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毛遂自荐是什么意思?

2.成语毛遂自荐出自于哪个典故

3.毛遂自荐∶因人成事出自哪个典故

4.毛遂自荐的典故出自哪里

5.古文诗词常用的典故:毛遂自荐

6.历史典故毛遂自荐,此故事教会我们什么样的道理?

毛遂自荐的典故是什么意思_毛遂自荐的意思和相关的历史典故

毛遂自荐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讲的是平原君的门客毛遂自我推荐与他一起出使楚国,说服楚王出兵对抗秦国的故事。后来比喻不经别人介绍,自我推荐担任某一项工作。

毛遂自荐比喻不经别人介绍,自我推荐担任某一项工作。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合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典故

战国时,秦军在长平一线,大胜赵军。秦军主将白起,领兵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挑选20个文武全才的门客一起去。经过挑选,最后还缺一个人。门下有一个叫毛遂的人走上前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听说先生将要到楚国去签订?合纵?盟约,约定与门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边去寻找。可是还少一个人,希望先生就以毛遂凑足人数出发吧!平原君说:先生来到赵胜门下几年了?毛遂说:三年了。平原君说:贤能的人处在世界上,就好比锥子处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显现出来。如今,处在赵胜的门下已经三年了,左右的人们对你没有称道,赵胜也没听到赞语,这是因为先生没有什么才能的缘故。所以先生不能一道前往,请留下!毛遂说:我不过今天才请求进到囊中罢了。要是我早就处在囊中的话,就会像锥子那样,整个锋芒都会露出来,不仅是尖梢露出来而已。平原君终于带毛遂一道前往。

到了楚国,楚王只接见平原君一个人。两人坐在殿上,从早晨谈到中午,还没有结果。毛遂大步跨上台阶,远远地大声叫起来: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简单而又明白,为何议而不决?楚王非常恼火,问平原君:此人是谁?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门客!楚王喝道:赶紧退下!我和你主人说话,你来干吗?毛遂见楚王发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几个台阶。他手按宝剑,说:如今十步之内,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见毛遂那么勇敢,没有再呵斥他,就听毛遂讲话。毛遂就把出兵援赵有利楚国的道理,作了精辟的分析。毛遂的一番话,说得楚王心悦诚服,答应马上出兵。不几天,楚、魏等国联合出兵援赵。秦军撤退了。平原君回赵后,待毛遂为上宾。他很感叹地说: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赵国。

毛遂自荐是什么意思?

毛遂自荐:

毛遂自荐(拼音máo suì zì jiàn)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毛遂自我推荐。后来用"毛遂自荐"喻指自己推荐自己,典出《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现比喻自告奋勇任某项工作。

解释:

毛遂:河北鸡泽人 ,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的门客;荐:推荐,荐举。毛遂自我推荐。战国时,平原君之门下食客毛遂自荐跟随前往楚国游说。典出《史记.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后用「毛遂自荐」比喻自告奋勇,自我推荐去做某项工作。

典故:

战国时赵孝成王九年,秦兵攻打赵国,赵孝成王命令平原君赵胜到楚国去求救,平原君的门客毛遂主动自荐随同前去。平原君与楚王谈判半天没有成效,毛遂手拿宝剑走上宫殿,陈述利害关系,终于打动楚王出兵联合抗击秦国的侵略。

毛遂之死:

自荐之事未满一年(公元前256年),燕国在赵国大战方停无暇休整之际,派兵攻打赵国。派谁挂帅御敌最合适呢?鉴于毛遂上次出使楚国时的突出表现,赵王想到了毛遂,欲封他为帅,统兵御燕。毛遂听到这个消息后,大吃一惊,赶忙跑到赵王那里去推辞,说尺有所长寸有所短,自己实在不堪此任。赵王很不理解,怎么也听不进毛遂之言,硬是派了他挂帅出征。

一个靠嘴巴吃饭的人,在战场上哪是那些舞刀弄棒人的对手?所以尽管毛遂身先士卒,但最终也没能摆脱失败的结局,只好避开众人,找了一个隐蔽的林子,拔剑自刎,以死谢罪。毛遂的一生就这样悲剧性地匆匆结束了。

总结:

毛遂自荐一直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但对毛遂之死大家却没有做过多的思考。应该讲,毛遂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毛遂之死,表面上看是由于赵王用人不当而害了他的卿卿性命,实际上,毛遂则是死于我们文化的一个思维误区。

我们的文化存在着这样一个误区,认为人是通才,可以一能百能。一个人只要在某一方面取得了成就,那么他在其他方面“应该”也很不错。但其实,术业有专攻,人才也要扬长避短才好!

领导者要懂得知人善任!

成语毛遂自荐出自于哪个典故

毛遂自荐

[成语解释]毛遂自我推荐。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

[典故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合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译文:门下有(一个叫)毛遂的人,走上前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毛遂(我)听说先生将要到楚国去签订‘合纵’盟约,约定与门下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边去寻找。现在还少一个人,希望先生就以(我)毛遂凑足人数出发吧!

[近义词]自告奋勇

[反义词]自惭形秽

[常用程度]常用

[感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成语结构]主谓式

[产生年代]古代

扩展资料:

近义词:自告奋勇

[成语解释]告:称说,表示。主动要求担任某项艰巨的任务。

[典故出处]曲波《林海雪原》三十六:好心的渔户自告奋勇,选拔了五十多名上等青年猎手,披弓带箭前去寻找。

[近义词]毛遂自荐、挺身而出

[反义词]畏首畏尾、畏葸不前

[常用程度]常用

[感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褒义

[成语结构]主谓式

[产生年代]近代

毛遂自荐∶因人成事出自哪个典故

毛遂自荐

máo suì zì jiàn

[释义] 毛遂:战国时赵国平原君的门客;荐:推荐;荐举。毛遂自己推荐自己。形容自告奋勇去做某事。

[语出]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合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正音] 遂;不能读作“suí”。

[辨形] 遂;不能写作“逐”。

[近义] 自告奋勇

[反义] 自惭形秽

[用法] 作宾语时;一般用在“敢于”、“勇于”、“想”之类的动词后面。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结构] 主谓式。

[辨析] ~与“自告奋勇”有别:~有自我推荐的意思;“自告奋勇”则含有自己主动承担某件事的意思。

[例句] 在竞选会上;小明~当班长。

[英译] volunteer for a task

[成语故事]

春秋时,秦军在长平一线,大胜赵军。秦军主将白起,领兵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想挑选20个文武全才一起去。他挑了又挑,选了又选,最后还缺一个人。这时,门客毛遂自我推荐,说:“我算一个吧!”平原君见毛遂再三要求,才勉强同意了。

到了楚国,楚王只接见平原君一个人。两人坐在殿上,从早晨谈到中午,还没有结果。毛遂大步跨上台阶,远远地大声叫起来:“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简单而又明白,为何议而不决?”楚王非常恼火,问平原君:“此人是谁?”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门客!”楚王喝道:“赶快下!我和你主人说话,你来干吗?”毛遂见楚王发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几个台阶。他手按宝剑,说:“如今十步之内,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见毛遂那么勇敢,没有再呵斥他,就听毛遂讲话。毛遂就把出捕援赵有利楚国的道理,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毛遂的一番话,说得楚王心悦诚服,答应马上出兵。不几天,楚、魏等国联合出兵援赵。秦军撤退了。平原君回赵后,待毛遂为上宾。他很感叹地说:“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赵国。”

毛遂自荐的典故出自哪里

毛遂自荐 [máo suì zì jiàn]

[释义] 毛遂自我推荐。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

毛遂自荐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合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朝歌渊源:毛遂为卫国人。曾在赵国平原君门下为食客,自荐使楚救赵,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相传,毛遂在朝歌云梦山从师于鬼谷子先生,云梦山鬼谷祠旁,有毛遂庙,为游览瞻拜之胜地。

战国四君子: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齐国孟尝君田文。

毛遂是战国时代赵国平原君的门客。秦兵攻打赵国,平原君奉命到楚国求救,毛遂自动请求跟着去。到了楚国,平原君跟楚王谈了一上午没有结果。毛遂挺身而出,陈述利害,楚王才答应派春申君带兵去救赵国。后来用“毛遂自荐”比喻自己推荐自己。

希望能帮助到你

古文诗词常用的典故:毛遂自荐

1、毛遂自荐

战国时期,秦国的军队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派平原君到楚国求救,平原君的门下食客行遂非常自信,自我推荐,要求前往,结果,他终于劝说楚王同意援救赵国。后人就用"毛遂自荐"来比喻自告奋勇,自我推荐。这个故事亦反映了毛遂是个有信心的人。

2、晏子使楚

春秋时期,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有一回,齐王派大夫晏子出使到楚国去,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乘机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晏子来到楚国,楚王叫人把城门关了,让晏子从这个洞钻进去。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接待的人立刻把晏子的话传给了楚王。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把晏子迎接进去。

3、精卫填海

炎帝的女儿在东海里淹死后,灵魂化为一只名为精卫的小鸟。精卫虽小,面对浩瀚的大海却充满自信,经常衔西山的木头,石头去填东海,发誓要将东海填平。

历史典故毛遂自荐,此故事教会我们什么样的道理?

典源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秦攻赵,赵使平原君赵胜求救于楚。得十九人偕从,无以满二十。

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纵)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平原君曰:“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毛遂曰:“三年于此矣。”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同“早”)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平原君竟与毛遂偕。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

既至楚,平原君与楚王言合从,日中不决。毛遂入,按剑迫楚王,说以利害,致楚王立定合从之约。毛遂谓十九人曰:“公等录录(同“碌碌”),所谓因人成事者也。”平原君亦自以为不善相士,谓:“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遂以毛遂为上客。

释义 毛遂在平原君选备人物去楚时,自赞自荐,并以囊锥为喻,说如让自己处于囊中,早已颖脱而出。在平原君与楚王谈判时,毛遂威言并加,才华毕露,谈判得以成功,平原君因此认识了毛遂的一言有重于九鼎的能耐。后遂用“毛遂自荐”谓自我推荐,自告奋勇;用“锥处囊、锥在、处囊锥、囊锥、锥囊、处囊、颖囊未出、藏颖、透颖锥、颖脱锥、锥脱颖、颖脱、吐颖呈锋、耀颖、脱颖、颖脱而出、脱颖而出、如锥”等称誉才华或有才华之人,写其才华未得显露或得以施展;用“一言九鼎”形容言辞有分量。

毛遂自荐 邹韬奋《经历》十二:“我作毛遂自荐,居然被校长核准了。”

锥处囊 李商隐《为盐州刺史奏举李孚判官状》:“锥处平原之囊,必将颖脱;剑拭华阴之土,粗雪幽沉。”

锥在囊 独孤申叔《处囊锥赋》:“且贤之在代也,或默或语,犹锥之在囊也,或出或处。”

处囊锥 黄庭坚《次韵奉送公定》:“功成在漏刻,颖利处囊锥。”

囊锥无名氏《锥处囊赋》:“惟国生贤囊锥喻焉,囊之体也,柔不能挫其锐;锥之资也,利自可攻其坚。”黄庭坚《呻吟斋睡起五首呈世弼》之四:“璞玉深藏器,囊锥立见尖。”

锥囊 《三国志·魏志·陈思王传》:“昔毛遂,赵之陪隶犹假锥囊之喻,以悟主立功,何况巍巍大魏多士之朝,而无慷慨死难之臣乎?”杜甫《遣闷》诗:“倚著如秦赘,过逢类楚狂。气冲看剑匣,颖脱抚锥囊。”陆游《东窗遣兴》诗之三:“老马漫知路,钝锥宁出囊。”

处囊 骆宾王《上瑕丘韦明府启》:“是以临淄遣妇,寄束缊于齐邻;邯郸下客,效处囊于赵相。”

颖囊未出 刘禹锡《罢郡归洛阳寄友人》诗:“颖微囊未出,寒甚谷难吹。”

藏颖 骆宾王《浮查》诗序:“怀材幽薮,藏颖重岩,绝望于廊庙之荣,遗形于斤斧之患。”

透颖锥 元稹《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叶怯穿杨箭,囊藏透颖锥。”

颖脱锥 周昙《咏史诗·春秋战国门·毛遂》:“不识囊中颖脱锥,功成方信有英奇。”

锥脱颖 黄遵宪《陆军官学校开校礼成诗:“刃当摩厉须,锥乃脱颖出。”

颖脱 《北史·魏收传》:“收本以文才必望颖脱见知,位既不遂,求修国史。”杜甫《赠司空王公思礼》:追随燕蓟儿,颖税勿不隔。”陈亮《彩凤飞·十月十六日寿钱伯同词:“这些几,颖脱处,高出书卷。”

吐颖呈锋 独孤申叔《处囊锥赋》:“吐颖呈锋,磨砺而自我;投奇擢异,提携而在君。”

耀颖 吴质《答东阿王书》:“虽恃平原养士之懿,无毛遂耀颖之才。”独孤申叔《处囊锥赋》:“遂得耀颖于纫缝之处,呈铦于挫锐之时。”

脱颖 杜甫《上水遣怀》诗:“善知应触类,各借脱颖手。”独孤申叔《处囊锥赋》:“既藏身于不固,宁脱颖之无必。”

颖脱而出 李白与韩荆州书》:“三千宾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

脱颖而出 唐无名氏《锥处囊赋:“固脱颖而出矣,岂潜芒而蔑然。”

如锥 徐陵《为梁贞阳侯与陈司空书》:“平原之馆,乃乏如锥;田文之家,差有弹铗。”

一言九鼎 陈毅《记遗言》诗:“碧血长江流不尽,一言九鼎重千秋。”

释义 跟随平原君去楚国谈判的十九个门客因毛遂而成事。后遂用“碌碌十九人、碌碌因人、因人成事”等称无用之辈或谓依赖他人而办成事情。

碌碌十九人 黄遵宪《自香港登舟感怀》诗:“行行遂越三万里,碌碌仍随十九人。”

碌碌因人 张问陶《芦沟》诗:“茫茫阅世无成事,碌碌因人是废才。”

因人成事 刘知己《史通·补注》:“大抵撰史加注者,或因人成事,或自我作故。”李渔《闲情偶寄·种植》:“止可因人成事,人立而我立,人仆而我亦仆矣。”

未完待续……

''毛遂自荐''是一个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意思就是自己推荐自己。但是,这个成语的出处——典故来自何处呢?

这是一个战国时代的故事。毛遂是一个人名,他是战国时期赵国人,当时他在赵国的相国——宰相赵胜家里做门客。那时候名人政要都流行养门客,也就是谋士或者保镖。

赵胜是当时非常有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号称平原君。他家里养了三千门客,毛遂就是其中之一。

毛遂塑像

01 关键时刻敢于自荐的毛遂

毛遂是个不善于张扬和表现自己、性格颇为内向的人。他平时只喜欢静悄悄读书思考,不怎么与人来往。所以,他在赵胜家里待了三年一直默默无闻。

公元前257年,秦昭王派大军气势汹汹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在这危急时刻,赵国的国君——赵孝成王赶紧派赵胜去到楚国求援,因为只有借助楚国的力量才能抵御强大的秦国。临行前,赵胜为了能够顺利说服楚国出兵救赵,打算精心挑选二十名门客随自己前往。他想,这样一方面可以壮大自己的声势,二来关键时刻或许有人能助自己一臂之力。他挑来选去选中了十九个人,还缺一个。

这时,只见毛遂不慌不忙地站起来对平原君说,我算一个吧。

赵胜看了看他心想:这是谁啊?我怎么不知道有这么个人呢?于是便问:你到我家几年了?

毛遂回答三年。

赵胜一听便非常不以为然地说:如果你是个贤能的人,到了我门下,就好比一个锥子处在囊中,它的尖梢很快就会显露出来(锋芒毕露)。可你来我家已三年了,大家对你没任何感觉啊,我从没听说过你有什么本事,甚至连你的名字都不知道。由此可见,你一定不是我需要的人。所以你不能跟我去赵国,请留下吧!

赵胜的意思很明显:我到楚国去求救兵,必须带着能说会道有本事的人去,你这个无能庸才凑什么热闹?还是一边凉快去吧。我可以豢养着你(虽然你是滥竽充数),但关键时刻不能带你去,省得误事。

但是,毛遂不卑不亢地说,我虽然早已在你囊中,但一直没有机会崭露锋芒啊。今天因你缺人,我才有机会(脱颖而出)。

毛遂向平原君赵胜自荐

这时候,那十九个被赵胜选中的人,看到这个毛遂居然大言不惭地举荐自己,都在一旁暗暗发笑,认为他不自量力。

因为赵胜实在选不出更合适的人,于是只好让毛遂跟着出发了。这二十一人快马加鞭到了楚国。

一路上大家在一起议论天下大事时,那十九个人终于发现毛遂确实不是吃闲饭的——他说起话来头头是道颇有学问,于是众人对他佩服至极。

02 有备而来用气势震住楚王

到了楚国后,赵胜立即与楚王展开谈判,以求订立盟约,共同对付秦国。

谈判桌上,赵胜搜肠刮肚、竭尽全力向楚王陈述双方合作的利害关系。但是,一直到了中午,楚王还是没有痛快地答应下来。于是,那十九个人便撺掇毛遂上场。

自信的毛遂定了定神,握着随身携带的宝剑柄,一路小跑上了谈判的殿堂。他立即站在赵胜身边说:谈合纵不就是''利''与''害''的关系吗?很容易的事,为什么一上午还定不下来呢?什么原因?

他的话音还没落,对面的楚王已忍不住怒色道:你谁啊?干什么来的?

赵胜赶忙解释:这是我的随从家臣。

楚王依旧怒不可遏地大声呵斥:还不给我下去?我在跟你主人说话,你上来凑什么热闹?这里有你说话的份儿吗?

毛遂一听这话,立即紧握剑柄走上前去,面露凶光对楚王说:大王敢于如此呵斥我,不就是仗着楚国人多势众吗?但是,我现在距离你只有十步之遥。十步之内你是无法凭借人多势众制服我的。你的性命此刻其实掌握在我的手中。况且我的主人就在你面前,当着他的面你为何如此训斥我?!

楚王顿时被毛遂的气势震住了。他不由得一愣,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对面的赵胜也惊呆了——他万万没想到毛遂居然如此胆大。

毛遂说服楚王签订合纵盟约

03 以理服人不失时机订立盟约

毛遂立即不失时机地说:商汤凭借七十里方圆之地统治了天下,周文王凭着百里土地使得天下诸侯臣服。难道是因为他们士兵多吗?不,这是由于他们善于把握形势,而又发挥了自己的威力。如今楚国领土纵横五千里,军队百万,这是你争王称霸的资本。如此强大的楚国理应天下无人可挡啊。秦国的白起看起来强大,其实不过是个毛孩子罢了。他竟然带着几万军队与楚国交战,第一战就攻克了鄢城郢都,第二战烧毁了夷陵,第三战便使大王的先祖受到极大凌辱。这是楚国百世不解的怨仇啊,连我们赵王都感羞耻,难道大王不觉得羞愧吗?合纵盟约看起来是为了赵国,但其实更是为了楚国。大王你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