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寓意深刻的成语_形容寓意深刻的成语有哪些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关于“形容寓意深刻的成语”的话题。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梳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交流吧。

1.形容“印象深刻”的成语有哪些?

2.有深刻道理的成语

3.表示深刻含义的成语

4.有深意的四字成语

形容寓意深刻的成语_形容寓意深刻的成语有哪些

形容“印象深刻”的成语有哪些?

       记忆犹新、刻骨铭心、回味无穷、恩重如山、 叹为观止、

       没齿不忘、没齿不忘、没齿难忘、刻骨铭心、记忆犹新、

       过目难忘、余音绕梁、回味无穷、铭心刻骨、铭心镂骨、

       久久不忘:久久:好久,很久。形容印象深刻。

       刊心刻骨:指印象深刻,令人难忘。

       刻骨镂心:铭刻在心灵深处。形容记忆深刻,永远不忘。

       刻骨铭心:铭刻在心灵深处。形容记忆深刻,永远不忘。

       刻肌刻骨:形容感受极深刻。

       力透纸背:透:穿过。形容书法刚劲有力,笔锋简直要透到纸张背面。也形容诗文立意深刻,词语精练。

       镂骨铭心:铭刻在心灵深处。形容记忆深刻,永远不忘。

       沦肌浃骨:沦:深入;浃:通彻。透入肌肉和骨髓。比喻感受深刻。

       沦肌浃髓:沦:深入;浃:通彻。透入肌肉和骨髓。比喻感受深刻。

       沦浃肌髓:透入肌肉和骨髓。比喻感受深刻。同“沦肌浃髓”。

       明知灼见:指正确、深刻的见解。

       铭感不忘:铭:在器物上刻字,比喻永记心上。深刻地记在心上,感激不忘。

       铭心刻骨:刻写在心上骨上,形容记忆深刻,难以忘记。

       铭诸五内:五内:五脏,指内心。深深刻在内心深处,永远不会忘记。

       难以忘怀:忘怀:忘记。形容记忆深刻,不容易忘掉。

       其味无穷:其中的味道没有穷尽。形容含义深刻,使人回味不尽。

       入木三分: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有深刻道理的成语

       形容感受十分深刻的成语有:刻骨铭心、沦浃肌髓、惊心动魄、刻肌刻骨、沦肌浃髓。

       1、刻骨铭心

       铭,镂刻,记载。镂刻在骨头上或心里。比喻感受深刻,永不忘记。

       示例:元 刘致《端正好·上高监司》套曲:“万万人感恩知德,刻骨铭心。

       2、沦浃肌髓

       透入肌肉和骨髓。比喻感受深刻。同“沦肌浃髓”。

       示例:茅盾《幻灭》:静觉得凉意沦浃肌髓,异常地舒适。

       3、惊心动魄

       意思是使人震惊的意思。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惊骇紧张到极点。

       示例:鲁迅 《华盖集续编·“死地”》:“但各种评论中,我觉得有一些比刀枪更可以惊心动魄者在。”亦作“ 惊心吊魄 ”。

       4、刻肌刻骨

       意思是形容感受极深刻。

       示例:唐·吴兢《开元升平源》:此事真可为刻肌刻骨。

       5、沦肌浃髓

       比喻感受很深刻。有时比喻辛苦工作,汗流浃背。

       示例:叶圣陶《春光不是她的了》:“全座的人都快乐,都象喝着青春之酒,沦肌浃髓全是爱与生意。”

表示深刻含义的成语

       言之有礼[yán zhī yǒu lǐ]:说的话有道理。

       神会心融[ shén huì xīn róng ]:犹言融会贯通。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浅显易懂[ qiǎn xiǎn yì dǒng ]:浅显:浅近明显。道理或寓意浅显,容易理解、明白。

       微言大义[ wēi yán dà yì ]:微言:精当而含义深远的话;大义:本指经书的要义,后指大道理。包含在精微语言里的深刻的道理。

       洞彻事理[ dòng chè shì lǐ ]:洞彻:透彻,深远;理:道理,规律。深入透彻了解事物规律。

       造句:

       慧继大师言之有礼,我方也赞成他的意见。

       余悉屏去传注,独取遗经,精思至四十春秋,一旦神会心融,灼见圣贤之大指。

       这篇文章写得浅显易懂。

       他的一番微言大义,令人佩服至极。

       无论从事何种工作,细节检验着一个人是否有见微知著的真功夫,是否有明察秋毫的眼光,是否有于细微处洞彻事理的头脑。

有深意的四字成语

       1.刻舟求剑

       有一次,一个楚国人坐船过江。船到江心时一个不小心,他失手把心爱的宝剑掉到了水里。好心的船夫愿意帮他捞剑,可是这个楚国人不慌不忙,把掉剑的位置刻在船身上,说:“不用了,等船靠岸后再说吧!”。船靠岸以后,他才请船夫从他刻了记号的船边下水,替他打捞宝剑。但是船一直在走,而剑掉到了水中就不会再移动。就算船夫潜水的本领再高,又怎么可能找到根本不在船下的剑呢?

       2.瓜田李下

       唐朝唐文宗时,大书法家柳公权忠良耿直,能言善谏,官职担任工部侍郎。当时有个叫郭宁的官员把两个女儿送进宫中,于是皇帝就派郭宁到邮宁(现在的陕西邮县)做官,人们对这件事议论纷纷。皇帝就以这件事来问柳公权:“郭宁是太皇太后的继父,官封大将军,当官以来没有什么过失,现在只让他当邮宁这个小小地方的主官,又有甚么不妥呢?”柳公权说:“议论的人都以为郭宁是因为进献两个女儿入宫,才得到这个官职的。”唐文宗说:“郭宁的两个女儿是进宫陪太后的,并不是献给朕的。”柳公权回答:“瓜田李下的嫌疑,人们哪能都分辨得清呢?”

        “瓜田李下”是从古乐府君子行中的诗句“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引申来的。这里柳公权是比喻皇帝的做法很容易让人产生怀疑。

       3.狗尾续貂

       晋武帝司马炎死后,他的叔叔赵王司马伦野心很大,他趁晋惠帝司马衷刚即位,国家还不够稳定的时候,就和手下一起计划一项阴谋,篡夺了王位。司马伦在当上皇帝后,竟然胡乱封官,让他自己的亲戚朋友、甚至是家里的仆人和差役,都当了大官或是成为他的近侍官员。当时的近侍官员都使用珍贵的貂尾作为帽子的妆饰,可是司马伦封的官员实在太多了,找不出那么多的貂尾,只好用相似的狗尾代替。

       因为司马伦滥封的官员实在太多了,而这些官员既没有真才实学,又不为人民办事,只知道欺压百姓,胡作非为,令老百姓感到非常痛恨,就编了谚语讽刺他们:「貂不足,狗尾续」。

       4.铁棒成针

       唐代大诗人李白,幼年时便读那些经书、史书,那些书都十分深奥,他一时读不懂,便觉枯燥无味,于是他丢下书,逃学出去玩。 他一边闲游闲逛,一边东瞧西看。他看见一位老妈妈坐在磨刀石上的矮凳上,手里拿着一很粗大的铁棒子,在磨刀石上一下一下地磨着,神情专注,以至于李白在她跟前蹲下她都没有察觉。 李白不知道老妈妈在干什么,便好奇地问:“老妈妈,您这是在做什么呀?” “磨针。”老妈妈头也没抬,简单地回答了李白,依然认真地磨着手里的铁棒。 “磨针?”李白觉得很不明白,老妈妈手里磨着的明明是一根粗铁棒,怎么是针呢?李白忍不住又问:“老妈妈,针是非常非常细小的,而您磨的是一根粗大的铁棒呀!” 老妈妈边磨边说:“我正是要把这根铁棒磨成细小的针。” “什么?”李白有些意想不到,他脱口又问道:“这么粗大的铁棒能磨成针吗?” 这时候,老妈妈才抬起头来,慈祥地望望小李白,说:“是的,铁棒子又粗又大,要把它磨成针是很困难的。可是我每天不停地磨呀磨,总有一天,我会把它磨成针的。孩子,只要功夫下得深,铁棒也能磨成针呀!” 幼年的李白是个悟性很高的孩子,他听了老妈妈的话,一下子明白了许多,心想:“对呀!做事情只要有恒心,天天坚持去做,什么事也能做成的。读书也是这样,虽然有不懂的地方,但只要坚持多读,天天读,总会读懂的。”想到这里,李白深感惭愧,脸都发烧了。于是他拔腿便往家跑,重新回到书房,翻开原来读不懂的书,继续读起来。

       5.卧薪尝胆

       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但被越国击败,阖闾也伤重身亡,阖闾让伍子胥选后继之人,伍子胥独爱夫差,便选其为王。此后,勾践闻吴国要建一水军,不顾范蠡等人的反对,出兵要灭此水军,结果被夫差奇兵包围,大败,大将军也战死沙场,夫差要捉拿勾践,范蠡出策,假装投降,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夫差也不听老臣伍子胥的劝告,留下了勾践等人,三年,饱受侮辱,终被放回越国,勾践暗中训练精兵,每日晚上睡觉不用褥,只铺些柴草(古时叫薪),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他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 勾践为鼓励民众就和王后与人民一起参与劳动,在越人同心协力之下把越国强大起来。 一次夫差带领全国大部分兵力,去赴会,要求勾践也带兵助威,勾践见时机一到,假装赴会,领3000精兵,拿下吴国主城,杀了吴国太子,又擒了夫差,夫差悔当初未听伍子胥言,留下了勾践,死前,他只求,不要伤害吴国百姓......

        还有郑人买履、乐不思蜀、良药苦口、忠言逆耳等。

       有深意的四字成语 :

       意味深长、

       深情厚意、

       情深意重、

       秋意深浓、

       意义深长、

       寓意深远、

       寓意深长、

       言简意深

       好了,关于“形容寓意深刻的成语”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形容寓意深刻的成语”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