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三个成语_《论语》中的三个成语有哪些

       对于《论语》中的三个成语的问题,我有一些经验和见解,同时也了解到一些专业知识。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1.论语中的成语

2.从《论语》中演化出来的成语有哪些

3.从论语十二章找出几个成语,并解释其中三个

4.谁能告诉我《论语》中的五个成语

5.5个在论语中的成语

6.论语中的成语有哪些

《论语》中的三个成语_《论语》中的三个成语有哪些

论语中的成语

       导语:《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编撰而成的一部经典语录,其中有许多成语很值得我们学习,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犯上作乱犯: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出处《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2、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出处《尚书?皋陶谟》:?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论语?学而》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3、一言以蔽之蔽:遮,引伸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出处《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4、温故知新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处《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便勇敢地去做。出处《论语?为政》:?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6、是可忍,孰不可忍是:这个;孰:那个。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 出处《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7、尽善尽美极其完善,极其美好。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出处《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8、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出处《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9、朽木不可雕这个成语也称?朽木粪土,比喻人已经败坏到不可救药的地步。出处《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10、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 出处《论语?公冶长》:?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11、中道而废中道:中途。半路就停止了。出处《论语?雍也》中道而废: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12、文质彬彬彬彬:配合谐调。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出处《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3、见贤思齐看到德行高的人,就想学得与他一样。出处《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4、举一反三反:类推。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它许多事情。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出处《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5、暴虎冯河暴虎:空手搏虎;冯:同凭,冯河,过河不用工具(如船、木筏之类),赤脚蹚水。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出处《诗经?小雅?小旻(m?n)》:?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16、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到临死,他说的话是真心话,是善意的。出处《论语?泰伯》:?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17、任重道远任:负担;道:路途。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出处《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8、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出处:《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9、各得其所原指各人都得到满足。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出处《周易?系辞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论语?子罕》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20、逝者如斯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出处《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1、华而不实华:通花,开花;实:果实,结果。花开得好看,但不结果实。比喻外表好看,内容空虚。也指表面上很有学问,实际腹中空空的人。出处《左传?文公五年》:?且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论语?子罕》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22、后生可畏后生:青年人,后辈;畏:敬畏,佩服。指青年人势必超过前辈,令人敬畏。出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23、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厌:满足;脍:细切的肉。粮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形容食物要精制细做。 出处《论语?乡党》:?斋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24、登堂入室堂、室:古代宫室,前面是堂,后面是室。登上厅堂,进入内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循序渐进,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出处《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25、过犹不及过:过分;犹:象;不及:达不到。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出处《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2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欲:希望;勿:不要;施:施加。自己所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人。出处《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27、成人之美成全别人的好事。出处《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28、察言观色观察别人的说话或脸色。多指揣摸别人的心意。出处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29、以文会友指通过文字来结交朋友。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礼俗。文人相交轻财物而重情谊、才学,故多以诗文相赠答,扬才露己,以表心态。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诗词相酬答。在宴饮等聚会时,更是不可有酒无诗,流行尽觞赋诗之俗。 出处《论语?颜渊》:?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人。?

        30、一言兴邦指一句话可以兴国。出处《论语?子路》:?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

        31、近悦远来使近处的人受到好处而高兴,远方的人闻风就会前来投奔。旧指当权者给人恩惠,以便笼络人心。 出处《论语?子路》:?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悦),远者来。

        32、欲速不达欲:想要。想求快速,反而不能达到目的。出处《论语?子路》:?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33、言必信,行必果说话算数,行动要坚决。出处《论语?子路》: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34、言过其实实际。原指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后也指话说得过分,超过了实际情况。出处《论语?子路》: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三国志?蜀书?马良传》:?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35、以德报怨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出处《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36、怨天尤人天:天命,命运;尤:怨恨,归咎。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报怨天,责怪别人。出处《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37、一以贯之贯:贯穿。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出处《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3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出处《论语?魏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39、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虑:考虑;忧:忧愁。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表示看事做事应该有远大的眼光,周密的考虑。出处《论语?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40、当仁不让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出处《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

        41、有教无类类:类别。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出处《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42、祸起萧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出处《论语?季氏》:?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43、血气方刚血气:精力;方:正;刚:强劲。形容年青人精力正旺盛。出处《论语?季氏》: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44、色厉内荏色:神色,样子;厉:凶猛;荏:软弱。外表强更,内心虚弱。出处《论语?阳货》:?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穿窬之盗也与。?

        45、道听途说道:道路;途:路途。路上听来的又在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出处《论语?阳货》:?道听而涂(途)说,德之弃也。

        46、饱食终日终日:整天。整天吃饱饭,不动脑筋,不干什么正经事。出处《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47、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四体:指人的两手两足;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脱离劳动人民。出处《论语?微子》:?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48、无可无不可表示怎样办都行,没有一定的主见。 出处《论语?微子》:?我则异于是,是无可无不可。?

        49、见危致命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同?见危授命?。出处《论语?子张》: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50、学而优则仕优:有余力,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后指学习成绩优秀然后提拔当官。出处《论语?子张》:?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从《论语》中演化出来的成语有哪些

       1、犯上作乱犯: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出处《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2、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出处《尚书·皋陶谟》:“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论语·学而》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3、一言以蔽之蔽:遮,引伸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出处《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4、温故知新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处《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便勇敢地去做。出处《论语·为政》:“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6、是可忍,孰不可忍是:这个;孰:那个。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 出处《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7、尽善尽美极其完善,极其美好。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出处《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8、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出处《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9、朽木不可雕这个成语也称“朽木粪土,比喻人已经败坏到不可救药的地步。出处《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10、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 出处《论语·公冶长》:“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11、中道而废中道:中途。半路就停止了。出处《论语·雍也》中道而废: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12、文质彬彬彬彬:配合谐调。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出处《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3、见贤思齐看到德行高的人,就想学得与他一样。出处《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4、举一反三反:类推。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它许多事情。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出处《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5、暴虎冯河暴虎:空手搏虎;冯:同凭,冯河,过河不用工具(如船、木筏之类),赤脚蹚水。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出处《诗经·小雅·小旻(mín)》:“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16、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到临死,他说的话是真心话,是善意的。出处《论语·泰伯》:“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17、任重道远任:负担;道:路途。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出处《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8、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出处:《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9、各得其所原指各人都得到满足。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出处《周易·系辞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论语·子罕》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20、逝者如斯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出处《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1、华而不实华:通花,开花;实:果实,结果。花开得好看,但不结果实。比喻外表好看,内容空虚。也指表面上很有学问,实际腹中空空的人。出处《左传·文公五年》:“且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论语·子罕》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22、后生可畏后生:青年人,后辈;畏:敬畏,佩服。指青年人势必超过前辈,令人敬畏。出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23、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厌:满足;脍:细切的肉。粮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形容食物要精制细做。 出处《论语·乡党》:“斋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24、登堂入室堂、室:古代宫室,前面是堂,后面是室。登上厅堂,进入内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循序渐进,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出处《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25、过犹不及过:过分;犹:象;不及:达不到。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出处《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2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欲:希望;勿:不要;施:施加。自己所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人。出处《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27、成人之美成全别人的好事。出处《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28、察言观色观察别人的说话或脸色。多指揣摸别人的心意。出处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29、以文会友指通过文字来结交朋友。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礼俗。文人相交轻财物而重情谊、才学,故多以诗文相赠答,扬才露己,以表心态。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诗词相酬答。在宴饮等聚会时,更是不可有酒无诗,流行尽觞赋诗之俗。 出处《论语·颜渊》:“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人。”

       30、一言兴邦指一句话可以兴国。出处《论语·子路》:“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

       31、近悦远来使近处的人受到好处而高兴,远方的人闻风就会前来投奔。旧指当权者给人恩惠,以便笼络人心。 出处《论语·子路》:“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悦),远者来。’”

       32、欲速不达欲:想要。想求快速,反而不能达到目的。出处《论语·子路》:“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33、言必信,行必果说话算数,行动要坚决。出处《论语·子路》: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34、言过其实实际。原指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后也指话说得过分,超过了实际情况。出处《论语·子路》: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三国志·蜀书·马良传》:“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35、以德报怨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出处《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36、怨天尤人天:天命,命运;尤:怨恨,归咎。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报怨天,责怪别人。出处《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37、一以贯之贯:贯穿。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出处《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3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出处《论语·魏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39、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虑:考虑;忧:忧愁。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表示看事做事应该有远大的眼光,周密的考虑。出处《论语·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40、当仁不让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出处《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

       41、有教无类类:类别。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出处《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42、祸起萧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出处《论语·季氏》:“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43、血气方刚血气:精力;方:正;刚:强劲。形容年青人精力正旺盛。出处《论语·季氏》: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44、色厉内荏色:神色,样子;厉:凶猛;荏:软弱。外表强更,内心虚弱。出处《论语·阳货》:“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穿窬之盗也与。”

       45、道听途说道:道路;途:路途。路上听来的又在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出处《论语·阳货》:“道听而涂(途)说,德之弃也。

       46、饱食终日终日:整天。整天吃饱饭,不动脑筋,不干什么正经事。出处《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47、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四体:指人的两手两足;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脱离劳动人民。出处《论语·微子》:“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48、无可无不可表示怎样办都行,没有一定的主见。 出处《论语·微子》:“我则异于是,是无可无不可。”

       49、见危致命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同“见危授命”。出处《论语·子张》: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50、学而优则仕优:有余力,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后指学习成绩优秀然后提拔当官。出处《论语·子张》:“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从论语十二章找出几个成语,并解释其中三个

       见贤思齐、诲人不倦、不舍昼夜、既往不咎、不耻下问、温故而知新、尽善尽美、举一反三等。

       一、见贤思齐

       释义: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向他(她)看齐。

       出处:《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看见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二、诲人不倦

       释义:指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

       出处:《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

       三、不舍昼夜

       释义:白天和黑夜不停留。

       出处:《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 日夜不停。”

       四、既往不咎

       释义:咎:责怪。原指已经做完或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责怪了。现指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

       出处:《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已经做过的事不用提了,已经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五、不耻下问

       释义:指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而不感到丢面子,比喻谦虚好学,不介意向学识或地位都不及自己的人请教。

       出处:《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译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谁能告诉我《论语》中的五个成语

       一、成语:

       不亦乐乎、三十而立、从心所欲、温故知新、疏食饮水、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舍昼夜、逝者如夫、匹夫不可夺 、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任重道远 ......

       二、解释:

       1、三十而立: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2、见贤思齐:贤:德才兼备的人;齐:相等。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3、任重道远:任:负担;道:路途。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愿我的答案令您满意。)

5个在论语中的成语

       1,犯上作乱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学而第一》)

       2,巧言令色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第一)

       3,慎终追远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学而第一)

       4,温良恭俭让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得之。

       5,和为贵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大小由之。

       6,三十而立

       子曰:吾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第二)

       7,温故知新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9,举直错诸枉

       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服,举枉错诸直,不服。

       10,见义勇为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11,是可忍,孰不可忍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第三)

       12,获罪于天

       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13,力不同科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14,既往不咎

       自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15,尽善尽美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矣。

       16,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第四)

       17,见贤思齐

       子月: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8,父母在,不远游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19,德不孤,必有邻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20,听其言,观其行

       子曰:始吾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第五)

       21,无欲则刚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22,不耻下问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3,三思而后行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24,中道而废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画。(雍也第六)

       25,文质彬彬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6,敬而远之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27,述而不作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我于老彭。 (述而第七)

       28,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29,举一反三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0,三月不知肉味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31,乐在其中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2,发愤忘食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33,三人行必有我师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4,君子坦荡荡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35,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泰伯第八)

       36,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37,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38,于斯为盛

       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39,多乎哉,不多也

       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子罕第九)

       40,仰之弥高, 欲罢不能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41,待价而沽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42,何陋之有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43,后生可畏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44,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45,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46,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乡党第十)

       47,未知生,焉知死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先进第十一)

       48,升堂入室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49,过犹不及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50,克己复礼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第十二)

       5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52,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由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无兄弟也?

       53,四海之内皆兄弟

       54,成人之美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55,以文会友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56,名正言顺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子路第十三)

       5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58,不能正身,如何正人

       子曰:苟正其身矣,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59,一言兴邦,一言丧邦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60,近者悦,远者来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61,欲速则不达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62,言必信,行必果

       (子)曰:言必信,行必果,KENGKENG然小人哉,亦可以为次矣。

       63,和而不同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64,见利思义

       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宪问第十四)

论语中的成语有哪些

        论语中的成语

       1、任重道远:任:负担;道:路途。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出处:《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示例:人民教师肩负着培养祖国建设接班人的重担。

       2、循循善诱:循循:有次序的样子;诱:引导。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出处:《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示例:徐迟《牡丹》:“她果然成为一个——的教师了。”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近义词:谆谆教导、诲人不倦。

       3、登堂入室:堂、室:古代宫室,前面是堂,后面是室。登上厅堂,进入内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循序渐进,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出处:《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示例:清·李渔《闲情偶寄·声容·习技》:“听其翻阅,则书非书也,不怒不威而引人——之明师也。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称颂人近义词:登峰造极、当行出色、炉火纯青反义词:浅尝辄止、一窍不通、一无所知、初出茅庐。

       4、匹夫不可夺志: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张。出处:《论语。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5、以德报怨: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出处:《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示例:《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中国***——,协同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释放蒋介石。”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近义词:以直报怨、以礼相待、以德报德反义词:忘恩负义、无情无义。

有哪些论语中的成语?

       论语中的成语有:

       1.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论语·学而》):

       这句话意味着在一个有十户人家的村庄中,必然有忠良诚信之人,显示了孔子对于忠诚信义的高度重视。

       2. 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

       这是孔子在《论语·学而》中的名言,意为每天三次反省自己的行为,提倡人们对自己的潜在问题进行认知和纠正。

       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这是孔子的仁爱之道,教导人们要以自己不愿意受到的对待方式来对待他人,体现了互相关心、体谅的价值观。

       4.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里仁》):

       这句话强调了待人宽容、真诚欢迎远方朋友的重要性,并强调了君子的胸怀和高尚品质。

       5.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学而》):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与思考的相辅相成,提醒人们学无止境,学而不思则学无意义,思而不学则思路极易走偏。

       6.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这句话强调了在生活中要随时随地从他人身上汲取知识和道德的启示,倡导在他人中寻找优点,并且不排斥对自己的批评和改进。

       7. 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里仁》):

       这是孔子对于真正仁爱之人的要求,他认为真正的仁者不是通过巧嘴巧舌和虚伪的表情来表现自己,而是通过真诚、坦诚、朴实的行为。

       8.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颜渊》):

       这是孔子对于君子修养的一种要求,强调了言行一致,行动要敏捷迅速而言语要深思熟虑。

       9. 已知之而未行,未知之而已行,吾以为知之矣(《论语·为政》):

       这是孔子对于知行合一的观点,认为知行应该同步进行,只有知行合一才能真正称得上是真正的学问。

       10.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公冶长》):

       这是孔子对于为人处世的原则,强调了对他人的尊重与关爱,同时也是一种待人以诚的表现。

       出自《论语十二章》的成语有:不耻下问、随心所欲、温故知新、三十而立、不惑之年、逝者如斯、择善而从、不舍昼夜、匹夫不可夺志、三省吾身、不亦乐乎。

       1、不耻下问:

       读音:bù chǐ xià wèn

       解释: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出处:《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随心所欲:

       读音:suí xīn suǒ yù

       解释:随:任凭;欲:想要。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

       出处:《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温故知新:

       读音:wēn gù zhī xīn

       解释: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处:《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4、三十而立:

       读音:sān shí ér lì

       解释: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出处:《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5、不惑之年:

       读音:bù huò zhī nián

       解释:不惑: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为40岁的代称。

       出处:《论语·为政》有“四十而不惑”的说法。

       好了,今天关于“《论语》中的三个成语”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论语》中的三个成语”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