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是哪个作者是谁_成语故事是哪个作者是谁写的
希望我能够回答您有关成语故事是哪个作者是谁的问题。我将根据我的知识库和研究成果回答您的问题。
1.����������ĸ�������˭
2.赴汤蹈火这个成语故事的作者是谁
3.《》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谁,其中著名的成语故事有
4.成语故事的作者是谁
����������ĸ�������˭
《成语故事》(庄择陈秉羽)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s/1wrFZSONj2glc7QJj_nOOiQ
提取码: ws3p 书名:成语故事作者:庄择陈秉羽
豆瓣评分:8.6
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6-1
页数:239
内容简介:
《成语故事》特收集了一些趣味盎然的成语故事,献给大家。如果你担心有不认识的生字,那你这个担心纯粹是多余的,因为,《成语故事》已经为你考虑到这一问题了,在每个字上都标注了拼音,让你看起来感觉轻松快乐。
赴汤蹈火这个成语故事的作者是谁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是2011年9月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该书作者是张杰。《中国历史成语故事精华本》以全新视角、全新形式展示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生动再现了一个个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故事。全面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探究中国历史上一段段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中国历史成语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的积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汉语语言的精华。每个历史成语的形成都有一段真实的历史史实,它反映了政治、军事、文化、民间风尚、道德及理想。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历史成语故事去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高超的智慧和历久弥新的语言文字。
目录
春秋
多行不义必自毙/2
趾高气扬/4
一鼓作气/5
唇亡齿寒/6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7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9
甘拜下风/10
退避三舍/11
相敬如宾/13
尔虞我诈/14
从善如流/16
病入膏肓/17
休戚相关/18
有备无患/19
歌舞升平/20
包藏祸心/21
如释重负/22
倒行逆施/23
招摇过市/25
丧家之犬/26
掩耳盗铃/27
废寝忘食/28
名正言顺/28
卧薪尝胆/29
如火如荼/30
不耻下问/31
叶公好龙/33
螳臂当车/34
高山流水/35
战国
起死回生/38
道不拾遗/39
狐假虎威/40
一鸣惊人/41
门庭若市/42
南辕北辙/43
围魏救赵/44
画蛇添足/45
脍炙人口/46
威武不屈/47
游刃有余/48
负隅顽抗/49
安步当车/50
明察秋毫/52
滥竽充数/53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54
扶老携幼/55
狡兔三窟/56
毛遂自荐,脱颖而出/57
完璧归赵/59
负荆请罪/61
亡羊补牢/62
惊弓之鸟/63
秦汉
鸿鹄之志/66
孺子可教/66
胯下之辱/67
焚书坑儒/68
指鹿为马/70
破釜沉舟/71
秋毫无犯/71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73
四面楚歌/74
运筹帷幄/75
矫枉过正/76
一诺千金/77
正襟危坐/78
前车之鉴/79
汗流浃背/80
先斩后奏/81
出言不逊/82
死灰复燃/83
强弩之末/85
夜郎自大/86
家徒四壁/87
不寒而栗/88
一丘之貉/89
骄兵必败/90
励精图治/91
以身试法/92
千人所指/93
东汉
嗤之以鼻/96
老当益壮/97
齐心协力/98
所向披靡/99
推心置腹/101
糟糠之妻/102
旗鼓相当/103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104
妄自尊大/106
披荆斩棘/107
爱憎分明/108
苟且偷生/1 10
投笔从戎/111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1 12
举案齐眉/1 13
防微杜渐/115
刻骨铭心/116
饮鸩止渴/117
专横跋扈/118
噤若寒蝉/1 19
重蹈覆辙/120
人微言轻/121
望尘莫及/121
恃才傲物/123
三国
死不瞑目/126
坚壁清野/127
借刀杀人/128
望梅止渴/129
感恩戴德/130
乘虚而入/131
所向无敌/132
混淆视听/133
休戚与共/134
兵贵神速/135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谁,其中著名的成语故事有
经过整理,可以了解,史上第一个在文集中使用“赴汤蹈火”的是三国的嵇康。原因呢,写过或引用过“赴汤蹈火”这个成语的书籍、典故十分多,下举例说明:首先,在《墨子》、《荀子》中已出现类似词语,但并未连用。
《墨子·兼爱》:“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兼爱下:“伏水火而死,有不可胜数也”
《荀子·议兵》:“以桀诈尧,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挠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
所以,这两本书不是“赴汤蹈火”的成语的故事由来。
其次,从有记载的记录来看,《三国志》是历史上第一个出现“赴汤蹈火”字样的。
《三国志·魏书·刘表传》:“今策名委质,唯将军所命,虽赴汤蹈火,死无辞也。”其作者是陈寿(233—297年),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
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此犹禽鹿,少见驯育,则服从教制;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汤蹈火。”而嵇康(224年—263年[1]?,一作223—262年),字叔夜 。三国曹魏时著名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
所以呢,应该是嵇康第一次说出了“赴汤蹈火”这个词语,并且结合上下文来看的话,其意思也符合后世对这四个字的用法。
到了明朝,大家运用“赴汤蹈火”已经是约定成俗的意思了。比如: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五回:“有三个人,义胆包身,武艺出众,敢赴汤蹈火,同死同生。”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五回:“自始至终,寂然无声。乃使执法往报吴王曰:‘兵已整齐,愿王观之,惟王所用。虽使赴汤蹈火,亦不敢退避矣。’”
综上,这个“赴汤蹈火”成语故事的作者是:三国·魏·嵇康。
希望对你有帮助。
成语故事的作者是谁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司马迁,其中著名的成语故事有焚书坑儒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指鹿为马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先发制人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破釜沉舟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鸿门宴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沐猴而冠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霸王别姬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四面楚歌出自《史记·项羽本纪》一败涂地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约法三章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运筹帷幄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高屋建瓴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卧薪尝胆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鸟尽弓藏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招摇过市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
韦编三绝出自《史记·孔子世家》
鸿鹄之志出自《史记·陈涉世家》
积毁销骨出自《史记·张仪列传》
毛遂自荐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
脱颖而出 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
歃血为盟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
因人成事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
一言九鼎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
完璧归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负荆请罪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怒发冲冠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胶柱鼓瑟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字千金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
奇货可居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
图穷匕见出自《史记·刺客列传》
背水一战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肝脑涂地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多多益善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鸡鸣狗盗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狡兔三窟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邯郸学步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寿陵少年吧!
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他一听,对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掩耳盗铃
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请君入瓮
唐朝女皇武则天,为了镇压反对她的人,任用了一批酷吏。其中两个最为狠毒,一个叫周兴,一个叫来俊臣。他们利用诬陷、控告和惨无人道的刑法,杀害了许多正直的文武官吏和平民百姓。
有一回,一封告密信送到武则天手里,内容竟是告发周兴与人联络谋反。武则天大怒,责令来俊臣严查此事。来俊臣,心里直犯嘀咕,他想,周兴是个狡猾奸诈之徒,仅凭一封告密信,是无法让他说实话的;可万一查不出结果,太后怪罪下来,我来俊臣也担待不起呀。这可怎么办呢?苦苦思索半天,终于想出一条妙计。
他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把周兴请到自己家里。两个人你劝我喝,边喝边聊。酒过三巡,来俊臣叹口气说:“兄弟我平日办案,常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认罪,不知老兄有何办法?”周兴得意地说:“这还不好办!”说着端起酒杯抿了一口。来俊臣立刻装出很恳切的样子说:“哦,请快快指教。”周兴阴笑着说:“你找一个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热,再让犯人进到瓮里,你找一个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热,再让犯人进到瓮里,你想想,还有什么犯人不招供呢?”来俊臣连连点头称是,随即命人抬来一口大瓮,按周兴说的那样,在四周点上炭火,然后回头对周兴说:“宫里有人密告你谋反,上边命我严查。对不起,现在就请老兄自己钻进瓮里吧。”周兴一听,手里的酒杯啪哒掉在地上,跟着又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连磕头说:“我有罪,我有罪,我招供。”
故事见于《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天授二年》。成语“请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今天关于“成语故事是哪个作者是谁”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成语故事是哪个作者是谁”,并从我的答案中找到一些灵感。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