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德不配位 下一句是什么?

2.人有三个基本错误是不能犯的,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谋大,三是力小而任重。深以为然! —— 南怀

3.: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谋大,三是力小而任重!——南怀瑾大师说这是人生错误吗

4.一、德薄而位尊,二、智小而谋大,三、力小而任重。是啥意思?

力小而任重_力小任重

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出自《周易·卜辞》孔子春秋一文中的原文是: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翻译过来即是:人自身的德行要与所在的社会地位及享受的待遇相匹配,如果违背自然规律行事就会受到灾祸。一个人要有很高的德行,他才能承载这天地赐予的福报,生活才会越过越好。这就是清华大学的校训—“厚德载物”。古人对于品德操守的要求是很高的,想达到什么样的位置就要有多高的德望,哪怕是一个沽名钓誉的人,他在被拆穿之前,也一定是众人眼中的正人君子。而德行与财富地位不相匹配的话,就要出大事了!从古至今,“德不配位”的现象比比皆是,你有多大能力,就承担多大的责任,就有多少财富和官位伴随着你,这才是相对匹配的生活状态,世间讲究阴阳平衡,人与生活也是要讲究对等平衡,不失自然规律。

德不配位 下一句是什么?

一个人如果犯了哪几个错误,一辈子难成大器?

起起落落才算是人生,都有人生低谷期,也是有人生巅峰。谁都期待人生道路上一帆风顺,一直处在人生巅峰,能够体会“一览众山小”的悠闲。实际上,没有人可以保证一辈子一帆风顺,反是身不由已的情况下许多,痛苦不堪的情况下也许多。

聪慧的人,明白量力而为,不容易高估了自己。他一直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只需奋斗不止,总有一天会挺过人生的低谷期,越走越高,越来越远。南怀谨说:“人会有三个基本错误不可以犯: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谋大,三是力小而任重。”其实就是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明白自我反省,看清自己,踏踏实实走向成功,不然一辈子都难成大器。

第一个错误:德薄而位尊。

《周易·坤》里写到:“君子以天道酬勤。”一个人仅有道德高尚,才可以担任重担,才能够塑造德高望重的品牌形象。如一个人没什么道德修养,可是根据算计别人,或是非法行为得到了某一部位,早晚都需要掉下去,而且一辈子都无法翻盘。钱没了,可以赚回家,道德修养弄丢了,就无法找回来了。

比方说,一个强凌弱的人,根据打击别人,出任了某些社区的保安队长,月薪水几万元。一开始,他一直粗暴地应对小区里的人,大家都怕了人,害怕辞色,任凭他欺压。可是“强中更有强中手”,小区里的人,联合起来应对他,就把他赶走了,或是将犯罪分子强制送交司法机关进行处理到公安局,使他缉拿归案,也许他这一生都不能当保安了。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一个人欲成大器,就需要做一个讲道德有品行的人,自个所在的部位越大,越关键,越要提升道德修养。如一个人,没法保证“以理服人”,终究会一事无成。

第二个错误:智小而谋大。

社会上,许多人喜爱“眼高手低”。自己是聪慧不足,可是理想化很伟大,办事从不踏踏实实,一直惦记着一夜暴富,一夜成名,一跃而起。却不知道,他们的念头,是妄自尊大。我自己的同学柳柳,一心只想要成为作家。他一个月写一两篇文章,随后取得地区文联去,期待文联的人,帮助他发布在报纸杂志上。文联的人看过他们的文章内容,提出了许多的修改建议。

他就对文联的人说:“我但是很用心发表文章的人,你们的提议都很好,但是我更坚信‘发表文章,要不拘一格’,不可以构思僵硬。”从文联走出来,柳柳气愤的想,这些人,便是嫉妒我的文章写得好,才明确提出一大堆提议,要我尴尬。柳柳写了几万元字的集,在许多网址发布,可是几乎没有人看。他渐渐地就放弃了作家梦。实际上,他从来都没有努力学习怎样写好文章,仅仅“欺世盗名”,高估了自己的聪慧。

一个人,欲成大器,就需要足智多谋,用“十年如一日”的精神实质去学习培训,把握应该有的专业知识,苦狠下功夫。如一个人聪慧不足,可是念头很美好,那便是在为自身设计了一个“空中阁楼”,一辈子也不会完成。

第三个错误:力小而任重。

古话说:“蚍蜉撼大树,不知天高地厚。”一个人的能量不大,可是每日任务非常重,就会累到上气不接下气,辛苦一辈子也不会有考试成绩。好多人,进行了自身不能胜任的工作中,便是“小马拉大货车”,越干越艰辛。

比方说,一个不明白管理方法的人,却进行了某企业的经理,最终亏损比较严重,每一个职工,都跟着他殃及;一个从来没下完餐厅厨房的人,却要开餐厅,结论饭食做得一塌糊涂,一个客户没有;一个游手好闲的女性,却想嫁给了富商,还到处借钱,把自已打扮得很妖媚,让他人误认为自身很有见识,很有钱……这些人,全是“不知天高地厚”的人,如一辈子不清楚悔过,那样做任何事情,也不会取得成功。

曾国藩说:“力小任重者踣。”其实就是告诫我们,如一个人能量不大,行走就会跌倒,自主创业就会不成功。摩天大厦必须牢固的立柱来支撑点,如立柱太小了,能量不足,肯定要倒台;一座山越高,它山脚下就会越宽;一条河越宽,它干支流就会越多。一个人,欲成大器,就需要明白“任重而道远”的含意,面临艰巨的每日任务,谁都不能一挥而就,必须不断提高本事,一步一步把工作发展壮大。

人有三个基本错误是不能犯的,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谋大,三是力小而任重。深以为然! —— 南怀

是必有灾殃。

意思:一个人的德性配不上自己的地位,这个人必然会有灾难。

出自:《周易·系辞下》。

原文: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译文:德行不匹配位置,肯定有灾祸诞生。德行不行而位置尊贵,智力浅薄而谋略庞大,力量弱小而负担很重,都是不行的。

扩展资料

孔子在《周易·系辞下》有“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以上言语可以概括成“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具体分成以下三个部分来分析:

1、德薄而位尊:就是说一个人的道德和人品的高度与这个人所处的领导位置,不成正比。

2、智小而谋大:意思是一个人的思想智慧很小,但他的太大,与他个人的能力不相配,其结果造成了很严重的损失。

3、力小而任重:一个人的力量达不到其负重,轻者伤身,重者丧命。

: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谋大,三是力小而任重!——南怀瑾大师说这是人生错误吗

德薄尔位尊,是指一个人的地位很高,但是却不肯使用恩德来对待其他人。

智小而谋大,是指一个人的不太聪明,却总想去挑战一些高智商的困难事。

力小而任重,是指一个人的能力有限,却总想去完成那些艰难的任务。

总的来说,就是一个人无法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凡是总不量力而为或者轻率而为,这样是不对的。

一、德薄而位尊,二、智小而谋大,三、力小而任重。是啥意思?

南怀瑾大师认为人有三个基本错误是不能犯的: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谋大,三是力小而任重!

第一错:德薄而位尊

“修养浅薄却身居高位”,“德薄”,不一定是缺德。也可能他个人修养不错——温良恭俭让样样俱全,只是缺乏与职位所匹配的品质。

比如王安石当上宰相后施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称“王安石变法”。名义上为了“富国”,却都是用国家机器强行干预经济,最终演变成巧立名目的变相征税,特权阶级以国家名义与民争利……

王安石文化修养没得说,唐宋八大家之一。但在改革过程中只考虑政绩——“富国”(如何让国家创收),却忽视广大弱势群体在改革中受到的不公与损害,这是就是典型的“德薄而位尊”。

第二错:智小而谋大

“智能有限却谋划大事”,我们继续说到王安石变法,改革失败源于王安石的改革方案全凭空想,与现实严重脱节,与某些“三拍官员”的决策思路如出一辙:

起初拍脑袋决定,事前拍胸脯保证,事后拍屁股走人。

例如王安石的“青苗法”,本意为青黄不接的农民提供小额。由于错误的政绩考核,官吏强行要给农民,而且利息畸高,扶持变成了负担。还有“市易法”“均属法”,让官府变身“官商”,直接垄断市场、操纵物价,从老百姓口袋里掏钱,所以北宋人民对垄断经济深恶痛绝。

王安石位居宰相之高,又是改革方案的肇始人。却没有遏制权力寻租和公权力滥用,这不能不说是“智小而谋大”。改革,仅凭一腔热血,不考虑全局后果,不听取批评意见,最终结果就是全民买单,君不见梁山有一半好汉都是日子过不下去的。

第三错:力小而任重

“能力不足却承担大任”,对比历史上有名的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商鞅受到的阻力更大,几乎是举国反对,但商鞅变法却成功了(商鞅人死,但制度保存下来),王安石的改革却失败了。究其本源,王安石缺少政治盟友使他“力小而任重”。

激进的改革使王安石失去了几乎所有的盟友,反对派将星云集——司马光、欧阳修、苏轼……几乎识字的都反对他。就连王安石自己都承认改革激进,“缓而图之,则为大利。急而成之,则为大害”。

他只认定一个目标,却忽略了在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必然会连带产生一系列问题。在短短数年间将十几项改革全面铺开,全面的得罪了各个阶层支持者,于是改革陷入了进退维谷的窘境。

袁世凯的二儿子在劝袁世凯不要当皇帝时写的一句诗很好:“山泉绕屋知深浅,微念沧波感不平”,山泉都想变作沧波,但自知深浅才是更重要的,更何况有些功名,不过是虚名而已。

扩展资料

1918年,南怀瑾诞生于浙江温州乐清的一个世代书香之家,从孩提时起即接受严格的传统蒙馆教育。到十七岁时,南怀瑾除精研儒家四书五经外,涉猎已遍及诸子百家,兼及拳术剑道等多种,同时苦心研习文学历史、书法、诗词曲赋、医药卜算、天文历法诸学,每得其精髓而以为乐,从小就是位孜孜以求的好学青年。

正应了《论语》里所说的“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句话,南怀瑾虽说有着深厚的家学渊源,但是自小其祖母、父辈们并没有要求这位“南门独子”,将来能够显达一方或者富贵荣耀,相反其祖母还对其说:“读书可以,但不要做官”,其父更是要求很低,只要能够养活自己平安度过一生,即使不读书也可以。

这些看似很平常的家教,对南怀瑾生平,一贯看淡名利与浮华,应该是起着积极的影响,使得后来南怀瑾在正处于“风华正茂书生意气、跃马边陲一呼百应”之时,却能幡然醒悟,此种能力非一般人所能及也。

因此后来曾经有人,向南怀瑾提出应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时,南怀瑾回答的只有四个字“卓尔不群”,其含义就是要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秉性和天赋进行“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南怀瑾作为一代大师,集“经论三大教、出入百家言”纵横古今、博融东西之学于一身,却连个像样的文凭也没有,更有甚者、曾经有许多国际名牌大学,要冠以南怀瑾为名誉教授、博导之类的荣誉都被一一谢绝。

南怀瑾宛然笑曰:“我才不受这个骗”。因此一些所谓科班出身的学者,往往藉此对南怀瑾的著述和学术产生疑问,并吹毛求疵者亦有之。当然对于著述中的一些“硬伤”之处,根据朱清时教授的回忆,南怀瑾都能及时负责的予以针砭和纠正。故南怀瑾有句名言:“肯以本色示人者,必有禅心和定力,所以伪名儒还不如真名妓”。

南怀瑾正是以其一贯的本色示人。南怀瑾在书中说过,中国传统文化有三道之学:君道、臣道、师道。在上古,夏、商、周三代,作帝王或者诸侯、士大夫们都有身兼(作之君、作之师、作之亲)的任务和标榜,而师道超越以上两者而独立存在,是在周朝中叶以后的事情。

这里是其明显的“分水岭”,应该是(公天下和家天下)本质意义的不同。从领略部分南怀瑾学术研究的成果开始,谈谈其现实价值和意义。

自从南怀瑾的著作上重新认识《论语》;让孔子更近于真实、平凡和可爱。《论语》作为孔子和他的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言语对话,以及处理时务的记录,共分上论和下论。曾经在几十年前有人提出《论语》的编排次序有问题,想邀请南怀瑾一起参与重新排序。

后南怀瑾经过仔细反复的研究后,发现并不存在次序排列的问题,相反它的连贯性很具有“艺术性”,因而也就及时的制止了一场“闹剧”。

百度百科-南怀瑾

南怀瑾大师认为人有三个基本错误是不能犯的: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谋大,三是力小而任重!

第一错:德薄而位尊

“修养浅薄却身居高位”,“德薄”,不一定是缺德。也可能他个人修养不错——温良恭俭让样样俱全,只是缺乏与职位所匹配的品质。

比如王安石当上宰相后施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称“王安石变法”。名义上为了“富国”,却都是用国家机器强行干预经济,最终演变成巧立名目的变相征税,特权阶级以国家名义与民争利……

王安石文化修养没得说,唐宋八大家之一。但在改革过程中只考虑政绩——“富国”(如何让国家创收),却忽视广大弱势群体在改革中受到的不公与损害,这是就是典型的“德薄而位尊”。

第二错:智小而谋大

“智虽有限,虽大”,我们继续谈论王安石的改革。改革的失败是由于王安石的改革完全出乎意料,与现实严重脱节,这与一些“三射官”的决策思路完全一致:

先拍头决定,先拍胸保证,事后拍屁股离开。

例如,王先生的“绿色育苗法”旨在向努力种植的农民提供小额。由于对官员绩效的错误评价,官员们强迫农民,利率过高,支持成为一种负担。此外,“都市法”和“万法”将变成了“官商”,直接垄断市场,操纵价格,从人民的口袋里掏钱。因此,北宋人民痛恨垄断经济。

王安石作为宰相和改革方案的先驱者是很高的。但未能遏制权力寻租和公共权力滥用,只能说“小智大思”。而改革,只基于一种,不考虑整体后果,不听取批评意见,最终的结果是全民买单,看不到一半的凉山英雄都无法活下去。

第三错:力小而任重

与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相比,商鞅面临着更大的阻力,几乎全国都反对。然而,商鞅变法成功了(商鞅死了,但制度保留了下来),王安石变法失败了。究其根源,王安石缺乏政治盟友,这使得他“软弱但沉重”。

激进的改革使王安石失去了几乎所有的盟友,反对派将众星云集——司马光、欧阳修、苏轼……几乎所有识字的人都反对他。就连王安石自己也承认,改革是彻底的,“缓慢而有,是伟大的。”如果仓促行事,则会造成极大的伤害。”

他只有一个目标,却忽视了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在短短几年中,十几项改革全面展开,这完全冒犯了来自各行各业的支持者。因此,改革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袁世凯的二儿子劝袁世凯不要当皇帝时,写了一首很好的诗:“山泉知府深,略读沧波,觉不平。”山泉欲作沧波,但更要知水之深,何况有些名声,只可惜虚名。

扩展资料

南怀瑾,1918年出生于浙江温州乐清市一个文人世家。她从小就接受严格的蒙古族传统教育。南怀金十七岁时,除了学习儒家的四书五经外,还涉猎了数百个流派,包括拳击、武术、剑术等。同时,她学习了文学史、书法、诗歌、医学、占卜、天文历法等,每一门都有其精华,觉得自己很幸福。从小,她就是一个勤勤恳恳地寻找的年轻人。

在《论语》说:“古之学者为自己,这是“这句话,虽然主南深源,但祖母从小,父母不需要“南门唯一的儿子”,“在未来一个或财富和荣誉,相反祖母还说“可以读,但不这样做,“他的父亲是需求很低,只要能养活自己一生安全,甚至可以不读。

这些看似普通的家庭教育,应该对一向淡泊名利虚荣的南怀瑾的人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后来,当南怀瑾处在“青春与书香之花,在马的边陲,她才醒悟过来。”这种能力是普通人无法企及的。

因此,当有人问南怀瑾如何教育她的孩子时,她只回答了四个字:“优秀”,意思是“因材施教”。

百度百科-南怀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