷》,p152

这首诗 极赞东汉袁安固守穷困和阮公拒贿辞官的高风亮节 。

刘继才《陶渊明诗文译释》,p217

本诗赞场袁安和阮公的品质: 一个是自己宁肯受困不求扰于人的高风亮节,一个是见到有人行贿官府,便马上弃官不做的高尚廉洁 。接着阐发诗人所惧怕的并不是饥寒贫困,而担心自己修名不立的思想。苟得富贵荣华,则身败名辱,那是比饥寒更为可怕的了。因而这首诗所着重表达的,并不一定是袁安、阮公两人的“故实”,而是诗人自已在隐居中的体会,是诗人自己解决内心矛盾的经验。 在贫富常交的思想斗争中,达到“道胜无戚颜”的崇高旨趣,那就是不为贫穷固苦而烦扰,坚持守道修名而自乐 。本诗前四句写袁安和阮公的克己和廉洁,中四句写贫穷之状,虽苦不惧,为诗人之发论。后四句写诗人对他们的感叹和赞誉。其章法与上篇稍异。可见陶诗是不拘一格的。

《陶渊明诗文鉴赏辞典》,p153

东汉汝阳(今河南上蔡)有一位高士袁安。冬季某日,大雪积地丈余,洛阳县令出来巡视,见各户人家都出来清扫积雪,还有人在要饭。县令到袁安门前,见积雪堆门,以为袁安已冻饿而死,命人除雪进门,却见他僵卧在内,又问他为什么不出门乞要,袁安回答:“天下大雪,一般人都饿着,我不能再去求人家”。县令认为他是位贤士,就荐举他为孝廉。又传说古时有阮公其人,“见钱入”而当日就弃官归隐。本诗前四句并举二位先贤的故事,正上应“其二”末“何以慰我怀,赖古多此贤”二句,可惜的是阮公的故事,久已供失,只在陶潜本诗中留下了一点踪迹,后人已难知其详。“见钱入”,有两种可能,一是有人无端送钱给阮公,他洁身自好,当即挂冠,二是阮公为生活所迫而勉强从仕以为给养,一旦生资稍有依傍(钱入),即弃官而去。从陶潜生平与诗的脉络来看,以后一种可能为大。

“刍菜”以下,即袁、阮二公事发论抒怀,刍菜是马草。莒,通稻,野禾。旧注均谓贫士藉马草以卧,野禾而食,而知足长乐。而细探诗意,“刍菜有常温”,显然是上应“袁安困积雪”句而来,则“莒足朝餐”,当应阮公事,谓弃官而去后常野禾以为食。“常”、“足”则互文见义谓二贤虽饥寒交煎而知“足”常“乐”。唯以阮公事难详,则理解为合袁、阮二事以咏之亦未始不可,唯不当似旧注所说为泛说贫士。“岂不”二句打转,上句设问,二公生活难道不艰辛吗?下句作答,并非不苦,只是因为他们所忧惧的不在于饥寒。那么所忧为何呢?“贫富”二句伸足其意。原来人心中并不能无有物欲,安贫与求富二心常交战于胸,二公安贫乐道,以道义战胜了物欲,所以虽然枕刍食私而常乐知足,没有一点戚戚不欢之色。于是诗人不禁叹美,二人的至高无上的道德,他们的清风亮节,冠于同类而衣被一方,当然更为万世崇尚。“冠邦间”上应一、二句袁安僵卧陋巷,则“映西关”当应三、四句“阮公”去官,于是可知阮公为西关阮公。“至德”、“清节”互文见义,融二典为一,关合全篇。

全诗 虽咏的是贫士,但读来骨气端翔,风力轩扬,这固然由于诗的立意从道胜着眼而非叹老嗟贫;也因为诗歌作法上的健劲 。

自曹植等建安诗人起,就十分重视诗的起句,有“工于发端”之称。本诗继承了这一技法,试想,二典如果互易位置,以阮公弃官居前,气即不扬。今以袁安典居前,积雪映高士,又继以“邈然不可干”,一种穷且益坚,脾睨世俗的傲意态,即轩昂纸上,使起笔即有高扬之势。开合自如,顿挫简捷的结构,也增强了本诗的力度。首尾双起双结,遥相呼应是显而易见的,结末的“至德”、“清节”更将起首二典四句傲兀意象的内含剔抉,升华,达到了超远的精神境界;而这一升华的关换在中间四句。“刍菜”、“莒”分承双起两典,而“常”、“足”二字互文,由叙启论,由分向合;再以“岂不”二句问答合二为一,并转折诗意,引出道胜之义,结末再散为二事,以“至德”、“清节”互文相照,更上一层楼。这一结构在陶诗一贯的顺畅之中见出开合擒纵之力。使盘礴意气,在分合中得到充分的抒发,在顿挫中显出天矫之力。意气天矫盘礴也是同时代谢灵运诗的主要特色,但陶诗完全不落痕迹,一任自然,是较胜于谢诗处。

用典自然贴切也增强了本诗的浑厚之感。袁、阮二典分启寒饥二端,本已甚精,更妙在切合诗人本身行事。陶潜晚年饥卧数日,江州刺史檀道济使人以酒肉馈之,诗人磨而去之,此事虽与作诗之时间先后难以确定,但可以看出陶潜晚年虽病而不轻易求人,特别是请名利场中人援手的品格。由此亦可推见阮公一典之深意。《归去来辞》序曾自述仕隐经过:因家贫,耕植不足自给,而屈己从仕小邑,在官八十余日,即去仕归隐。按东汉高士毛义,以家贫亲老,不择仕而官,一旦母去即不仕,张奉赞之,谓其为亲而屈己。阮公之事当与之相类,陶潜用之,正切自己当初出仕之心曲。所以二曲虽饥寒并举,却是由今及昔,尤见感情的深沉。诗的后半部分,字面意思甚明,而其实亦用二典,“所惧非饥寒”用《庄子》中事:原宪居蓬蒿中,二日一炊,子贡结驷连骑以访之,曰“甚矣,子之病也!”原宪答曰“予贫也,非病也。”原宪不以贫为病,后人称之为“忧道不忧贫”。“所惧非饥寒”正其意。“贫富”二句用《韩非子》事:子夏曰“吾人见先王之义,出见富贵,二者交战于胸,故耀(瘦);今见先王之义战胜,故肥”。“道胜无戚颜”,正是战胜而肥,心广体舒之状。二典由不忧病到道胜,层层推进,含义极浑厚,却以浅语出之,有绎之无穷之感。

这些就是本诗所以风骨凛凛的作法上的因素。

《咏贫士》七首在诗史上的意义极可注意,从诗体来看,它合阮籍《咏怀》与左思《咏史》于一体,钟嵘谓陶诗“其源出于应球,又协左思风力”,合《咏贫士》观之,正可见建安正始之风由晋而宋之传承。再以反观陶潜他作,可见洵如朱熹所云,陶诗之平淡之下实有豪放,“但豪放得不觉来耳。”(《朱子语类》卷一百四十)。因此这一类诗,正是解开陶诗与建安风骨关系的钥匙。

从诗章组织看,组诗虽不起于陶,但如阮籍《咏怀》、左史《咏史》等,均各诗并列,是相近题材之组合。 而《咏贫士》七首,有总有分,首尾呼应,脉络贯通,将组诗形式推进到新的高度,启后来杜甫《秋兴八首》等先声 。(赵昌平)

金融鼎《陶渊明集注新修》,p114

说明:本首是 赞咏袁安身处贫困而不求于人的高尚品德,阮公见钱而辞官的清廉节操;并指出有了安贫乐道的思想,就能克服求富念头 。

辑评:邱嘉穗《东山草堂陶诗笺》卷四:亦是代他设想,推出此一段至理,岂必袁、阮有此故实。

沈德潜《古诗源》卷九:“所惧非饥寒”,“所乐非穷通”二语,可书座右。

温汝能纂集《陶诗汇评》:“道胜无戚颜”一语,是陶公真实本领,千古圣贤身处穷困而泰然自得者,皆以道胜也。颜子算瓢陋巷,不改其乐,孔子以贤称之,论者谓厕陶公于孔门,当可与屡空之回同此真乐,信哉!

漫读摘记《陶渊明集》||(101)《咏贫士七首》(其四)

漫读摘记《陶渊明集》||(101)《咏贫士七首》(其四)

文/书山花开

?原诗

在昔闻南亩,当年竟未践。屡空既有人,春兴岂自免?

夙晨装吾驾,启涂情已缅。鸟哢欢新节,泠风送余善。

寒草被荒蹊,地为罕人远。是以植杖翁,悠然不复返。

即理愧通识,所保讵乃浅?

?翻译

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p102

先前曾听说村南的田地肥沃,当年竟没有前去耕翻。

现在既然像颜回一样贫困,春耕时节岂能自在悠闲?

早晨将牛车驾好,登上程途,已经情飞九天。

鸟儿啼鸣,欢迎新的节令,清风送来沁人心脾的余寒。

寒草复盖着荒废的小路,少有人来,远离烦嚣的人间。

所以那位植杖而耘的老人,才悠然自耕,不再回还。

我所识事理也许愧对“通识之士”,所要保全的难道那么简单?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p108

往日听说南亩田,未曾躬耕甚遗憾。我常贫困似颜回,春耕岂能袖手观?

早晨备好我车马,上路我情已驰远。新春时节鸟欢鸣,和风不尽送亲善。

荒芜小路覆寒草,人迹罕至地偏远。所以古时植杖翁,悠然躬耕不思迁。

此理愧对通达者,所保名节岂太浅?

谢先俊/王勋敏《陶渊明诗文选评》,p10

先师孔子留遗训:“君子忧道不忧贫”。仰慕高风不可及,立志长期事农耕。手持型耙去干活,笑语殷勤慰农民。田野平旷来远风,禾苗长势日日新。一年收成虽未定,眼前景象暖人心。有时耕作有时歇,未有行人来间津。太阳落山结伴回,提壶备酒邀近邻。吟诗且把柴门掩,愿为农夫终此生。

?解释

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p100

本诗作于元兴二年(403),陶渊明三十九岁。隆安四年,渊明三十六岁,入桓玄所辖州府任职。隆安五年冬,母丧返归,自此退职。次年(元兴元年),进占荆州的桓玄又进一步攻陷京师,称太尉,总揽朝政。 国事无望,使陶渊明坚定了射耕自资的决心,并付诸实际行动 。这两首诗便是元兴二年亲自参加春耕之后的作品。将南亩田含取名为“怀古”,体现了追慕古贤而亲耕的意思。 第一首写返耕而陶冶于自然的愉悦,折射出原先官场的不洁与自己的不畅 ;第二首写农事与交往的欢欣,由转志长勤委婉道出优道不优贫的本心。本诗受到历代佳评。清·王夫之称云:“通首好诗,气和理匀”, 诗中不少佳句得到后人的高度赞誉,如“鸟哢欢新节,泠风送余善”,“平畴交远风,良亩亦怀新”等,体物精细而韵味悠长,唯素耕者能得之 。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p106

癸卯岁是晋安帝元兴二年(403),陶渊明三十九岁。两年前,即晋安帝隆安五年(401)的冬天,陶渊明因遭母丧而离桓玄幕府之职返回家乡。这两首诗作于同一年的春天,这时诗人已经开始躬耕。“怀古田舍”,就是在田舍中怀古 。诗人通过怀古言志,表现了对归耕田园的喜悦,以及远离污浊世俗的决心 。

刘继才《陶渊明诗文译释》,p33

晋安帝元兴二年(403),陶渊明因母丧离职返家。这两首诗即作于同年春。 诗人从多年的仕宦生活中认识到自己治世思想无法实现,于是决计归田隐居,宁肯力耕也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 。

第一首诗是通过写一年之始的田园生活,诗人初步体验到了古代植杖翁隐后不仕的乐趣。

前四句写诗人昔日虽家有田亩,但自己并未亲自耕种;如今家境贫困,春耕自不可免。中六句写诗人早起驾车下田的心情以及沿路所见景物。后四句,诗人就跟前景物而联想到古代隐士,决心不顾所谓通达者的非议,要保持自己清高的志节 。最后一句中的“保”字,总括全篇,旨趣悠长。说“保”,先说“愧”。既自谦又自负,婉折有姿。

张彦《陶诗今说》,p23

这是一首颇有名气、受人喜爱的田园诗。作为一位才德出众的文化人,从出仕到归隐诗人经历了一段很不寻常的过程,从本诗中也可窥视出来。

第一,他也是接受过儒家思想的人,“先师有遗训”嘛;第二,早年他也是想入仕的,没打算甘心当一个农民;第三,最后(四十一岁)辞官归里,以农为生,是当时的“乱世”迫使他使然,最后成就了顶天立地、流芳千秋的历史名人。

他的选择是正确的!

“乱世”出伟人、名人。这只是一方面的“成因”,即常说的“外因”。我们还知道一句名言:“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内因是主要的。陶公的内因是什么呢?是他经过长期历练和陶冶最后铸就的高尚的思想品德和人格魅力,也即他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他成为“名人”的脊梁。

这两首诗, 诗人用白描的艺术手法,绘制了一帧情景交融、美轮美奂的江南好画:鸟鸣、新节、冷风、寒竹、平畴、良苗、日入、长吟,从早至晚,从景至人,无不历历在目,呼之欲出,美不胜收! 读之如同含饴,甜滋滋,乐而忘忧。

书,如药;诗,如良医!

杨义选注译评《陶渊明》,p75

才开始田间劳动的作者,一方面对这种自然的生活充满了喜悦,另一方面也在思想上为自己的选择进行着默默的争辩。 诗题中的“怀古田舍”,就是在田舍中怀古的意思。所怀的对象,都是当年与孔子有过思想冲突的隐者。这事实上,也是作者自己有关“出世”或“入世”的两种不同思想的斗争。 新春田间生活的美好,让他觉得深深地理解了“植杖翁”,但从道理上讲起来,又觉得有愧于像孔子这样的“通识”之人。所以,在诗的最后他问自己,过这种躬耕避世的生活,所保全的难道就都是浅陋的东西吗?

辑评(p19)

锺伯敬、谭元春评选《古诗归》卷九:锺伯敬曰:幽生于朴,清出于老,高本于厚,逸原于细,此陶诗也。读此等作,当自得之。

黄文焕《陶诗析义》卷三:(“即理愧通识”二句)往田舍乃着此闳论作结。躬耕之内,节义身名,皆可以自全,纵不能为颜子,不失为文人。“保”字总括通首,旨趣悠长。说“保”先说“愧”,自谦自负,两映生姿。

张自烈辑《笺注陶渊明集》卷三:(“鸟哢欢新节”二句)“欢”字、“送”字,巧丽天然。

杨雍建评选《诗镜》十《晋第三》:“屡空既有人,春兴岂自免”,无心标置,意境自合。“泠风送余善”,泠风何善?此非轻裘重带语,即是凭流弄月,胸次通乎寒暑而如一者也。人谓渊明得道,庶或有之。

漫读摘记《陶渊明集》||(042)《辛丑岁七月赴还江陵夜行涂口》

漫读摘记《陶渊明集》||(104)《咏贫士七首》(其七)

文/书山花开

?原诗

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好爵吾不荣,厚馈吾不酬。

一旦寿命尽,弊服仍不周。岂不知其极?非道故无忧。

从来将千载,未复见斯俦。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

?翻译

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p189

能够安于贫穷固守低贱的人,从古以来便有一位黔娄。

“高贵的爵位我并不以为荣,丰厚的馈赠我也不愿接受。”

一旦寿命终尽,一床破被连身体也遮盖不周。

难道不知道已穷到极点,贫不是道,值不得为之烦忧。

从黔娄以来将近千年,这样的人物还真是少有,早上能与仁义共生,哪怕晚上死去也再无他求。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p195

安于贫贱守道者,自古黔娄为典范。其心不恋高官位,丰厚赠金他不羡。

一旦命终离世间,破衣难把身遮全。哪能不晓极贫寒?与道无关不忧烦。

从那以来近千载,世间不再有高贤。早晨能与道同生,晚上即亡无所憾。

?解释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p194

这首诗 咏赞古代贫士黔娄,借以表现诗人安贫守道的节操 。

《中国诗苑精华 陶渊明卷》,p151

这首诗 歌颂春秋时齐国大贤人黔娄安贫守贱的高操懿行 。

张彦《陶诗今说》,p137

提示:咏守仁义,以黔娄先生为代表。诗人陶公自然是肯定才歌以咏之的。今天看来自甘贫苦的黔娄不可效法,但“仁义”不可弃!应赋予新的含义,贯之以道德理念。

刘继才《陶渊明诗文译释》,p215

本首诗 专对古贫士黔类进行咏赞,借以表现诗人安贫守道的节操,态度异常坚决。全诗主要强调的是“非道故无忧”和“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的守道、求道和献身于道的精神 。这也是贫之所以贫而无忧,贫而且乐的真正动力。因此,诗人尽管生活贫困达到“其极”的程度,仍然抱有熬过艰苦贫困的决心。并且为了寻得千载未复见的“斯俦”,即使追求到死也感到无比满足。这里诗人的固穷形象是极为鲜明的。有的评论家认为“陶渊明思附圣贤之徒”,并把每句诗都落实到“圣人”的旨意。其实,诗人写古人并不一定给其作传,不是古人必定有“是事”、有“是心“才去写,而是以己意代古人设身处地去思想、去立言,从而推出一番至理。所以,我们读后感到既是在咏古人,又是在咏诗人自己。可见,黔娄的一生,是诗人心目中的黔类一生,是诗人千载未复见的“斯侍”,是诗人引为同调的典范。本诗前六句写黔娄,后六句是诗人的论赞。然而,论赞与诗人的发论相结合,叙事之后以议论承之。叙述中有诗人的影子,议论中有自己的主意。这些正是本组诗在章法上一个共同的表现特点。

金融鼎《陶渊明集注新修》,p114

说明:本首是 赞咏隐士黔娄能安贫守贱,不爱高官厚馈,为仁义而生,为仁义而死的高尚情操 。

辑评:何焯《义门读书记·陶靖节诗》:死生不改其操。(“非道故无忧”句)贫贱不以道得者不去,陶公诚造次颠沛,必于是者矣。

温汝能纂集《陶诗汇评》卷四:此章专举黔娄,自比其安贫守贱之操,坚且决矣。或谓黔娄之行似近于矫,先生岂若是耶?然自弃官归来,不事依托,无求于世,其特立独行,盖有若此者。

漫读摘记《陶渊明集》||(100)《咏贫士七首》(其三)

文/书山花开

?原诗

昔在黄子廉,弹冠佐名州。一朝辞吏归,清贫略难俦。

年饥感仁妻,泣涕向我流。丈夫虽有志,固为儿。

惠孙一晤叹,腆赠竟莫酬。谁云固穷难?邈哉此前修。

?翻译

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p192

从前有一位贤士黄子廉,弹冠而出辅佐大邑名州。

一旦辞去吏职归来,两袖清风,贫困难以比铸。

荒年时仁德的妻子令人感动,她一边诉说,一边泪流。

“大丈夫虽有高尚的志向,却难免为儿女担忧。”

惠孙为此深为慨叹,送去丰厚的馈赠竟不接受,

谁说“君子固穷”难以做到?前贤已逝,岁月悠悠。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p199

从前有个黄子廉,曾到名州去做官。一旦辞官归故里,无人能比甚贫寒。

饥年贤慧妻感慨,对他哭泣泪涟涟。志士虽然有骨气,也为儿女把心担。

惠孙相见深忧叹,厚赠不收很清廉。谁讲固穷难保守?遥遥思念众前贤。

?解释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p198

这首诗 咏赞古代贫土黄子廉,称扬其不为儿女之忧而改变固穷守节的志向,以示自勉 。

《中国诗苑精华 陶渊明卷》,p154

这首诗 赞美东汉贫士黄子廉固守贫困的事迹 。

张彦《陶诗今说》,p139

这七首咏贫士贯穿了一个主题:弃乱世,倡隐居,守“固穷”,做高士。作者申明:我弃官归里做隐士,既是时势所逼,又是步前贤之后。诗人陶公如此认为,今天看来对不对?好不好?应该共议。有一点可以认同:陶渊明是“一种生活方式”!这样的人出仕做官,决不会成为贪污犯,一定是清正廉洁的公务员。 从这一点,仅仅从这一点,就应认真地倡导这种人的行为方式。这实际上是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乃至对待生与死和做人处事等问题的综合 。笔者老矣,从抗日烽火硝烟中走来,面对今天,自然感慨良多。恕不详赘。谨祈今天和明天的人,即便无心做光耀千秋的人,也该做清白无瑕的陶式人。

刘继才《陶渊明诗文译释》,p220

这首诗是 赞扬黄子廉的,肯定了他不为儿女之忧而改变固穷志向 。这是诗人推崇黄子廉的一个主要原因。其实,“丈夫虽有志,固为儿”确实是诗人隐居生活中遇到的实陈问题,如在他的《与子俨等书》中说过:“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这包含了内心隐痛和对儿子歉意的深沉的话话,完全可以当成这两句订的注解。妻子儿女因为他的隐居不仕,受到了啼饥号寒之苦,曾给诗人带来不少苦恼,也构成了他“贫富常交战”思想矛盾的一个内容。然而诗人之志不为妻子所累,儿女所惑,而是追随前贤,“固穷”到底。有人认为本诗是“借古人自况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公同志,‘年饥感仁妻’等,似为此而发。”(《东山草常陶诗笺》)其实倒不必这样具体落实,因为在《给子俨等书》中,诗人并没有这种美好回忆,相反却有着“但恨邻靡二仲,室无莱妇”的感叹。 本诗前四句写黄子廉辞官归隐,立志守穷。四句写仁妻以儿女之忧,以动其隐居之念。后四句写黄子廉固穷志坚,实堪相师。尤其后两句“谁云固穷难,邈者此前修”,不仅为此首诗作一小结,也给整个组诗作一大结,与第二首结句“何以慰许怀,赖古多此贤”遥相呼应 。可见这组诗是通篇结构完整、脉络鲜明的。

金融鼎《陶渊明集注新修》,p114

说明:本首是 赞咏黄子廉辞官后能过清贫生活,年饥时既不为儿虑,也不受友人的赐济,从而说明“固穷”是不难做到的 。

辑评:陈祚明评选《菽堂古诗选》卷十四:儿女之忧,非不动念,然志固不可夺,前修可师。

孙人龙篆辑《陶公诗评注初学读本》卷二:真语,妙,老实说,此正公诗高处。断不改节复出矣。

马墣《陶诗本义》卷四:末二句总结后五首,又应第二首结句“赖古多此贤”意。前二首自咏,后五首承“赖古多此贤”句,以见贫者世世相寻之意,而渊明亦自在其内也。

漫读摘记《陶渊明集》||(103)《咏贫士七首》(其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