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成语的来源及含义介绍_五个成语的来源及含义介绍图片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详细讲解一下关于“五个成语的来源及含义介绍”的知识。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分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1.??????????Դ?????????
2.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精选5个
3.60个成语意思五个字?
4.古代经典成语故事及意思五篇
5.汉语成语的来源有哪些方面?
??????????Դ?????????
成语的数目很多,一九五八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语成语小词典》就收有成语三千多条,实际上当然还有许多成语没有收进去,成语实有的数目,一定比这本小词典中所收的多得多。这些成语是怎样产生的呢?粗略地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
(1)历史事实
有些成语是从历史事实来的。其中有的是把某一历史事件,概括为成语的;有的是截取或改易历史里的著名文句为成语的。这里先举几个由历史事实而来的成语:
(A)完璧归赵《史记·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候,赵国的国君惠文王得到一块璧玉,秦国的国君昭王写信给赵王,说他愿意给赵王十五座城,换取这块璧玉,赵国比秦国弱,它明明知道秦王的话靠不住,可是又不敢公然戳穿秦王的谎言。在这种情况下,赵国的大臣蔺相如到秦国去处理这件事。他临走的时候说"如果秦国把十五座城给了赵国,就把璧玉给秦国,如果拿不到城,就要使璧玉丝毫无缺地归回赵国《(史记》的原文是 完璧归赵 。)"蔺相如到了秦国,把璧玉献给秦王,可是他看到秦王并没有真给赵国十五座城的意思,于是很机智地编造理由,从秦王手中把璧玉要回来,偷偷地让随从人员送回赵国。后来人们用"完璧归赵"这四个字,表示把原物完好地、原封不动地归还物主。这四个字也就成了成语。
(B)擢发难数《史记.范睢列传》记载:战国时候,秦国的宰相范睢(魏人)责问他的仇人魏国的中大夫须贾说:"你知道你的罪过有多少吗?"须贾说:"拔我一根头发记载我一件罪过,头发还不够用的。"(《史记》的原文是"擢贾之发,以续贾之罪,尚未足。")后来就用"擢发难数"比喻罪恶之多,数不胜数。"擢发难数"也就成为成语了。
以上这两个来自历史事实的成语"完璧归赵""擢发难数"都是截用或改易史书中文句而成的。这种成语,在全部成语中所占的数量不很多。成语中的"投笔从戎""退避三舍""唇亡齿寒""一鼓作气""门庭若市"等等,都是出自历史事实的。
(2)前人故事
有些成语是由前人的故事来的,这类故事也是确有其人其事,只是其人其事在历史上不是很重要的。这类成语有的比较有风趣,有的有比较好的修辞效果,所以也被人们广泛地使用。现在举几个例子,并说明它们的来源。
(A)胸有成竹宋朝有一位画家叫文同,字与可,擅长画竹。当时有位文学家晁补之作诗说:"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后来"胸有成竹"就成了一个广泛使用的成语,用它来称赞处理事情很有定见有把握的人。
(B)满城风雨宋朝谢无逸尝问潘大临近来有没有作诗。潘大临写给他一封回信说:秋天以来的景物,样样都是好诗句。昨天清闲地躺着,听到树林子里响起风雨声,我高兴地起来,在墙上写到:"满城风雨近重阳,"忽然催我缴纳租赋的人来了,于是大为败兴,只有这一句寄给你。后来"满城风雨"这四个字就成了广泛使用的成语,比喻对新发生的某一件事许多人都在到处议论。
此外如"威武不屈""尾大不掉""抱薪救火""门可罗雀"都是由前人故事而来的成语。
(3)寓言传说
古书里边也有些含议深刻的寓言,也是成语的来源。这类成语,往往有教训或讽喻的意味。现在举几个例子并加以说明。
(A)杞人忧天《列子·天瑞》说:"周朝时候,杞国有一个人怕天崩地坠,自身无处寄托,因此连睡觉吃饭都没有心思了。"后来就把"杞人忧天"用为成语,比喻毫无必要的忧虑。
(B)邯郸学步《庄子·秋水》说:"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个青年,到赵国的国都邯郸去学走路(赵国人善于走路)。他没有把本领学到手,反而把自己原来走路的步法也丢掉了,只好用两只手爬着回家。"后来把"邯郸学步"用为成语,比喻摹仿别人不到家,反而连自己原有的本领也丢掉了。
(C)掩耳盗铃《吕氏春秋.自知》有一个故事说:晋国的大夫范氏灭亡的时候,有个老百姓得到一只钟,想要把它背走。只是钟太大,没法背。于是就用锤去把它打碎,这样钟又轰轰地响起来,那个老百姓怕别人听到响声来抢这只钟,赶忙把自己的耳朵堵起来,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就听不见了。《淮南子·说山训》也有这个故事。成语"掩耳盗铃"就是这样来的,只是把"钟"改为"铃"了。这个成语比喻骗人的人所用的办法非常笨拙,他自己却以为能骗得了人。成语里边还有一个"掩目捕雀",出于《三国志·陈琳传》,跟"掩耳盗铃"的意思差不多,但是群众基础较差,使用的人比较少。
由寓言故事来的成语,往往含有幽默感和深刻的教育意义。如"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这类成语,在全部成语中,所占的比重不算大。
(4)古人原句
成语里面有一些是全用古人语句而不作改动的,例如:
(A)"醉翁之意不在酒"见宋朝文学家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意思是:醉翁的心思并不在饮酒上,而在于赏玩这里的山水。后代把"醉翁之意不在酒"用为成语,表示"别有用心""另有目的"等意思。
(B)水落石出见宋朝文学家苏轼的《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水落石出"本来是纯粹写景的文句,后代用为成语,比喻真实的情况终于显露出来。
(C)更上一层楼成语不仅有完全用前人文章里的语句的,也有完全用前人诗句的"更上一层楼"就是处于唐朝诗人王之焕的《登鹳雀楼》诗。原诗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上一层楼"这个成语,比喻在某一已有的基础上更加提高,更为扩大之类的意思。
成语里面的"一笑千金""咄咄怪事""下笔成章""一鸣惊人"等,都是全用前人的语句。这类成语在全部成语中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偶然被人们引用的前人名言警句,即使它明显地具有成语的特点,也不能把它看做成语,而只能认为那是引语。可是如果后来时常有人使用它,群众逐渐对它熟悉,那就要把它看做成语了。
(5)截用或改易古人语句
有些成语不是直接使用古人的语句,而是截用或者把古人的语句略加改变,然后使用的。截用或改变的原因,主要是为了使其符合成语的结构形式。(参阅前文《成语的四字性》)例如:
(A)舍生取义《孟子·告子》上篇里有两句话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后人从这两句话里,取出"舍生取义"这四个字作为成语,表示为了维护正义不惜牺牲生命的崇高品质。
(B)一曝(pù)十寒《孟子·告子》上篇里有几句话是"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意思是:虽然有天下容易生长的东西,但是晒它一天,冷它十天,也没有能生长成的。)后人从这几句话里摘出"一曝十寒"四个字用为成语,比喻一个人没有恒心,努力的时间少,荒废的时间多。
(C)一毛不拔《孟子·尽心》上篇里有一句话是:"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意思是:杨子极端自私,即使从他身上取下一根细微的毛发就能够有利于天下,那他也是不肯干的。)后人把这句话里的"拔一毛不为"改成"一毛不拔"四个字,作为成语,形容极端自私和非常吝啬的人。
(D)近水楼台宋朝苏麟有两句诗:"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后来截用"近水楼台"四个字为成语,比喻在条件便利的情况下就能比一般人先得到好处。
成语里面的"知名之士""一日之长""一丘之貉""一日三秋""一字千金"都属于这一类。这类成语,在全部成语中所占的比重也比较大。
(6)人民群众用过的精炼词组
谈到成语的来源,人们总会先想到上边所说的那些所谓有出处的成语。其实在成语里边占比重较大的,还是那些现在已经找不到真正原始出处的成语,这类成语,绝大部分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其中有一些具有浓厚的口语色彩和生活气息。例如:"大海捞针""指桑骂槐""另起炉灶""三三两两""大刀阔斧""囫囵吞枣"等等。这类成语,因为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都比较好,所以历来就被人们广泛地使用着,而且不仅使用于书面上,也使用于口语中,甚至很早就使用于口语中。如果有人在古书中看到了这类成语,认为某书的作者就是这个成语的创作者,这恐怕未必可靠,譬如见于宋人语录里边的一些成语,见于元人杂剧里边的一些成语,未必就是产生于宋朝或元朝,可能都还早。
(7)谚语俗语
有些成语,在两三千年之前就已经被人们写在书里。虽然用的是文言,看起来很典雅,其实本来是群众口头中使用的谚语或俗语。例如,"亡羊补牢""敝帚千金"等等,都属于这一类。为什么知道这些成语本来是谚语或俗语呢?因为使用这些成语的古人,在古书里边已经说了。如:《战国策·楚策》说:"臣闻鄙语曰: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养在羊圈里的羊跑掉了,赶快把圈修补起来,免得别的羊再跑掉,也还不算晚。)曹丕《典论·论文》说:"里语曰,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意思是:俗语说,家里有一把破扫帚,自己以为宝贵得可以同千金相比。享就是"当"或"当做"。)《史记·白起王剪传》说:"鄙语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所谓鄙语、里语或谚语、俗谚,就是民间的谚语或俗语的意思。实则有些来自谚语或俗语的成语,在古书上,也还有并不一定标明是"里语""鄙语"的。
另外还有些谚语和俗语,从文字上看,不像一般成语那样整齐典雅,很明显是人民大众的口语。可是因为它们通俗易懂。具有很好的表达效果,因此广泛地被人们所使用,也成了成语。例如"牛头不对马嘴""坐山观虎斗""众人拾柴火焰高""天下乌鸦一般黑"都是属于这一类的。
(8)外来的成语
我们使用的成语,也有来自外国的。例如魏、晋、六朝、隋、唐时候,我国翻译了不少流行于西域和印度的佛经。佛经里边的语句和典故,不少从早就成了我国的成语。例如:"一尘不染""现身说法""心花怒放""不可思议""不即不离""回头是岸"皆是。明、清以来,我国跟西洋各国的文化交流逐渐频繁,西方的典故、格言以及西洋著作的汉文译本中的精炼语句,有的也就变成了我国人使用的成语。例如:"时者金也""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旧瓶装新酒""火中取栗""新陈代谢""物竞天择""弱肉强食""拿原则来做交易""按劳取酬"等等都是。
(9)改造的成语
前边说过,成语是固定词组或固定的句子,一般不能随便改变。但是有时候为了表达上或行文上的需要,也可以更换一两个字,巧妙地把它加以改造使用。这种改造的成语,表达的效果往往比较强,因为把成语改了一两个字,特别能引起读者的注意。这种办法,古代就有的。例如"物极则反"这个成语出于《鹖冠子·环流篇》。意思是事物发展到极点,一定要转到它的反面。后代有人把它改为"物极必反",就觉得更为肯定有力。南北朝时,北周有名的文学家瘐信作《哀江南赋》就把这的成语改为"物极不反",表达他那无可奈何的愤慨情绪。又如"事半功倍"这个成语,出于《孟子·公孙丑》,意思是说用力小而效果大。后来有人把这个成语里的"半""倍"两个字的位置一换,改为"事倍功半",来说明工作费劲大,收效小。但是在古代,这样使用成语的例子比较少。现在我们进入了伟大的社会主义时代,前人某些思想意识的错误性和局限性,显露得很清楚。因此把成语加以改造而表达新思想的,用得也就比较多了。例如"把"欲速则不达"改为"欲速必达";把"一举两得"改为"一举三得""一举多得";把"一箭双雕"改为"一箭三雕""一箭多雕";把"知难而退"改为"知难而进"等等。
时代已经改变了。生活在新社会不同于生活在旧社会,人们的思想感情、精神面貌起了很大的变化。旧的清规戒律,已经不能拘束我们了,有一部分旧成语的内容,显然不适合于今天的社会。譬如具有共产主义风格,敢于蔑视困难,敢于胜利的人们,绝不会"知难而退"。新成语"知难而进"的产生,是很自然的。这也可以算是化消极为积极,同时也收到了"古为今用"的效果。
(10)新生成语
我们现在使用的成语,大都是两三千年以来流传下来的或陆续产生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演进,根据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表达新思想意识的成语,就自然会不断地陆续地产生。全国解放以来,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的实践中,就产生了许许多多具有积极意义的新成语,例如:
厚今薄古 推陈出新 多快好省
分秒必争 力争上游 百花齐放
勤俭持家 修旧利废 上山下乡
勤学苦练 只争朝夕 化废为宝
比学赶帮超 全国一盘棋
等等。同时,也产生了少量具有批评性的新成语,例如:"缩手缩脚"、"少慢差费"。这类新成语,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含有积极意义。所以产生以后,立刻就不胫而走,为各阶层的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用。
以上列举的十项,是成语的主要来源,也是成语较大的类别。
2007-12-24 18:08 回复
wangzhuzi
0位粉丝
4楼
8)外来的成语
我们使用的成语,也有来自外国的。例如魏、晋、六朝、隋、唐时候,我国翻译了不少流行于西域和印度的佛经。佛经里边的语句和典故,不少从早就成了我国的成语。例如:"一尘不染""现身说法""心花怒放""不可思议""不即不离""回头是岸"皆是。明、清以来,我国跟西洋各国的文化交流逐渐频繁,西方的典故、格言以及西洋著作的汉文译本中的精炼语句,有的也就变成了我国人使用的成语。例如:"时者金也""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旧瓶装新酒""火中取栗""新陈代谢""物竞天择""弱肉强食""拿原则来做交易""按劳取酬"等等都是。
(9)改造的成语
前边说过,成语是固定词组或固定的句子,一般不能随便改变。但是有时候为了表达上或行文上的需要,也可以更换一两个字,巧妙地把它加以改造使用。这种改造的成语,表达的效果往往比较强,因为把成语改了一两个字,特别能引起读者的注意。这种办法,古代就有的。例如"物极则反"这个成语出于《鹖冠子·环流篇》。意思是事物发展到极点,一定要转到它的反面。后代有人把它改为"物极必反",就觉得更为肯定有力。南北朝时,北周有名的文学家瘐信作《哀江南赋》就把这的成语改为"物极不反",表达他那无可奈何的愤慨情绪。又如"事半功倍"这个成语,出于《孟子·公孙丑》,意思是说用力小而效果大。后来有人把这个成语里的"半""倍"两个字的位置一换,改为"事倍功半",来说明工作费劲大,收效小。但是在古代,这样使用成语的例子比较少。现在我们进入了伟大的社会主义时代,前人某些思想意识的错误性和局限性,显露得很清楚。因此把成语加以改造而表达新思想的,用得也就比较多了。例如"把"欲速则不达"改为"欲速必达";把"一举两得"改为"一举三得""一举多得";把"一箭双雕"改为"一箭三雕""一箭多雕";把"知难而退"改为"知难而进"等等。
时代已经改变了。生活在新社会不同于生活在旧社会,人们的思想感情、精神面貌起了很大的变化。旧的清规戒律,已经不能拘束我们了,有一部分旧成语的内容,显然不适合于今天的社会。譬如具有共产主义风格,敢于蔑视困难,敢于胜利的人们,绝不会"知难而退"。新成语"知难而进"的产生,是很自然的。这也可以算是化消极为积极,同时也收到了"古为今用"的效果。
(10)新生成语
我们现在使用的成语,大都是两三千年以来流传下来的或陆续产生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演进,根据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表达新思想意识的成语,就自然会不断地陆续地产生。全国解放以来,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的实践中,就产生了许许多多具有积极意义的新成语,例如:
厚今薄古 推陈出新 多快好省
分秒必争 力争上游 百花齐放
勤俭持家 修旧利废 上山下乡
勤学苦练 只争朝夕 化废为宝
比学赶帮超 全国一盘棋
等等。同时,也产生了少量具有批评性的新成语,例如:"缩手缩脚"、"少慢差费"。这类新成语,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含有积极意义。所以产生以后,立刻就不胫而走,为各阶层的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用。
以上列举的十项,是成语的主要来源,也是成语较大的类bie!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精选5个
成语小故事----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2.揠苗助长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3.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4.乘风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
5.一衣带水
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
北周的宰相杨坚,废了周静帝,自己当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决心要灭掉陈国,曾说:“我是全国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因为有一条像衣带那样窄的长江隔着,就看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们吗?
后来人们就用“一衣带水”来比喻只隔了一条狭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两地。
6.高山流水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色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7.一字之师
指改正文章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字的老师。
该语出自宋代陶岳《五代史补》。
唐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中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文学艺术也很发达,其中以诗最具有代表性。当时,不仅诗人多,创作的诗多,而且在艺术上、内容水平上都很高。
在当时众多的诗人中,有一个诗人叫齐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后的原野上,看到傲雪开放的梅花,诗兴大发,创作了一首《早梅》诗,咏诵在冬天里早开的梅花。诗中有两句这样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写好后,他觉得非常满意。
有一个叫郑谷的人,看到齐已写的这首诗后,认为这首诗的意味未尽。于是,他经过反复思考推敲,将这两句诗改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因为他认为既然数枝梅花都开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郑谷的这一改动,虽然只将数字改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却使《早梅》更贴切题意了,诗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齐已对郑谷的这一改动非常佩服,当时即称郑谷为自己的一字师。
8.专心致志
从前有一个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艺非常高超。
秋有两个学生,一起跟他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集中精力跟老师学习。另一个却不这样,他认为学下棋很容易,用不着认真。老师讲解的时候,他虽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着棋子可心里却想着:“要是现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鸿雁,美餐一顿该多好。”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
结果,虽然两个学生同是一个名师传授,但是,一个进步很快,成了棋艺高强的名手,另一个却没学到一点本事。
回答者:_雯_WEN_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2-25 13:29
按图索骥
孙阳有个儿子,看了父亲写的《相马经》,以为相马很容易,就拿着这本书到处找好马。他按照书上所绘的图形去找,一无所获。又按书中所写的特征去找,最后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亲一看,哭笑不得,没想到儿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说:“可惜这马太喜欢跳了,不能用来拉车。”接着感叹道:“所谓按图索骥也。”
南柯一梦
成语释疑: 形容一场大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
成语出处: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
成语故事: 淳于棼是唐朝人。有一次,因为他喝醉酒,忍不住在庭院的槐树下休息起来,没想到他因此就睡着了。在梦里,他看到槐安国的国王派人接他到槐安国去,随后把自己心爱的公主嫁给了他,并且派他担任南柯郡的太守。
在这段时间里,淳于棼把南柯治理得很好,国王也很欣赏他。他五个儿子都有爵位,两个女儿也嫁给王侯,所以,他在槐安国的地位非常高。
后来,檀萝国攻打南柯郡,淳于棼的军队输了,接着他的妻子也因重病死了。这一切的不幸,让淳于棼不想在南柯郡继续住下去,就回到京城。可是,在京城里,有人在国王面前说淳于棼的坏话,国王没有查证,就把他的孩子抓起来,还把他送回原来的家乡。一离开槐安国,淳于棼就醒了,才知道原来这是一场梦。
不久,淳于棼发现庭院里的槐树下有一个蚂蚁洞,洞里有泥土推成的宫殿汉城池等等,他才恍然大悟,梦中所见到的槐安国,应该就是这个蚂蚁洞。而槐树的最高的树枝,可能就是他当太守的南柯郡。
淳于棼想起梦里南柯的一切,觉得人世非常无常,所谓的富贵功名实在很容易就消失,于是,他最后就归隐道门了。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完)
班门弄斧
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这是明朝一个诗人《题李白墓》。李白是举世闻名的唐代大诗人,死后名传千古。多少文人墨客经过李白墓前,都想停留片刻,吟诗抒发内心感受。而他们这种行为只能是附庸风雅,“鲁班门前班门弄斧”,太不自量力了。
鲁班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谁敢在鲁班门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叫做“鲁班门前弄大斧”,简称“班门弄斧”。这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其实,“班门弄斧”这句成语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雏形了。文学家柳宗元在一篇序文中就有这样一句:“操斧于班郢之门,斯颜耳!”意思是说,在鲁班和郢人(也是一个操斧能手)的门前表现用斧子的本事,脸皮也太厚了。
这句成语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卖弄自己的小本领。
杯弓蛇影
有一天,乐广请他的朋友在家里大厅中喝酒。那个朋友在喝酒的时候,突然看见自己的酒杯里,有一条小蛇的影子在晃动,他心里很厌恶,可还是把酒喝了下去。喝了之后,心里到底不自在,放心不下。回到家中就生起病来。
隔了几天,乐广听到那个朋友生病的消息,了解了他得病的原因。乐广心里想:“酒杯里绝对不会有蛇的!”于是,他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去察看。原来,在大厅墙上,挂有一把漆了彩色的弓。那把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那朋友放过酒杯的地方,乐广就跑到那个朋友那里去,把这事解释给他听。这人明白了原因以后,病就立刻好了。
后来人们就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伯乐相马 传说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一直到现在。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仔细寻访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辛苦倍至,但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立刻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
不可多得
东汉末年,有个名士祢衡,才华出众。当时,太中大夫孔融对他特别赏识,把他推荐给汉献帝。他写道:“帝室皇居,必蓄非常之宝。若衡等辈,不可多得。”
汉献帝不敢作主,把孔融的荐表交给曹操。曹操爱才,就召见祢衡。哪知祢衡蔑视曹操,对他很不礼貌。曹操就派祢衡当鼓吏,在大宴宾客时,命他击鼓助兴。谁知祢衡一边击鼓,一边大骂曹操,使曹操十分难堪。曹操派祢衡去荆州劝降刘表,想借刘表之手杀他。想不到刘表把祢衡当作上宾,每次议事或发布文告,都得由祢衡表态。后来祢衡又对刘表不恭。刘表就派他到部将黄祖那里当书记。祢衡恃才傲慢,非常狂妄,后来,终于被黄祖所杀。
成语“不可多得”由此而来,形容非常稀少、非常难得。多用于赞扬有才能的人
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不学无术
汉武帝在位的时候,大将军霍光是朝廷举足轻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监死前,把幼子刘弗陵(昭帝)托付给霍光辅佐。昭帝去世后,霍光立刘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权四十多年,为西汉王朝立下了不小的功勋。
刘询继承皇位以后,立许妃做皇后。霍光的妻子霍显是个贪图富贵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儿成君嫁给刘询做皇后,就乘许娘娘有病的机会,买通女医下毒害死了许后。毒计败露,女医下狱。此事霍光事先一点也不知道,等事情出来了,霍显才告诉他。霍光非常惊惧,指责妻子不该办这种事情。他也想去告发,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后想,还是把这件伤天害理的事情隐瞒下来了。霍光死后,有人向宣帝告发此案,宣帝派人去调查处理。霍光的妻子听说了,与家人、亲信商量对策,决定召集族人策划谋反,不想走漏了风声,宣帝派兵将霍家包围,满门抄斩。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霍光传》中评论霍光的功过,说他“不学无术,暗于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读书,没学识,因而不明关乎大局的道理。成语“不学无术”,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才高八斗
南朝谢灵运,是一位写了大量山水诗的文学家。他聪明好学,读过许多书,从小受到祖父谢玄的厚爱。
他出身于东晋大士族,因他袭封康乐公的爵位,世人称他“谢康乐”。他身为公侯,却并无实权,被派往永嘉任太守。谢灵运自叹怀才不遇,常常丢下公务不管,却去游山玩水。后来,他辞官移居会稽,常常与友人酗酒作乐。当地太守派人劝他节制一些,却被他怒斥了一顿。可是,谢灵运写的山水诗,却深受人们的喜爱。他每写出一首新诗,立刻就会被人争相抄录,很快流传开去。
宋文帝接位后,将他召回京城做官,把他的诗作和书法赞为“两宝”。谢灵运更加骄傲了,他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成语“才高八斗”由此而来,形容人的文才极高。
成语故事
[编辑本段]简 介
内容简介
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经过时间的打磨,千万人的口口叮传,每一句成语又是那么深刻隽永、言简意赅。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所以,学习成语是青少年学习中国文化的必经之路。成语故事以深刻形象的故事典故讲述一些道理。成语就是有道理的词语,它奠基着我国的文化之熙。
[编辑本段]典 故
乐不思蜀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
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来形容有些人安于现状,乐而忘返。还形容有些人乐而忘本。
南柯一梦
这个成语来源于公元九世纪中国唐代作家李公佐的小说《南柯太守传》。
有一个叫淳于棼的人,平时喜欢喝酒。他家的院中有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槐树,盛夏之夜,月明星稀,晚风习习,树影婆娑,是一个乘凉的好地方。
淳于棼过生日的那天,亲朋好友都来祝寿,他一时高兴,多喝了几杯酒。夜晚,亲友们都回去了,淳于棼带着几分醉意在大槐树下歇凉,不知不觉间睡着了。
梦中,淳于棼被两个使臣邀去,进入一个树洞。洞内晴天丽日,别有世界,号称大槐国。正赶上京城举行选拔官员考试,他也报名。考了三场,文章写得十分顺手。等到公布考试结果时,他名列第一名。紧接着皇帝进行面试。皇帝见淳于棼长得很帅,又很有才气,非常喜爱,就亲笔点为头名状元,并把公主嫁给他为妻。状元郎成了驸马郎,一时京城传为美谈。
婚后,夫妻感情十分美满。不久,淳于棼被皇帝派往南柯郡任太守。淳于棼勤政爱民,经常到属地内调查研究,检查部下的工作,各地的行政都非常廉洁有效,当地百姓大为称赞。三十年过去了,淳于棼的政绩已是全国有名,他自己也有了五男二女七个孩子,生活非常得意。皇帝几次想把淳于棼调回京城升迁,当地百姓听说后,都纷纷涌上街头,挡住太守的马车,强行挽留他在南柯继任。淳于棼为百姓的爱戴所感动,只好留下来,并上表皇帝说明情况。皇帝欣赏他的政绩,就赏给他许多金银财宝,以示奖励。
有一年,擅萝国派兵侵犯大槐国,大槐国的将军们奉命迎敌,不料几次都被敌兵打得大败。败报传到京城,皇帝震动,急忙召集文武官员们商议对策。大臣们听说前线军事屡屡失利,敌人逼近京城,凶猛异常,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你看我,我看你,都束手无策。
皇帝看了大臣的样子,非常生气地说:“你们平时养尊处优,享尽荣华,一旦国家有事,却都成了没嘴的葫芦,胆小怯阵,要你们有什么用?”
这时宰相想起了政绩突出的南柯太守淳于棼,于是向皇帝推荐。皇帝立刻下令,调淳于棼统率全国的精锐兵力与敌军作战。
淳于棼接到皇帝的命令,立即统兵出征。可是他对兵法一无所知,与敌军刚一交战,就被打得一败涂地,手下兵马损失惨重,他自己也险些当了俘虏。皇帝得知消息,非常失望,下令撤掉淳于棼的一切职务,贬为平民,遣送回老家。淳于棼想想自己一世英名毁于一旦,羞愤难当,大叫一声,从梦中惊醒。他按梦境寻找大槐国,原来就是大槐树下的一个蚂蚁洞,一群蚂蚁正居住在那里。
“南柯一梦”有时也指人生如梦,富贵权势虚无缥缈。
卧薪尝胆
公元前496年,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因小怨而爆发了一场战争! 年轻的越王勾践以范蠡为军师,使吴军大败,年老的吴王也因伤重而亡! 年轻的夫差登上了王位。他发誓消灭越国。三年后,夫差率领雄兵攻伐越国。双方交战后,越败吴胜,吴国大军攻至越都会稽。 文种买通离间吴国大臣伯嚭与夫差极力周旋,终于让夫差动了怀仁之心,不灭越国。越国得以保存。勾践率王后与范蠡入吴为奴。为奴三年后,夫差生病。范蠡抓住良机,让勾践为夫差尝粪而寻找病源,此举彻底感化了夫差,从而释放了勾践。 回到越国的勾践,睡在柴草上,在房梁吊下一根绳子,绳子一端栓着一只奇苦无比的猪苦胆,每天醒来,勾贱第一件事就是先尝一口奇苦无比的苦胆!二十年,他雷打不动,天天如此。 公元前473年,勾践秘起藏于民间的三万雄兵,一举将姑苏城团团围困。此时,夫差还有五万兵马,却因粮草难济而不敢出城一战。 勾践创下了人类君王史的奇迹!他苦心励志,发愤强国,创下了以小打大,以弱胜强,以卵击石的人间神话!卧薪尝胆的典故被称为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经典中的经典,勾践的超人意志或许更有人类意义!
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安然无羔
解释:平安无事,没有遭受损害或发生意外。恙,疾病,借指灾祸。
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赵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太子丹接位为赵孝成王。由于孝成王还年轻,国家大事由他的母亲赵威后负责处理。赵威后是一个比较贤明而有见识的中年妇女。她刚刚主持国事的时候,秦国加剧了对赵国的进攻。赵国危急,向齐国求救,齐国要赵威后把她的小儿子长安君送到齐国作人质,然后再出兵。赵威后舍不得小儿子离开,但是听了大臣触龙的意见,还是把长安君送到齐国。齐国出兵帮助赵国打退了秦军。
有一次,齐王派使者带着信到赵国问候赵威后。威后还没有拆信就问使者。“齐国的收成不坏吧?老百姓平安吗?齐王身体健康吗?”
齐国使者听了心里很不高兴,说:“我受齐王派遣来问候您,现在你不先问齐王,却先问收成和百姓,难道可以把低贱的放在前面,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
威后微微一笑,说:“不是的。如果没有收成,怎么会有百姓?如果没有百姓,怎么会有君主?难道问候时可以舍弃根本而只问枝节吗?”
齐国使者听了,一时说不出话来。 这则“无恙”的典故,后来演化出成语,“安然无恙”。
安如泰山
解释:
安稳的像泰山一样。形容十分稳固,不可动摇。
这个成语来源于西汉枚乘《上书谏吴王》,能听忠臣之言百举必悦。必若所欲为,危于累卵,难于上关;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
枚乘,字叔,西汉淮阴(今属江苏)人,是汉代著名的文学家。汉景帝时,他在吴王刘濞府中担任郎中。
关国是当时诸侯中的大国,吴王刘濞(bi)野心很大,对中央政权心怀怨望,暗中图谋叛乱。汉景帝任用富有才能的政治家晁错为御史大夫,晁错主张削减各诸侯国的领地,加强中央的权力和威信,巩固国家的统一。刘濞看到一些诸侯王纷纷被削减了领地,知道自己也在所难免,于是联络楚、赵、胶西、胶东等国的诸侯王阴谋策划叛乱。
枚乘清醒地看到刘濞阴谋反叛的祸害,写了《上书谏吴王》对刘濞进行劝谏。在谏书中,他说:“您要是能够听取忠臣的话,一切祸害都可以避免。如果一定要照自己所想的那样去做,那是比叠鸡蛋还要危险,比上天还要艰难的;不过,如果能尽快改变原来的主意,这比翻一下手掌还容易,也能使地位比泰山还稳固。”
但刘濞执迷不悟,加紧进行阴谋活动。于是,枚乘只得离开吴国,到梁孝王刘武府中做了宾客。公元前154年,刘濞联络楚、赵、胶西、胶东等诸侯王,以“清君侧、杀晁错”为名,起兵叛乱。历史上称“吴楚七国之乱”。
汉景帝听信谗言,杀了晁错,向诸侯王们表示歉意。这时,枚乘又写了《上书重谏吴王》,劝刘濞罢兵。刘濞还是不肯回头。不久,汉朝大将周亚夫率领军队打败了吴楚叛军。楚王刘戊自杀,吴王刘濞逃到东越被杀,其余五个王也落得自杀或被杀。这场叛乱只有三个月就彻底失败了。七国之乱平定之后,枚乘因写了《上书谏吴王》,具有远见卓知而名声大振。
后来汉武帝即位,派人征召他进京做官,可惜他还没到京城,死于途中。
60个成语意思五个字?
成语 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 历史 故事 相承沿用下来的,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 典故 。有些成语本就是一个微型的 句子 。 今天我在这给大家整理了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接下来随着我一起来看看吧!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一)
不欺暗室故事的主人公:
蘧伯玉,字伯玉,谥成子。春秋时期卫国(现河南卫辉)大夫。封”先贤“,奉祀于孔庙东庑第一位。
不欺暗室是什么意思?
欺:欺骗自己;暗室:人家看不见的地方。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不做见不得人的事。
不欺暗室出自哪里?
《汉魏南北朝墓志铭集释·隋王世琛墓志》:“信行所履,不欺暗室。”
不欺暗室词语辨析:
不欺暗室读音:bù qī àn shì
不欺暗室的 近义词 :暗室不欺
不欺暗室的 反义词 :光明磊落
不欺暗室用法:动宾式;作谓语
不欺暗室如何 造句 :
1、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应做不欺暗室的人。
2、有道是君子不欺暗室,而窈窕淑女,亦当自守矜严,如此看来,你这姓李的小子不是君子,你这小丫头更不算淑女。
3、洪金两人赶上了神农帮的队伍,纵然不舍,洪金还是快速地跃下马来,他是个正人君子,不欺暗室。
4、贯良这一丝冲动来得甚是突然,让他心中不由自责起来,要知贯良自小就学过,君子不欺暗室,更何况对面坐着的是自己的嫂嫂。
5、我二哥他是一个满腹经纶不欺暗室的人,跟他比起来我真是腹笥甚俭。
6、君子不欺暗室,若这时候在月儿身上上下其手,林风会连自己都看不起自己的。
7、蓝大龙头请自重,我王朝行得端,坐得正,不欺暗室。
不欺暗室典故:
蘧(qú)伯玉,名瑗,字伯玉,春秋时蒲国人,生活的时代和孔子大致相同。他是卫灵公时著名的贤大夫,也是一位道德和操行都非常优秀的人。“卫地多君子”,历来人们都将蘧伯玉作为卫国君子的代表。
蘧伯玉非常贤德,人们十分敬重他。一次,卫灵公与夫人南子在宫中夜坐,先听到辚辚的车声,可车声到宫门时却消失了,过了一会儿,辚辚的车声又响起来。卫灵公就问夫人说:“你知道刚才过去的人是谁吗?”夫人说:“应该是蘧伯玉。”灵公问:“你怎么知道是他呢?”南子说:“君子是非常注意自己的生活细节的,车走到宫门口时没了声音,那是车的主人让车夫下车,用手扶着车辕慢行,为的是怕车声打扰国君。忠臣和孝子不会在大庭广众之下信誓旦旦,也不会因在黑暗之中没有人能看到而改变自己的操守。蘧伯玉是我们卫国品行端正的大夫,仁而有智,对国家恪尽职守。他不会因为现在是黑夜,没人会看见就忘记礼节,所以我觉得是他。”灵公派人去看,果然是蘧伯玉。
灵公与夫人开玩笑说:“不是蘧伯玉。”夫人听后马上给灵公上酒道贺。灵公说:“你为什么要向我道贺呢?”夫人说:“开始我以为卫国只有蘧伯玉一个人是这样的贤德之人,现在知道在卫国还有一个和他一样贤德的人,那么我们国家就有两个贤臣了。国家多贤臣,是国家之福,怎么能不向您道贺呢?”灵公说:“说得好!”然后就把真相告诉了夫人。
蘧伯玉协助卫灵公把卫国治理得兵强马壮、人民富裕,使其成为春秋时期的强国。晋国大将赵简子原想讨伐卫国,派人到卫国试探。那人返回后,告诉赵简子:“蘧伯玉在卫国当政,我们如果贸然攻打卫国肯定会吃败仗的。”赵简子马上就取消了攻卫的计划。
蘧伯玉谦虚谨慎,经常对自己进行 反思 ,“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他又经常鞭策自己,《庄子·则阳篇》记载:“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意思是说他年已六十还能与日俱新,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这样的贤人总是对自己的道德与行为有明确的要求,而且一直认真的按照这些要求去做。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二)
无出其右故事的主人公:
孟舒,高祖拜为云中守。因匈奴犯边,士卒战死数百,坐罪免官。文帝立,官。
田叔,赵国陉城人,他的祖先是齐国田氏的后代。
无出其右是什么意思?
出:超出;右:上,古代以右为尊。没有能超过他的。
无出其右出自哪里?
东汉·班固《汉书·高帝纪下》:“贤赵臣田叔、孟舒等十人,召见与语,汉廷臣无能出其右者。”
无出其右词语辨析:
无出其右读音:wú chū qí yòu
无出其右的近义词:天下第一
无出其右用法:复句式;作定语、谓语
无出其右如何造句:
1、看此片会发觉周星驰在香港喜剧界的影响力真的无出其右。
2、他的棋艺高超,这一带无出其右者。
3、他要人人都说他的小说好,是无出其右的最上作品。
4、民国以来,张大千执画坛牛耳,成就之大,无出其右。
5、他的心算能力既快速又准确,全校师生无出其右。
6、两年前就已经达到筑基境六层,不仅天资卓越,也十分勤奋,风头一时无出其右。
7、楚国从君王士大夫到平民百姓,对凤凰的热爱与崇敬,达到了无出其右的程度。
8、黄言说的话很有道理,有能力把自己隐藏的如此完美的组织,势力之大,确实无出其右。
9、纪春身上立时寒热两极,骤寒骤热之间煎熬万分,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无出其右。
10、杨锦英自诩天赋才情,整个清风城无出其右,年轻一辈****,别人仰望不可及的天才。
无出其右典故:
汉高祖刘邦刚建立汉朝的时候,还有许多异姓的诸侯王。有一次,刘邦带兵前往代地镇压陈稀的反叛。
途经赵国,赵王张敖深恐刘邦怪罪于他,便下令做了许多美味佳肴,亲自端着盘子,送给刘邦吃。
谁知刘邦故意大摆皇帝的威风,岔开两腿,大模大样地坐着。不但不回礼,而且开口就骂张敖招待不周。赵国的宰相赵午等见刘邦如此寻衅,羞辱赵王,气愤异常。回宫后,他们竭力劝说赵王反叛刘邦,赵王执意不允,并把手指咬出血来,要大臣们不要再提。
大臣们见赵王不答应,便决定瞒着赵王去暗杀刘邦。谁知事情泄露,刘邦大怒,下令逮捕赵王及其近臣。
赵午等都自杀了,只有赵王和大臣贯高被捉去,并要把他俩押解到都城长安。许多忠于赵王的旧臣都想护送赵王去长安。刘邦知道了,立即下令,如有人胆敢跟随就灭他三族。
田叔、孟舒等十几个臣子就剃掉头发,身穿红色衣服,用铁圈柬住头颈,伪装成赵王家奴,一起去了长安。
到了长安,刘邦亲自审讯贯高,要他说出赵王谋反经过。贯高把赵王如何不肯谋反,还阻止臣子们谋反的经过详细他说了一遍。刘邦这才相信赵王确实没有谋反,但仍借口说赵王没有 教育 好臣子,把他降做宜平侯。
赵王向刘邦谢恩,并请刘邦宽恕随他而宋的田叔、孟舒等大臣。刘邦一听有如此忠心的大臣,便召见了他们。通过谈话,刘邦对他们的才学过人,有勇有谋,忠心耿耿,品德高尚有了真正的了解,他感慨地说:“哨:现在汉朝的臣子没有一个能超过他们的。”
心里一高兴,有意重用他们。于是有的做了郡的长官,有的做了诸侯的相国,田叔被委以重任,做了汉中守。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三)
夏雨雨人故事的主人公:
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5年),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夏雨雨人是什么意思?
雨:前一个“雨”,名词, 雨水 ;后一个“雨”,动词,下雨。有如夏天的雨落在人身上。比喻及时给人帮助和教育。
夏雨雨人词语辨析:
夏雨雨人读音:xià yǔ yǔ rén
夏雨雨人的近义词:春风风人
夏雨雨人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夏雨雨人文言文
孟简子相梁、魏,有罪而走齐。齐相管仲迎而问之曰:“吾子相梁、魏时,门下使者如何?”孟简子曰:“门下使者约三千余人。”管仲曰:“今与几何人来?”对曰:“臣与三人俱。”管仲曰:“是何也?”对曰:“其一人父死无以葬,我为葬之;一人母死无以葬,亦为葬之;一人兄有狱,我为出之。是以得三人来。”管仲曰:“嗟乎!我穷必矣!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
夏雨雨人典故
西汉的刘向写了部书《说苑》,讲了如何做人、为政等。其中《贵德》篇中他举了大量例子来说明德的重要。子路手拿宝剑保护着孔子。孔子问他:“子路,为什么要这样呢?”子路说:“对待善良的人,我自然会善待;对待凶恶之徒,我当然要自卫。”孔子说:“君子依靠的是忠厚,护卫他的是仁德。不用走出街口,千里之外的人就知道他。遇到凶恶的人用忠厚化解他、用仁德包围他,何必要用剑呢?”子路就把剑收了起来。
孟简子担任梁国和卫国的丞相,后来犯了事出走齐国。管仲来迎接他,问他:“你当丞相时,你家里有多少门客?”孟简子说:“有三千多人。”管仲说:“现在有几个人跟来了?”回答说:“只有三个人。”管仲问:“为什么这样呢?”回答说:“其中一个人的父亲死了没钱葬,我给他葬了;一个人的母亲死了没钱葬,我也给葬了;一个人的哥哥吃了官司,我帮了他,后来人被放出来了。所以这三个人跟来了。”管仲上了车说:“唉!我一定会衰败的,我不能像春天的风一样吹在人身上,我不能像夏天的雨一样落在人身上(夏雨雨人),我一定会衰败的。”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四)
望尘而拜故事的主人公:
潘安(247年―300年),即潘岳,字安仁。西晋著名文学家。
石崇(249年—300年),字季伦,小名齐奴。西晋开国元勋石苞第六子,西晋时期文学家、官员、富豪,“金谷二十四友”之一。
望尘而拜是什么意思?
指迎候有权势的人,看见车扬起的尘土就下拜。形容卑躬屈膝的神态。
望尘而拜出自哪里?
《晋书·潘岳传》:“岳性轻躁,趋势利,与石崇等谄事贾谧,每候其出,与崇辄望尘而拜。”
望尘而拜词语辨析:
望尘而拜读音:wàng chén ér bài
望尘而拜的近义词:望尘拜伏
望尘而拜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望尘而拜如何造句:
1、此人权倾朝野,每逢出门,当地官绅士民多望尘而拜,争相趋奉。
2、仰仗他的鼻息,望尘而拜的人物,无法计算。
3、尽管山乡野夫们并认不得其中的意思,但这简简单单的一个字,却足以让沿路所有的官员鸿儒们望尘而拜。
4、客厅的沙发上做着以为身材臃肿的老伯,他面色苍白,但平静的气场让人有种望尘而拜的畏惧。
5、杨风啧了啧感叹一下这位老者的手段,这样的身手实在是令他羡慕不已望尘而拜。
望尘而拜典故:
潘岳,字仁,西晋著名的文学家。他擅长文赋,辞藻华美,与文豪陆机齐名,世称“潘陆”。
潘岳虽然才高八斗,可天生一副媚态贱骨。他喜好追名逐利,趋炎附势,与著名的富豪石崇一起巴结奉承权臣贾谧。贾谧是当时的国丈贾充之孙,皇后贾南风的侄子。当时的皇帝晋惠帝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昏君。这个昏君和隋炀帝、纣王这些人还不一样,他不是刚愎自用,而是心智不健全。
有一次,国家发生大灾荒,到处都是缺衣少粮的灾民,大臣禀告这件事情的时候,他竟然问:“百姓没有粮食吃,为什么不去吃肉粥呢?”所以当时晋朝的政权实际上把持在后族贾氏手中,贾谧就凭仗祖父与姑母的势力,轻而易举地成为权倾朝野的重臣,也成为无数小人争相阿谀的对象。
潘岳与石崇和其他小人一样,想尽办法讨取贾谧的欢心。他们为表现其甘愿为奴的忠心,每次见到贾谧的车驾时,便对着车轮卷起的尘土叩拜行礼。潘岳的母亲对他的媚行很有看法,便规劝他说:“你已经做到黄门侍郎了,俸禄丰厚,应该知足了。可你为什么还是没完没了地阿谀奉承呢?难道就没有一点读书人的风骨吗?一旦贾氏失势,你后悔就来不及了。”潘岳将母亲的话当成耳旁风,照旧我行我素。
天有不测风云,晋朝的王族不甘心贾家一门把持朝政,就想办法打击后族的势力,培植司马氏的力量,这样朝廷内部出现了权力之争,而却迅速演变成了诸侯王之间的混战,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八王之乱”。在中,贾氏被赵王司马伦消灭,潘岳被指为贾氏党羽而处以极刑。这时潘岳想起母亲的话,觉得非常有道理,但是悔之晚矣。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五)
网开三面故事的主人公:
商汤(约公元前1670年—公元前1587年),即成汤,子姓,名履,又名天乙(殷墟甲骨文称成、唐、大乙,宗周甲骨与西周金文称成唐),汤是契的第十四代孙,主癸之子,商朝开国君主。
网开三面是什么意思?
把捕禽的网撤去三面。比喻采取宽大态度,给人一条出路。
网开三面出自哪里?
西汉·司马迁《史记·殷本纪》:“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
网开三面词语辨析:
网开三面读音:wǎng kāi sān miàn
网开三面的近义词:网开一面
网开三面的反义词:严刑峻法、严惩不贷
网开三面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用于人。
网开三面如何造句:
1、网开三面,危疑者许以自新;耳达四聪,瑕累者期于录用。
2、国王对他的错误网开三面,决定从宽发落。
3、这哪里是我的万剑诀?剑奴已经网开三面,给足这小子机会了,若他真有资格当我弟子,必能凭着直觉找出破绽?假如做不到,那就是他天资有限!
4、汤网开三面,恩及禽兽的事传开后,人民都称赞他对待百姓宽厚仁慈,纷纷拥护,汤的势力进一步壮大。
网开三面典故:
商汤王是商朝的开国帝王,他姓子,名履,是商族先祖契的第十四代子孙。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帝舜即位后,任命契为司徒,令他施行五伦(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夫妇循礼、对朋友忠诚宽容、同道相谋(君仁臣忠))来教导老百姓做人的道理,更封契于商,赐姓子,这就是商部落的始祖。从大禹到桀,夏朝一共持续了四百多年的时间。夏桀是一个极端残暴、放荡的人。他的暴政激起了各部落人民的极度不满。而商部落的领袖汤是一个贤明的首领,他关心百姓疾苦,勤政爱民,很受拥戴。
一天,汤外出处理政务,在路上看见一人个人正在捕鸟。那人支开一张像笼子般的大网,将四面都拦住,准备捕获来自各方向的禽鸟。此时,那猎人正向天祷告,期盼能捕获更多的猎物,嘴里还喃喃地说:“凡是天空落下的,从地面洞穴里钻出来的,自四面八方跑过来的,无论是飞得高的还是低的,向东走的还是向西行的,都统统进到我的网里来。”他祷告的声音刚落,汤就走过去对那个人说:“哎呀,你这种 方法 太残忍了!这不是把所有的禽兽都打光了吗?不能干出这种赶尽杀绝的事情来啊!”说着,汤亲手收拢起三面网,只给猎人留下一张网。然后,像做祈祷那样,他轻轻的低声说道:“哦,飞禽哟,走兽哟,想往左的就往左,想向右的就向右;愿高飞的尽情飞,乐钻洞的块入穴;随意而去,投奔自由。如果没有办法,无可遁逃,就进入这张网吧!这也是自投罗网,无可奈何!”
四方诸侯听说了这件事情,都非常感动,无不由衷地赞颂汤的盛德,高兴地说:“汤王真是仁德到了极点了,对禽兽都爱护有加,何况是对人呢?真是圣君啊!”于是纷纷来归顺商汤,前后总共有四十六国之多。汤王统治的范围越来越大,国力也越来越强盛。而夏桀这个贪酒好色的君主,却拿人命当儿戏,又时常掠夺劳力,导致农民不能按时耕种庄稼,最后搞得天怒人怨,老百姓恨桀恨到了极点,都希望他早早灭亡。于是汤顺天命,应人心,讨伐夏桀,诸侯归服。汤取代夏桀,平定海内,建立了商朝。商汤还任用伊尹为宰相,辅助国政,使国内政治 清明 ,人民安居乐业,天下大治。
网开三面文言文:
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从天堕者,从地出者,从四方来者,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非桀其熟为此也?”汤收其三面,置其一面,更教祝曰:“昔蛛蝥作网罟,今之人学纾。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取其犯命者。”汉南之国闻之曰:“汤之德及禽兽矣!”四十国归之。人置四面未必得鸟,汤去其三面,置其一面以网其四十国,非徒网鸟也。
网开三面白话文:
商汤在郊外看见个猎人四面设网,并祷告说:“从天上坠落的,从地上生出的,从四方来的,让它们都坠落到我的网上。”汤说;“真这样的话,禽兽就被杀光了。除了桀那样的暴君,谁还会做这种事呢?”汤收起三面的网,只在一面设网,重新教那人祷告说:“从前蜘蛛织网,现在的人也学着织。禽兽想向左去的就向左去,想向右去的就向右去,想向高处去的就向高处去,想向低处去的就向低处去,我只捕取那些触犯天命的。”汉水南岸国家的人听说了说道:“商汤的仁德遍及禽兽了啊。”于是四十个诸侯国来归顺商汤。有的人放置四面堵牢的网未必能捕到鸟;商汤去掉了三面网,只放置一面,却网罗到了四十个国家的人心,不单单是网鸟这么简单的。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精选5个相关 文章 :
★ 历史故事的成语精选5个
★ 来自历史的成语故事精选5则
★ 来自历史的成语故事5篇
★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至少5个
★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精选
★ 5个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 4个出自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大全
★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汇总大全
★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古代经典成语故事及意思五篇
60个五十到一百字的成语故事来源及意思1、成语故事含沙射影的故事来源于一种很奇特的动物,蜮(yù)。这种专动物喜欢住在水边属,每当有人经过的时候,就从嘴巴里吐出含着的毒沙射向人的影子,这样人就会生病,却找不出原因。后来渐渐地就衍生出含沙射影这个成语了。
词语含义比喻乘他人不备而放暗箭伤人的勾当,或者是用暗示的方式来诋毁别人的行为。
2、成语故事凿壁偷光的故事发生在汉代。有一位叫做匡衡的少年,小的时候十分好学,可是家里很穷,没有钱买油灯。为了晚上能够看书,他就在墙上凿开一个小洞,借用隔壁的灯光看书。这就凿壁偷光的故事。
词语含义凿壁偷光这个成语常常用来形容人学习十分认真、刻苦。
3、成语故事一诺千金的故事源于西汉时期的河东太守季布,他是一个很讲信用的人。有个叫做曹丘生的人前来拜访他,说道“得到黄金百斤,比不上得到你季布的一句诺言”。季布听后十分高兴,后来两人就成为了好友。
词语含义诺:许诺。许下的一个诺言可比得上黄金千两,常常用来比喻人信守诺言,十分讲信用。
你要的成语故事太多了。。。就不一一打出来了。
请到4399儿歌故事大全的成语故事栏目看看吧
成语故事60个(简短些,100字左右)
1.《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大全及解释,五个字的成语有哪些
之欲其生:指喜欢一个人时总想叫他活着。指极度地凭个人爱憎对待人。
冰炭不相容:冰,冰块;炭:炭火。比喻两种对立的事物不能并存。
不以人废言:废,废弃。不因为这个人有不足的地方而不采纳他的正确意见。
不以辞害志:辞,文辞;志,作品的思想内容。原意是不因为只顾文辞而损害了对内容的理解。
杯酒释兵权:释,解除。本指在酒宴上解除将领的兵权。泛指轻而易举地解除将领的兵权。
不吃烟火食:烟火食,熟食。道教以为仙人可以不吃熟食。旧时用来称赞诗文立意高超,言词清丽,不同一般。
不期然而然:没有想到是这样而竟然是这样。
冰炭不同炉:比喻两种对立的事物不能同处。
不打不相识:指经过交手,相互了解,能更好地结交、相处。
冰炭不同器:冰和炭火不能放在同一个器具里。比喻性质不同的事物彼此排斥,不能相容。
八字没一撇:比喻事情还没有眉目。
不知者不罪:责备,怪罪。因事先不知道而有所冒犯,就不加怪罪。
饱暖思*欲:食饱衣暖之时,则生*欲之心。
不能赞一词:指文章写得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形容文章非常完美。
病急乱投医:病,势沉重,到处乱请医生。比喻事情到了紧急的时候,到处求人或乱想办法。
不幸而言中:不希望发生的事情却被说准真的发生了。
步步生莲花:形容女子步态轻盈姿。
板板六十四:宋时官铸铜钱,每板六十四文,不得增减。比喻刻板不知变通。板:即“版”,铸钱的模子。
卑卑不足道:指卑微藐小,不值得一谈。
兵败如山倒:兵,军队。形容军队溃败就像山倒塌一样,一败涂地。
布袋里老鸦:比喻虽然活着,但象死了一样。
八九不离十:指与实际情况很接近。
邦以民为本:古代儒家民本思想的一种反映,认为万民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治国应以安民、得民作为根本。
吹胡子瞪眼:形容很生气的样子。
吃粮不管事:只拿钱不做事。比喻工作不负责。
船多不碍路比喻各走各的路,彼此不妨碍。
此风不可长:这种风气不能让它滋长发展。
吃力不讨好讨:求得。费了好大力气,也得不到称赞。形容事情棘手难办,或工作方法笨拙,不对头。
春秋无义战:春秋时代没有正义的战争。也泛指非正义战争。
50个四字成语(包含意思)
不容分说:分说:辩白,解说。不容人分辩解释。
不言而明:明:明了。不用解释,就已经明白了。
不由分说:由:听从,顺便;分说:辩白,解说。不容人分辩解释。
穿凿附会:穿凿:把讲不通的硬要讲通;附会:把不相干的事拉在一起。把讲不通的或不相干的道理、事情硬扯在一起进行解释。
穿凿傅会:生拉硬扯,牵强解释。
附会穿凿:将无关之事硬扯在一起牵强地解释。
构会甄释:构:组成;会:聚合;甄:审查鉴定;释:解释。将众说汇集到一起进行比较考核,择善而从。指妥善地进行解说。
金风送爽:金风:指秋天的风。古时以阴阳五行解释季节,秋为金。秋风带来了凉意。
六经注我:注:解释;我:自己的观点。牵强地用各种经典著作中的论断来解释和证明自己的观点,为自己的议论服务。
六艺经传: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传:解释经书的书。泛指古代典籍。
龙首豕足:犹言牛头不对马嘴。指对书义的解释与原旨相去甚远,风马牛不相及。
强作解事:比喻本不明事情的真意而妄加解释、议论。
失之穿凿:穿凿:把讲不通的硬要讲通。把讲不通的或不相干的道理、事情硬扯在一起进行解释。
随文释义:随:顺着;释:解释。指依据一段话或前后文,对某个不懂的概念做出解释。
随语生解:随:顺着;语:话;解:解释。指依据一段话或前后文,对某个不懂的概念做出解释。
铁板注脚:注脚:解释字句的文字。指最具权威,不可动摇的注解。
百喙难辞:喙:嘴,借指人的嘴。指纵有众多百口也很难解释。
百口奚解:奚:何,疑问词;解:解释说明。纵有一百张嘴能有何解?
望文生训:不了解某一词句的确切涵义,光从字面上去牵强附会,做出不确切的解释。同“望文生义”。
望文生义:文:文字,指字面;义:意义。不了解某一词句的确切涵义,光从字面上去牵强附会,做出不确切的解释。
小儿强解事:强:勉强。小孩子对事物并不理解却强作解释。比喻对事物并无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却一味以自己的意愿曲解这一事物。
郢书燕说:郢:春秋战国时楚国的都城;书:信;燕:古诸侯国名;说:解释。比喻牵强附会,曲解原意。
自不待言:大家心里明白,不必再用言语解释。
大喜过望:过:超过;望:希望。结果比原来希望的还好,因而感到特别高兴。
大喜若狂:高兴得几乎发狂。
得意忘形:形:形态。形容高兴得失去了常态。
怫然不悦:怫然:忧愁或愤怒的样子;悦:愉快,高兴。愤怒,很不愉快。
抚掌大笑:抚:拍。拍手大笑。形容非常高兴。
欢天喜地:形容非常高兴。
欢喜若狂:欢喜:高兴的样子。高举得象发狂一样。
欢欣鼓舞:欢欣:欣喜;鼓舞:振奋。形容高兴而振奋。
欢欣若狂:形容高兴到了极点。
回瞋作喜:瞋:发怒时瞪大眼睛。由发怒转为高兴。
见猎心喜:猎:打猎。看到打猎心里就高兴。比喻看见别人在做的事正是自己过去所喜好的,不由得心动,也想试一试。
皆大欢喜:皆:都。人人都高兴满意。
解颜而笑:解颜:开颜。笑得使面容舒展开来。形容满脸笑容,十分高兴的样子。
喜笑颜开:颜开:脸面舒开,指笑容。形容心里高兴,满面笑容。
不动声色:声:言谈;色:脸色。在紧急情况下,说话、神态仍跟平时一样没有变化。形容非常镇静。
瞠然自失:瞠:瞪着眼睛。瞪着眼睛好像丢了东西一样。形容失神的神态。
怆地呼天:怆:悲伤,凄楚。悲痛地呼天喊地。形容极其悲痛绝望的神态。
怆天呼地:悲痛地呼天喊地。形容极其悲痛绝望的神态。同“怆地呼天”。
垂头塌翼:塌:下垂。耷拉着脑袋,下垂着翅膀。比喻情绪低落而精神不振的神态。
大摇大摆:走路时身子摇摇摆摆。形容自以为了不起的傲慢神态。
大义凛然:大义:正义;凛然:严肃、或敬畏的样子。由于胸怀正义而神态庄严,令人敬畏。
道貌岸然:道貌:正经严肃的容貌;岸然:高傲的样子。指神态严肃,一本正经的样子。
道貌凛然:犹道貌岸然。指神态严肃,一本正经的样子。
道貌俨然:犹道貌岸然。指神态严肃,一本正经的样子。
低唱浅酌:低唱:轻柔地歌唱;酌:饮酒。听人轻柔地歌唱,并自在地慢慢饮酒。形容一种安乐自在的神态。
老气横秋:老气:老年人的气派;横:充满。形容老练而自负的神态。现形容自高自大,摆老资格。也形容缺乏朝气。
满腹狐疑:狐疑:象狐狸那样多疑。一肚子的疑惑。比喻疑惑不解的神态。
简短成语故事5个(每个60字以下)
别开生面----生面:新的面目。原意是凌烟阁里的功臣画像本已褪色,经曹将军重画之后才显得有生气。比喻另外创出一种新的形式或局面。
成语故事唐代著名画家曹霸特别擅长画人物和马,唐玄宗经常召他进宫作画,因为他为唐朝24位开国功臣的肖像重新绘制,被封为左武卫将军。安史之乱后,曹霸流落到成都靠替人画像为生,杜甫特为他作诗:“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
东郭先生----泛指对坏人讲仁慈的糊涂人。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赵简子在中山举行狩猎,遇到一只狼就拼命追赶。狼遇到东郭先生说:“先生能借你的口袋让我苟延残喘躲一会,躲过这场灾难,我会报答你的大恩的。”东郭先生帮助了狼。后来狼安全跳出布袋扑向东郭先生咬去.
七步之才----形容才思敏捷。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曹操的小儿子曹植才思敏捷,文笔隽美,深受曹操的喜欢。他的哥哥曹丕废掉汉献帝建立魏朝做了皇帝,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曹植作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志大才疏----疏:粗疏,薄弱。指人志向大而才具不够。
成语故事东汉时期,孔融竭力维护汉献帝的利益,对曹操的政策进行讽刺与反对。为节约粮食,曹操下禁酒令,孔融则写文章大吹喝酒的好处,当着东吴使者的面说曹操的不是,结果被曹操杀头。后人评说他是志大才疏的人,办不成大事.
不学无术----学:学问;术:技能。原指没有学问因而没有办法。现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成语故事宋朝宰相寇准是一代名相,他的朋友张咏认为其学术不足,寇准向张咏请教,张咏给他讲汉朝大将霍光的故事,因为班固称霍光不爱读书为“不学无术”,寇准听后立即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
五个字的成语含诗意及解释
他乡遇故知,独木不成林 蚍蜉撼大树 何乐而不为 功到自然成 隔行如隔山 久旱逢甘版雨 知子莫若父 礼轻情意重
八九权不离十:指与实际情况很接近。八字没一撇:比喻事情还没有眉目。版版六十四:形容做事死板,不知变通。
50个成语及意思(快,意思要简单,少于10字!!!!)
网络知道 提问
搜一搜
50个成语及意思(快,意思要简单,少于10字!!!!)
计算机度待机时间度大家打击第几集打击的第几集额吉嗯哈督促等哈看似简单好滴好滴度呵呵苏旭u单独回答忽然和u的好吧发吧等哈
提交优质回答,最高可获得现金3元 查看规则
收起 有奖发布
问题不好答?加入战队答题,奖励更多
gaokaichun
TA获得超过5629个认可 2017-09-13
关注
1.人微言轻:地位低,说话不受人重视。
2.助纣为虐:比喻帮助坏人干坏事。
3.少不更事:指经验不多。
4.形影相吊:形容无依无靠,非常孤单。
5.釜底抽薪: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6.推杯换盏:互相敬酒。
7.似是而非:好象是对的,实际上不对。
8.嗤之以鼻:用鼻子吭声冷笑。表示轻蔑。
9.天姿国色:旧时形容女子容貌极美。
10.稳操胜券:指有把握取得胜利。
11.恩威并行:安抚和强制同时施行。
12.惊世骇俗:使一般人感到惊骇。
13.罪魁祸首:作恶犯罪的头子。
14.鼎足之势:比喻三方面并立的局面。
15.付之一炬:一把火给烧了。
16.孝子贤孙:孝敬父母的有德行的子孙。
17.灯红酒绿:形容奢侈糜烂的生活。
18.艰苦创业:艰难困苦地创办事业。
19.左思右想:多方面想了又想。
20.绞尽脑汁:费尽脑筋。
21.一把死拿:比喻因循守旧,不肯变通。
22.一本万利:本钱小,利润大。
23.丁一确二:明明白白,确确实实。
24.罚一劝百:处罚一个人以惩戒众人。
25.百无一能:什么都不会做。
26.无肠可断: 比喻悲痛之极。
27.无肠公子:指螃蟹。
28.安然无事:犹言平安无事。
29.懊悔无及:后悔已来不及了。
30.暗弱无断:愚昧软弱,没有决断。
31. 暴虐无道:残暴狠毒,丧尽道义。
32.卑鄙 *** :形容品质恶劣,不顾羞耻。
33.慰情胜无:作为自我宽慰的话。
34. 春葩丽藻:比喻美妙的言谈。
35.春山如笑:形容春天的山色明媚。
36.长春不老: 犹言长生不老。
37.齿牙春色: 形容爽朗地大笑。
38.月旦春秋:比喻评论人物的好坏。
39. 秋水伊人:指思念中的那个人。
40.秋波盈盈:形容眼神饱含感情。
41. 秋风扫叶:比喻威力大、气势猛。
42. 千秋人物:指名垂后世的人物。
43.冰壶秋月:比喻人品德清白廉洁。
44.月露风云:比喻无用的文字。
45.月朗星稀:皓月当空,星星稀少。
46.月夕花晨:借指良辰美景。
47. 花颜月貌:形容女子的美丽。
48.花样翻新:改变方式,转换手法。
49. 草率将事:指办事马虎不认真。
50. 树大根深:比喻势力强大,根基牢固。
五个字的成语有哪些
五个字的成语有爱之欲其生、版版六十四、兵败如山倒、饱暖思*欲、可望不可即。
1、爱之欲其生
爱之欲其生是个成语,是表示喜欢一个人时总想叫他活着。指极度地凭个人爱憎对待人。
2、版版六十四
版版六十四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bǎn bǎn liù shí sì,意思是古代铸钱的模子。宋时官铸铜钱,每板六十四文,不得增减。形容做事死板,不知变通。
3、兵败如山倒
兵败如山倒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bīng bài rú shān dǎo,意思为兵:军队。形容军队溃败就像山倒塌一样,一败涂地。
4、饱暖思*欲
饱暖思*欲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bǎo nuǎn sī yín yù,意思是食饱衣暖之时,则生*欲之心。
5、可望不可即
可望不可即;比喻事物高远,难以实现或接近。望,远远地看;即,靠近,接触。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
摘抄5字4字6字及以上成语各15个,并写出意思。
五个字的:
八九不离十 指与实际情况很接近。
八字没一撇 比喻事情还没有眉目。
版版六十四 形容做事死板,不知变通。
饱暖思*欲 食饱衣暖之时,则生*欲之心。
杯酒释兵权 释:解除。本指在酒宴上解除将领的兵权。泛指轻而易举地解除将领的兵权。
冰炭不同器 冰和炭火不能放在同一个器具里。比喻性质不同的事物彼此排斥,不能相容。
兵败如山倒 兵:军队。形容军队溃败就像山倒塌一样,一败涂地。
病急乱投医 病势沉重,到处乱请医生。比喻事情到了紧急的时候,到处求人或乱想办法。
不吃烟火食 烟火食:熟食。道教以为仙人可以不吃熟食。旧时用来称赞诗文立意高超,言词清丽,不同一般。
不能赞一辞 赞:赞助;赞一辞:添一句话。提不出一点意见。形容文章非常完美。
不期然而然 没有想到是这样而竟然是这样。
不以人废言 废:废弃。不因为这个人有不足的地方而不采纳他的正确意见。
布袋里老鸦 比喻虽然活着,但象死了一样。
吃粮不管事 只拿钱不做事。比喻工作不负责。
船多不碍路 比喻各走各的路,彼此不妨碍。
六个字的:
哀莫大于心死 指最可悲哀的事,莫过于思想顽钝,麻木不仁。
爱博而情不专 对人或事物的喜爱很广泛,而感情不能专一。
百闻不如一见 闻:听见。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
百星不如一月 一百颗星星发出的亮光不如一个月亮发出的光明亮。比喻量多不如质优。
卑之无甚高论 表示只就浅易的说,没有什么过高难行的意见。
毕其功于一役 把应该分成几步做的事一次做完。
表壮不如里壮 外表好看,不如里面结实。比喻妻子能够治家,就是丈夫的好帮手。
不打不成相识 指经过交手,彼此了解,结交起来就更投合。
不得已而为之 没有办法,只能这样做。
不登大雅之堂 形容某些不被人看重的、“粗俗”的事物(多指文艺作品)。
不法古不修今 指不应效法古代,也不应拘泥于现状。
不费吹灰之力 形容事情做起来非常容易,不花一点力气。
不分青红皂白 比喻不分是非,不问情由。
不可同日而语 不能放在同一时间谈论。形容不能相提并论,不能相比。
不问青红皂白 比喻不分是非,不问情由。
四个字的:
挨家挨户 一家一户,户户不漏。挨,依次,顺次。
碍手碍脚 妨碍别人做事。
暗气暗恼 受了气闷在心里。
傲头傲脑 形容倔强、桀骜不驯的样子。
百发百中 形容射箭或打枪准确,每次都命中目标。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百举百全 每次行动都能完成其事,形容事事得心应手,都能取得好的效果。
百伶百俐 形容非常聪明乖巧。
百依百顺 什么都依从。形容一切都顺从别人。
百衣百随 什么都依从。形容一切都顺从别人。
百战百胜 每战必胜。形容所向无敌。
半青半黄 农作物还没有长好,青黄相接。比喻时机还没有成熟。
半推半就 推:抵拒,推托;就:靠拢,迎上去。一面推辞,一面靠拢上去。形容装腔作势假意推辞的样子。
半吞半吐 形容说话含糊不清,不直截了当。
半信半疑 有点相信,又有点怀疑。表示对真假是非不能肯定。
悖入悖出 悖:违背、胡乱。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物,也会被别人用不正当的手段拿去。胡乱弄来的钱又胡乱花掉。
六个字以上的:
拔了萝卜地皮宽 比喻为了行事方便而把碍眼的事物去掉。也比喻为了扩展地盘而排挤别人。
闭塞眼睛捉麻雀 比喻盲目地进行工作。
不到黄河心不死 比喻不达目的不罢休。也比喻不到实在无路可走的的境地不肯死心。
不敢越雷池一步 越:跨过;雷池:湖名,在安徽省望江县南。原指不要越过雷池。后比喻不敢超越一定的范围和界限。
不管三七二十一 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
不见棺材不落泪 比喻不到彻底失败的时候不肯罢休。
不看僧面看佛面 比喻请看第三者的情面帮助或宽恕某一个人。
不为五斗米折腰 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禄;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不以一眚掩大德 以:因;眚:过失,错误;掩:遮蔽,遮盖;德:德行。不因为一个人有个别的错误而抹杀他的大功绩。
朝里无人莫做官 旧时俗语。意思是,没有靠山,事办不成。
初生牛犊不怕虎 比喻青年人思想上很少顾虑,敢作敢为。
船到江心补漏迟 船到江心才补漏洞。比喻补救不及时,对事情毫无帮助。
此地无银三百两 比喻想要隐瞒掩饰,结果反而暴露。
打开天窗说亮话 比喻无须规避,公开说明。
打破沙锅问到底 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
五个四字成语及解释
一、龙马精神
释义:龙马:古代传说中形状像龙的骏马。比喻人精神旺盛。
出处:唐·李郢《上裴晋公》诗:“四朝忧国鬓如丝,龙马精神海鹤姿。”
译文:四个早晨担忧国家,鬓发已稀如丝线,骏马般的精神无奈作海鸟柔迷的姿态。
二、鼠窃狗偷
释义:像老鼠少量窃取,像狗钻油偷盗。指小偷小摸。
出处:《史记·刘敬书孙通列传》:“此特群盗鼠窃狗盗尔,何足置之齿牙间。”
译文:这只是一群盗贼行窃罢了,何足挂齿。
三、黑白分明
释义:黑色与白色对比鲜明。比喻事非界限很清楚。也形容字迹、画面清楚。
出处: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保位权》:“黑白分明;然后民知所去就。”
译文:好事坏事的界限都清楚明白了,百姓就会知道应该做的事。
四、麻木不仁
释义:不仁:没有感觉。肢体麻痹,失去知觉。比喻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
出处:《后汉书·班超传》:“衰老被病;头发无黑;两手不仁。”
译文:年老有病,没有黑头发,两只手没有感觉。
五、鹤唳华亭
释义:表现思念、怀旧之意。亦为慨叹仕途险恶、人生无常之词。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尤悔》:“陆平原河桥败,为卢志所谗,被诛。临刑叹曰:‘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
译文:陆机河桥战败,被卢志造谣中伤,被杀。临刑感叹说:“仕途险恶,人生无常,可以再来过吗?”
汉语成语的来源有哪些方面?
#能力训练# 导语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下面是 考 网分享的古代经典成语故事及意思五篇。欢迎阅读参考!
篇一古代经典成语故事及意思:不自量力
“不自量力”这则成语也叫“不量力”也就是“不自量力”或“不自量”,用来表示不能正确地估计自己的力量,或过高地估计自己。
这个成语来源于《左传·隐公十一年》,不度德,不量力,不不亲亲,不征辞,不察有罪,犯王不韪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宣乎!”
春秋时期,在如今河南省境内有两个诸侯国,一个是郑国,一是息国。公元前712年,息国向郑国发动了战争。
这两个诸侯国虽然都很小,但息国的人力与物力比郑国要少得多,军力也要弱得多。战争自然以息国的失败而告终。
事后,一些有见识的人分析出,息国快要灭亡了。他们分析的根据是,息国一不考虑自己的德行如何,二不估量自己的力量是否能取胜,三不同亲近的国家笼络好关系,四不把自己向郑国进攻的道理讲清楚,五不明辨失败的罪过和责任是谁。犯了这五条错误,还要出师征伐别国,结果遭到失败,这不是非常自然的吗?
果然,不久息国被楚国攻灭。
篇二古代经典成语故事及意思:入木三分
“入木三分”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笔力深入木板三分。形容书法笔力强劲,也比喻见解、议论十分深刻、恰切。
这个成语来源于唐.张怀瑶《书断》,晋帝祭北郊,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王羲之字逸少,晋朝时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他是我国历最有名的书法家,因为他曾经做过右军将军,所以后人又称他为王右军。
王羲之的书法,可以称得上冠绝古今,他的字秀丽中透着苍劲,柔和中带着刚强,后代的许多书法家,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他的。所以,学习书法的人很多都以他的字作范本。现今在他留下来的书帖中最的有《兰亭集序》、《黄庭经》等。
王羲之的字写得这样好,固然与他的天资有关系,但最重要的还是由于他的刻苦练习。他为了把字练好,无论休息还是走路、心里总是想着字体的结构,揣摹着字的架子和气势,而且不停地用手指头在衣襟上划着。所以时间久了,连身上的衣服也划破了。
他曾经在池塘边练习写字,每次写完,就在池塘里洗涤笔砚。时间一久,整个池塘的水都变黑了。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他在练习书法上所下功夫之深了。
据说他很爱鹅,平时常常望着在河里戏水的鹅发呆,后来竟然从鹅的动作中领悟出运笔的原理,而对他的书法技艺大有助益。
有一次,他到一个道观去玩,看到一群鹅非常可爱,便要求道士卖给他。观里的道士早就钦慕他的书法,便请他写部《黄庭经》作为交换。王羲之实在太喜欢那些鹅了,便同意了。于是王羲之给观里写了部《黄庭经》,道士便把那些鹅都送给了他。
还有一次,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时非常惊奇,王羲之写的字,笔力竟然渗入木头三分多。他赞叹地说:“右军将军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
篇三古代经典成语故事及意思:抛砖引玉
“抛砖引玉”这则成语的抛是扔,投。抛出砖去,引回玉来。常被用为以自已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或文字,引出别人的高见或佳作的谦辞。墼子:生砖,即土坯。
这个成语来源于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赵州东院从谂掸师》,大众晚参,师云:“今夜答话,有解问者出来。”时有一僧便出,礼拜。谂曰:“比来抛砖引玉,却引得个墼子。”
唐代高僧从谂掸师,主持赵郡观音院多年。相传他对僧徒参禅要求极严,必需人人静坐敛心,集中专注,绝不理会外界的任何干扰,达到凝思息妄、身心不动的入定境界。有一天,众僧晚参,从谂禅师故意说:“今夜答话,有闻法解悟者出来。”
此时徒众理应个个盘腿正坐,闭目凝心,不动不摇。恰恰有个小僧沉不住气,竟以解问者自居,走出礼拜。从谂掸师瞟了他一眼,缓声说道:“刚才抛砖引玉,却引来一块比砖还不如的土坯!”
另外,有一个抛砖引玉的故事。据《历代诗话》、《谈证》等书记述:唐代诗人赵嘏,以佳句“长笛一声人倚楼”博得大诗人杜牧的赞赏,人们因此称赵嘏为“赵倚楼”,当时另有一位名叫常建的诗人,一向仰慕赵嘏的诗才。他听说赵嘏来到吴地,料他一定会去灵岩寺游览,便先赶到灵岩,在寺前山墙上题诗两句,希望赵嘏看到后能添补两句,续成一首。果然赵嘏游览灵岩寺看到墙上两句诗,不由诗兴勃发,顺手在后面续了两句,补成一首完整的绝诗。常建的诗没有赵嘏写得好,他以较差的诗句引出赵嘏的佳句,后人便把这种做法叫作“抛砖引玉”。其实,常建、赵嘏并非同时代人,他们各自的活动年代相距百年之多,续诗之说不可信,只是由于这段故事很出名,人们也就承认它是成语“抛砖引玉”的出处之一。
篇四古代经典成语故事及意思:人琴俱亡
“人琴俱亡”这则成语常用来比喻对知已、亲友去世的悼念之情。
这个成语来源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曰......
王献之的哥哥王徽之对他的弟弟非常钦佩,王献之对哥哥也很敬重,两人感情非常深厚。
后来,兄弟两人都患了重病,王献之先去世。王徽之的家人怕他悲痛,没有把这坏消息告诉他。王徽之老是听不到弟弟的消息,很是担心。一天,他实在忍不住,便问家人道:“子敬(王献之的字)的病怎样了?为什么长久没有听到他的消息?是否出事了?”
家人含糊回答,不向他吐露真情。王徽之终于明白过来,悲哀地说:“看来子敬已经死了!是吗?”
家人知道再也瞒不下去,便说了实话。王徽之听了也不痛哭,只是下了病榻,吩咐仆从准备车辆去奔丧。
到了王献之家,王徽之在灵床上坐了下来。他知道献之生前爱好弹琴,便对献之的家人说:“把子敬的琴取来。”
琴拿来后,王徽之就在灵床上一面弹,一面想着过去兄弟两人的情谊。他越想越悲伤,弹了几次,都不成曲调。于是举起琴向地上掷去,然后叹道:“子敬!子敬!如今人琴俱亡!”
叹罢,他悲痛得昏过去了。一个多月以后,他也离世而去。
篇五古代经典成语故事及意思:蓝田生玉
“蓝田生玉”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名门出贤良。
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志.吴书.诸葛烙传》,恪少有才名,发藻岐嶷,辩论应机,莫与为对。权见而奇之,谓瑾曰:“蓝田生玉,真不虚也。”
三国时,东吴大将军诸葛瑾,字子瑜。他有个儿子叫诸葛恪(ke),从小聪明伶俐,口才极好,善于言辞,孙权对这孩子很宠爱。
有一次,孙权在朝廷设宴,六岁的诸葛恪随父参加。诸葛瑾的脸长得特别长,孙权想开他的玩笑,乘着酒兴,命人牵来一头毛驴,在驴的长脸上写了“诸葛子瑜”四个字,借以讥讽诸葛瑾脸长似驴。众人见了,捧腹大笑,诸葛瑾也感到很尴尬。诸葛恪见了,走到孙权席前,跪请添写二字。孙权命人将笔拿来给他。诸葛恪在“诸葛子瑜”四字后面添写了“之驴”二字,这样就成了“诸葛子瑜之驴”。满座大臣见了无不惊讶叹服,孙权见诸葛恪如此机敏,十分高兴,当场把毛驴赏赐给他。
又有一次,孙权问诸葛恪:“你父亲和你叔父诸葛亮相比,到底是谁高明?”诸葛恪答道:“我父亲高明。”
孙权要他说出因由,他不假思索地说:“我父亲懂得事奉明主,而我叔父却不懂得这个道理,当然是我父亲高明。”
孙权对诸葛瑾说道:“人们都说蓝田生美玉,名门生贤良,真是名不虚传呀!”
汉语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神话传说,如夸父追日、精卫填海;二是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剑、狐假虎威;三是历史典故,如负荆请罪、破釜沉舟;四是文人作品,如老骥伏枥、青出于蓝;五是外来文化,如功德无量、火中取栗
好了,关于“五个成语的来源及含义介绍”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五个成语的来源及含义介绍”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